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交易额,天猫京东唯品会主营什么产品
京东交易额,天猫京东唯品会主营什么产品?
自1998年中国出现第一例电子商务交易开始,电商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二十多年间,不仅催生了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的阿里巨头,还有京东、唯品会、当当、1号店、聚美优品等较大的电商平台。
今年2月,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16万亿元,以26.2%的同比增长速度,领先同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两倍之多。
经过二十多年的蜕变,电商也从当初单纯的线上卖货平台,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生活方式。
●虽然前景一片乐观,但目前网络零售的市场空间却遭遇巨头强势挤压,资本对该市场的关注持续减弱,整个网络零售市场也从“价格战”回归零售本质。
下一阶段的竞争将挖掘细分市场及细分品类领域中更多潜力。科技与电商相结合,将成为整体网络零售 B2C 电商市场在精细化运营、模式创新竞争中的核心要素。
研究发现,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用户体验的优化与提升,形成自身的竞争差异化成为未来网络零售企业的重点。在探索新商业模式的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跨界方式对网络零售进行融合升级是大势所趋。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天猫、京东、唯品会的不同之处:
天猫:理想生活上天猫天猫商城原名淘宝商城,是一个综合性购物网站。天猫是马云淘宝网打造的B2C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天猫同时支持淘宝的各项服务,如支付宝、集分宝支付等等。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以及购物积分返现等优质服务。2012年1月11日上午,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更名为“天猫”。
2014年11月11日天猫双11再刷全球最大购物日记录,单日交易571亿。2016年11月11日天猫双11交易额更是达1207亿刷新世界纪录。2017年11月11日天猫双11交易额更是达1682亿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多环节收费模式为盈利奠定基础
天猫旨在依托淘宝网优势资源,整合上万家品牌商、生产商,为商家提供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打造网购一站式的服务,力争将以淘宝网为主的消费者平台升级为“无处不在”的供需双赢的消费平台。
迄今为止,天猫已经拥有5-6亿多买家,5万多家商户,7万多个品牌;多种新型网络营销模式正在不断被开创。
天猫商城以自己强大的市场份额和注册用户为依托,提供更加符合卖家要求的服务,充分挖掘注意力经济的价值,从很多环节实行收费模式,为未来的盈利奠定基础。
京东:只为生活品质
京东,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
于2004年开始涉足电商业务,京东多媒体网正式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京东于2014年5月22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
按照市值计算,京东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
最初,京东以自营的方式起家,主要销售3C数码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同时京东亦积极自建物流配送体系,随着京东规模的不断扩大,品类逐渐从3C数码扩展到全品类,第三方开放平台业务也逐渐引入,目前第三方业务占比已超过30%。截至到2016年底,京东不仅以9392亿交易额继续蝉联中国网络零售百强第一名,同时在所有统计的线上线下企业中,销售额排名也遥遥领先,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
京东另一业内领先的服务,就是京东物流。目前京东拥有中国电商行业最大的仓储设施,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六大物流网络的企业。截至2017年3月31日,京东物流全国仓库数量达263个,覆盖全国2672个区县,京东自营配送覆盖了全国98%的人口。
凭借更高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实现收入多元化
截至2016年底,京东拥有活跃账户数2.266亿,总订单数增至6.89亿个,全年GMV交易额达6582亿元,净收入达2602亿元,品类已经扩充到包括:计算机、手机及其它数码产品、家电、汽车配件、服装与鞋类、奢侈品(如:手提包、手表与珠宝)、家居与家庭用品、化妆品与其它个人护理用品、食品与营养品、书籍、电子图书、音乐、电影与其它媒体产品、母婴用品与玩具、体育与健身器材以及虚拟商品(如:国内机票、酒店预订等)。
唯品会:全球精选 正品特卖唯品会,“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成立于2008年,在中国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电商模式,并持续深化为“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时尚特卖模式。
在线销售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等各类名品。
唯品会合作品牌18,000多个,其中超过1,800个为全网独家合作品牌。截至2016年底,唯品会注册会员超过3亿,全年订单2.698亿单,2016年净营收565.9亿元。
2012年3月23日,唯品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自上市以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唯品会已连续十七个季度实现盈利。目前唯品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特卖电商,以及中国第三大电商。唯品会所代表的特卖模式,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三大电商业态之一。
唯品会是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在线销售品牌折扣商品,涵盖名品服装、鞋包、美妆、母婴、居家等各大品类。合作品牌18,000多个,其中超过1,800个为全网独家合作品牌。
截至2016年底,唯品会注册会员超过3亿,日均订单量近74万单,重复购买率高达80%以上。
唯品会在中国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电商模式,并持续深化为“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正品特卖模式,即每天早上10点和晚上8点准时上线100个正品品牌特卖,以低至1折的折扣实行3天限时抢购,为消费者带来“网上逛街”的愉悦购物体验和超高性价比的购物惊喜。
天猫、京东、唯品会这三家,你平时网购都用哪一家呢?
刘强东的京东为什么亏损了这么多年?
这就是我们从美国人学来的一种经营的模式,那就是根据数学的模型推测,如果搭建了经营的框架以后,大概几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了,在这个搭建过程当中一边经营一边收回成本,一边可能还会需要继续投资,在这个过程当中账面上显示的是亏损,但是实际上只要按计划去运作的话,实际上距离达成目标,获得利润的时间就越来越近了。
通常像造房子一样的过去古代我们是一层一层造的,这样速度比较慢,而且可能强度还不够,现在建设房子都是框架式,现在其他地方把房子的结构先搭好,然后到一个时间里面统一组装吊装,就完成了房子的建设。
而要吊装建设,这样的话投资一次就比较大,一次性就要把所有的钱投资到位,然后组装的时候是很快。
目前很多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这样,用大资本大投入,然后开始亏损几年,但是很快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就会达到收支平衡,然后就开始盈利了,而易盈利规模就很大了。#2021生机大会##策划##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文艺##正能量##千粉互娱#
如果京东当年没有腾讯入股支持?
2014年3月,腾讯出资2.14亿元+QQ网购和拍拍网的100%股权,获得了当时京东15%的股权。在当时,这是双方互惠互利,是双赢的合作。如果这个合作没有达成,腾讯在电商领域将会被阿里远远甩开,最终导致微信支付也无法与支付宝抗衡。而京东呢?可能会非常惨,至少有以下三个严重后果。
1、上市没有好故事,京东融资会更少,发展会更慢腾讯入股京东的时候,正是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前夕。而此时的京东却没有太多优秀的故事可以讲,盈利能力也不强。虽然手上拥有1.6亿的注册用户和1000亿的年交易额,但毛利率却不足10%。金融方面虽然有“京东白条”和“京保贝”。但产业格局根本无法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抗衡。
腾讯这个时候送资金、送平台、还引入大量的社交流量。京东的发展前景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盈利能力也大大增强,也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所以,上市后,开盘价就达到了21.75,比发行价上涨了14.5%。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在中概股中排名排到了第二。反过来说,如果当时腾讯没有投资京东,京东的上市之旅虽然也会成功进行,但融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发展也会更加缓慢。
2、少了腾讯,京东就少一个强队友,多一个强对手在2013年,京东在B2C电商市场份额中虽然排名第二,但市占率只有17.5%。离体量最大的阿里的天猫商城(51.3%)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同时,紧随其后的就是腾讯电商、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唯品会、亚马逊中国等等。它们虽然占比不多,但也是虎视眈眈,尤其是腾讯电商。虽然市占只有6.8%,但腾讯背后的巨大流量是非常有潜力的。
如果当年腾讯没有投资京东,或者京东没有接受腾讯的投资。腾讯为了和阿里争夺电商、移动支付、甚至综合服务平台,必然会选择投资其他电商来和阿里抗衡。这对京东来说,不仅失去了一个巨头的支持,也失去了海量的流量。相反,腾讯投资其他电商产业会及阿里给京东带来毁灭性的竞争。而当时的京东才刚刚微盈利,是很难和腾讯扶持的电商和阿里两大巨头来抗衡的。所以,京东选择了和腾讯合作。就算这样,腾讯依然不满足现状,为了和阿里抗衡,后来又投资了拼多多平台。
3、少了腾讯,京东恐怕很难扛住阿里的打压众所周知,在电商领域,阿里是公认的龙头老大。京东排在老二位置,属于阿里的重点打击对象。当时的阿里就凭借着自己在行业中有绝对的优势,采用“二选一”机制逼迫商家选择阿里。为此,京东一直和阿里打官司,从2014年一直纠缠到2020年年底,可谓是旷日持久!
这种极端打压,这么持久的官司,如果没有腾讯这个队友,京东恐怕很难扛得住阿里的打压。就算扛得住打压,恐怕耗到现在,也做不了多大的市场。幸好有了腾讯这个巨头的加入,京东融资更顺畅,流量也很足。京东才得以坚持到国家惩罚阿里的垄断行为。
总结总之,如果当年,腾讯真的没有入股京东。恐怕就会入股其他电商,京东恐怕会因为扛不住阿里和腾讯支持的其他电商的竞争,最终落败于电商领域。当然,当年腾讯和京东最终还是达成了合作,也算是电商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双赢的最佳方式。
京东交易额2021?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集团全年成交总额(包括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所产生的产品与服务订单总金额)为2.6万亿,2019年为2万亿,2018年为1.7万亿。
“尽管市场环境依然充满挑战,但在公司的长期经营理念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定位推动下,京东第四季度收入和用户数量均实现了加速增长,”京东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
历年天猫双11交易总额已达710986亿?
天猫双11从2009年打响到2018,每年的销售总额都有增加。目前累积交易总额 7109 亿元,距离万亿大关还有 2891 亿元,今年是否有机会突破?
先算一笔账。以近四年的数据为例:2015年销售额 912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 59.7%;2016年销售额 1207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 32.3%;2017年销售额 1682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 39.3%;2018年销售额 2135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 26.9%。
往年数据中,销售额逐渐增加,而增长率却大概是逐年下降之势。而今年双十一要达成 2891 亿元的销售额,较上年就要有超过 35.4%的增长率,方可实现万亿总销售额的目标。但这个显然是太难了。
流量见顶。显然今年阿里有针对性地将目光转向了下沉市场。不过用户数量就那么多,现在也被“开发”得差不多了。这种流量见顶的问题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即便是天猫双11每年销售额增长率所呈现的下降趋势也可反映这一事实。
其它平台冲击。不得不说,今年玩得最狠的还是拼多多。流量见顶后拼的就是资本体量,对于拼多多上的新老血液,或真的能在后续市场完成更好的留存与转化?况有京东、苏宁的前后“围攻”,各种补贴层出不穷,势必会分化天猫的一部分红利。
而还有一点补充的是,消费者对资金的把控更到位了。“赚钱不易,花钱太容易了”,如何更好规划自己的资产,也是越来越多人在思考的问题。理性购物,从排斥双11开始?
或许,今年的双11有望突破上年的成绩?但现在这大环境来说,要实现增长确实是太难了。要超过 35.4%的增长率达到2891亿元销售额就更是难上加难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