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百姓的影响,你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09-19 02:48:03 76阅读

金融危机对百姓的影响,你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金融危机主要是由金融业的放松管制引起的 ,这使得银行可以用衍生品进行对冲基金交易 。然后,银行要求提供更多抵押贷款,以支持这些衍生品的盈利销售。他们创造了只付利息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人可以负担得起。

2004年,美联储提高了美国基金利率,就在这些新抵押贷款的利率重新设定之时。由于供应大过需求,房价于2007年开始下跌。这种情况难住了房主,他们还不起房贷,但买得起房。当衍生品的价值崩溃时,银行停止相互放贷,就这样导致大衰退的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对百姓的影响,你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放松管制

1999年,《格拉姆-里奇-布莱利法案》(又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 年 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该法案允许银行使用存款来投资衍生品。银行游说者说,他们需要这种改变才能与外国公司竞争,他们承诺只投资低风险证券来保护他们的客户。

次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将信贷违约掉期和其他衍生产品从法规中豁免。这项美国立法推翻了以前禁止赌博的州法律,它特别豁免了能源衍生品的交易。

谁撰写并主张通过这两项法案?德克萨斯州参议员,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参议院委员会主席。他听了安然能源公司的说客。他的妻子曾担任安然(Enron)董事会成员,此前他曾担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安然是格雷姆参议员竞选活动的主要贡献者。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和前 财政部长 拉里·萨默斯 也游说该法案通过。

安然希望通过其在线期货交易所从事衍生品交易。安然认为,外国衍生品交易所给海外公司带来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大银行拥有利用这些复杂衍生工具的能力,可以使其变得复杂。金融产品最复杂的银行赚钱是最多。这使他们能够购买规模较小,更安全的银行。到2008年,这些大型银行中的许多就会变得 规模巨大而无法倒闭。

证券化

证券化如何运作?首先,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出售抵押支持证券,抵押债务和其他衍生工具。抵押支持证券是一种金融产品,其价格基于用于抵押的抵押的价值 。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后,它将抵押贷款出售给二级市场上的对冲基金 。

然后,对冲基金将你的抵押贷款与许多其他类似的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他们使用计算机模型基于几个因素来找出该捆绑包的价值。其中包括每月付款,所欠的总额,你还款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房价。然后,对冲基金将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

由于银行出售了你的抵押贷款,因此可以用收到的钱来提供新的贷款。它可能仍会收取您的还款,但会将其发送给对冲基金,后者再将其发送给其投资者。当然,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还贷款,这是他们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对于银行和对冲基金来说,这基本上是无风险的。

投资者承担了所有违约风险,但他们并不担心这种风险,因为他们拥有称为信用违约掉期的保险 。 这些产品是由美国国际集团等可靠的保险公司出售的 。由于有了这项保险,投资者抢购了衍生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拥有它们,包括 养老基金,大型银行,对冲基金,甚至还有个人投资者。一些最大的所有者是 贝尔斯登,花旗银行和雷曼兄弟。

由房地产 和保险结合起来的衍生产品 非常有利可图。随着对这些衍生工具需求的增长,银行对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需求也增加了。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银行和抵押贷款经纪人向几乎任何人提供住房贷款。

银行之所以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是因为它们从衍生品中赚了很多钱,而不是贷款本身。

次级抵押贷款的增长

1989年,《 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执行法》 增加了对《 社区再投资法》的执行。该法案旨在消除贫困社区的银行“ 重新编排 ”。 这种做法促成了1970年代美国贫民窟的发展。监管机构现在对银行“绿化”社区的程度进行公开排名。 房利美和房地美 向银行保证,他们将把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那就是“拉”因素补充了CRA的“推”因素。

美联储提高次贷利率

在2001年衰退中遭受重创的银行欢迎新的衍生产品。2001年12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1.75%。 美联储在2002年11月再次将其降低至1.25%。

这也降低了浮动 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付款便宜些,因为它们的利率是基于短期国库券收益率的,而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是基于联邦基金的利率。但是,这降低了基于贷款利率的银行收入。

许多无力负担常规抵押贷款的房主很高兴获得这些仅利息贷款的批准 。结果,在2001年至2007 年之间,次级抵押贷款的百分比从所有抵押贷款的6%增至14%翻了一倍以上.14抵押 贷款支持证券的建立和二级市场帮助结束了2001年的衰退。

它还 在2005年造成 房地产资产泡沫,抵押贷款需求推动了住房需求,房屋建筑商试图满足住房需求 。有了这样便宜的贷款,随着价格持续上涨,许多人进入房产交易市场来作为投资。

许多拥有浮动利率贷款的人没有意识到利率会在三到五年内变化,2004年,美联储开始加息。到年底,美国基金利率为2.25%。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为4.25%。到2006年6月,这一比率为5.25%。房主遭受了他们负担不起的还贷打击。这些利率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 过去美国基金利率。

2005年,房屋建筑商终于赶上了需求。当供应超过需求时,房价开始下跌。新房价格从2007年3月的峰值262,600美元下降22%至2010年 10月的204,200美元。 房价下跌意味着抵押贷款持有人无法卖出足够的住房来偿还未还清的贷款。对于这些新房主而言,美联储加息的时机已经到来。他们负担不起抵押贷款的增加。房地产市场 泡沫破灭。这在2007年造成了银行危机,并在2008年蔓延至华尔街。

最后

金融业的放松管制是2008年金融崩溃的主要原因。它允许由廉价的、肆意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的衍生品进行投机,即使那些信誉欠佳的抵押贷款人也可以这样操作。

房地产价格上涨和抵押贷款便利吸引了很多人使用住房贷款,这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当美联储在2004年提高利率时,随之而来的抵押贷款支付的增加挤压了房屋借款人的支付能力。

由于房屋贷款与对冲基金,衍生品和信用违约掉期息息相关,因此房地产业的惨烈崩溃也使美国金融业陷于瘫痪。凭借其全球影响力,美国银行业也几乎将世界上大多数金融体系推向崩溃。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美国政府被迫对以前被称为“巨大而不会倒闭”的金融机构实施庞大的纾困计划。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1929年的股市崩盘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涉及投机、宽松的信贷以及资产市场的过多债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社会引起的变化有什么?

新冠肺炎在全球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发酵成威力惊人的龙卷风,暴发两个多月,已经引发了石油大战和金融海啸。而在随后更漫长的时间里,已经处于衰退边缘的全球经济,将不得不接受更严峻的考验。

暴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中国经济的伤害已经初步显露出来。国家统计局在3月16日公布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无论是投资、消费、进出口还是其他一些关键数据,都已经伤痕累累。

从投资来看,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31.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0.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三大投资主力全部下滑。前几天公布的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仅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通常而言,PMI指数以50%为荣枯线,高于50%意味着制造业在扩张,低于50%则意味着制造业收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内的制造业PMI最低一度跌到38.8%,而今年2月35.7%的历史新低,意味着在疫情冲击下,制造业停摆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有一些关键数据也出现了明显恶化,如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2月份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到6.2%。

疫情带来的大规模隔离,对中国经济的消费引擎也带来重创。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而去年同期是6606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超过50%,前两个月的消费大幅萎缩,将对全年GDP带来明显拖累。以绝对值来看,今年前两个月的消费额下降了大约1.4万亿元,我国去年GDP总额100万亿元,仅仅头两个月的消费下降,占去年GDP的比重就达到了1.4%。

3月7日,连云港港口码头处理进出口货物。受疫情影响,进出口也受到了显著冲击

进出口也受到了疫情的显著冲击。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4.1万亿元,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实现贸易逆差425.9亿元,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

中国经济今年一季度大幅下滑已成定局,对于全年经济冲击有多大,主要看复工的进度如何。目前除了湖北之外,绝大多数省份都已经陆续复工,但是考虑到疫情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控制,复工的进度并不乐观。虽然很多地方政府表示复工率已经达到了80%甚至90%以上,但考虑到大量人员依然没有返岗,实际产能利用率还要大打折扣。3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透露,现在还有近一半的返乡农民工没有返城复工。中国经济的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农民工来维持运转,将近一半的劳动力缺口,当前的实际复工率可见一斑。

目前中国的疫情虽然得到了明显控制,但是在中国之外的全球范围内疫情迅速升级,世卫组织甚至在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全球大流行病”,为了防止疫情出现反弹,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保持比较严格的管控措施,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大规模复工的进度。

中国经济因为疫情减速,对全球将会带来最直接的两大冲击:从供给端来看,来自中国市场的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制造业面临无米下锅;从需求端来看,全球其他国家将感受到中国需求放缓带来的压力。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作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出口国,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对中国制造形成了高度依赖。仅从全球产业链来看,中国提供的产品链条很长,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以及制造业中间品,都是全球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中国为中心,加上日本和韩国,在中国周边形成了相当成熟且完备的产业链集群。去年7月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上,苹果公司反而将高端台式电脑Mac Pro的生产线搬到了中国,Mac Pro是当时苹果所有硬件产品中,唯一一个还在美国本土生产组装的产品。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2018年苹果公司曾经一再推迟发售Mac Pro,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足够的螺丝,导致产品迟迟不能顺利完工。正是因为中国成熟且完备的产业链集群,苹果公司宁愿承受贸易摩擦之下的高税收,也要将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中国。不仅是零部件,全球制造业的中间品也有20%左右来自中国。一旦中国供应链中断,从零部件到中间品,全球制造业都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

疫情暴发之后,苹果发布公告,表示受到疫情影响,全球iPhone供应紧张,截至3月份的季度营收目标将无法实现。微软也表示,供应链恢复正常运转的速度较预期缓慢,预计Windows及个人运算业务无法达成第三季度营收目标。

除了供应链中断,中国经济因为疫情放缓,对全球经济还意味着需求下降。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6%,如果从增量来看,中国对全球新增GDP的贡献度更是高达1/3,高居全球第一,美国和印度分别以14%左右的贡献率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如果从增长角度来看,将中国视为全球经济的增长龙头也毫不为过,所以,一旦中国经济放缓带来需求下降,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可想而知。

无论是供应端还是需求端,中国对于全球经济都太过重要,当这两大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全球范围内的蝴蝶效应就开始了。

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首先是对全人类的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其次是对各国在消费及生产造成冲击,进而影响贸易,对全球经济构成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现代社会高度金融化,又会因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这一破坏力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月19日的发言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几乎肯定”会发生衰退,并“有可能达到创纪录的规模”。

古特雷斯在当天举行的视频记者会上说,我们正面临联合国75年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全球健康危机。这场危机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同,这不是银行业危机,也不是供求关系问题,而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

美国受到的影响刚刚开始,由于前期防控不力,目前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对美国经济造成更大冲击,再加上美国的各项债务问题浮出水面,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经济增长将会出现放缓,如果接下来未能有效控制住疫情,不排除美国的经济衰退提前到来的可能。

根据摩根士坦利的预测,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0.9%,这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对公司收益增长的假设为一季度-0.3%,第二季度-0.6%,第三季度1.8%,第四季度2.5%。

摩根士坦利预测2020年美国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或将损失3600亿美元,美联储在疫情发生后出台了包括将利率降至零利率水平、开启QE计划等措施,美国财政部也出台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其中就包括直接向美国居民派现计划,具体需要观察这一系列应对措施的效果,如果美国经济不可避险的出现了衰退,造成的冲击必然还会更大。

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称,如果没有“大规模的财政或货币干预”,新冠疫情下美国企业收入可能减少总计4万亿美元。企业的营收下降将使美国经济萎缩6%以上。降幅会在第二季度达到最大,预计经济活动水平将比2019年底的水平下降10%以上。

这场疫情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的一些行业也会受到影响,现在美国的经济就因为这场疫情遭受重创美国出现多次国内股市崩盘的情况。虽然美国的专业人士采取了各种措施,希望拯救美国的经济,但是效果都不大,美国现在又开始疯狂地借外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本国经济回春,但是这样做似乎没多大效果。哪怕是直接用资金援助企业也于事无补。

如今国际原油价格战来得比较突然,美国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这让美国承受了不小的打击,尤其是美国的新兴页岩油行业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干扰,甚至有一些企业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而到了破产的边缘。中国为了帮助美国买下不少的美国国债,但是没想到美国却利用中国曾经的帮助,想要对中国下手,通过找种种借口的方式来拒绝偿还对中国欠下的巨额债务。

美国国内局势堪忧,不少人表示疫情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将倒退多少年?

在疫情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导致病毒在民众之间迅速传播开来,造成了如今的严重后果,不仅美国本土出现了大量病例,就连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航母之上也出现了确诊病例,这意味着航母上的士兵将要被全部隔离观察,美国的4艘航母也陷入了瘫痪状态。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这一次的疫情防控时,美国却并没有起到一个正面的作用,反而为疫情防控增添了不少麻烦,现在的世界格局变化非常快,很容易形成互相制衡的局势。如今美国的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但是他依然希望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压与资源的掠夺,这让全世界的人民对美国都非常失望,如今美国经济倒退,日本的野心又蠢蠢欲动。希望现在可以让美国认清楚自己。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带来困难和挑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彻底战胜疫情,还要完成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疫情不会动摇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科学判断、全面部署,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疫情影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而不是趋势。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仅如此,良好的基本面还有利于战胜疫情、保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

——实力大、家底厚,基础扎得牢。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生产的齐全性、规模性,金融市场的厚实性,使外生冲击难以引起经济趋势性变化,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弹药”。

“家底厚了,抗冲击能力肯定更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我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万亿元,增长了9倍多,这意味着我国能更好地运用财政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并向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动力足、潜力强,发展空间大。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刚需”,不会因疫情而消失。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稳步扩容,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不会产生长期影响,更不会削弱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说。

——调控强、经验丰,应对更从容。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从九八洪灾、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中国经济都展现了惊人的风险抵御能力。

在传统经济受疫情影响的同时,经济新动能也在迸发涌现。危中有机,危中寻机。应对疫情造成的冲击,也为中国产业链、产业集群脱胎换骨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

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我们一定能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对世界经济影响会有多大?

就当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大环境之下,如果美元崩盘,那其他货币恐怕早都崩溃得不像样子了!而且我国也必定会损失惨重。

目前为止,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非常明显,从全球贸易结算比例来看,美元稳居第一,达到了62%以上;紧随其后的欧元还仅仅是20%的份额;而人民币就更显不足,只有3%不到。尤其是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上美元结算优势最大,这也是美元金融霸权结算体系地位的体现。

另外,从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来看,美元依旧是主要储备资产。就拿我国来说,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达到了3万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我国持有美国国债份额就占据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美元走弱,美债价格下降对我国是一把双刃剑,甚至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出口。

从当前各国官方的黄金储备来看,美国牢牢地占据全球第一,高达8133.5吨,占其外汇储备的73.5%;德国位居世界第二,达到了3369.8吨,占其外汇储备的68.9%;意大利、法国和俄罗斯依次居之。特别要说的是我国仅有1842.6吨,仅占我国外汇储备的2.2%。

因此,近期受美元走软的影响,很多国家央行开始大量购入黄金储备作为避险。包括我国在内也同样在加大储备,毕竟我们的黄金储备量在外汇储备的整体占比中较小。而俄罗斯从2018年以来就一直在加大购买黄金储备。

所以说,美元霸权地位的终结意味着黄金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其他各国货币无力承担世界货币责任的当前,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金融霸权地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剂。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行径,已经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受此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将未来一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做了进一步下调。

会对A股有什么影响?

谈谈我的看法

美国吸引大量资本,去美国上市。才推升了美股十多年的大牛市。在这十多年中美国的经济真的发展这么快吗?国家真的安全吗?最近美国网络爆棚,家长教5岁孩子上学第一件事,要先科普如何在校园,防枪击暴力!美国校园枪击暴力平平,一个美国天真无邪孩童,学习如何预防枪击暴力。如果放到中国那将是天大笑话,如此不安全的国家却诞生了十多年的牛市,我们的国家安全系数世界第一,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秀企业来中国上市!

美国股市暴跌,刚好成就中国股市的未来!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年底或明年初即将跌破反弹新低,因为纳斯达克和道琼斯双双正在走熊市,走下跌趋势的第三大浪,下跌三浪是最漫长的,也是跌幅最惨烈的。美国股市衰退以不可逆转,美股暴跌十年,中国股市就会狂奔十年。我们已在3000点整整趴十年了!

睡醒的狮子该觉醒了,十年的煎熬,十年的等待。一声怒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国在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飞机再不会阅兵国庆中,穷飞两遍,也再不会有东拼西凑的组装坦克从天安门前阅兵,我们的歼二十、无人机高铁、特高压和新能源汽车等等都是世界的领头羊!狮子怒吼惊破天,中国股市红遍天!

2020会引发经济危机吗?

3月以来,新冠疫情超预期地全球大流行,全球确诊病例逾38万例,仅意大利一国新冠肺炎的累计死亡病例已超过中国。随着疫情的爆发,多国进入紧急状态,收紧边境或“封城”。

同时,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爆发原油价格战,国际原油价格巨幅下跌。受疫情和油价下跌的影响,全球市场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巨幅波动。美股在两周内4次熔断,巴西、加拿大等国股市也触发熔断。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等三大股指的跌幅均创下历史新高。3月16日美股熔断后,美国苹果公司股价跌幅达12.46%,公司市值瞬间蒸发1516亿美元(约1.06万亿人民币)。

为保护经济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主要经济体都紧急出台了降息政策,美联储连续降息最终降为零利率,并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英国央行本月两次紧急降息至0.1%的历史低位。欧洲央行虽未降息,但是首席经济学家连恩也表示,如果需要,欧洲央行仍保留进一步降息的选项。

中国央行并未加入全球“降息潮”,而是宣布实施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同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利率不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斌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认为,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短期打击会非常大。但由于中国经济目前的对外依存度较前已大大降低,因此全球经济衰退传导至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随着疫情在中国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年内会有较大的反弹和恢复。而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仍取决于中国推进法治化市场经济建设的决心和政策力度。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爆发,尤其是它在全球的快速传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无法预见的意外负面冲击”。

意外事件与可预见事件的差别在于,对于可预见事件,微观经济主体,包括家庭、企业等,事先会将预期到的负面冲击的影响消化掉,因此真正实现的冲击力度会较小。

但是意外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新冠疫情这样的完全意外的负面冲击,家庭、企业甚至政府事先都没有任何准备,只能全盘接受全部的负面效应,因此冲击力度会非常大。

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演变

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变化的历史,以此作为分析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参照系。

我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对外经济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1-2006年,即中国入世后的5年,这个时期仍处于全球化阶段,全球化在此期间走向尾声。2001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称为贸易开放度,从38.5%上升到64.5%,年均增速13.5%。这个速度远快于可以与中国对标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群体,如巴西、俄罗斯等。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贸易开放度,2001年为48.1%,高于中国;2006年为60.7%,低于中国,年均增长率5.2%。同期,全球贸易开放度从50%上升到58.5%,年均增长率3.4%(见下表)。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全球化时期,中国的贸易开放度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增速远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到2006年,乘着全球化的东风高速发展。

第二阶段是2006-2017年,为逆全球化阶段。贸易开放度的指标,中国从2006年的64.5%下降到了2017年的38.1%,年平均增长率为-3.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在这段时间的贸易开放度以-1.8%的速度下降,全球则以-0.1%的速度下降(见下表)。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点64.5%,此后逐年下降,到了2017年已下降到38.1%,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48.5%和全球的58.1%。如果将贸易开放度作为对外依存度的衡量指标,那么在逆全球化阶段,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的下降速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个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自身的转型,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中国对外依存度大大下降了。

第三阶段是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阶段。数据表明,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存在时滞,在2019年才开始显现。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2018年为12.6%,2019年跌至1%。中国出口的增长率,2018年为9.9%,2019年跌至0.5%。中国进口的增长率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状况。2017年,中国经济超预期增长,当年进口增长率为 15.9%。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时,其负面影响尚未显现,当年进口增长率仍高达15.8%。到了2019年,进口大幅下滑,增长率为-2.7%(见下表)。

第四阶段是2020年开始的受新冠疫情影响的阶段。新冠疫情是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最近1个月它在全球传播的迅猛速度同样出乎意料,因此它的作用力出现得特别快,特别强劲。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2月份的数据,今年1-2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了9.6%,出口更是同比下降了15.9%,进口同比下降了2.4%(见下表)。

从中国对外经济的4个阶段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崛起是乘着全球化的东风,通过加入全球经济体系来实现的。而随着逆全球化的发生,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经历了十数年的持续下降,且降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时,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已降到了较低水平,所以中国经济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并不大。这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非常迅猛,但同样因为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已降到了较低水平,所以疫情全球传播后再传递回中国的影响并不会太大。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占比并不大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17年中国出口的中间产品的全球占比为12.3%,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全球占比为14.5%;2018年中国出口中外国贡献的增加值(即全球价值链后端的增加值)和外国出口中中国贡献的增加值(即全球价值链前端的增加值)的全球占比为11.4%。这些数据反映了目前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在近几年均有下降,总体比重并不高。

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主要提供精密仪器、机械、汽车、通信设备等。因为我们常用手机,在武汉有汽车工厂等缘故,人们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故事,所以会以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重特别高,但是实际上现在中国制造占全球价值链的比重不到15%。

在2001年中国入世时,中国还不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重仅为4.5%。这也是2003年SARS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不大的原因。占比15%和5%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还有乘数效应,所以现在的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可能是2003年SARS时的10多倍。因此,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非常大,对中国经济也会有较大的打击。

但从数据看,目前全球供应链中的位于中国的部分具有刚性,不是说转移就能转移的。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15-2017年,中国出口的中间产品的全球占比从13.4%下降到12.3%,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全球占比从14.6%下降到14.5%;2016-2018年,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从11.5%下降到11.4%。由此可见,全球供应链转移出中国的速度已进入平台期或刚性阶段。此前在2001-2006年的全球化时期,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5.7%;到了2006-2017年的逆全球化时期,对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为-6.3%,下降得很快;那时是处于弹性阶段。而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并没有大幅下降,仍有近0.1%的增速,可以说是进入了刚性阶段(见下表)。

以上分析表明,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价值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对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部分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太大。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疫情在全球传播所带来的是全球经济下滑,这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而中国经济如果能恢复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会较大。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有1/3的贡献度,如果中国经济年内能从疫情中恢复,对全球经济会是个大利好。

由于过去十几年的逆全球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里的比重已经较低,剩下的部分具有刚性,短期内难以搬到世界其他地方。所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外部传递而来的作用力不会太大。中国经济今后1年、3年、5年甚至10年后的情况将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本身,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比如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供给侧政策所产生的效率。供给侧政策注重的是长期,不包括应对危机所采取的短期政策。

中国经济如果想要在中长期走出一波行情来,还是要靠法治化市场经济的建设。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是把中国经济本身的活力,中国人民本身的创造力调动出来,这是最根本的。克服疫情所造成的短期负面冲击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这次疫情的机会,提高自身机制的效率。

所以我认为,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一样,是坏事,但也可以变成契机,用它们来推动原本比较难的一些改革。疫情使经济停摆是坏事,但换个角度,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压力测试,测试一下各个部门的运作效率,看看哪里有短板,哪里有冗员。

数据是很重要的,在当下的数字时代,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大数据。我们做研究工作的人,想要从数据中找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需要数据的变化度比较高,也就是方差比较大。而方差大的数据,就来自于发生冲击的时候。比如做实验时,实验条件的大幅变化所产生的数据特别有价值。

中国现在收集数据的能力很强,希望政府可以把准确的数据收集起来,从中分析出我们的经济运行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些短板,这对于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疫情对中国经济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被动影响,也有主动影响。我们应该主动利用疫情带来的环境,做一些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提高数据透明度,使科研人员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有了准确的疫情数据,才能研究出如何预防未来未知的疫情。同样,有了准确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数据,才能实现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疫情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

我认为,这次疫情大概率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原因是,市场经济是周期性的。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带来了1992-2007年的一个非常长的经济上升期,在美国尤为明显。但盛极必衰,其积累的矛盾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和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爆发,之后连锁反应引发了欧债危机,一直持续到2012年。就像一个人,体内的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生一场大病,之后进入恢复期。每个人恢复程度是不一定的,但恢复是可期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好像一直在。但事实上它已结束10年了,而且过去10年全球经济相当好。我计算了一下,从全球金融危机结束到今天,人均实际GDP的年均增速,中国是6.9%,印度是5.6%,美国是1.5%,欧洲是1.3%,日本是1.2%,全球平均1.6%。对于发达国家来说,1.2%-1.5%的增速已经相当高了。美国股票也是连涨了10年。2009年6月至今是美国经济史上最长的繁荣期,长达128个月,打破了1991年到2001年(120个月)的美国经济史上最长繁荣期的记录。

经济是周期性的,盛极必衰。内部动能推动经济向前走,但是矛盾也在积累,产生调整的需要,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调整会在什么时间点发生。市场经济的周期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美国股票已经高估。但是疫情发生前,美国股价一直走高。而这次在各种因素的聚合下,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占了,美股终于出现了预期中的跳水。

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到2008-2009年的大衰退,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当发生大的危机时,将利率降到零,并实行量化宽松。因此上周末美联储一步到位把利率降到零,同时启动量化宽松,这也在意料之中。

大萧条或大衰退已经近在眼前。它看似是对新冠疫情的一个应激反应,实际上是过去10年所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这是经济周期在上行了10年以后必然走向衰退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没有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就不会衰退了,新冠疫情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是所有国家都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刺激政策,而且会采用负利率和量化宽松等超过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做法。平时在伤风感冒的情况下可以说,出了问题让市场来治疗。但如果病情严重,大家都会用政府和央行开出的急救猛药。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也开始降准,估计后面还要降息,还要出台财政刺激政策等。这是危机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共识。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而在中长期可能会导致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转移和调整。短期影响会比较剧烈,实际上短期内供应链上的许多企业会死掉。

现在全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非常细分的。之前之所以会出现价值链在全球的分割,是因为要提高效率,同时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以把价值链分得很细,遍布全球。现在突然要从全球供应链中退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短期内一定有很大的打击,因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停工都会对价值链产生影响。因此,即使中国全面复工了,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如果造一个产品需要100个零件,但是1/4、1/5的零件来自疫情仍很严重的国家,不能生产,那么这个产品就造不出来。

对于中国而言,在之前的逆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摩擦时期,有些企业已经产生了将供应链从中国搬出以分散风险的动能,并有了实质性动作。但是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有惰性的,很多企业并没有采取行动。

这次新冠疫情后,一些企业可能会痛下决心,把工厂从中国搬出去,可能分散在全球多个地点,也可能搬回自己的国家。

因此,我认为疫情在中长期会对全球价值链转移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中国总体来说,直接效应是不利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重现在占15%左右,长期来看这个比重还会下降。但这不见得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中低端产业原本就应该移出中国的,只不过之前很多企业存有惰性。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知易行难。现在趁着疫情,可以倒逼我们做一些转型升级。

主动应对还是被动接受,这两者有很大区别。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占比会下滑,受疫情的影响,下滑速度可能会加快,但我们也可以主动利用这个机会来调整经济结构,让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有所上升。

以疫情为契机,推动深层次改革

任何危机到来时,开始时的应对方式都是启动应急机制,必要时上升到“战时”状态。在战争时期,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都会采取国家动员、国家一把抓的战时应急政策,历史已经证明其效果非常好。

所谓应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相对温和的衰退时期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和大衰退时期是负利率和量化宽松。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强大的政府,因此我们在应急机制上会比其他国家做得好,对此我们可以感到骄傲,但是不应过分强调,因为每个体制都有它的强项和弱项。

在战时紧急状态,基于计划的集中体制是一个强项,这个大家都同意。但是,在和平时期或比较温和的时期,基于市场的分权体制会更有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要利用好中国的政府优势,在疫情下把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精准调控,严格执行。而在中长期,我们要靠对微观主体——个人、家庭、企业、地方政府等的激励机制,用法治和市场的手段激励他们去做中央政府希望他们做的事,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我们需要坚持贯彻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理念,进一步推进法治下的市场经济的建设。

人们对市场作用的理解是不断进步的,比如吴敬琏对市场作用的理解也是逐步深化的,从开始时强调市场的力量,到之后提出法治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性,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即市场完全放开是不行的,由法治来保障公平公正非常重要。

突发疫情对每个国家都是一次洗礼,从中可以窥见各国政府治理体系哪里强哪里弱,各国人民素质哪里强哪里弱。我期待中国政府能以此次疫情为契机,主动去做一些之前难以做到的深层次改革,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经济观察报》李思

编辑| 梁赛楠 岳顶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