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收金融,但是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023-09-15 21:48:04 84阅读

大丰收金融,但是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严格意义上日本不是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是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变成了第三大。

事实上日本的最初崛起可能比我们传统印象中要早得多——不是始于战后经济恢复重建时期,甚至也不是始于近代明治维新时期,而是更早: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商业已非常发达——这部分得益于德川幕府的参觐交代制度:各藩的诸侯大名们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幕府执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是让诸侯大名们在长期的往返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削弱他们造反的实力。既然要让诸侯大名们在路上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幕府大力发展诸侯往返途中的商业贸易,希望诸侯们在沿途花的钱越多越好。事实上在明治维新之前大阪就已形成大米期货市场,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期货市场。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刚刚起步,年轻的家族领袖们还在四处寻找商业机会的时候,日本的住友家族、三井家族早已经是富可敌国的一代豪商,而不为人知、依靠修筑寺院赚取利润的“金刚组”也存活了一千多年。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富豪们在深山老林里攫取矿产,在繁华都市中经营金融业务,在鳞次栉比的街道上贩卖酒和白花花的稻米。尽管经历了战国时代的动荡,但大量的商业行为并没有被无情扼杀,相反,混乱的时代推动了商人冒险精神的勃发,他们继承了武士忠信、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争先恐后地在时代的夹缝中创造财富。他们甚至将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走上了海盗的道路。诸多企业家精神百倍、目光如炬,和军阀携手作战,顺延着朝鲜和中国的海岸线一路掠夺,渴望发家致富。同时他们也热情地与葡萄牙人、荷兰人进行贸易、文化交流,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比骄傲自大、外表冷漠的大明朝更具有进取精神。这又像极了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和那些践踏,同时也更新了东方文明的西方列强。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不是盲目无依的,在这些商人的精神内核中,还有鲜为人知的“禅”性。早在大唐盛世就有一个叫圆真的和尚从遥远的国度取回真经,落户在近江国滋贺郡(今日本滋贺县内),他重建庙宇、再造金身,供奉大唐佛法。后来这个取经人把寺庙更名为“三井寺”,而其所在的村落也随之改名为“三井村”。后来一代富商三井家族落户于此,并且随着村落的名称改称“三井”,再后来近江国的商业力量不断膨胀,像一股暗流涌动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

大丰收金融,但是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过去我国一直将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我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进行对比并言之凿凿声称:我国近代化改革早于日本,理由就是我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放的国门,而日本却是在1853年黑船来航后才打开国门,比我国晚了13年。然而事实上日本的改革早在1853年之前就开始了:1841年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实行天保改革,表面上看这次改革和之前中、日等东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改革没多大区别,似乎完全不能和近代化挂钩,然而实际上这次改革是幕府在仔细分析了自前一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后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为采取的应急手段。改革的要点内容大致如下:①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② 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株仲间”(同业公会),以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③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1843 年9月发布《上知令》(封地调换令),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 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④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182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只要外国船只有求,就可以供应燃料、淡水和食品。⑤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

在幕府改革前后地方藩主大名们也进行了改革,这其中以萨摩藩的改革最为典型:萨摩藩改革前负债累累,出身下级武士的家老调所广乡1827年上台后,以赖帐的办法实际上取消了对三都(江户、大阪、京都)大商人的债务关系。为增加财政收入,致力于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产量,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红糖藩营专卖制度。军事上采用洋式炮术,制造枪炮、火药。其改革为以后藩主岛津齐彬实行殖产兴业、充实洋式军备的政策开拓了道路。在长州藩,主持藩政改革的村田清风致力于新士风和武士教育,同时压缩财政开支,以37年为期偿还藩和武士借债,以整理借债。缓和专卖政策,减轻租税,并加强以下关为据点的藩营商业和海运活动,奖励洋学,采用洋式兵术。在肥前藩,藩主锅岛直正在农村实行均田制,推行陶器和煤炭的专卖政策,并铸造大炮,建筑炮台,以增强军备。在中下级武士参与并领导下,以整顿财政和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藩政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左右幕末政局的经济和军事基础,给予日后的树立维新政权运动以重大影响。

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之外,此时民间各种思想流派出现了大爆发的现象,而在1853年美国黑船造访日本后这种现象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当时只有22岁的孝明天皇对一切进入日本的外国人和外国势力都极为厌恶,并且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在外国入侵的威胁之下自己有望摆脱幕府的控制而独立发声,于是他开始公开表明自己反对外国势力的立场。此时在日本的地方藩主大名中水户藩向来以鼓吹尊皇论而闻名日本,既然天皇陛下已表明了反对外国势力的立场,于是水户藩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新概念:攘夷——就是把一切外国势力赶出日本的意思。对此有人给出了两个字的评价:愚蠢,此人名叫佐久间象山。佐久间象山在鸦片战争发生后不久就以魏源的《海国图志》为蓝本写出一部《海防八策》。该文的主旨是: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必须要在以后的世界潮流中掌握海权,而当前尽管无法敌过西洋的坚船利炮,但也该有所准备——比如多造炮台,尽可能不要进口大炮,而采用国产武器等等。

佐久间象山的弟子吉田松阴则跑回来家开办了松下村塾,教授学生们儒学经典、军事理论以及尊王思想。吉田松阴还将尊王论调和攘夷观点结合成为尊王攘夷论,不过他所宣扬的尊王攘夷论可谓是当时的日本最为激进最具侵略性的观点。尽管在此之前日本的水户藩长期以来也鼓吹尊王和攘夷,但吉田松阴明显要激进得多:水户藩只是强调幕府要通过尊皇来获得政治权力的授权背书,但还是承认幕府实际统治日本的地位;吉田松阴却强调尊王就是要明确天皇是日本唯一的权力中心,换句话说吉田松阴已将尊王和幕府对立起来,由此为配合自己的尊王攘夷论调(简称尊攘)吉田松阴又提出了倒幕概念,所谓倒幕就是以武装力量推倒幕府。与此同时吉田松阴又把攘夷和尊王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并赋予了新的解读,而他这种解读方式对中、朝等亚洲邻国而言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解读方式。此前日本的攘夷论点无论是水户藩那种直接排斥外夷一切事物的方式,还是佐久间象山那种潜心学习的方式,毕竟还都是立足于通过日本自身的实力反击外夷的侵略。而吉田松阴却公然提出了在亚洲各邻国臭名昭著的论点:失之欧美,取偿东亚。吉田松阴曾著有《幽囚录》,在这本著作中吉田松阴明确指出:当今日本“继续扩充武备,大造舰船”用于开拓北海道、夺取琉球并责令朝鲜前来朝贡,然后再进一步染指满洲、台湾、菲律宾。事实上后来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政策有相当部分延续的正是吉田松阴的路线。

然而思想的大爆发是一件利弊参半之事——当时的日本形成了四种政治思潮:尊王、佐幕、攘夷、开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国家和百姓最有利的,可有时爱国之心也会成为祸国乱国的根源——由于政见不同当时的日本街头常有人拔刀互砍。直到一个叫坂本龙马的土佐下级武士站出来大声疾呼:”日本的问题不是军事、经济的问题,而是团结统一的问题,日本必须用同一个声音在国际上发言“。他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四处奔走,将原本政见各异的各路政治派别凝聚在一起。尽管当他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后就遇刺身亡,但被他凝聚起来的政治势力推行了彻底改变日本命运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基本理念是: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日本基于这样的理念推行了如下措施以期实现富国强兵:1、废藩置县——这点我们的老祖宗在秦始皇那时就做了,所以后来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称日本明治维新为周秦之变,简而言之就是变分封制为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2、殖产兴业——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产业文明制度。但和西方列强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更热衷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3、军制改革——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当兵打仗是武士阶层的事,平民百姓是不能当兵的。明治维新打破了这一界限,面向全社会发布了征兵令。与此同时引进西洋武器装备,学习新式战法。通过明治维新改革,日本奠定了崛起的基础。和西方列强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更热衷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完成币制的统一,设立了近代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债、股票也开始在日本出现,近代化的新式工厂、矿山异军突起。政治上日本实现了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日本由农业国家逐渐变成了工业国家。军事上西式军队代替了封建武士,洋枪洋炮代替了武士刀。

然而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市场规模有限,所以其发展仍是举步维艰。这时日本想起了吉田松阴的主张——那就是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的侵略来转嫁自己的发展危机。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侵占我国宝岛台湾;191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扩大在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了南库页岛;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一战中日本对德宣战,占据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启侵华战争序幕;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军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随后席卷香港、泰国、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以及太平洋上一些岛屿。侵略战争的频频得手使日本获得了丰富的物资补给和庞大的商品倾销市场,加速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激起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二战后期随着日本在各条战线的频频势力日本国内经济也已达到满负荷运转。到二战日本战败投降时其国内经济已陷于崩溃状态:由于粮食的缺乏,只得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限定食用297克的食物,这其中30%是白薯、大豆和豆饼,米面和肉类几乎快要绝迹了。与此同时在国家的配给制度之外整个日本涌现出了6万个倒卖各类物资的黑市,黑市上的米价涨到了政府配给物价的130到180倍之间。全国城乡失业者高达上千万,另外还有150万肺痨患者、200万战争孤儿和1800万无家可归者。美国占领当局必须每天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至少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少饿死人。

然而时光仅仅只过去了十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开始以每年9%的增长率递增,从1965年开始到1970年这一数据又被翻新为10%。那么战后的日本是如何从一片废墟之上重新站立起来的呢?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工业化道路上已有近80年的积累,尽管战争摧毁了有形的工厂、银行、学校、医院,但却无法摧毁无形的技术、人才、制度优势。甚至在更早的1850年日本男孩识字率就达到了45%上下,女孩为13%左右,这一数据不仅超过了同时代的清朝,甚至也超过了欧美列强。人们脑海中这些无形资源在战争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战后重建的有力支撑。那么日本究竟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些无形资源实现战后复兴的呢?鉴于日本战后糟糕的国内经济状态当时东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有泽广巳提出用倾斜生产方式解决当时日本面临的困境——利用当时日本还能动用的为数不多的经济资源集中于重点行业领域以期实现质的飞跃,说得通俗些就是就是有多少米煮多少饭。1946年8月12日当时的吉田内阁在根据有泽广巳的倾斜生产方式理念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并将煤炭和钢铁列为重点产业,实行低息优先贷款和价格补贴政策:先将全部进口的重油拨给钢铁生产部门,再将由此增产的钢铁投入分配给煤炭生产部门,以相互促进的办法以期实现两个产业的循环增长,进而再把生产出来的煤炭和钢铁分阶段投入其他产业部门,以摆脱生产萎缩、供给不足的现状。在这一时期日本尽管在政治上受美国占领当局的管辖,但在经济政策上却没选择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路线,而是采取了一种介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之间的以国家干预主导为基本特征的统制经济模式。在日本战后最早上台执政的两届内阁——吉田茂内阁和片山哲内阁都坚持推行倾斜生产方式,试图以政府的强力干预重振已陷于崩溃境地的日本经济。在日本战后百废待举的时期这种政府强力干预的行为的确促进战后的恢复重建工作,然而所有资本投入完全依赖于国家的复兴金融金库,财政压力自然很大。越来越多的日本经济界人士开始意识到:这种政府强力干预的模式只能是日本应对迫在眉睫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应急对策,真正要实现日本的经济复兴还是要加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片山哲内阁时期相继让著名的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下村治、大来佐武郎、稻叶秀山等人加入内阁,此后日本的经济学家在日本内阁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显然是有利的。1947年日本的煤产量比上年增长了28%,达到2932万吨;1948年原煤又上升到3477万吨,比上年增长18.6%。与此同时普通钢材的产量比上年增长了116.3%,机械工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了71.3%。

与此同时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格局日益形成,美国决心将日本打造成自己在亚洲封锁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打压逐渐转向扶持。这一时期美国对自己的欧洲盟友推行了马歇尔计划以恢复振兴欧洲经济,而在日本道奇路线则应运而生:日元对美元的单一汇率被确定为1美元兑换360日元,这一措施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经济的稳定。道奇宣布单一汇率后进出口商品实行统一汇率,扩大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更是有利于日本的出口,为日本的贸易立国奠定了金融基础。在日本国内经济学家的倾斜生产方式下生产逐渐恢复了,然而通胀问题又日益严峻起来。在道奇路线的指引下通胀被遏制住了,却带来了近百万工人的失业问题。1949年9月由于英镑贬值压迫到日本的出口,于是日元汇率也随之下跌。这时日本政府开始认为道奇路线已无法解决日本经济面临的新问题,因为这时其他国家的战后经济复兴都已走上正轨,日本却依然在萧条的边缘徘徊,于是日本政府打算放弃道奇路线而改弦易辙,可美国占领当局却不同意。无可奈何的日本央行和政府只得采取金融紧缩政策,而这使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就在第二年一切都改变了,因为朝鲜战争爆发了: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司令部就设在日本东京,日本成为美国海军、空军出击的基地,同时也是美军军需物资的中转补给基地。一时间军事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而以船舶、铁路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行业则直接在军需物资的周转调度过程中被最大限度地运营起来。不难想象这些对当时处于萧条状态中的日本经济而言将带来何其巨大的提振。持续3年的朝鲜战争使日本从美国获得了高达10亿美元的“特需”收入,这还没考虑到驻日美军以及其他所有外国驻日机构在日本消费所支付的款项。相比直接的经济收入而言:驻日美军以及其他所有外国驻日机构需要日本人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就为日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的增长又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内需,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兴办了大量工厂,基本实现充分就业,股票市场也开始回暖,外汇收入猛增,棉纺织品的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51年日本经济已全面恢复到战前水平,随后日本利用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了经济的加速发展。

1955年日本农业取得大丰收,与此同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都已超过战前最高水平,这一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战前的135%、工业产值达到战前的158%、农业产值达到战前的148%、人均实际国民总产值达到战前的105%。以此为标志日本已走出战后经济恢复重建时期,开始真正迈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在这一年日本政府公布的战后《第十次经济白皮书》中强调: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从此以后日本的发展要依靠实现现代化,于是提倡科技创新的呼声日益强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科技教育领域奠定的基础并没在二战中被摧毁,相反在战后日本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在科教领域的实力——义务教育从六年提高到九年,到70年代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97%、大学入学率达到30%。日本在科教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振兴提供了人才优势。1961年12月27日当时的池田内阁正式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以10年为期限力争使日本国民的收入在进入70年代时比60年代初增加1倍以上。这一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劳动工作热情。战前日本的工人曾在财阀的盘剥克扣下一天辛勤工作十几个小时,却连维持他们和家人基本生活的食物都无法获得;然而在1945年12月22日终于可以组建自己的工会组织,1946年9月27日他们获得了罢工的权力并且企业主不再能随意开除他们,1947年9月1日他们获得了最低工资保障和对最长劳动时间的限制性规定。战前日本的农民曾不得不在地主的田地上挥洒汗水,满怀憧憬地渴望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1946年10月21日国会通过的《土地改革法案》在一夜之间不流一滴血、不杀一个人就使所有无地农民都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完善各种国民社会福利保障,这一切大大提升了日本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进入70年代后日本已在造船、电视、半导体、汽车等产业领域超过美、苏、德等国而居于世界首位,在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新闻纸等领域居于世界第二,钢铁、化肥、水泥、毛线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日本国民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每年可以拿到多于4个月工资的奖金,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都在这时进入了普通家庭。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急剧的转型:在此之前日本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产业为主,这一时期日本开始着力发展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日本明确将科技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的数控机床在全世界机床总数中的比重已达到52.7%,日本的机器人数量占全世界拥有量的70%。进入80年代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使日本呈现出一枝独秀的面貌: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加之东欧诸国剧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则在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后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当美、苏两极都走上下坡路的时候日本经济却一路高歌猛进,日本人甚至在讨论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这时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

当日本人热衷于探讨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时他们可能忽略了一点:美国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霸主,美国甚至在日本本土驻军,这意味着美国完全可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凭借自己更为雄厚的政治军事实力逼日本就范。与此同时即使单纯就经济实力而言:尽管日本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已威胁到美国的地位,但这只是面上的事,不要忘了美元始终是国际结算货币,而国际贸易市场也处于美国的掌控之中。在全世界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霸权的美国很快拉拢英、法、德等主要经济大国一同向日本施压。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此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1989年前后日本政府又在美国的压力下达成《日美构造协议》。《协议》督促日本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计划并开始对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资壁垒、土地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尽管《协议》使用的是”督促“一词,但对了解美日关系内幕的人而言:都知道美国的”督促“对日本而言实际上就是必须执行的命令。

这还只是国家层面的打压,接下来美国的一个动作令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都加入到打压日本经济的行列中——那就是日经认沽权证的推出:该权证本质上就是一个看跌期权,这意味着若日本股市下跌,则会增加日经认沽权证的价值,投资者将会收获丰厚的现金回报。这样一来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都加入到打压日本股市、绞杀日本经济的行列中,日本不得不以一国之力同其他几个主要经济大国和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对抗。

除了金融行业备受打击外,日本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美国的制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维持日本国内工农业生产的大量资源严重依赖于对外进口。然而国际贸易航线基本掌握在美国及其盟友的控制之下,这意味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和能源安全不得不仰人鼻息,美国要想做空日本经济其实是相当容易做到的。

当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产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腾飞的年代,到了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终于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则退居第三。

化工行业前景还行吗?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近年来,化工行业经营效益持续变差,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降幅逾10%,利润总额降幅逾30%;环保政策倒逼行业结构升级,推进行业绿色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行业结构,从长期方面推动行业健康优良发展。

营业收入整体趋于下降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化工行业生产保持着总体增长,但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居于低水平状态。2020年1-8月,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

化工行业经营效益持续变差,营业收入近三年来持续下降。2019年化学工业营业收入6.89万亿元,同比下降0.9%。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化工行业的整体需求下滑,仅实现营业收入2.93万亿元,同比下降10.5%。

注:增速为可比增速,下不赘述。

利润方面,近几年来,全国化学工业营业收入持续下降,2020年上半年全国化工行业累计利润总额1334.4亿元,同比下降32.6%,降幅明显。

环保政策倒逼行业结构升级

从行业环保政策来看,化工行业一直以来备受环保监管关注,政策法规颁布密集,对行业提出越来越高的生产排放要求。2020年7月,《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指出“十四五”期间行业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持续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规范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政策从严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合规生产压力与环保设备投资压力,强监管下的环保处罚使得不合规企业停产停工,甚至倒闭,优化行业参与者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虽然导致行业经营规模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健康优良发展。截至2019年,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3335家,同比下降5.99%;截至2020年6月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745家。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即将编制完成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内循环经济不是闭关锁国经济,首先国际社会敌对势力反华浪潮席卷西方世界,经济出口外向型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无粮可吃,西方恶意转移加工工厂到越南印度。美欲纠集日英澳加等西方势力政治上围赌,经济上切断中美中欧中亚联系孤立扼杀我们,军事上胁迫危逼恫吓或者故意挑起台海中印战火,让台印日为美火中取栗,他先撑腰再赤膊上降挑翻中国。多管齐下亡我中华,覆我文明,好让西方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统领世界。美苏争霸美用西方整体力量耗死了苏联,铁幕围城,苏俄专制霸道不能有效团结华约诸国和中国。经济僵死,政治教条个人崇拜,军事穷兵赎武耗尽民力,先军政治。实际上美苏都争的是霸权,以德服人者王道,以力胜人者霸道。中国和平崛起乃王道之路,整体敌强我弱。然而美盛极而衰己逐渐失去对全球有效掌控,陷入战略收缩期。对中国亚太再平衡说白了,是最后疯狂,困兽犹斗更伤人。内循环经济立足本国十四亿人内部宠大市场,增加人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为经济成长提供稳定器避风港。西方并非铁板一块,非洲是我们外向一大基地,东南亚蛋糕也不会净尽,完全被美日带偏,也是经济主战场之一。欧洲各国看情况。形势急迫鹿死谁手尚待努力。沉着应对不少惊慌。

有哪些毫不起眼却闷声发大财的行业或生意?

表哥在市医院承包了一家便利店,每年都挣500多万,我问表哥一家便利店一年怎么盈利那么多钱?表哥神秘地告诉我,便利店只是其中一部分,一多半盈利全部来自于打印机。

表哥我是知道的,以前是我们市出了名的包工头,自从暴力chai迁被整治后,他就失业了。失业后的表哥并没有闲着,而是在我们市医院接手了一家便利店。

原来表哥听到消息,我们市医院院内的那家便利店要出让,说什么原店主现在有钱了,为了儿子上学要办理移民,所以紧急出让,而且价钱还不高。

但大家也都知道,能在市医院院内开便利店可不容易,除了资金雄厚外,还要关系硬。

表哥凭借以前在市里做包工头时拉下来的关系,花了几百个W,顺利地接下了这家便利店。

表哥接下这家便利店后,与他之前想象的有点不一样,本以为生意会很好,结果差得一塌糊涂。

后来在表哥多天的观察中发现,原来这家便利店以前卖的东西特别贵,导致好多人喜欢性地避开这家便利店直接出医院门购买,然后再回来。

表哥也是接手后才接到院方通知,院方规定院内便利店出售的商品不得高于市场价的2%左右,也就是说所有东西必须把价钱打下来出售。

表哥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着了前店主的道啊!虽说生意不好,但毕竟顶不住人流量大啊,还是有人过来买的,而且表哥做了一段时间后,还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的商机。

表哥说,他发现每天来买东西的不多,但复制打印东西的人特别多,每天都一直排队,而且自己还要在边上一直帮忙打印,导致表哥把原来半自动打印机换成了自助打印机。

表哥每天看着排队打印的,有的甚至打印好几十张,导致后面排队比较着急的人直接出去外面打印去了,表哥说他不忍看到顾客流失,就想到多添几台这样的设备。

但小小便利店放一个设备都够拥挤的了,更别提放多个设备了,表哥就把念头瞄向了便利店门口的那片空地。

虽有空地,但大家都知道,医院里的空地可不能乱用的,而且也不会给你用。表哥就找到了远方,对远方说每天打印复印证件的人太多,好多都因为排队排不过来,又特别着急用,只能跑到院外大老远去打印。

随后表哥又说出了他准备在便利店门口放几台自助打印机,方便大家打印,不用再排队费时间了。院方听到还有这等好事,当时就同意了表哥的想法,并表示可以派院方建筑整理部门过来帮忙。

表哥在院方同意过后,就开始从厂家订了6台自助打印机。打印机送过来安装好后的两天几乎没人使用,好多人还是排队在店内打印,表哥非常疑问,打印机买的就是特简易的那种,就专门防止年纪大的或者不识字的人可以用的,为什么没几个人使用。

随后表哥问了几个人,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后来表哥恍然大悟,原来打印机面前需要标语和广告,最起码让大家知道这是干嘛的,人家才会使用,然后表哥就在打印机上和打印机旁边打上了广告。

果然才两天时间就见效了,从刚开始零零星星的几个人,到现在六台机前都排满队。

表哥看到每天打印机给挣的钱,忽然有种不满足的想法,然后又有种把医院内打印机都吃掉的感觉!

表哥说,他想把医院每层都放一个打印机,如果需要打印证件多的地方可以放两台。这样就可以让医院的人都在他的打印机上复印以及打印证件了。

随后表哥又找到了院方,把他的想法给院方说后,院方直拍手叫好,并对表哥说,如果他真能把每层都上一台自助打印机,那打印机所使用的电费他也不要了,免费让表哥使用。

在表哥说通院方后,就花了两天时间走遍了院内每个角落,发现几乎每层都需要放两台甚至两台以上的设备才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在自己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最低需要175台设备才行。什么都算好之后,就立马行动了,从厂家运过来的设备也装到了医院的每个角落,后面就是坐等收钱了。

后来表哥又给我说了一下他把这一套整下来所花的成本,我现在一一给大家列出来:

设备以及所有需要打印用的东西的成本

打印机打印机每台3.2W,一共在医院装了175台这样的打印机,3.2W×175台=560W。当时表哥给我说出打印机总价的时候,我终于明白院方为什么拍手叫好了,他的一句话给医院间接性的省下了五六百万,而且还只是打印设备的钱。

打印纸打印所用的打印纸,每台打印设备里面可以存放3万张纸左右,现在每张打印纸的市场价是3分钱只低不高,所以我们可以算出3万×175台=525万张打印纸,这些设备共需要525万张打印纸,每张打印纸0.03元×525万=15万7千5百元,光打印纸就需要15万多了。

打印所用的油墨材料打印机所用的油墨材料为50kg为计算,因为一台打印机可以放50kg的油墨材料,而且只多不少,我们就取整数来算比较方便。

1kg油墨材料需要33块钱,一台需要50kg×175台=8750kg,175台共需8750kg油墨材料,8750kg×33元=28万8千7百50元,所以说,油墨材料就需要将近30万了,而且最多这些还只能用一个月。

打印利润

表哥虽然设的打印机比较多,把医院所有的打印地方都承包了,但也没有因此而涨价,还是和以前一样,打印一张一块钱,而成本算下来还不要一毛钱。

最多再加上每个月设备养护和设备维修需要花一点钱以外,几乎都不会再有别的成本花销了,现在表哥的这些打印机每天净盈利一万多块,可以说是1000%的利润。

表哥说,为了设备有故障不叫厂家,他特意去厂家学了一个月的设备维修与保养,以防出现紧急情况自己可以应付。

最后表哥说,最近打印的人比较多,设备故障率太高了,他有点忙不过来了,希望我能过去给他帮忙,到时候可以给我弄个区域经理做一做。

其实表哥说他每天光打印机净盈利一万多块,我一点都不惊讶,也一点都不怀疑。因为从表哥一家的吃住行就能看出来了。

虽然表哥以前吃的也好、穿得也好,但都比不上现在的这身行头。自己从宝马换成了奔驰大G,表嫂也从大众换成了兰博基尼跑车,儿子现在也在贵族学校上学。

可以说表哥的这些财富全部都是打印机给他的,以后我们见了路边商店里有打印机,或者学校旁边商店有打印机的地方,我们可不要小瞧了他,他们真的是属于那种毫不起眼、却闷声发大财的生意。

不烧秸秆又没人要有啥好的办法?

我国的绿化率迅速提升,无论是城市道路、小区还是公园都有大量的植物来妆点,但是凋落的花草、干枯的树叶、修剪的枝条,都成了“绿色污染”,处理起来相当麻烦,不管是焚烧还是填埋都造成二次污染。

山西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盆栽蔬菜秸秆基质生态循环社会效益

城市绿化越来越好,枯枝败叶也越来越多,焚烧了多可惜,加以利用,加工成盆栽蔬菜栽培基质。枯枝败叶加工成栽培基质有三个主要步骤:粉碎、发酵和生物技术提炼。粉碎机打碎枯枝败叶,微小的体积更利于微生物菌种的腐熟;接下来就把搅碎后的放置到发酵池中,让废弃植物在发酵池中充分反应;最后进行生物技术提炼,去除异味和杀菌。

加工后的更利于植物吸收,还能改良土壤,落叶自然腐化就是栽培基质,只是过程比较长,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催化,缩短这个时间,然后用了去异味杀菌技术。现在城市绿化都会使用这种基质,为在提炼过程中进行了杀毒,施用后病虫害少了很多。盆栽蔬菜栽培基质在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上前景广阔,对枯枝败叶的再加工不仅减少垃圾清除成本,更实现植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对我国有机蔬菜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盆栽蔬菜栽培基质式秸秆处理设备由秸秆粉碎机、翻堆机、秸秆烘干机、秸秆颗粒机等组成。

山西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盆栽蔬菜秸秆基质生态循环工作计划:

生态循环芯2019年三月到六月上半年种植计划为:一区种叶菜,二区种西红柿,三区黄瓜

建冷库和包装配送车辆,成立物流系统,做营销团队继续推广

太原6个区个居民区,每个社区两个群,转化率24%,共发展5万用户,一万用户,每天一芯叶菜,周期40天,一年6岔,需要3240吨秸秆,180个大棚。每三天一芯果菜,周期128天,一年3岔,需要2160吨秸秆,360个棚。共计540个大棚,5400吨

计划做的就是能服务一万户,帮城市消化5400吨绿化枯枝败叶垃圾,方式就是阳台菜园进去社区,摆放超市和妈妈驿站展示获客,体验式消费,建立信任关系,发展会员,下订单预售。基地就是输出种植芯和种植码,可追溯,我们提供技术,让农户标准化生产,公司技术免费服务,种植芯标准化推行,种植码追溯,金融扶持贷款,政府政策引导。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