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亚集团,俄罗斯为何同意向日本归还北方四岛
北亚集团,俄罗斯为何同意向日本归还北方四岛?
俄日北方四岛之争
北方四岛是指俄罗斯千岛群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的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四个岛屿,俄罗斯称这四个岛屿为南千岛群岛(Southern Kuriles),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 (Northern Islands / Northern Territories)。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重要的资源、军事等原因,导致俄罗斯与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执不下。
所谓北方四岛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冷战结构的产物。北方四岛传统上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二战前四岛已有日本居民约2万人。1945年9月3日,北方四岛作为整个千岛群岛的一部分被苏联占领。1947年1月,上述四岛又被正式并入苏联版图。从战后直到50年代初期,日苏之间并不存在领土问题。1954年,鸠山一郎取代吉田茂上台组阁,新内阁积极谋求改善日苏关系、恢复日苏邦交正常化。在此形势下,出于冷战对抗和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美国及日本国内的亲美派竭力阻挠日苏关系的改善,抛出了所谓的日苏领土问题,大作领土文章,试图制造日苏紧张气氛,北方四岛之争由此而生。[1]
中文名
俄日北方四岛之争
外文名
the Northern Islands territorial dispute between Russia and Japan
北方四岛
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
位置
俄罗斯千岛群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
实质
冷战结构的产物
俄罗斯允许其他加盟国独立而为什么不允许车臣独立?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的区别,再谈谈俄罗斯不允许车臣共和国独立的真正原因。
1、苏联加盟共由和国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车臣共和国只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所属关系不同?很多人都知道苏联,但却不知道苏联的来由。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在这个联盟里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而苏联建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了,而是前后经历了33年,才最终形成了15个加盟共和国。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同志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这是苏联建立前的称呼。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这时的苏联只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四个加盟共和国。
随后苏联制定“联盟条约规定”,也成“苏联加盟条约”,苏联的每个成员国都必须遵守。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是最高权力机关,联盟委员会是执行机关,还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有保留退出联盟的权力。
虽然说是自愿加入,但是很多加盟国都是被苏联用武力并入的。比如,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苏联还占领了芬兰四万多平公里的土地,并在此地建立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违反条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同盟为由,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并强迫三国加入苏联。
苏联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侵占他国领土,组建新的国家,以武力迫使他国加入苏联。俄罗斯人向各个加盟共和国迁移,以此此巩固统治。
1956年7月16日,由于不知原因,卡累利阿的加盟共和国地位被取消被且并入俄罗斯联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此时苏联正式形成了15个加盟共和国,一直到1991年解体,苏联加盟共和国数量始终保持为15个,15个加盟共和国中并没有车臣共和国。
这15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2、车臣属于俄罗斯自有领土,所以俄罗斯不可能让车臣分裂出去,俄罗斯联邦自治共和国都包含哪些国家?俄罗斯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行政区的划分比较复杂,俄罗斯联邦现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22个自治共和国、9个边疆区、46个州、3个联邦直辖市、1个自治州、4个民族自治区)。
俄罗斯的22个自治共和国分别是:阿迪格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累利阿共和国、科米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楚瓦什-恰瓦什共和国、克里米亚共和国(与乌克兰存在争议)。
俄罗斯的各个联邦主体一律平等,只是拥有各自不同的法律地位。共和国与自治区相比,可拥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和宪法,所以说在共和国内部,国旗、国徽、总统和国民议会是一应俱全的。但共和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与俄罗斯联邦宪法相统一,而且共和国虽享有法律赋予的部分国家权力并可获得为行使这部分权力所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但要受俄罗斯联邦政府监督。
车臣作为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高加索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所以从十八世纪开始,俄罗斯帝国就派兵征战高加索地区上的车臣,但是直到早在19世纪中期沙俄才把车臣打败,把它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俄罗斯帝国被推翻后,车臣属于苏维埃俄国的领土一直到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决定,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这便是现在的俄罗斯。
所以从历史和法律来看,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的领土,自然俄罗斯是不允许车臣共和国搞独立的,这是分裂国家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3、面对车臣的独立,俄罗斯选择了暂时的妥协。1991年12月25日,也就是圣诞节那一天,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演说,宣布苏联解体,从此苏联不再存在。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和美国对抗四十多年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说倒台就倒台了,此事件震惊全世界。
1991年11月就在苏联解体前,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脱离俄罗斯的统治。
杜达耶夫认为:既然外高加索三国都独立了,那么车臣这种身为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也应该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国家的地位。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车臣人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人的旺盛心态。于是,杜达耶夫便顺应民意,宣布了车臣独立。
没有到车臣的独立运动竟然得到了俄罗斯的默认!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政权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等于是变相默认了车臣的独立地位。
4、车臣的地缘战略位置,如果承认车臣独立则会引发连锁反应,重蹈苏联解体之覆辙。俄罗斯之所以不允许车臣独立,是跟车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能源有关。车臣共和国位居高加索山脉以北,是拱卫俄罗斯的前沿屏障,进可攻退可守。
车臣处于高加索产油中心地带,可以产出的优质原油,境内有数条连接俄罗斯和南高加索三个共和国之间的重要的石油管道和铁路枢纽中心,掌控着俄罗斯和周边各国的资源运输动脉,有“外高加索生命线之称”,所以俄罗斯不可能放任它脱离自己的控制。
俄罗斯的领土大多都是以武力争夺获得的,所以俄罗斯的22个自治共和国很多是口服心不服,一旦俄罗斯承认车臣共和国独立,那么其他自治共和国也会效仿要独立,当年苏联解体也会重演,俄罗斯也会因此支离破碎,所以绝不能让车臣独立成功。
5、俄罗斯为解决车臣闹独立问题,发动了两次车臣战争。虽然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小国且人口不到200万,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和宗教信仰问题,所以车臣长期闹独立,成了俄罗斯的心病。也此俄罗斯发动了两次车臣战争,但是俄罗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于1994年12月11日, 1996年8月31日停火,俄军与车臣武装来来去去打了近两年,最终以车臣头目杜达耶夫死亡,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而告终,从此车臣获得非正式的独立地位。可是这个停火协议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给了车臣人一个喘息的机会。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动员了海、陆、空军和边防、内务部队约3万人(后续增加到6万多人),出动了230辆坦克,454辆步兵战车,388门火炮和追击炮,使用了除核武器外的几乎所有前苏联高精尖武器。
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于1999年8月,结速于2000年2月28日,以俄罗斯控制了绝大部分车臣土地而结速,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重新夺回对车臣的控制权,从此车臣老实本分了许多,再也不敢高调闹独立了。
据俄国防部统计,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军阵亡伤16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美元;车臣武装分子有15000人被打死;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
车臣是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所以车臣想要独立必须要获得俄罗斯的同意,再者说车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掌控着俄罗斯和周边各国的资源运输动脉,所以俄罗斯是绝对不会允许其独立的。
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明朝时,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达延汗的小儿子扎萨克留在北蒙古,即外蒙古一带,以杭爱山故地为根据,那一带称之为喀尔喀。有河名哈拉哈河,是中国同蒙古国的界河。该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松叶湖,流经杜鹃湖,汇集苏呼河和古尔班河等支流,由东向西经伊尔施镇流入蒙古国。
扎萨克汗有7个儿子,分领喀尔克蒙古各部,由车臣、札萨克图、土谢图三汗分守之,到顺治12年,三汗以及赛音诺颜部都向北京进九白之贡,顺治于是在喀尔喀设置八札萨克。九白之贡是每岁纳白马一、白驮一,不用纳其他物品。
杭爱山、土拉河的西面有准噶(gá )尔部的大集团,是13世纪游牧在尼塞河上流谦河流域的斡亦剌后裔,属于林中百姓,是蒙古的一个分支,经常受到鞑靼侵犯,带有鞑靼人的习俗,好战勇武。鞑靼人是蒙古室韦部柔然大檀可汗后裔及部民与白种人融合而来。鞑靼人可能是黄种人也可能是白人,也可能是混合的。而准格尔部这部中间也有鞑靼人因素。他们因为与蒙古人一起进攻欧洲,被欧洲人称为鞑靼人。
叶塞尼河是俄罗斯大河,是东、中西贝利亚的分界河
准噶尔部一支游牧于伊犁河谷。伊犁河是一条国际河,发源于我国的天山腾格里峰,喀什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为其上流河源。地图上发现,该河谷北边是博诺科罗山,阿拉套山脉,再往西东北就是现在的准噶尔盆地,盆地东北边缘为阿尔泰山脉,科布多在阿尔泰山东北,再往东北是杭爱山,到达北蒙古。这条路线是准噶尔部向东侵犯北蒙古即喀尔克的路线,跨越地域辽阔。伊犁河谷南边是天山山脉,再往南是塔里木盆地。
一、准噶尔部对喀尔喀的入侵,致使清朝合并了北蒙古17世纪的准噶尔之噶尔丹强大后,向亚洲大陆东部压迫杜尔伯特部,夺其领地,逼其内附清朝。并企图兼并和硕特部,入侵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飞兵拉萨,凌摄西藏,建立起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康熙26年噶尔丹自称四卫拉特汗,袭取河套,到达陕甘,始与清朝接触为敌。
准噶尔、喀尔喀、西藏、青海、大清版图
并向东北方进攻喀尔喀,蒙古各部纷纷逃亡,噶尔丹兵锋离北京只有七百里。康熙29年,两路满军分别从古北口、喜锋口出击噶尔丹。恭亲王常宁之兵与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清军用火器大败噶尔丹的驮城,噶尔丹只剩千人一口气逃到科不多。康熙追击双方再次战于昭莫多(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南),噶尔丹再次失败逃跑,康熙在昭莫多树碑记功。康熙36年,康熙出贺兰山巡视,各部落归降,以阿尔泰山以西、伊犁河谷地方仍然给准噶尔部游牧,而喀尔喀即北蒙古归入清朝版图。由此,清朝版图大大扩展,许蒙古各部故地游牧。
康熙采取怀柔政策,认为修长城不如行安抚。
帝尝嗤汉人之狭窄,评曰:“柔远能迩之道,汉人不明斯义。本朝之不设边防,恃以蒙古之部落为屏藩耳。”又曰:“修筑长城,究属无益。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于朔方,较筑长城为尤坚固也。”
长城是秦汉时期开始修筑的北方防线,“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康熙征服漠北蒙古,长城成了内长城,内蒙古全部在长城以北地方。外蒙古在雍正、乾隆时期,得以大成,主要是利用了喇嘛教对外蒙的控制。多伦会盟确定了喇嘛教在喀尔喀的地位,喇嘛教呼毕尔罕(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亦指活佛传位的制度)选定权移到清廷。喀尔喀各部奉清朝为正朔
哲布丹尊巴是外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
二、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入侵,致使清朝合并了西藏噶尔丹死,其子策妄那不坦想要恢复祖业用兵于西藏,给清朝一个极好的机会。康熙先是命令西安将军进兵,在喀喇河为准部大败,几乎全军覆灭。第二年再次出兵,一路从青海木鲁河出发,一路从巴里坤出发,一路从四川出发。康熙59年,与准部战于青海西部,大败准部。将之前安置在青海的达赖候补者护送到西藏,下诏册封为六世达赖,留蒙古兵2000守卫西藏。西藏也很欢迎青海所拥立的呼毕尔罕,众人一齐推戴,承认为活佛转世。西藏于是正式列入清朝版图。
三、对准噶尔本部的消灭,清军夺回伊犁故地,控制西域雍正末年,策妄那布坦死,其子策零立,也是骁勇好战,侵略四方,吞并土尔扈特部、控制和硕部,再次成为一个大国,出乎意料。雍正9年,清军在科布多筑城,和泊通战失利,后胜于光显寺,双方再次以阿尔泰山为界。乾隆10年,策零死,噶尔丹部乱,乾隆出两路满军,会于伊犁东北,准嘎尔各部不战而降。后准部有叛乱又征服。于是伊犁谷地为清朝所有。
乾隆阅兵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从对准噶尔部的防御到进攻,完成了对外蒙古、西藏、青海的合并,让伊犁(新疆)重新回归,使得中国版图再次达到全盛。对以后历史影响深远,今天除了外蒙古,全部在中国版图。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公元6到7世纪阿拉伯半岛处在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奴隶制部落和民族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特别是拜占庭,波斯,阿比西尼亚在阿拉伯半岛长达几个世纪的侵略斗争,给阿拉伯半岛的人民带来了深刻的苦难。由于内外矛盾的交织社会危机四伏,只有将分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抵御外族的入侵,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带来安逸的生活。而伊斯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点燃了阿拉伯半岛的第一次圣战。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战争发生在公元七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由于默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征服了基础,其实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得到的启示,不久便被圣城麦家的贵族所迫害,为了避免重大损失,穆罕默德毅然决定将信徒分批前往麦迪娜,也正是在麦迪娜切实的宣传了伊斯兰的真理,建立不分地域民族和部落的穆斯林国家,利用一支武装抗衡反对势力,开启了阿拉伯半岛的战争。
穆罕默德逃亡麦地那之后,贵族对伊斯兰教依然频频滋事,为了打击和抵抗贵族对新兴宗教的限制巩固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采用战争策略打击拦截贵族的商队,瘫痪商业贸易,经过几年的发展,穆罕默德打击了敌人的锐气,同时也考验了穆斯林为宗教而牺牲的精神,圣城麦加的贵族在惨败后死机复仇,拿出五万金币扩充军队,并组成了3000人进攻麦迪娜,兵临城下之际,穆罕默德沉着应战,在前期失败的情况之下,继承坚守,使得贵族和犹台部落联合支持下的联军溃散,这场战争被称为壕沟之战。
此后默罕默德与贵族签订停战协议,确保麦迪娜的安全,并集中力量征服周围的犹太部落,肃清残余力量,并开始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扩张穆斯林势力,公元629年,穆罕默德联合了被征服的部落,完成了攻下圣城麦加的准备,并率军一万向麦加进军,由于将士们气势昂扬声威大震,麦加贵族闻风丧胆溃不成军,麦加成为一座孤城,穆斯林军队进入麦加,清除少数极端穆斯林的顽固分子极大的推动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此后大批的阿拉伯人纷纷加入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半岛居民统治地位的宗教,并与基督教犹太教的代表及签订合约,同年夏天穆罕默德也率领三万军队,冒着炎热酷暑的天气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远征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统治之下的叙利亚,但由于远征军长途跋涉,加上穆罕默德身患疾病,到叙利亚边境之后便停止前进,双方签订合约,允许保持原有的信仰,每年缴纳一次税收,这些在伊斯兰教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穆罕默德在迁往麦地那之后的十年建国生涯中,以圣战为名先后作战65次,为了巩固政教合一,完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克思也将穆罕默德在这一时期创建活动称之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穆罕默德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统一阿拉伯半岛呢?首先,这场战争是以宗教革命为动力,打破原先的部落分裂状态,停止了部落间的仇杀,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求,是阿拉伯半岛有分散走向统一得到了当时社会主要阶层的拥护和支持。在战争开始时穆罕默德就通过宣传宗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
穆斯林大军推行一系列的政教合一制度,目标明确为真主而战,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战争的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战争策略将联合安抚排挤打击,等斗争方式运用的如火纯青,又根据战争的实际,使得穆斯林军队由弱到强,最终实现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前苏联是由哪些国家组成的呢?
还是叫苏联比较合适,世界上只有一个苏联,用苏联称呼更为规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苏联加了一个前字就会让人瞎想是不是有一个后苏联的存在,或者可能存在。但相信诸多团体来说是不希望有“后苏联”出现的。但是历史的车轮只会前进,无法倒退。
苏联是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存在国16个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由苏联共产党执政,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但最开始并没有十五个国家,也是慢慢联盟到15个国家的。了解点历史的朋友也知道古代是封建专制、农耕社会,而现今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形式的国家形式。而苏联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
苏联建立起因苏联联盟国产生源于俄罗斯帝国解体。在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相信对二月革命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上的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俄罗斯沙皇下台,从此俄罗斯帝国解体。二月革命相当于我国辛亥革命。
但是革命后产生了两个政权,呈现了并存的局面,分别是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政权。之后又因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控制了局面。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十月革命的发生,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始形成并成立。十月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也间接的促进和帮助我国的先进分子,十月革命相当于我国的南昌起义。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后,原先俄国境内的民族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之后就发生了国内战争,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就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这就是苏联开始成立的前因。
苏联建立和初期之后国内战争结束,并获得胜利,此时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说白了就是人多力量大,军事变强而且联合起来发展快,然后个共和国就提出了联合的想法。然后斯大林开始主持专门的委员会,开始起草各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条约。苏联正式成立,在苏联共和国初期只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加入,每个加盟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之后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新任领导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之后斯大林实行的重工业化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由哪些国家组成苏联历史上存在过的16个加盟共和国,有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外高加索三国、中亚五国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
东斯拉夫三国分别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
波罗的海三国分别是: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
外高加索三国分别是: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
中亚五国分别是: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典型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大家会问,为啥前文是16个,怎么现在成了15个了呢?
因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就是那第十六个,成立于1940年3月31日。在1956年7月16日,苏联宣布撤消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制,将其并入原本同一行政级别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自此苏联由16个共和国变为15个共和国,一直到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苏联有10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民族,占比百分之五十一,乌克兰占比百分之十五,乌兹别克占比百分之六,白俄罗斯占比百分之四。其它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犹太人、德意志人、波兰人、芬兰人、蒙古族人等民族。
苏维埃联盟一共有15个联盟共和国,全国拥有155个州、6个边疆区,按各民族人数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及自治专区。全联盟共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专区。
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苏维埃的领导人,最开始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从1938年起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定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辞去总统职位,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的国土大概被分为三个部分: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也即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等国家。
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1年12月25日宣布国名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
爱沙尼亚:1991年8月20日
拉脱维亚:1991年8月21日
亚美尼亚:1991年8月23日
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
白俄罗斯:1991年8月25日
摩尔多瓦:1991年8月27日
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
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
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结语:这样一个强国最终崩溃,但历史不能重演。我们只能记起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以史为鉴,这样国家的未来发展才能更好的走上正轨,造福国家、造福公民!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