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嘉禾,嘉禾元年是什么意思

2023-09-26 13:42:03 66阅读

东吴嘉禾,嘉禾元年是什么意思?

嘉禾(232年-238年八月)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三个年号,共计7年。嘉禾元年是公元232年。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期东吴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东吴嘉禾,嘉禾元年是什么意思

公元200年,长兄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遗业,成为割据江东的一方诸侯。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在位期间,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剿抚山越、设置郡县,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2]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东吴之子?

孙权一生共育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养子(凌统之子凌烈和凌封)。

1.长子孙登为孙权所爱,孙权在称帝后就立孙登为皇太子。并选取优秀的士人为孙登侍讲诗书,为孙登娉娶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孙登成年后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凡事都先咨询,然后方才施行。然而天不假年,赤乌四年(241年)五月,时年仅三十三岁的孙登病死。孙权获悉惊讶悲惋,悲痛不能抑制,一谈到太子就伤心流涕,谥孙登为宣太子。诏书提到:“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2.次子孙虑,字子智,生母不详,自幼聪慧,多才多艺,遵奉法度,恭侍师友,深得孙权器重喜爱。黄武七年(228年),封建昌侯。后任镇军大将军,驻守半州。嘉禾元年(232年),孙虑去世,时年二十岁。

3.三子孙和,字子孝,原太子孙登去世后被立为太子,孙和小时候聪慧伶俐,特别受孙权钟爱,常常令其跟随在身边,衣服礼秩珍玩之类的赏赐,其他皇子不能与他相比。史载“帝尤爱幸”,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孙和爱好文学,擅长骑射,礼贤下士,尊敬老师,颇为人们所赞誉。孙和被立为太子后,鲁王孙霸不服孙和被立为太子,之后和全公主纠集党羽陷害太子及其支持者,天天在孙权面前谗毁。孙权犹豫了好几年,后来终于将孙和软禁并废黜太子之位,后改封南阳王。建兴二年(253年),因有传言诸葛恪要迎立孙和为帝,孙和被权臣孙峻收缴王玺绶并赐死(或毒死),时年仅29岁。孙和长子孙皓即位后追谥父孙和为文皇帝。

4.四子孙霸,字子威,孙和之弟,受封为鲁王。后来与太子孙和之间争夺谪位,孙霸与全公主纠集党羽陷害太子及其支持者,导致大批人才受到迫害,造成朝野动乱,史称“二宫之争”。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秋,孙霸终因图谋危害太子而被赐死,其党羽全寄等皆被诛杀。

5.五子孙奋,字子扬,母仲姬,初封齐王,因擅杀封国属官、多次越法行事而被废为庶人,后改封章安侯。吴末帝孙皓在位时,以孙奋阴谋自立为由,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死,并取消他的封爵。

6.六子孙休,即吴景帝,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六年。初封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权臣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吴主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改元永安。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诛除孙綝,促进了东吴的繁荣。永安七年(264年)七月驾崩,年仅三十岁。

7.七子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年。母潘皇后,吴大帝孙权第七子,史称会稽王、吴少帝、吴废帝。建兴元年(252年)十岁时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亲政,后因谋除权臣孙綝事泄而被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仅18岁。

三国时期的东吴纪年?

东吴纪年是指三国时期东吴国家所采用的年号纪年制度,从222年孙权称帝开始,历经五代共使用了62个年号。其中,最著名的是赤乌、太平、黄龙和嘉禾四个年号。东吴纪年的使用,标志着东吴政权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也便于政府管理和统计历史。在历史上,东吴纪年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

孙休是什么人?

孙休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东吴第三位皇帝(258年11月30日–264年9月3日在位)。

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后,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经济危机?

如题,基本上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过经济混乱的危机时刻,每一个朝代的崩溃,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的紊乱。下面我门来聊聊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时朝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

一是三国时期的货币危机,此时是中国古代最严重的货币危机之一。董卓时期汉末桓、灵帝时买官鬻爵,钱货流通混乱不堪。董卓执政时,不仅抢掠皇室珠宝、百姓财物,而且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据史记载:《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价飞涨,谷一斛数十万,很多百姓一生积蓄不够买一石粮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2、曹丕时期

曹操担任丞相时,为了平抑物价,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铢钱,并广开屯田,建设水利,恢复了稳定局面。

曹丕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尽管朝廷的奖励、粮饷还是谷、帛,但是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

3、东吴时期

在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赤乌元年(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

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糟糕的货币政策、连年的征伐使得吴国国库枯竭,而且由于蜀吴相通,两个通货膨胀国家争相把贬值货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争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大量流失。(看那时候就有货币战争了)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后吞食恶果的必然是自己,人民苦不堪言。这也是最终被魏国吞并的一部分原因吧。

二、王莽新朝:货币改革导致危机而亡国1、第一次币制改革

“届摄二年,王莽加铸错刀、契刀、大钱等三种钱币,规定错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钱一值50,与原有的五铢钱共为四品,同时流通。”

一枚契刀五百重约16-17克,币值折合五铢钱5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120。一刀平五千俗称“金错刀”,含嵌在阴刻一刀钱文内黄金,币重29克,却值五铢钱50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710,传说中莽币甚至还有国宝金匮直万,币值虚高令人咋舌。王莽以惊人的低成本掠夺人民巨额财富。

2、第二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错刀、契刀与五殊钱,另作小钱,与大钱1值50者并行,并且颁令禁挟铜炭,以防盗铸。”

3、第三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二年,王莽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凡五物(钱、布皆用铜,共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

人民对王莽钱币毫无信任,都私用五铢钱,王莽又严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于民愤,暂废龟、贝等物,只行大、小钱,同时加重盗铸的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入为奴婢。

他滥行五家连坐的盗铸法,恢复了残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没为官奴婢,铁索系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到达钟官以后,还要易其夫妇,以至愁昔死者十之六七。这项法令增加了汉末以来奴隶问题的严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愤恨最大。

4、第四次币制改革

“地皇元年(公元20),王莽又尽废旧币,改行货布、货泉二品。”

虽然较前三次币制通货膨胀有所下降,但由于王莽政权倒行逆施,人民拒用新朝币,商贸流通倒退到以物易物原始交换方式,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最终王莽的货币政策导致他的政权走向垮台。

三、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纸币贬值

宋朝社会经济较为发达, 但军事上长期处于防御挨打局面,军队庞大而积弱,官吏众多而低效,政府开销名目繁多又无节制,“冗官”“冗兵”“冗费”使得宋朝从立国不久,就陷入财政危机的深渊中,直到亡国而不能自拔。

1、交子

通过发行交子(中国的第一张纸币,自行百度脑补),政府不但在瞬间拥有了数倍于本金的货币购买力,而且还可以获得“纸墨费”的利润。宋神宗时,规定每届发行的交子可以使用两届。这意味着市面上流行的交子总额增大了一倍。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贬值。

2、钱引

到宋徽宗时期,国家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于是进行了纸币改革。从 1107 年到 1109 年,短短三年时间,停止了原先流行的交子,改用称为“钱引”的新纸币。朝廷拿着“钱引”代替铜钱给老百姓,老百姓却不能用钱引从朝廷兑换铜钱。换言之,朝廷的钱引是只出不进。由此造成社会上钱引越来越多,贬值得比交子还要厉害。

3、会子

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入侵,国土糜烂。南宋渡江后,赋税来源减少,财政能力进一步下降。于是宋朝又发行了称为“会子”的纸币。从理论上,宋朝政府为“会子”建立的发行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随着与金国战争的持续,很快这些体制都被政府自己打破。滥发钞票、钞票贬值的闹剧又一次上演。

在此期间,政府为了稳定金融,也曾多次拿出库存的金银铜铁,将贬值的旧会子以一定比率收回。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勉强规避纸币全盘崩溃的风险。不过到了南宋嘉定年间,“会子”已经贬损得被大多数老百姓拒绝接受了。国家法定货币成为废纸。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