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交易额,而这个数字早期被人推导出来

2023-09-19 04:03:03 68阅读

今年双十一交易额,而这个数字早期被人推导出来?

1月12日凌晨,天猫双十一以总金额2684亿元的规模落下帷幕。

2019天猫双11突破100亿成交额,仅用了1分36秒;5分25秒,突破300亿元;12分49秒,成交额破500亿,1小时三分59秒,成交额破1000亿。

今年双十一交易额,而这个数字早期被人推导出来

作为交易的基础,支付宝OceanBase每秒处理峰值达到6100万次;天猫双11物流订单量达到创纪录的12.92亿。

此前十年双十一,天猫销售额一路走高:2009年第一届双十一销售额5000万元,共有27个品牌参与;2010年双十一销售额9.36亿元;2011年天猫双十一销售额52亿;2012年双十一销售额达到191亿元;2013年双十一销售额350亿元;2014年双十一销售额571亿元;2015年天猫双十一升级为全球狂欢节,12分28秒时突破百亿,最终全天交易额超912亿元;2016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天猫交易额达1207亿,移动端占比为82%;2017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成交额1682亿元,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加入;2018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2135亿元

由此可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各种特定节日购物简直就成了狂欢节目。通过对比,双十一购物每年成500亿的增长,

也就不难算出今年不会低于500亿,也就2600多亿了!

电商的交易额又创历史新高?

我觉得第一受益群体是平台;第二是收入不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人群,低价会提高购买力;第三一部分电商业主;第四一部分电商供货企业;第五快递从业企业和从业者;

最受害的群体有:第一实体店面从业者; 第二大部分实体工厂;第三非垄断性民营经济和从业者;第四地方税收;第五商业地产

造成的结果有:第一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第二失业岗位大于新增就业岗位;第三中国企业品牌失去成长空间,成为世界品牌代工或者假冒品牌工厂;第四企业陷入价格完全竞争状态,利润降低,没钱投入创新研发,只有仿造或者降低产品质量才能生存;第五数字化经济和大数据会进一步发展,个人信息将不对称掌握在少数企业和少数人手里面;第六消费者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更廉价的产品进行购买;第七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放弃理想加入到配送大军;第八更多企业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平台手中;第九网络消费总额一直告诉增长,但是社会消费购买力会逐步下降;第十地方企业结构失衡,将更多的依赖房地产。

怎么看待天猫双十一交易额两个半小时破500亿?

2016年双十一天猫两个半小时破500亿,是不是商家们都赚的盆满钵满了?

在这个全民狂欢购物的节日里,有多少消费者抱着手机买买买就有多少商家在这一天彻夜不眠。

但是天猫是两个半小时就破500亿了,那淘宝呢?那那些没有赚钱的天猫商家呢?

当大家认为阿里的卖家在节日期间肯定都“赚疯了”时,一些中小卖家却纷纷吐苦水:“我真的希望没有双11,这个节日根本就是大卖家的游戏,是平台和快递公司的游戏,我这种中小卖家只有哭的份,甚至是劫难。”

原来店家们也是有苦说不出啊,双十一看似销量比平时多了,但是,前期的宣传投入也很多啊。到最后都是入不敷出!

据一女装品牌店主爆料说,去年双十一前期投入将近10万元的资金其中一半是“烧”给平台的推广费用,另外的四分之一用于重新设计店铺风格和产品图片,以及改进产品的物流包装。剩下的四分之一用于增加临时人手。然而在双十一当天,虽然有流量进来,但是买家并没有下单,甚至连咨询都没有。提前增加的客服咨询量也乜有想象中多。双十一一天过完了,销量是比平时多了,但是跟前期的投入金额相比,结果就是入不敷出!

该店主还表示,自己事先让工厂生产的4000件服装不仅全部积压,在双11之后,还陆续有一些买家退货,剩下的一点利润也贴进去了,基本上就是白忙了一场。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淘宝双十一店家不挣反赔了呢?

从越来越多的流量流向天猫就可以看出来,阿里政策和规则越来越倾斜与天猫,双十一的消费需求大增,但是流量大部分都流向了天猫。淘宝的流量逐渐减少,销量也大不如从前。相反淘宝店家们却需要为平台的广告宣传推广付出越来越多的费用。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然而流量却逐渐减少,淘宝店家能挣钱才怪!

表面看似大销的阿里背后,这些淘宝中小卖家也是忙活,只是忙活好久,最后挣的钱都不及打广告向平台交的钱,导致入不敷出!

多数人觉得购物不再那么狂热?

一共买了15样东西,花了4万多吧,这些东西都是我在一个月之前就放在购物车里的,一直在注意的价格变化,总体来说双十一还是有优惠的。

其实双十一的时候可以买一些消耗品,比如狗粮猫粮,我就一下买大半年的。

你认为2018年双十一的最终营业额注水了吗?

天猫官方回应“退货系统崩溃传言”

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天猫双十一购物节已经落下帷幕,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引发了热议,那就是双十一的成交额到底有多少水分。与此同时,关于11月12号成全年最大退货节的说法也在网络颇为流行,甚至有传言表示十二号凌晨退货申请太多导致退货系统奔溃,以至于天猫官方都不得不出来回应。

天猫双十一的成功有目共睹

双十一购物节的影响力太大,早就不仅仅限于天猫或者阿里平台,已经成为电商全行业的购物狂欢节,甚至于已经开始蔓延到了线下。双十一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类似于国外的“黑色星期五”那样子的行业性促销活动日。因此,不管说阿里巴巴公布的2135亿成交额有多少水分,双十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而且还在继续创造辉煌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2135亿这个数字的意义

阿里公布的双十一成交额高达2135亿,而且阿里高层表示未来的目标会是5000亿甚至一万亿。对于这个数字,外界质疑的声音很大,因为2135亿的成交额太高了,高得有些令人难以相信。

考虑到阿里巴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毋庸置疑。在2018年11月11号这一天,阿里巴巴认定属于可统计范畴内的交易额达到了2135亿,这个没什么问题。阿里没必要在这个数字上造假,而且作为上市公司,如果涉嫌造假被别人发现,势必带来难以估计的严重后果。因此,第一个结论是阿里不会以篡改数据的方式往交易额注水。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备受质疑的方面,很多人怀疑阿里巴巴把自己旗下的实体,比如大润发之类交易额统计在内,通过扩大统计范畴的方式来美化数据。对于这一点,阿里高层的回应值得玩味。张勇表示,

“只有经过数字化改造,并且由线上驱动的才算在里面,这才是真正的双11,而不是把线下流水计入,这没有意义”

实际上承认了有一部分被阿里认可的线下部分,是被统计到了交易额当中的。因为张勇先生没有做出详细的解释,根据他的表述可能是统计了一部分线上预定或者下单的交易,因为这部分交易虽然最终在线下完成,但是是由线上驱动的,所以会被统计在交易额内。而大润发和盒马鲜生等线下业务,不是由线上驱动的部分,不被统计在内。考虑到线下部分在以往的双十一,有其是去年之前(去年已经提出新零售概念)是没有线下部分的。因此,不管是认为注水也好,新零售带来的系统升级也罢,统计范畴扩大应该是事实。

另外有个大问题就是退货问题。阿里统计的数据是成交额,尤其是今年,双十一当天退货功能被暂时锁定,只能买不能退。这个成交额和一般意义的成交额有所区别,用订单总金额来描述更为准确。而满减券的优惠规则又极大程度鼓励用户凑单购物再退掉不想要的商品。因此,双十一当天的订单退货率一定是远高于平常的。双十一的实际成交额(成功完成交易的订单金额)会明显低于阿里在双十一当天统计的数据,这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刷单。刷单不是阿里平台的行为,但是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一部分商家通过刷单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竞争优势是公开的秘密。尽管阿里平台对刷单行为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依然难以杜绝刷单现象。因此,就算阿里平台统计数据把退货部分去掉,真实交易规模应该还是会低于阿里统计的交易额。

小结

综上所述,阿里公布的交易额肯定会大大高于我们平常意义的成交额。因为阿里的成交额是当天的交易额,不是成交额,而大规模的退货行为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另外刷单行为的存在,导致阿里统计的数据会高于市场交易的真实规模。扩大统计范畴导致同比数据的可比性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客观事实。但是,阿里肯定不会主动在统计数据的结果上动手脚。而统计范畴扩大这个问题之外的其他问题,在任何一次双十一活动中都存在,如果仅仅判断双十一购物节的发展趋势,并不会造成太大困扰。而扩大统计范畴,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阿里通过统计途径和统计方法对交易额“注水”。但是,显然这种做法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并不会太大,毕竟线上线下联动的交易在整个购物节的占比非常低。至于用订单金额来统计成交额,也是另外一个可以被理解为“注水”的行为。

因此,阿里双十一的成交额的确是有水分的。但是这个水分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且大多数水分是每一年双十一都存在的老问题,并不是今年特有的现象。至于是不是应该理解为阿里巴巴“注水”,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