禽流感概念股,猪肉价格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禽流感概念股,猪肉价格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加大冻猪肉的投放,主要是稳定节前猪肉的价格,不快速上涨。
市场上冻肉的进入,生猪价格下跌,应该是暂时的,不可能一直下跌下去。
黑龙江省是国家生猪主产区,由于疫情期间,生猪不外运,南方企业进不来。
当地屠宰企业消化不了,造成了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而百姓前期已经购买大量猪肉。
孩子们因疫情,都不回来过年,父母亲已经减少购买猪肉的数量,也是东北猪肉消费量减少的一大因素。
还有当前玉米价格在不断上涨,豆粕价格上涨,种子,化肥,农药都在上涨,而生猪价格下跌是不正常的。
是的,今年牛年开始前后,猪肉的价格开始下跌,一个月内,毛猪价格,相对头两年下跌的非常厉害。
已经在高位运行的猪肉价格,两年的时间没有下降的趋势。
这已经显现出,养猪大财团垄断市场的效果。
而年前年后,猪肉的小范围下跌,只是一个缓冲时代。
目前,玉米的价格大涨,还收不到,农民惜卖,使市场上玉米价高无货。
随着各种饲料价格的上涨,仔猪的价格仍然在不断上涨。
现在,市场上肥猪量少,猪肉下跌只是小概率事件,各种成本
因素,必将拉动猪肉的价格继续冲高。
新冠病毒是否来自三文鱼?
一夜之间,三文鱼从中国各大城市的货架上“消失”了。
6月13日,北京西南的丰台区新发地市场公布了采集样本的结果:517份样本中,有45人咽拭子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海淀区的农产品市场也有1人检测呈阳性。
6月13日,北京新增36例确诊病例;6月14日0时至7时,北京新增确诊病例8例,与新发地市场有关联。新发地市场已于6月13日凌晨3点关闭。
事发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图源:人民日报)
在新发地市场切割进口三文鱼的砧板上,检测出了新冠病毒。
举国“闻三文鱼而色变”。
只是,三文鱼“下架”的现象是公开曝光的;而为什么“下架”却是没有说清的——很多人以为三文鱼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三文鱼被冤枉了。
三文鱼=门把手
近两个月里,从“零确诊”到两天内近百名患者确诊,北京被迫重新进入“战时状态”:不仅公开场所再度关闭,小学再次推迟开学,丰台区有11个居民区被封锁,出京进京也再次受限。
根据新发地官方网站的数据,每天市场上交易超过1千5百吨海鲜、1万8千吨蔬菜和2万吨水果。市场雇用或接待约1万名工人和供应商,给首都北京供应90%的蔬菜和水果。
庞大的人流量和物流量,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机会。
这里的病毒究竟来自何处,目前尚需推测。第一种可能是,外地甚至外国的进口海产品、肉类,携带了生产地的病毒,由于进口食品以冷链运输,利于病毒的“低温保存”。一旦温度适合,病毒又得以传播。
(6月1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一百一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第二种可能是,病毒来自进出入市场的人员。
根据这两种可能,三文鱼身上的病毒目前也只有相应的两种来源:生产地的病毒沾染;市场上的人员沾染。
强调“沾染”,是因为三文鱼本身没法感染病毒,也没法复制、传播病毒。三文鱼跟几个月出现在的新闻里的“门把手”“电梯按钮”一样,属于环境物品。
而大规模下架也主要是因为进口三文鱼往往以吨计,沾染病毒的鱼可能数量庞大。货源出了问题,销售渠道也难免有风险。
可能性微乎其微
为什么三文鱼不会感染病毒?
因为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乙型冠状病毒属(WHO,2020)。冠状病毒科有5个属,都只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Hemida和Ba Abduallah, 2020),而乙型冠状病毒只感染哺乳动物。
2020年4月20日,刊登于《亚洲渔业科学》(Asian Fisheries Science)的论文 《观点:没有证据表明SARS-CoV-2(人类COVID-19病原)会感染水产动物或污染水产品》【“Viewpoint: SARS-CoV-2 (The Cause of COVID-19 in Humans)is Not Known to Infect Aquatic Food Animals Nor Contaminate Their Products”】 ,就证明了这一点。
该论文已经通过同行审议,作者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6个机构,其中包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郝彬、黄倢等20名专家。
新冠病毒今年1月暴发于中国武汉的海鲜市场,同时,海鲜的消费大幅度减少,研究者就此展开了调查研究。
作者指出,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和乙型冠状病毒属,仅能感染哺乳动物。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SARS-CoV-2可以感染水生食用动物(例如有鳍鱼类,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因此这些动物在将COVID-19传播给人类方面不发挥流行病学作用。
与其他物体表面一样,水生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也可能被SARS-CoV-2污染,尤其是在被感染该病毒的人处理时。然而,通过适当的食品处理和卫生措施,SARS-CoV-2污染水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可能性应该可以忽略不计。”论文中写道。
据论文介绍,感染水产动物的病毒种类繁多,有20多个病毒科,多个属,但它们都不属于冠状病毒科
鱼类和人类的生理性差别过于巨大。一般来说,病毒会与其宿主共同进化出高度特化的关系,所以病毒传播通常具有特异性;一个偶然的突变可能会让病毒感染另一个物种,但新旧宿主之间的差异越大,这种可能性就越小,与哺乳动物之间、甚至是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传播相比,病毒从冷血动物传播到温血动物身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H5N1型病毒病(禽流感和猪流感等)流行期间有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养蛇的农民用猪肉和家禽副产品等废物蛋白作为蛇的饲料,而H5N1型病毒摧毁家禽家畜饲养业的同时,养蛇业“毫发无伤”。因为“冷血”就是这类病毒疾病的天然生物屏障。
寄生虫警告:别生吃虹鳟
搞笑的是,有些海鲜饭店或商家“求生”过于急迫,竟然打出“本店的三文鱼都是国产虹鳟”的公告—— 用淡水鱼冒充海洋三文鱼,还不是奸商是什么?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生吃个三文鱼挺难的。肚子里没有三文鱼的基础知识,别想吃得放心。
人们口中的“三文鱼”最常指的是大西洋鲑鱼,拉丁学名Salmo salar。人们发现这种鱼在洄游时会奋力跃上瀑布,就用拉丁语中的“salmo”(意为“上升”)来称呼这种鱼,后来逐渐演变成Salmon。
欧洲殖民者在太平洋也发现了会洄游产卵的鱼类,于是就把这些鱼统统叫“Salmon”,即鲑鱼。为了区分,人们把前者称为“大西洋鲑”,把后者称为“太平洋鲑”。“太平洋鲑”在中国也叫“大马哈鱼”,我们东北人民吃它有好几百年了。
“三文鱼”是 Salmon的粤语音译,在国内就一直沿用了。
名字好记,但是到了饭店怎么区分呢?
最简单的是按价格看,挪威三文鱼(大西洋鲑)市场价在80~100元/斤,虹鳟市场价在30元/斤左右。如果一盘三文鱼刺身价格在50元以下,要么是虹鳟,要么是不新鲜的海洋三文鱼。
从外形上看,挪威三文鱼的脂肪含量更高,颜色有点偏橙黄色,白色的脂肪纹路更白;加拿大三文鱼(太平洋鲑)脂肪含量较少,颜色偏红,白色的纹路不太明显;而虹鳟,最近几年已经“以假乱真”,但相比海水鱼,它的脂肪含量更少,白色纹路很窄,肉质更硬,表面的光泽更少。
从口感上看,切片很厚、入口饱满、鱼油充盈、弹性十足的,是海洋三文鱼;反之则是虹鳟。
综合来看,在中国,价格便宜、肉色偏红、切片偏薄、白色脂肪纹路狭窄且边缘清晰、表面无光泽的三文鱼刺身,基本是虹鳟没跑儿了。
还有一个绝招,问问服务员“你们的三文鱼刺身是不是现杀的?”店家若回答:“现杀现卖!”那就马上退菜吧,毕竟海水鱼都是冷藏的。
虹鳟的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连个“Salmon”都不是。“trout”对应的概念是“鳟鱼”,指的是大马哈鱼属和鲑鱼属中没有跨盐度洄游行为、完全生活在淡水中的一个类群,虹鳟正是这样的淡水鱼,也根本不能叫“淡水三文鱼”。
淡水鱼体内可能携带着多种寄生虫,例如阔节裂头绦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颚口线虫等等,佐餐的酱油、白酒、胡椒粉和芥末根本杀不死。淡水鱼做熟了吃最安全。
2018年,《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里面赫然将“虹鳟”列入三文鱼。这项标准出台的三个月前,官方媒体曾播放过一段介绍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一个大型淡水养殖场的视频。
视频说,该养殖场提供了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标准颁布后,虹鳟在中国正式属于“三文鱼”了。
全球各地都有这样的例子,绝大多数是商家的个人行为——比如把黄尾鱼(Yellowtail)标为“鲯鳅鱼”(Mahi mahi),把海鲈鱼(Sea bass)标为“大比目鱼”(Halibut),更有把钢头鳟(Steelhead trout,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鳟鱼)贴上鲑鱼的标签来卖的。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把这些替代品定性为“经济欺骗”。
三文鱼蛋白质含量很高,张文宏医生就劝大家常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提高营养的摄入质量。 洗刷干净“冤情”后,三文鱼还是可以多吃点的,只是千万记得擦亮眼睛。
如何正确选择和投资医药股?
在去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关于生物医药股的研报分析,虽然时间过了几个月,但有些投资逻辑仍然存在,供大家参考。
注:本人创作参考了招商证券研报,请知悉!
市盈率水平近期没有调整,应该有一些变化:
相对来说,医药股的市盈率还是再历史的低位。估值水平也是较低的,各个子版块估值水平:
医疗服务子行业受爱尔眼科等个股的影响,子行业市盈率高居榜首,为 47x;生物制药子行业 pe 估值受疫苗股、血制品带动,为 34x,子行业中排名第二。
当前时点(时间为2019年6月),医药板块估值 24x,处于 5 年以来的低位。
业绩方面:
18A 和 19Q1 医药板块整体扣非利润增速为 8%和 2%,分别下降 9 和 31 个百分点。17-18 年环保趋严带来供给侧改革,原料药利润大幅增加,造成板块整体18H1
利润增速大幅提升。但 18 年末在并购的业绩对赌期最后一年或者完成后,资产减值(部分商誉减值计入经常性损益)拉低利润增速。19Q1受同比原料药利润高基数、制剂企业研发费用增加、医药政策持续高压的影响,利润端继续走弱。
细分子版块简评:
化药原料药
在18Q1 的高价格、高利润率基础上,19Q1 利润下降明显(下降 30%-40%)。但原料药企业纷纷向 CMO 和制剂出口方向延伸,19Q1 收入同比稳健增长。
化药制剂
在两票制影响消除及 4+7 集采等政策影响下,19Q1 收入增速继续下滑;利润端受研发投入加大,4+7 带量采购等影响,整体没有显著改善。但从恒瑞医药、恩华药业等个股来看,企业业绩分化显著。
中药
在18A 和 19Q1 收入增速快原因主要是白云山的王老吉销售额大幅提升。剔除白云山,中成药利润端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收入和扣非利润增速 10%和 0%左右),我们估计原因有:1、医院销售产品降价压力;2、OTC 产品提价后利润和渠道/终端分享;
生物药
边际表现强势,19Q1 生物药收入和利润增速都呈加速态势(35%水平),主要是生长激素、疫苗、血制品企业业绩驱动。
医疗器械
19Q1 收入和利润增速都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20%左右),但是 1、IVD行业竞争正在加剧;2、潜在的政策影响可能会对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比如高值耗材集采)。
医药流通
19Q1 收入增速加速,我们估计是配送企业在调拨业务同比影响消失导致,但是 19Q1 利润端增速明显小于收入增速,我们估计两票制带来的新增业务初期费用投入较多,后续利润增速可能出现提升。连锁药店子板块表现优异,保持 25%-30%的业绩增速,且 19Q1 有加速的趋势。
医疗服务
19Q1 收入和扣非利润增速都保持在 20%左右的水平,医疗连锁、CRO、ICL等子行业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19Q1 业绩表现突出的子板块:生物药中的血制品和疫苗,医疗器械中的高端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医药流通中的连锁药房,医疗服务中的 CRO。
政策面分析:
带量采购
国家第二批带量采购可能在下半年启动。地方版的带量采购会越来越多。
总体而言,带量采购主要影响化学仿制药行业,资本市场已经基本消化这一利空政策的影响,对医药行业整体估值不会带来新的变量。
耗材监管逐渐趋严,先回避高值耗材
国家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已经从“管药”开始向“管耗材”延伸。从监管的优先度而言,“高值耗材”>“检测试剂”>“其他低值耗材”,短期回避高值耗材(心脏支架、骨科、心脏起搏器等)即可,而试剂进入国家集采的可能性较小,目前仅仅是少数省份在进行试剂省级招标,大部分地区还是医院采购或者市级招标。
设备(例如彩超、内镜等)以往一直是招标才能进医院,且并非医保直接出钱,目前来看,国家政策还不会涉及设备。
按 DRGs 付费
1.对于临床疗效不明确的辅助用药、中成药等,都会被视为治疗的额外成本,会遭到抛弃;
2.对于同一类型的检验/耗材/药物,在不影响结论/疗效的情况下,医生会选择使用便宜的品种,因为省出来的利润是医院所得;
3.对于常用的药物/检查,比如手术麻醉药、抗生素、PPI/CT、DR、MRI、血常规等,医生会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最小量使用;
4.病人入院出院周转将会加快,对于医院管理能力将形成考验。
未来的重点投资机会:
1、血液制品:
中期来看,血制品需求将向大企业集中。上海新兴事件除了导致血制品监管趋严之外,也影响了终端需求:一些医院和患者已经不敢使用小厂静丙(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因此推动了大厂静丙的需求。
长期来看,我国人均静丙用量远远低于国外,静丙将推动血制品重回高景气,成长性将取决于采浆量提升空间。
2、创新药:
中国单抗类药物市场爆发在即。
PD-1/L1 单抗在国内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00 亿元。据Evaluate 预测,2022 年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90 亿美元,是 2016 年的 5.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将达到 33%左右,远远超过生物药市场。
3、CRO
CRO:研发合同外包机构。
国内 CRO 市场规模约 300 亿,预计年化增速 28%
4、疫苗:
消费型重磅疫苗品种市场非常广阔。目前国内传统二类苗市场规模前三分别为狂犬、水痘和流感,最大的狂犬即使用年批签发量测算也只有 30 亿左右的规模。对于 HPV 和PCV-13 等重磅疫苗,增量市场只有 10%的渗透率的情况下工业端市场规模也分别有20 亿和 50 亿以上的市场规模。对于 Hib-X 的多联苗,由于能够减少接种次数,在 Hib疫苗的替代方面也有很强的势头,对于 Hib-AC 结合和 Hib-DaTP 四连苗来说,仅 30%的 Hib 替代率,就能分别产生 12 亿和 16.5 亿的市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文中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的买卖出价,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对于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机构和个人直接或间接的投资盈亏,本人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日本人造肉人造鸡蛋已经用在汉堡炒鸡蛋上了?
最新的形势是,中国猪瘟疫情持续,以及新型动物疾病和资源消耗,都给人造肉企业提供了不小的发展空间。而且人造肉和人造奶等未来产品的技术储备,不失为解决中国食品储备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以合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物科技在学术、医药和工业等领域并不陌生,只是近年在消费领域应用,尤其是人造食品的兴起,让各界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除了在食品领域,人们近年也在其他消费领域接触到合成生物技术,譬如在实验室生产的蜘蛛丝编织的领带(原理是编码制造蜘蛛丝的基因,然后在实验室利用酵母通过发酵生产)、在实验室制造出的动物真皮所拼接的时装等。
人们也许要问,为何是生物合成,而非化学合成?在化学合成方面,由于大部分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合成过程中容易形成无活性甚至有毒的成分,而且合成过程步骤繁琐,转化率低,能耗高,难以满足工业化需求。
相较而言,基于合成生物学中的代谢工程,即通过发酵原理生产的天然产物,具有生产周期短、不受时节和原料供应的限制、发酵产物易于分离纯化等优点,容易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时还保护自然资源及环境。
“譬如在实验室,制造大麻素目前所需的发酵时间只需一周。”Ubersax指了指发酵罐说,“你可以想象种植大麻,再分离提取需要多长时间?”
在Demetrix办公室的对面,是一座绿色玻璃楼,这是美国能源部资助的研究机构——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我经常站在办公室和我们合伙人Jay Keasling互相招手,Keasling也会在那里出现。”Ubersax说。
Keasling是伯克利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教授,也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生物组副主任及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的CEO,他被视为是合成生物学特别是代谢工程学领域的权威之一。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上世纪70年代从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得到了抗疟原虫的有效单体青蒿素,并合成更稳定药效的双氢青蒿素。她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青蒿素由于化学合成难度极大,在发现后的30年时间中一直依赖于植物提取。而植物中天然青蒿素的含量极低,并且植物生长受到气候条件制约。
Keasling 的成就之一,就是破解青蒿素基因“密码”,利用合成生物技术,“人造量产”青蒿素。
不过,合成生物技术备受争议。支持者说,这种技术可以降低因依赖农业生产而带来的价格、供应和质量的剧烈波动,能让消费者最终得益。反对者则认为,当成本大幅下降可能会促使农民停止种植某种作物,甚至让农民失业,引发供应短缺。而更被反对者质疑的是合成生物食品的安全性,这也是近年多国监管者的难题之一。
合成生物学市场潜力庞大,更被业界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研究机构BCC Research预测,其规模由2017年的近44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39亿美元。
多国政府亦看好合成生物学前景,纷纷制定发展计划扶持产业。早在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拨款1600万美元,资助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多所顶尖大学,共同建立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推动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英国则于2012年制定合成生物学路线图,翌年更将该领域列入八大重点发展科技范畴之一,投资8800万英镑支持其发展。
中国合成生物学近年来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获得发展。有中国学术论文指出,合成生物学在国内的发展可追溯至2008年,但目前还主要局限于理论研究或处于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缺乏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目前中国在相关领域研究比较前沿的机构是中科院下属的深圳先进科学研究院和位于北京的动物源研究所等。由于目前暂时缺乏在食品领域应用,深圳先进科学研究院没有接受财新记者的采访。中国大型食品肉类加工企业万洲国际(http://00288.HK)也未予置评。蒙牛和伊利(600887.SH)则回复称,目前没有相关食品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不过,蒙牛表示,公司研发与战略部门对于所谓人造奶一直在密切关注。人造蛋白产品(包括人造奶、人造肉等)确实存在其独特优势,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蒙牛也会做好各方面前沿技术储备。
虽然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这些人造肉和人造奶产品,但这并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概念炒作。国内A股早前诞生了人造肉概念股,迎来一波“吃肉”行情。5月至6月,双塔食品(002481.SZ)、金健米业(600127.SH)、东宝生物(300239.SZ)、维维股份(600300.SH)等数十只股票连续上涨,游资疯狂涌入。不过,此后多家上市公司纷纷辟谣,称未布局人造肉业务。
华南地区一名业内人士向财新记者介绍,温氏股份(300498.SZ)等多家上市公司才开始就人造肉做相关前期市场调研。
也许有人会说,人造食品就像当季时装潮流易逝。但产品只是表象,背后的技术才是关键。如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关注人造食品,希望通过这种技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新加坡政府稍早前就宣布投入重金,研发人造肉等生物技术,打造未来食品的亚洲研发中心。
“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必经之路,没有选择。”吴奇指出,中国人摄取肉类的绝对数量,在2018年已经达到了美国和欧盟28个国家消耗量的总和,人均近60公斤,还在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必须要加强对食品科学和技术的研发,解决国民的饮食和营养问题。
养肉鸡还是蛋鸡挣钱?
想赚钱的话,哪种鸡都需要精细饲养。 如果说哪个来钱快,肯定百分之百说是肉鸡肉鸡较短(一般45天左右出栏,也有时间稍长一些三个月左右的),肉鸡的周转较快利润高,可是风险大,主要看存活率和买鸡当时的市场价格此养殖。对饲养管理相对要求也更高一些。 如果说肉鸡蛋鸡哪个赚钱,就要看市场行情,按照今年的来说,蛋鸡赚钱。昨天在超市里买了鸡蛋,单价我五块钱一斤,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春天时候也是这样的价格,最高的时候超过了五块。害的我吃鸡蛋都要盘算一下哈哈。不过养蛋鸡相对较长,一个饲养周期下来差不多要500天左右的时间(育雏、育成、产蛋)。可是也正因为周期长,才比较保险,就算鸡蛋的价格低一点,只要能保证鸡的日常开销,卖下架鸡就钱就是稳赚的了. 以前有“一万只鸡,十万元户”的说法,现在真个说法似乎日渐消失。主要还是因为那句话“有十万百万,带毛的不算”可谓是把养殖业的辛酸和不易表达的淋漓尽致。 搞养殖不容易,付出辛苦劳作,还要受市场的价格波动的影响,不管是鸡蛋、鸡肉,都有高峰和低谷。 想赚钱,想赚更多的钱,只有把握好机遇,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坚持长期饲养,认真观察市场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才能更好地赚钱;行情好的时候狠赚一把,行情差的时候,想法减少损失。 想要养殖的你,如果有技术,有经验,就养肉鸡,周转快,赚钱快!
如果技术相对较差,可以养蛋鸡。虽然时间长,还是那句话,保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