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净值,基金的管理费怎么算

2023-09-18 03:24:04 67阅读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净值,基金的管理费怎么算?

以上投摩根双息基金为例

(一)基金管理费的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净值,基金的管理费怎么算

基金管理费按基金资产净值的 1.5% 年费率计提。

在通常情况下,基金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 1.5% 年费率计提。计算方法如下:

H = E ×年管理费率÷当年天数

H 为每日应计提的基金管理费

E 为前一日的基金资产净值

(二)基金托管费的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

基金托管费按基金资产净值的 0.25% 年费率计提。

在通常情况下,基金托管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 0.25% 年费率计提。计算方法如下:

H = E ×年托管费率÷当年天数

H 为每日应计提的基金托管费

E 为前一日的基金资产净值

其他基金都差不多。

券商大涨传闻中信和建投有可能合并?

如果中信和建投合并,我比较看好券商的投资价值。

第一,合并背景。从大的背景看,随着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外资券商进入并且放开投资比例,我国也迫切需要整合券商与之竞争。目前我国券商众多,但多而不大,很难与高盛、摩根斯坦利这样的巨头竞争。这从之前南北车、南北船合并的原因及背景可以看出。

第二,合并可能性。虽然中信和建投控股股东不是一家公司,但是两者均为国企,合并的最大阻力是控股股东利益问题,但是这种层面的合作,不是这两家控股股东所能决定的,当年南北车、南北船合并是国务院决定的,所以,如果国务院决定中信和建投合并,两家控股股东的阻力就不存在了。

第三,投资价值问题。两家龙头合并,通过业务上的整合,短期可能存在磨合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强,是有投资价值的。

第四,风险所在。如果合并为假消息,或者即便合并后,出现大而不强、1+1<2的问题。但是股票炒的是预期,南北车合并、南北船合并,不都是合并之前热炒,真正利好出尽是利空的时候,不管赔赚,跟着大资金走人就是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有人也许觉得没有投资价值,但短期投资就不是投资了吗?没有谁要做永久股东的吧!

基金投资赚了15个点?

很多人认为基金赚了15%,就该减仓,但实际情况是,加仓还是减仓其实与基金赚了多少个点,没有必然的关系。

不管是投资基金还是炒作股票,我们本身会有一个止盈的目标,就是赚多少以后,我们会把钱进行落袋。

如果你的目标就是15%,那么就应该减仓,如果你的目标是30%,你可以选择继续持有,或者加仓。

很多人面对加仓减仓会出现认知错误,我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个分析和解答。

错误认知1、上涨加仓抬高了成本

这是典型的认知错误。

投资的逻辑是一样的,我拿房价举个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

100万我买了套房,然后过了2年,房价涨到了115万。

这个时候我觉得房子还有投资价值,我又有资金,那么我完全可以115万再买一套房子。

这时候,几乎没有人会去计算两套房子的均价107.5万,而是独立的看房子1和房子2的买入价。

买基金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基金公司把两笔资金合并了,让你有了第二笔加仓拉高了第一笔投资成本的错觉。

还有一个重点,基金背后是股票,股票背后是企业,企业是有成长性的。

如果你投资基金一年,基金出现了15%的涨幅,不代表基金就贵了,未来大概率会跌掉这15%。

这个理论和房子是一样的,即便有人非常看空楼市,他也不会说楼市会跌回10年前的价格。

所以基金涨15%,要看背后投资的股票本身,仅仅是价格波动,还是出现了价值增长。

如果是价值增长,那么这个涨幅本身是合理的,未来还有上升空间,完全可以加仓,并不是涨了一点就一定要减仓的。

基金不是单纯的上上下下来回波动的,大部分基金也会有趋势性,如果趋势是向上的,那么就该坚定持有,甚至加仓。

每一次加仓,就是一次新的成本计算。

错误认知2、不懂基金PE,单纯判断净值

行业基金、指数基金,一般都有PE值,就是市盈率。

市盈率是判断基金合理估值的最优标准。

不是说一只基金的面值1块就是便宜,2块就是贵,2块涨了15%就该抛售,1块涨了15%就该持有。

基金有个合理的价值定位,就是市盈率。

当然不同时期,基金的市盈率也是不同的,是可以波动的。

如果基金的市盈率,在上涨15%后,仍低于历史平均市盈率,那就该继续持有,甚至加仓。

如果基金涨幅15%后,已经大幅度高于历史平均市盈率,那就该减仓,甚至清仓。

15%只是个涨幅值,它并不代表基金本身的价值出现高估。

我们操作基金,相对简单的方式,就是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

只有无法判断时,我们才会以已经出现多少涨幅来决定是否减仓或者加仓。

错误认知3、基金定投也该高抛低吸

大部分人现在都在做基金定投,而基金定投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已经上涨15%,该不该卖这样的情况。

说实话,既然选择做基金定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设置止盈线,到目标就止盈。

基金定投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下跌过程中就该买买买,降低成本。

他们反而非常害怕上涨,因为每一次上涨就代表买入成本更高了,利润率反而下降了。

所以有些人会在涨幅到一定位置,比如15%,就开始降低定投额度,甚至减仓。

这是极大的一种认知错误,或者说是操作错误。

选择基金定投的人,最大的特点是无法判断行情,如果可以判断,那么低买高卖即可,只有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定投。

既然自认为无法判断行情,那么基金在没有达到目标止盈位置的时候,选择减仓就是错误的。

有做过数据测试,对于低价多买,高价少买,反复做高抛低吸的情况,最终达到目标止盈,与始终买买买,达到目标止盈的情况对比。

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始终买买买赚的更多。

原因是始终买买买的情况,基金的本金基数更大,而反复高抛低吸的情况,基金基数始终累计不上去。

一个人买了5套房,而你买了2套房做差价,确实你的资金效率更高,房价没有大幅度上涨的时候你赚的更多,但你一定更累。

而当房价创新高的时候,5套的人赚的就比2套房反复折腾的人赚更多了。

有高抛低吸技术的朋友,可以多考虑股票市场,并非是基金投资。

最后做个简单的总结。

如果你是基金小白,那么达到15%左右的收益,可以选择减仓,或者把利润部分都抛出,然后继续重新开始投资。

如果你有自己的收益目标,那么就选择继续持有,直到达标为止。

如果你买的基金,比起整个市场的同类基金更牛,比起指数更牛,那就放心持有,甚至可以小幅加仓。

基金投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投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投资逻辑的方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医药板块股票怎么了?

最近医药股走势偏弱,与此同时,有外资的基金经理认为,A股医药板块估值过高,至少要两三年才能消化估值压力,医药板块到底怎么了?如何看待估值情况?

当前医药卫生板块市盈率为57.7倍,仅次于信息技术板块的59.39倍的市盈率估值水平,在医药板块中,甚至有不少股票的市盈率超过了100倍,确实估值水平比较高。

但是如果按照外资基金经理说的估值过高的话,又怎么可能用两三年就消化估值呢?除非这两三年医药股业绩依然能保持很高的增长水平,那么现在较高的估值两三年后就没有那么高。但是这个逻辑具有矛盾性,如果医药股能继续保持高增长,那么它又必然会享受高估值,并且是高确定下的高估值。反之,如果医药股不能继续高增长,而是增速大幅放缓,甚至出现下滑,那么现在的高估值不是两三年就能消化的,可能二三十年都消化不了。

所以,我认为对医药股的估值,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投资投的是预期,医药股的估值水平并不是现在才高的,以恒瑞医药为例,在2017年的时候市盈率就达到50倍以上,如果按照估值水平来看,当时就是高估的,但是这几年来恒瑞医药却出现了大幅上涨,远远跑赢大盘,而恒瑞医药这几年来的复合增长率是远远没有达到50%,同样的逻辑,现在医药股能不能上涨,也取决于投资者预期,只要投资者对医药股存在乐观预期,估值溢价就会继续存在。

如果说真的按照理论上看市盈率,假设业绩都不增长,那么医药股要跌80%以上,银行要涨400% 以上,两者估值才对等,但是仅仅靠理论是不靠谱的,股市并不是简单的数学题,估值有时候并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比如说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过去很多年一直是亏损的,那么你说特斯拉的估值高不高?肯定高,非常高,但是特斯拉一直在涨,已经涨到2000美元之上,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亿元之上。今年以来的估值达到390%,在年初的时候特斯拉的估值就很高,仅仅看市盈率,那么就不可能有人投资特斯拉。

当然,我并不是为医药股背书,我在前两年极度看好医药股,当时指出消费股与医药股是长牛股的摇篮,特别是在外部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资金追求确定性,虽然医药股与消费股的估值水平并不低,增长率也不是很高,但是这种增长是高确定性的,消费和医药受到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较小,不光是在A股,即便是在美股等成熟的资本市场,很多长牛股都是消费股与医药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是持续增加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类开始更加看重健康,从活着进化到活得好的阶段,甚至开始转向追求人类长生,为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但是,有部分医药股确实是存在泡沫了,在投资者狂热的追捧中,过度偏离业绩。那么对于估值确实过高,但公司本身在行业中地位并没有那么高的公司,很可能迎来估值修复的下跌。但是对于那些估值看起来有点高,但也还不算太高(100倍以下),而公司又是医药行业里的龙头,具有技术垄断性,能够构建竞争壁垒的公司,长期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与美国医药行业比,中国医药股普遍没有大市值公司,仅仅看市盈率并不是衡量公司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有些医药股依然有明显的投资价值。

2022年你的基金收益怎么样?

截止到目前,2022年的基金几乎是全线崩溃,很少有赚钱的,因为这3周的股灾,A股股票跌去近600点,跌幅达18%以上,倾巢之下无完卵,按基金滞后于股票效应,跌幅还远远不止。

例如:近半年来,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跌21.52%,银华一道琼斯88指数跌23%,万家180跌15.89%;如按1年来统计,这3家基金分别跌29%、22.91%、17.09%。

可见今年以来到5月上旬,基金收益大抵是负数,而且跌幅甚大,少则跌15%,多则跌近30%,基民损失惨重。不过,按笔者所持基金来分析,以2022年全年计算,情况当会更乐观一些。

一是因为笔者所持基金均为定投,这几个月拾得不少低价筹码,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早日扭亏。

二是眼前这一波正是上证股指跌入2800点的滞后反应,也就是说正是低谷状态,踩到了底,大盘后势有望往上走,收复失地,回到3300点,基金自然会相应跟上,收回跌去的亏损当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是这一轮定投是2020年8月份开始的,还不到2年时间,按以往习惯要么不做,要做就定投个三五年、七八年,要逮就逮个大的,出水才看两腿泥呢,急它做甚?[偷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