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龙头股,长三角和珠三角哪个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龙头股,长三角和珠三角哪个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群?
未来谁是第一城市群,不能只看总量,不看质量。经过扩容后,长三角城市群包括浙江、上海、江苏、安徽3省1市。拿4省组合的长三角城市群和1个省的珠三角城市群比总量显然是不公平的,长三角城市群应该对比的是粤港澳组合。
而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比起来后劲明显不足,粤港澳有1个国家中心城市,1个经济特区,2个行政特区。长三角只有1个国家中心城市上海市,长三角实际上就是集江浙皖3省之力肥1市。长三角除了上海,其它城市要地位没地位,要定位没定位,要政策没政策。而上海人口已经饱和,对于想去一线城市发展的人才们,挤不进上海也不会去长三角其余的二三四线城市,相反粤港澳有很多选择,这就是为什么粤港澳人口流入远大于长三角的原因。
相比粤港澳的高歌猛进,长三角内部发展却成两极分化态势。人口流入接近0的江苏和人口严重外流的安徽,与人口迅猛增长的浙江和人才高度集聚的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制约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对于安徽,由弱变强,潜力正在政策支持下得以释放,人口大量回流,未来仍可期待。而长三角体量最大的江苏,却发展遇到瓶颈,面临被各大规划绕开、老龄化最严重、人口流入接近0的困境,未来大概率走下坡路。
重点分析江苏的现状及未来如下:
[人口危机] 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6月,江苏省共出生38.3万个婴儿,比前一年同期减少5.6万个,减少12.8%!新出生人口持续减少,人口拐点不经意间已到来。
以下重要规划全部绕开江苏:
9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11个自贸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
5个左右的自由贸易港(自贸区升级版):上海已初步成型,另外天津、陕西、浙江、厦门正在积极申报。
6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雄安。
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
3个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合肥。
3个“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武汉、重庆。
10个"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
东部3个经济强省。山东省:济南青岛2座副省级城市;浙江省:杭州宁波2座副省级城市;江苏省:仅南京1座副省级城市(2019年1月9日,济南合并地级莱芜市,致使江苏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沦为全国省会首位度倒数第一。今后,它必将与江苏貌合神离,心向安徽,导致江苏只能依靠剩余12个不入流的地级市参与全国顶尖城市竞争)。
当前,各大城市人口掠夺战已经打响,在老龄化严重的今天,人口决定了发展。江苏人口形势日益严峻,究其原因:一是群山无峰,没有明星城市集聚不了资源,吸引不了外省人才,留不住本省人才;二是自宫式的中考、高考制度让深受其苦的年轻人往外跑,也让在江苏发展的外省人不敢落户。
2017年,济南市一把手在山东两会上极其悲愤的发言:山东经济实力雄厚,但群山无峰,缺少一个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未来各省间的竞争,就是城市群的竞争,或者说是核心城市的竞争。郑州不久前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分析周边郑州、合肥,还有远一点的武汉、长沙、成都、贵阳,这些近年发展迅猛的城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在省份举全省之力发展,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核心城市是集聚起来的,我们不集聚,就会被别的城市集聚;机遇是抢抓出来的,我们不去抢,别的城市就会去抢。
而江苏13个市互不认同,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内斗省,实质是互相制肘,谁也见不得对方好,在城市发展中内耗相当严重。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江苏注定更加被动。
几年前,江苏GDP总量差点一举超越广东,直到差距拉小至600余亿。后来广东初步转型成功,迎来现代发展“第二春”,再次发力拉开与江苏差距。据悉,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反超江苏六个季度,将总量差距拉开至4000余亿,2018年差距更是扩大到5000亿,令大众反过来觉得江苏怕是变成“江输”。
江苏老龄办透露:30年后,江苏不到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实际上按照现在几乎外来人口0流入,全省平均结婚年龄达到34岁,普遍不肯生二胎的现状,老龄化问题只会比预测更严重更提前,到时很可能满省皆是白发人。
再看“平均主义”发展模式,仅凭江苏一省之力,且正在被各大规划绕开的情况下,十年后,最大的可能是均衡发展成13个三线城市,随之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继续退化成13个四线城市。
年轻人,毕业后的首选城市很重要,一次的选择很可能就是一生,一定要慎重!当前是城市格局大变动的时代,已经错过了北上广深,千万不要再错过目前有政策、有定位、有地位,未来必将在国家支持下晋升一线的新贵城市。
南京都市圈扩大对经济有何利好?
谢邀!
南京都市圈是1987年由,当时国务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今改称为国家发改委),昌导发起成立的互助互利,协同发展,横跨苏皖两省,同舟共济,资源共享,互助互利,产业分工,共同发展,城市区域一体化,连接大江南北,承东启西——紧密都市圈,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城市群规模,总人口己超越,日本首都《东京都会区》未来发展愿景,不可限量。南京都市圈成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核心城市,华东唯一特大城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南京》市为核心,以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为轴心重要成员,不断进一步发展壮大,后续接连吸收;安徽省,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淮安市,为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随着南京市经济发展,第二产业,工业不断升级换代,科技,文化,教育,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向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跃进,及南京跨市,跨省地铁轨道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飞速发展,八年以后,以南京市为核心城市半径,<地铁线,长途城际地铁,城际轻轨,有轨电车,跨省城际列车>通勤快速轨道交通设施,总里程将运行八佰公里>,——1小时都市城市群将全部成形,南京地铁城际列车,将通往周边七个地级城市,八个县级城市,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十八座各级城市,十年以后,《大南京》将成为“超级城市”!比肩,大洋彼岸,——旧金山湾区城市群,波士顿都市圈,洛杉矶都会区。《南京都市圈》成员,新增(溧阳市),(金坛区)是必然趋势,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放缓,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期,(高质量发展运行),南京周边将有更多,地级城市,中小城市,及县级市,投入繁荣昌盛,科技创新,交通枢纽,地铁轨道之城,——博爱之都,“大南京”怀抱之中,今后各大城市竞争,——将会是以科技创新中心,金融资本中心,雄厚精英人才储备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科教文卫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商业服贸中心,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工业4,0,城市轨道交通枢纽,高速铁路运输中心,高速公路物流枢纽,江海直达联运,现代服务业,全面,全方位争夺,竞争。全国各大城市将进入“马太效应”,优胜劣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发达城市,一旦“落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哪个店”,“识时务者,为俊杰!”否则,将被淘汰出局。因为进入《南京经济都市圈》的各大城市,全都非常看好未来,《大南京》发展愿景,必定会成为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抱团取暖是王道!南京房地产价格从十二年前,全国排名第十名,至2016年跃居全国排行榜第六位,2018年依然坚挺,末来随着南京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城市地位,进一步跃升,国家级“江北新区”,突飞猛进,国家“自由贸易区"建成,软件芯片科技之城的建成,南京房地产价格将稳步增长。——九年以后博爱之都——《南京》将进入中国一线级城市,己是必然趋势!立贴为证!
上海青浦发展前景如何?
上海青浦区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政策支持:青浦区是上海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政府在青浦区实施了多项政策和计划,包括“十三五”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这些政策和计划将为青浦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地理位置优势:青浦区位于上海市的西南部,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重要节点,也是上海与江浙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青浦区地处上海市的交通要道,拥有丰富的交通资源,包括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这些将有助于青浦区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经济发展现状:青浦区已经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等,这些企业将在未来继续推动青浦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青浦区的商业和住宅配套设施也将不断完善,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企业入驻。
人才引进和培养:青浦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府和企业将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青浦区工作和生活。
生态环境改善:青浦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资源,政府将加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城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青浦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政策的不断支持和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相信青浦区将会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之一。
长三角的白菜心是什么意思?
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的发展定位。白菜心这个概念很少出现,但同样也有热心网友找到了出处:白菜心概念之前只出现过一次,是在BJ优化产业结构的论述里,对应的解释应该是“高精尖”。而所谓长三角的白菜心,其实就是江南省的白菜心。再结合去年底公布的长三角一体化总纲,与之对应的解释应该是宁合两大都市圈互动协调发展。
长三角七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南翼,以杭州为中心联结湖州,嘉兴,绍兴三市为节点长三角打造的“金南翼”。
合肥都市圈是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端。是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打造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苏锡常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
宁波都市圈是为建设宁波及浙东地区立足长三角,打造“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加大推进宁波市辖区城市地位和加快推进周边一体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