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股价,如何看待监管要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
滴滴股价,如何看待监管要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具有讨论价值。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监管者的目的究竟为何?
第二个层面,保障性行业究竟是按照完全市场经济原则来做,还是依照管制原则来做,究竟哪种方式更好?
先来说下第一个问题,政策出自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那么必然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来并购资产,因为幼儿园具有现金流好,长期利润稳定的特点,用来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财务结构必然有正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股价,有利于上市公司短期内提升其市值;既然政策已出,自然是监管层有其它忧虑之处,那我们来猜想一下,可能发生了什么,让监管有忧虑?猜想1:非教育主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弥补其合并财务报表不足,从数字上改善上市公司未来融资条件,对主业并无实质帮助;猜想2:大领导打招呼,认为大量民办营利性幼儿园会整体抬升幼儿园收费单价,引起不稳定因素,但缺乏相应理论支撑,只能通过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来影响市场走向;个人分析前者概率较大,后者概率相对较低。
再说第二个层面,这是真正值得讨论的话题。
保障性行业的全面放开究竟是会让市场稳定,还是加重忧虑,这里有个前提假设,就是企业均以营利为目的,不考虑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幼教收费的全面提升,引起不必要的市场担忧,可以参考金融、地产、私立学校等行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假设一种情况,就是幼教不设限(包括对资质的要求、对资本市场通路的放开)的全面放开,大量民营机构进入幼教市场,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个长期盈利的行业,并且在现今条件下,幼教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因此,必然会有资本的大量涌入,于是幼儿园遍地开花,在目前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引申出安全、教育质量等问题的担忧,虽说后期这些出现过安全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幼教机构会被市场淘汰,但对于家长而言,这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成本,好比“滴滴打车”,虽然其总体引发的犯罪率低于传统出租车行业,但一旦出现了问题,人们就会揪着问题不放掉,因为这种成本是作为个体难以承担的成本。
因此,对于个体成本较高的行业(凡是保障性行业,均有这样的问题),政府对于这些领域的态度总是暧昧不定,一方面希望通过放开行业,通过市场解决供需问题,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出现个体伤害事件,毕竟经营者、企业家、打工者追逐的永远是个体利益最大化,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核心假设之一就是当每个人都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达到了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当你受到伤害时,你能理性的接受这样的代价吗?
欢迎你与我留言讨论。
滴滴已是瓮中鳖?
滴滴上市,卖出的股票得来的资金自然进了滴滴公司的腰包,承销者自然也得到了应该所得,交易所得到了佣金,所上市的国家得到了印花税。
你支持滴滴晚间全业务停服吗?
不支持。
滴滴主要的责任在于没有基于安全做升级,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行政不应该介入太深现在有一个声音,滴滴没有在安全上下太多功夫,本质原因是滴滴嗜血的资本,而资本的算计发现,把钱砸在提高安全上的代价要远远大于把钱砸在公关上的代价。所以,空姐被杀后,滴滴宁远公关也不愿意在安全上下功夫。
滴滴从2014年上线以来4年,单纯从概率上来,发生2起的比率其实是不高的,这个有点像空难,因为空难发生概率低,一有空难就会成为全球报道的新闻。而从这2次乘客遇害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滴滴的角色不是直接的施害者,而是在安全性上的不作为。因此,滴滴确实要承担责任,但是直接关闭滴滴,或者罚款到滴滴倒闭,都有点量刑过重了。
倒闭的滴滴损失的是要出行的我们,要用商业的方式倒逼滴滴改进试想滴滴真的在这次事件后被关闭,最大的损失是谁?是出行的我们。关掉滴滴简单,但是我们可能又要回到4年前那种打车难的状态了。
所以,对于滴滴这样的公司来讲,最大的惩罚其实是商业的方式的惩罚。
对于一家商业化的公司来说,选择公关而不是改进安全,也是两权相害取其轻的表现,因为改进安全更贵,显然,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要让滴滴感受到,相比改进安全,公关更贵。
因此,可以卸载滴滴,短期内选择滴滴的竞争对手,比如美团出车。
比如说,在微博上号召地址滴滴等等。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会感慨,为什么当年滴滴跟快的要合并,为什么滴滴可以并购Uber,如果这个时候市场上有滴滴以外的第二家大型大车公司,只是这2次顺风车出事,可能就会让滴滴把竞争对手压着打到死。
没有竞争的市场,一家独大的市场,总是会有更多的问题。
更多财经知识,欢迎关注金融笔记的头条号!
已经跌到了最高点的一半都不到?
阿里云双11力度很大,我也“白嫖”了三年,才不到200块。大促销刚刚结束,阿里营收结果出来了!来看看吧
阿里云三个季度营收 528 亿元,阿里巴巴市值开盘暴跌 3000 亿元。
2021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二财季(对应自然年7月~9月)营收2006.9亿元,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285.2亿元,同比下降39%。 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33%至200.07亿元(31.05亿美元),去年同期营收148.99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3.96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67亿元。
马爸爸曾经公开说够,他可以容许王坚博士做的阿里云十年不盈利。
尽管如此阿里云还宣布2025年之前投入1000亿元继续布局。
阿里云第一财季(自然年4月~6月)营收160.51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3.4亿元。阿里云(自然年1月~3月)营收167.6亿元。阿里云(自然年1月~9月)营收528.2亿元。
从票面市值来看腾讯已经甩开阿里了。看到这个结果不仅令人唏嘘,原因可能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互联网上市时间表2021?
2021年春节以来,“网红”茶饮消费品牌、京东物流等各家企业就马不停蹄地开启了IPO之旅,甚至前置仓生鲜领域,如叮咚买菜都爆出年内IPO计划。没有爆出但实质在推进年内IPO的企业则更多。
看起来,2021年的IPO市场会非常热闹。尤其对于互联网,以及“网红”新消费品牌而言,2021年将可能是IPO大年。
一些市场人士预计,今年能看到主流互联网公司都上市。
一
IPO
2020年本来就已经是近10年来,IPO市场的一个大年。
单A股市场,上交所、深交所就共有383宗IPO,融资总额达到4610亿元,同比增长82%。
然而,受全球二级市场“乐观”的流动性影响(不单A股),很多市场人士对2021年IPO市场表现更乐观,他们对《商业观察家》称,2021年相比2020年,是IPO市场更大的年。“现在,二级市场钱多,大量公司都在做年内IPO的计划。”
一些相对谨慎的人士也认为,2021年IPO市场相比2020年会略大,不过竞争可能会更激烈。“IPO数量会增加,但融资额可能增加不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受益民主党上台后的美国政局日趋稳定、全球二级市场充沛的流动性,以及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全球IPO市场似乎仍将会延续2020年的繁荣。
《商业观察家》则主要关注IPO市场会对整个消费零售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有三个方向可能需要关注。
一、两级化。
二级市场对科技、互联网的热情更高。
目前来看,受益于“IPO大年”,大量互联网公司、“网红”消费品牌都在谋求年内IPO。
一些市场人士预计,今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会越来越多,主流、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都会上市。
大一点的包括字节跳动、滴滴。小一点的包括一些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比如前置仓生鲜赛道,像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都可能会是重要参与者。
甚至,新赛道——社区团购,可能都会有领军企业冒出来。
它们都需要趁二级市场这一波繁荣期,融资及“回报”新老股东。
融资是为了扩张,回报是为了套现。
那么,如果扩张增多,可能就会持续挤压防守的一方,比如线下实体零售商。
一方面可能是市场销售层面的挤压。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资本市场的挤压。
2020年时,当中概股如阿里、京东等回归香港上市后,对国内实体零售上市公司的挤压就比较明显。当时,《商业观察家》曾了解一些市场人士的看法,很多都表示“喜闻乐见”。有的甚至称:“终于可以不用只看国内零售公司了。”
2020年下半年来,包括连锁超市等实体零售上市公司股价则普遍出现了腰斩行情。
IPO本身则也有可能会出现“贫富差距”。
一些持谨慎观点的市场人士认为,2021年IPO融资额可能增加不大,但数量会增加。
因此,资产标的供给的增多也可能会带来竞争加剧与“贫富差距”。
二、赚资本的钱。
资本市场的活跃,对于流量平台是很好的。
以新国货消费品牌为例,过去成长起来的新国货消费品牌,大多都是营销起家。
比如押对了新的流量渠道——小红书等,选对了流量爆品,而一波崛起。
从全球消费市场的发展脉络看,只要是有一定体量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本土消费品牌一定会崛起,外资消费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会越来越低。
美国如此、欧洲如此、日本如此、韩国如此,中国也不会例外。因为新生代消费者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爱国,越来越“本土”。
这是新国货消费品牌受到关注的核心原因。
但是,中国的新国货品牌对于“出位”这件事表现得有点急。内功并没有做得太好。
为什么会有点急呢。
创业者想快速实现人生价值,资本想快速暴利套现,流量平台则想快速赚资本的钱。
那么,风口就会有点猛,有点急。
着急的创业者和资本就是营销、流量思维。
创业者会抓住一个有流量潜力的爆品。
比如美妆,消费者用的多,在美妆品类,消费者也非常愿意尝试新的美妆产品,很容易受新品牌吸引,这个品类就有流量价值。其他的品类,比如护肤水,消费者愿意去尝试新品牌的可能性更低,这个品类的流量价值就相对低。
选好“流量品类”,找好工厂配套,再降毛利。
美妆的毛利高呀,传统美妆都有70、80个点。
新国货:砍半。
这一下“网红”的吸引力就出来了。
但被砍半的毛利,原本是要去投资、支付品牌建设等费用的。现在没有这块毛利了,那就不做了,或者做的少了。
原本是要去盈利的,那现在就先不管了。
毕竟,品牌建设是个长周期的事情,快不起来。但它们又比较急。
那么,要快,就需要把钱——剩下的毛利和资本的钱用到钢上——烧流量。
先从新流量渠道——新兴消费人群聚集的流量平台烧,再烧到主流平台。快速把销售规模做大。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奇怪的事。高毛利的美妆,做出了几十亿的销售体量,却盈不了利,前所未有。
资本的钱呢,明面是投给创业者,但最终却流向了流量平台。资本加持的新国货品牌的不断出现,想快速博业绩,导致流量竞争增多,进而又抬高了流量价格。
以至于流量平台赚到的利润中,其实有很大一块都是资本的钱。由此,资本市场只要活跃,流量平台的业绩也都不会太差。
三、煎熬。
这样的营销、流量做法能很快起量,但问题在于,基础不扎实。
对于整个体系来讲,也没有办法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只能往快速IPO,快速回报的方向走。
这其实对于一些创业者来说,并不好。资本的钱没有那么好拿。
因为IPO后,他们需要慢慢把公司调过来,慢慢把公司夯实。
会更辛苦。
对于一部分基础不实的IPO公司,这就成为了一种煎熬。
如果做不好,说没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