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社,什么是伦敦金融时报指数

2023-09-21 13:18:03 76阅读

金融时报社,什么是伦敦金融时报指数?

一是由30种股票组成的价格指数;二是由100种股票组成的价格指数;三是由500种股票组成的价格指数。通常所讲的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指的是第一种,即由30种有代表性的工商业股票组成并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该指数以1935年7月1日为基期日,以该日股价指数为100点,以后备期股价与其比较,所得数值即为各期指数,该指数也是目际上公认的重要股价指数之一。

医疗板块大跌?

你好,目前医药板块内部有一定分化,中药大涨,CXO大跌,但是这种分化并不是因为资金对医药板块的基本面产生分歧。

金融时报社,什么是伦敦金融时报指数

站在长期视角,医药行业长期增长的本质,还是医药刚需的长期拉动,是健康消费升级的长期拉动,并且当下的需求满足度和渗透率极低,这是医药最为长期的大逻辑,虽然集采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但集采不会是一个长期逻辑的限制,做多算是中短期干扰项,从中长期看,我们还是可以对医药板块保持乐观。一、先来说说:近期医疗类基金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相信有不少人都在关心医药的走势,医药的下杀已经明显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正如网上一句玩笑:老公做房产,媳妇做教育,买了中概互联,抄底了医药,葛兰也从葛女神变成了葛大妈,药明康德放量跌停,康龙化成大跌超过6%等,医药的投资逻辑让人跌到怀疑人生。

在我看来,其实医药下跌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那就是国内集采和美国的实体清单有关。《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美国的商务部把中国的一些CXO生物技术公司列入了清单,这则传闻让医药板块迅速下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集采政策。

我们先来分析下第一个原因,美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美国是否真的会把中国的CXO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首先要说明的是从2018年开始,美国一直都看我们不顺眼,实体清单更是从我们这里敲竹杠,无非就是担心我们的芯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和自己的地位越来越近受到了威胁,在加上美国的不断放水并没有缓解自己国内压力,于是开始对我们进行了实清单制裁。

目前来看CXO是否在制裁清单内尚不可知,如果真的被制裁,那么后果确实非常严重。 大家主要购买的基金就是中欧医疗和赵蓓的,因为葛兰、赵蓓、郑磊这些王牌医药领域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医药基金无一不在重仓CXO(医药研发外包)公司。

比如药明康德:综合性的医药研发外包龙头,覆盖CRO和CDMO领域; 凯莱英:小分子制药CDMO行业龙头;泰格医药:国内最好的CRO创新药外包服务公司之一;康龙化成:CRO行业龙头等,这里我就不一一的进行列举了。

CXO好处就是可以缩短医药的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你可以理解中国是世界工厂,同样医药领域,中国也是工厂。 以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2021年中报为例:

药明康德海外营收占比76%,泰格医药海外营收占比46%; 而康龙化成、凯莱英这两家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估计超过了90%。

而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除了中国区的百分之十几外,剩下营收的80%-90%都来自于美国,药明康德更加夸张,药明康德的第一大销售市场就在美国,如果美国真对我们的CXO下手,那医药下跌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药明康德在上个月16号也做出了回应。

当然,我对次则持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第一美国虽然是生物医药全球领先,但是中国也是最好的世界工厂(没有之一),就像苹果非要把自己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样,最后还是频繁的遭受打脸,更何况CXO的技术难度已经远远超过苹果组装机的难度,中国的医药人才储备,别人代替不了,中国CXO所带来的利润:例如(创新药研发进程缩短,研发成本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美国是不会舍近求远的)所以医药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逻辑非常低。

第二,虽然美国占了CXO营收比的大头,但除了美国,还有其他著名药企,如英国葛兰素史克,瑞士罗氏、诺华,法国赛诺菲等完全可以取代这部分市场。就算不能完全取代,美国也不可能找到第二个跟中国一样的CXO代工厂,因为医药的研发周期要十几年才能成功一款,一款创新药足以养活一个几百亿市值的企业,如果进行CXO转移,第一不会成功,第二就算成功了代价是美国根本承受不起的,如果我们CXO企业采用和别的国家合作,美国药企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美国至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依然保持我的态度,因为不管从成本转移,还是技术难度,CXO被制裁的可能性几乎为0。

从这里不难看出,医药逻辑和中概互联的逻辑是差不多的,在我们这里集采不受待见,在美国那里还受到打压,不过我对医药的乐观程度会更加好一些,因为医药是基本民生,不管用那个角度去考虑,我们对于医药的支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中概互联在美国上市,美国可以吃到中国的红利,医药企业美国人民虽然没有吃到红利,但是这种外包模式却让美国的药企赚的盆满钵满。

至于集采问题: 第一是这些CXO企业主要的应收是针对美国市场,我们再怎么集采也针对不到CXO企业,第二,医疗集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那些救命药,至于镶个牙齿,看个眼睛,修个脚和医美等企业,根本就不是集采的目标,集采药是为了救命,不是为了让你臭美享受生活的,享受生活可以自掏腰包。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恐慌,综合来看,我对于医药行业的总体趋势还是比较看好的。

最后,医药股下跌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泡沫过高。从大部分基金的表现上分析,去年毫无疑问是医药行业的“牛年”。

根据Win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A股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从308家上升到了352家,总市值从4.42万亿增长到了7.83万亿,涨幅高达76%。

其实有些消息只不过是给自己的下跌找借口,医药行业同样也不例外,前期炒作之后进行回调也是正常的,消息只不过是个接盘侠一个交代罢了,好让你认为你能力卓越,只不过运气不好而已继续安心的当韭菜,茁壮成长。二、高瓴风向标:高瓴卖出的逻辑不是基本面、也不是估值,而是政策

毫无疑问,高瓴的避雷能力绝对是一流的,特别是在规避行业级重大政策风险上总能提前逃顶。

2021年一季度卖掉教育股后,在线教育行业基本覆灭了,"时间的朋友"一时间备受市场争议。2021年二季度、三季度密集减持CXO行业后,市场又热议一番,不过CXO行业景气依然,新签订单赚到手软。

直到药明康德跌停后,高瓴的"眼光"再一次得到了市场验证。其实在高瓴的投资组合中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大涨,比如格力和恒瑞就一直在下跌。也不是所有贵的都会卖,符合政策风向的宁德和隆基就没卖。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瓴卖出的逻辑不是基本面、也不是估值,而是政策。

药明康德本次的风险主要来自海外,美国目的很明确,科技强了就干科技,医药研发能力强了就弄医药,清单的背后其实是大国之间的博弈。

CXO(医药外包服务)按产业链环节分工包括CRO、CMO和CDMO。服务的基本都是创新研发型药企,多数都是海外的头部药企,所以整个CXO行业的利润都是靠海外厂家支撑。以药明康德为例,公司是CXO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一家,上半年境外客户贡献营收80.36亿元,收占比高达76.26%。药明康德上半年105亿的营收中,有29.67亿元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可想而知一旦受限的话,公司超过一半的经营都要受到影响。

也因此药明康德A股跌停、港股跌了19%,整个CXO行业全部扑街,其他CXO企业跟药明的情况差不多。

当然,CXO还有一个比较长期的逻辑是产业转移,跟集成电路、电子代工的情况差不多,均是考虑到人工成本低,环保压力相对欧美较小。所以,这几年海外头部药厂都在缩减欧美地区的研发和生产服务,纷纷将生产外包转移至亚洲,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凯莱英前段时间刚签了一份价值30亿的CDMO订单,30亿是凯莱英2020年全年的营收了。

长期来看,医药毕竟是大家生活的刚需,随着创新药行业竞争加剧,医药投入研发的费用也在快速增长,撇开海外不谈,单国内的研发投入加速就非常明显。

以药明康德为例,2020年上半年国内客户贡献收入16.86亿元,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增长到25.01亿元,增速48%。

医药行业的未来只有创新这一条路可走,目前国内药企的研发绝对额和费用率相较海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处于快速提升期。比如自研能力强的恒瑞今年就没怎么跌,公司已经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从费用化改成了资本化,这是为加大研发投入做足了准备。

三、最后,医疗板块基金大跌,后面我该怎么办?根据我的观察,最近投资者一是在追逐新能源等行业,另外一点就是随着医疗类基金的持续下跌,观望、担忧情绪加深,使得资金撤离医药赛道,这就使得投资者与医疗类赛道之间形成了‘负反馈’机制--越跌就越不敢买,越不买就越跌。

很多医疗类基金的重仓股就那么几只,持仓相对集中,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集体下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当前市场趋势不在医疗,当前投资者的心不在医疗,流入的资金就不足以繁荣此行业了。

对我而言,当前医疗基金的操作:已经在这个位置,我是准备躺平一段日子,后续企稳后发力继续投资有关的基金。我目前持有医疗基金,其实都在大跌的时候隔天分批买入。

当然,如果我们从短期的行情来看医疗板块的话,医疗板块的所有股票基本上都处在严重高估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医疗板块的基金也严重高估。如果你现在选择入场医疗基金,我觉得你很有可能会买在高位。

也就是说,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回调,目前医疗类基金估值仍不便宜。当前全指医药PE值41.17,比历史上66.75%的时候都高。再换个话说,组合中配置的医疗类基金短期内收益不会很好,甚至略差,考虑好这一点后再决定是否配置。

不过,医药是长牛行业,从2014年到现在,仅有两年的时间是回调的,其余时间均出现了上涨。其中下跌的时间分别是2018年大熊市和今年的政策影响及估值回归。从长期看,我宁愿拥抱价值,短期的回调某种程度是给我们捡筹码的机会。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葛兰的持仓,除了CXO还有什么眼茅,牙茅,等,她的持仓虽然重仓了CXO但是也并不偏激,部分持仓也不会成为集采的真正目标,医药之所以下跌就是因为之前被捧上了天,现在只不过是在用时间内来消化估值,不过从长期赛道来看,消费,医疗,科技,高端制造依然是以后的主要赛道,完全可以进行长期的布局。

最后的话:虽然我本人非常看好医疗板块的行情,但这个看好也仅仅局限在长期行情里。不可否认,医疗板块公司的质地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耐心等待机会,等待业绩的拐点出现,当大多数都不看好,甚至都绝望的时候也许就是真正的机会,价值投资说白了就是在绝望的时间里验证未来的价值!

世界主要金融指数?

道琼工业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纳斯达克指数

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将被取缔处置?

我把这个政策视为监管升级,自从去年9月以来。ico和虚拟货币在中国经历了一轮最强监管。以后基本上在中国大陆已经绝迹。

然而之前在中国地区 的数个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肯定是不会说关闭就关闭的。比特币中国,火币网等等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纷纷借船出海。 将服务器移出中国大陆以后继续从事交易。

央行此处的政策就是针对服务器在境外,但仍在境内从事数字货币交易的平台而推出的。这样的监管和取缔会不会收到成效?

我个人的看法是成效会有,但不会太大。主要是因为各个国家对数字货币的态度很不一致导致的。我们首先来看一张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大部分自由经济的国家认为。比特币在自由经济中产生的。对这种货币虽然各个国家的看法和认为还不一致——有的国家承认比特币为货币,还有一些国家则认为它是商品。 但他们都普遍认为不应对比特币的交易过多干涉。

所以在这些国家,数字货币的交易都是被允许的。并受到他们国家的法律保护。

央行打击虚拟币交易,只能对境内的组织人员进行打击。但其实交易网站并不怎么需要在境内有组织人员。要说打击和监管服务器在国外而人在国内的负责人的话。其实他们只要在国外借个壳就可以躲过这个监视了。

前不久,比特币中国被一家香港区块链投资基金收购。成为一家香港的数字货币交易公司。比特币中国国内网站上也明确标明了已经全面关闭数字货币在国内交易。但事实上,比特币中国还在运营。如果你能上他们国外的网站,还是可以正常的进行买卖。对此我想央行也鞭长莫及了。

但事实上来说,目前数字货币已经在一个快速下跌通道内。到2月6号起。比特币的价格已经跌到了7000美元以下了。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市场连续下跌,已经严重的动摇了炒币者的信心。如果比特币价格继续下行。我想就算央行又重新开发了比特币交易。比特币交易市场也会非常冷清。

虽然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相比西方国家是保守了一点。但他实实在在的是在数字货币泡沫破裂之前给国内的很多炒家提前止损了。难道不是么?

可否推荐10个最实用的财经资讯类网站?

在做策略、行业研究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看市场观点、查找一些数据,这里罗列一下我经常去、觉得比较实用的几个财经网站。

1、雪球

毫无疑问,雪球是我最喜欢的业内网站,口碑极好,当行业出了新闻或者最近某个概念比较热门的时候,就会上去看看大家的看法,然后再综合一下自己的判断,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自己之前没想到的地方。 总的来讲这个网站的讨论,质量都非常高。

2、巨潮资讯

这个懂的自然懂,证监会制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再加上它的东家是深交所,上面的资讯都是第一手的,非常及时和关键,所以推荐多去看看,没有坏处。

3、同花顺

同花顺也是业内老牌的财经资讯网站了,现在在向移动端发展,App的功能很全面,不过毕竟网站上有数据,偶尔需要的时候上去查一下,也是很方便的。

4、东方财富

中国财经门户,提供专业的财经、股票、行情、证券、基金、理财、银行、保险、信托、期货、黄金、股吧、博客等各类财经资讯及数据 东方财富其实和同花顺差不多,两个网站的功能和作用严重同质化,虽然很全面,基本什么方面的内容都能在上面涉及到,但是就是太全了,每个小方面都很难做好,所以现在也只是用来查一些数据和资料。

5、慧博网

中国最大最专业的投资研究平台,提到慧博网,主要是因为它的特色之一就是研报,免费而且很全面的研报,在需要的时候,上去看看别人的研报,还是很有帮助的。

6、凤凰财经

离用户最近的财经媒体,凤凰财经是我认为财经网站中风格最鲜明,而且尺度最大的,经常能看到很多深入的报道,是别的资讯网站或者杂志写不出来的,当然这也和网站母公司是香港公司有关。

7、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也是我经常会去看的财经网站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的数据接口,供别人使用,这就很方便那些有编程能力的人,去自动更新和下载数据了。

8、虎嗅网

虎嗅网虽然偏创业创投圈,不是二级市场的范畴,但因为市场的热点总是联动的,所以上去看看大家最近关心什么,哪些概念最近比较火,也是很有帮助的。

9、Yahoo

Yahoo就不用说了,老牌的财经网站,主要用来看国外的新闻。

10、雪球/投资者教育基地

雪球之前就已经谈过了,但我这里还是要再谈一遍,因为它的投资者教育版块。有很多人咨询过我投资和理财方面的内容,我发现很多都是非常基础的,完全可以通过看一些最简单的科普就能解决。雪球的投资者教育基地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