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3000点是什么意思,市场重回3000点附近

2023-09-15 21:03:04 77阅读

股票3000点是什么意思,市场重回3000点附近?

先看行情,最后说基金。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年初开始这波上涨的行情,年初到3月份累计上涨超过25%以上,年后已经逼涨到3100点,A股正式进入技术性牛市,今年也创下了2001年以来最年的开年记录,二月份的上涨幅度更是达到A股历史第二高的程度。

股票3000点是什么意思,市场重回3000点附近

3000点已经不重要,现在的行情在3000点左右徘徊,人气开始消退,妖股开始掉落神坛,交易量回到正常水平,似乎中了一个魔咒一样。

究竟现在A股的牛市还在吗?

我们先看看这波上涨跟2014年牛市的初步行情涨幅有相似之处。

1、券商股领涨

这波上涨和14年的行情,领军者都是券商股,券商作为主力板块,涨幅最多。

2、启动点相近,成交量放大后迅速调整

与14年相似的是,两者在启动点位非常相近,前者启动点位是2,500点,这波上涨启动点位是2,440点,而两者交易量上涨都有爆发趋势,都有破万亿成交量的表现,看起来都迎来了一定的上涨压力,随后开始进入调整。

3、概念板块强势

与14年相似的是,这一轮行情中,领涨股都不是基本面好看的股票,而是以概念股为主题的股票,例如东方通信等妖股。

那么这波行情,还能走多久呢?

我们可以看看最基础的股民开户人数。

上周的开户数是31万,同比增长近50%,说明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逐渐回暖,不少投资者开始关注股市。

30万其实不算多,2014年牛市的时候连续几个月的每周的开户数都在百万以上,所以说现在还差得远,这波上涨行情开始后,开户数才开始明显提升,加上距离50万还差不少距离,至少说明未来还有空间。

接下来看一下上证的融资余额,融资余额越高,说明大家越看好未来的走势,开始不断借钱加杠杆炒股。

截至3月15日,上证融资余额为5349亿,两市的融资余额为8773亿,还未超过一万亿的水平。上一次融资余额的高点出现在2018年年初,连续2个月融资余额在万亿之上,向11000亿逼近。2014年牛市期间融资余额甚至一度超过2万亿,所以当前8000亿的水平还远未到疯狂的程度。

虽然这波上涨看起来来势汹汹,但是还未到疯狂的地步,未来还有一定上涨空间。近段时间升幅过大,进入调整是正常情况。一方面市场短期涨幅过大,券商、5G、金融等个股连续飙涨停板,赚钱效应相对高,被套的仓位一旦解套也会立刻跑掉,短期市场抛售压力比较严重,多空交战暂时未有结果。

因此得出结论是短期升幅已经结果,大盘进入调整时期。

大盘进入调整时期,已经回本的基金可以赎回,等待大盘指数下调后再买入,或者选择另外的基金,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布局。

⭐点赞和关注财经乐少⭐了解更多财经观点和逻辑

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有什么区别?

文章有4000字,大家有兴趣可以收藏慢慢看。

IPO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当它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流通,我们称它为“上市公司”

我们先了解了解,一家“公司”想在中国的交易所上市主要是什么原因?以及“上市”要经历哪些步骤。

“有限责任公司”这个组织形式的出现,让“人”和“资(产)”出现了法律上的分离,一家公司股东出资100万成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那么这100万就属于公司的资产,公司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我们称公司为“法人”。有限责任公司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公司,也是我们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越往后投产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需要的资金就越多。总是靠原来几个股东投钱进来,多少有点杯水车薪。

这个时候市场上就专门有一批财主,他们也没啥优点,就是钱多。钱多到他们觉得不知道怎么花的时候,他们就会想物色一批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公司,将钱投给他们以支持他们经营,而他们则获取该家公司的股份,等到公司进一步成长时将股份涨价卖给下个投资人,或者等到公司上市时,将股份出售给普通投资者。我们把这部分投资人叫做“风投”,洋气点我们会叫它"vc"(全称“风险投资”或者“创业投资”,毕竟投出去给初创公司的钱可能血本无归存在较大风险)。

企业拿到钱后就继续招兵买马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但这个时候市场上不可能只有它一家企业做这个。为了打倒竞争对手就需要不停烧钱,很快钱就烧完。于是就需要不停地引入“投资者”,把他们的钱“坑”过来继续投资发展。这个时候公司已经不是处于初创阶段,而是处于成长扩张阶段,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希望,引进的“投资者”跟之前专门投资初创公司的"VC"有了点区别,他们往往规模更大,具有一定的专业团队管理资金、寻找优质项目、做拟投资企业的调查分析,我们把他们叫做“PE",中国话叫做“私募股权投资”。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呢,这个词我们可以拆成"私募"和"股权投资”来看。

所谓“私募”就是“私底下募集资金”,也就是说这帮“有钱人”的钱其实也不是自己的,而是通过向其他有钱人募集,形成一个较大的资金池,由他们来管理这笔资金的使用,他们只是这笔钱的管理人。他们募集到这些钱后,会将这些钱投向一些他们认为比较有发展前景或者是能够上市的公司,以获得这些公司的股权,这就叫做“股权投资”。两者合起来就是“私募股权投资”(私底下募集资金,然后投向有希望的企业)。

经过这么几轮募资后,原来的公司的股东可能已经由3-4人变成了十几人,这个时候企业在行业内发展得也差不多了,能赚钱,有知名度,继续扩张的话需要的资金量就更大了。后面进来的VC和PE也不想只做善人而捞不到钱,他们就会给原来的股东压力,要求他们尽快“上市”,好方便他们套现收回投资。

于是原来的“有限责任公司”就开始聘请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驻企业,展开尽职调查,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法律相关事项调查,券商会安排出时间计划表,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全力配合券商工作,4方一起努力按照计划表将“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后,再变成“上市公司”。

至于公司“上市”前,为什么一定要将“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这主要是两种组织形式在股东人数、组织架构、股东权利和财务公开程度上都有明显区别。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在1-50人之间,不能超过50人。但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往往是几万人(各位买了上市公司股票的都是公司的股东哈),而“股份公司”对公司的股东人数上限没有要求,单单这一点,只要公司想上市,就必须得股改成“股份有限公司”。

股改完成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3年1期的审计报告,向公众打包票说这家公司最近这3年多的财务报表基本是准确无误的,大家可以信任它们的资产、收入、利润等数据。律师事务所出具各类法律文件书,向公众证明这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券商打包会计师和律师的资料,再加上自己对这家公司的理解,形成全套的申报材料,交给证监会发审委审核。

发审委里面有一堆精通宏观经济、行业情况、会计、法律知识的大牛人,他们会在审阅申报材料后,向企业、券商、会计师、律师提出他们的疑问,并要求大家一一回答。如果公司底子干净,大家如实回答解决了发审委里大牛们的疑问,他们觉得没问题了,那么公司上市前审核就算通过了,可以核准发行,公司可以取得中国证监会同意发行的批文。如果公司弄虚作假,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或者根本解答不了发审委里的大牛们的疑惑,那么公司就“ipo失败”,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取得批文后,公司就会刊登“招股说明书”,简单点说就是介绍公司发展情况、行业情况、财务状况的一份几百页的文件,让对这家公司有兴趣的公众投资者能通这个“说明书”了解到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这时候为了鼓励大家买它的股票,也会通过媒体宣传公司,进行巡回路演(就是通过现场演说、演示,向有兴趣的投资者展示自己的公司有多厉害多有前景,大家赶紧来买买买我的股票)。

宣传完成后,最后就是在交易所安排下完成挂牌上市交易了。

至此,一家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终于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一家公众“上市公司”。

一家公司要上市,需要经过层层关卡,不停闯关。全国几千万家企业,上市的也就那么几千家,概率是万分之一

以上小啰嗦了下,一家普通公司变成上市公司的大概过程,那么具体分析的话,公司上市与不上市会有哪些实质的区别呢?

一、上市公司可以向公众筹集大额资金,有利于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投资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强者恒强大小通吃的格局。

一般非上市公司的融资(借钱)渠道比较有限,无非就是向股东、股东的亲朋好友、银行进行借款,借来的资金量往往有限且需要按期归还。维持企业的日常现金流或许有帮助,但要靠这些钱扩大产能占领市场就有点痴人说梦。而上市公司是面向全国人民筹集不用归还的资金,一般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筹资金额没有低于1亿的,这些钱除了能够补充公司的日常经营所需现金流外,还能够用于扩大产能,招兵买马,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资金优势,打得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二、上市公司因为属于公众公司(买它股票的所有股民都是它的股东),所以需要向投资者负责(拿人钱财就要做好相应服务,到哪里都一样),这就造成了监管部门对它的监管要比非上市公司严格得多。

上市公司需要按季度定期发布自己的经营信息让投资者知道,每年都要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并公告,向它的股东说明今年赚了多少钱,未来可能有哪些风险。一旦经营过程中涉及到重大的投资或者融资,都需要提前向股东说明,并按照章程和公司法约定,由股东表决通过。同时,因为大股东往往管理着公司,为了限制大股东利用优势地位欺负小股东,监管部门也对大股东跟公司的利益往来进行了严格要求,并要求大股东及时报告自己跟上市公司的任何往来。

三、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公开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具有极高的流通性。而非上市公司的股东想卖他手头持有的公司的股票,只能通过向特定的人推销兜售,还不一定卖的出去,股票交易流通性极低。

四、一家公司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市”就变成了继续扩张保持优势的有效途径(华为这种公司例外,它此前是向员工募资而没有对公众募资,等到公司发展壮大步入正轨后,持续用公司盈利所得加大投入,变成了现在的龙头企业。虽然跟上市形式不同,但基本思路也是相同的)。除了本身可以利用募集的大量无息资金打压对手外,公司股东也会想通过上市股票的溢价提高自己的身价,达到发家致富赢取白富美的人生目标。

五、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还有许多法律上的要求区别、同时因为上市公司的监管严格性,一般一家公司能满足上市条件的话,基本属于行业内较为知名的公司,公司内部管理也基本达到了监管的要求,会比非上市公司的粗放型管理优秀很多。

细节区别很多,但归根结底最本质的区别还是“拿钱的大小和难易程度”的区别。

从法律、财务、监管等看区别的话可能有几十种区别,但最本质的区别还是“融资”金额的大小和难易度的区别。

说完区别,我想说说目前公司上市目的与之前设立资本市场让公司上市的初衷的相违背之处:

资本市场设立的初衷是想让那些缺钱的优秀公司,可以通过向公众募集资金,达到一方利用资金扩大生产继续提高盈利水平,另一方通过购买优秀公司的股票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的目的。

而目前我们很多公司上市,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扩张到需要大量资金来进行扩产扩能,相反很多公司借着“扩产扩能”的名目上市募集资金,但募集到的上十亿的钱往往躺在银行里吃利息或者拿去购买理财产品,并没有真的投资到产能上去。他们上市的更大的动力还是为了股东能够通过上市达到身家几十倍增值的目的。

此前因为国内上市采用“审核制”,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只经历了短短30多年,尚处于“中学生”阶段,而国内的投资者尚处在把股市当“赌场”的“小学生”阶段。为了保护这些投资者,国家也算操碎了心,直接规定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盈利水平,避免各种参差不齐的公司上市坑害“小学生”们。

但坦白说,这个跟资本市场的作用是有点相违背的,一家企业如果已经经营的够好,它不一定需要上市融资(如华为)。相反,一家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它探索的是我们此前未接触过的行业,它前期可能一直投入没有多少产出,但只要有持续的资金来源,坚持个几年说不定它就能占领行业的高地。但这样的企业却因为亏损无法上市。这样的结果导致不需要钱的企业一直排队上市,真正需要钱的企业却无法上市融资的恶性循环。

好在,最近国家开始推行“注册制”,盈利不再是公司上市的指标。也希望那些有发展前景的科创型公司,融到钱后能够耐住寂寞,做好基础研究,做出一家真的引领世界的行业企业,不要心存浮躁,一上市就想着“割韭菜”。

以上,文章略长,码字不容易,希望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能增长一点小知识。

我是注册会计师隔壁老王,专注于财经小知识分享。

写了将近5000字,您要是看到最后了觉得还可以,麻烦关注、转发、收藏给个鼓励,好激励我继续保持创作激情呗。

大专文凭有多大的用处?

以前我在人才市场招聘企业员工时,211和985大学本科毕业的一律不要,只留大专学历的求职者。

大约是在2012年左右,我曾在武汉的一家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行政副主管。当时广告策划部门和物资采购部门缺人手,于是领导要求我们人力资源部门招聘5名新人。

正好赶上了6月份人才市场的夏季招聘会,我带着行政部2名同事一起在市人才市场开企业社会招聘会。当时这两个部门的职位,领导给的薪资待遇分别是底薪3500一个月和3000一个月(不算绩效),为期两天的招聘会,我们收到了大致100多份求职简历。

我告诉部门的两个同事,把211和985本科毕业的简历全部挑选出来直接淘汰不考虑,只留大专毕业的即可。当时两个同事很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不考虑本科学历求职者,我告诉他们“学历高不代表能力高,有些工作高学历未必适合,而低学历的也未必没有机会。很多企业都是工作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工作”

后来,企业招聘会结束后,我留下了28份普通专科院校毕业的求职简历供公司老板选择,在最后一轮面试中,老板留下了5名求职者,而在这5名求职者中,其中两名员工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从一个公司新人晋升成为部门的小组长,薪资待遇也比刚入职时翻了2倍。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大专文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普通的文凭证书也能有“发光”的时刻!

大专是大学吗?

大专是大学吗?针对这个问题,我能很明确地告诉你,是的!都是经过“3年高考,5年模拟”的磨练,上过残酷“高考战场”的,凭什么说大专不是大学?不论高考成绩是多是少,也不论大学是名牌还是杂牌,我们都不能否认大专这个文凭。

大学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所以很明显,大专是大学,即大学专科的简称。大专,也就是大学专科,法律上是属于大学教育体系的,大专毕业的学生也是属于大学毕业生的,而且大专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否认大专这个合理的“存在”。

在高校中一直有一个说法“211和985瞧不起一本院校,一本院校瞧不起二本院校,二本院校瞧不起三本院校,三本院校瞧不起高职专科,高职专科瞧不起野鸡大学”。同样是经过正规高考才能入学的,毕业证也能在学信网上查询到的,为什么本科院校的瞧不起专科院校的呢?

其实,还是跟学校的教学理念不同。对于大专生来说,学制一般是三年,有些专科院校的一些特殊专业也有2年制的。专科院校在校期间主要注重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育一般相对偏少,强调就业和创业能力。

而对于本科生来说,大部分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相对较少,少数专业除外,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强调学生的综合实力培养。

大专文凭有什么用?

大专文凭的用处其实就跟我们身份证的用处一样。生活中身份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出差旅行订票还是住宾馆酒店,以及办理各种卡和证件,都需要用到身份证。而大专文凭也是一样的,在求职过程中,文凭就像是“敲门砖”。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不同的企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社会上的企业对于大专学历的认可关键在于该企业的性质和该企业的想法。比如我当时在武汉的这家中型企业,因为公司主要是从事贵金属行业的,公司合作的客户也都是同行,所以针对职工学历,我们更看重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广告部门和采购部门在招聘求职者时,只要大专学历的往届生和应届生。

因此,不要小看了这张“文凭纸”,在社会某些地方它的用处是很大的!

1、学历二次深造。如果在大专毕业后,想要专升本和考研,那么有一张大专毕业证是前提条件。大专生报考研究生,需要毕业后两年才能报考;考MBA需要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报考院校时,也需要询问清楚是否招收专科生,有的学校某些专业不招收专科生,还有些学校在招收专科生方面有特定的要求。

2、求职的“敲门砖”。在我们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毕业证相当于一块“敲门砖”,在面试过程中,有些用人单位会对求职者的学历进行审核,如果我们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提供真实正规的毕业证,招聘单位也不会承认我们的学历,从而会影响我们正常入职。

3、工资的分配和制定。有些公司在给新员工制定工资时,会根据新员工的学历来制定,比如一个普通的客服岗位底薪2000元每月,如果是本科学历,每个月会多给300元;专科学历则每个月多给200元。所以,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学历,在入职后都大有用处。

4、升迁的基本条件。如果公司老板欣赏你的工作能力,而你没有一纸大学文凭,那么在公司职务考察初期或许就会被淘汰。而如果我们有一纸文凭在手,或许还有跟同事们竞争一比高下的筹码和机会。

大专文凭在社会上真的找不到工作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焦虑:考不上清华北大,未来就没有出路;考不上本科院校,毕业后就找不到任何工作;大专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对于还在念高中的学子们来说,有这种焦虑是一种好事,因为这种焦虑可以更好地鞭策自己去努力学习,为了更好地未来而努力奋斗。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这种焦虑大可不必,大学毕业证虽然是我们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中的“职场通行证”,但是在职场中我们能解锁多少职场区域,还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学历不能代表一切。

大专毕业在社会上很难找工作吗?其实并不是,能否找到工作其实跟就业大环境有关。比如在南方城市,就业环境比较好,大中小企业茹毛细雨,不同的企业在招聘不同的岗位时,对学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求职者们的工作选择面是很广的。

我以前在武汉光谷软件园工作时,整个园区的企业没有100家也得有50家,在招聘网上80%的岗位在学历要求上都是“大专以上”,除了一些特定的岗位,例如:技术型人才或企业高管等,类似这种岗位可能在学历方面会要求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

反之,在北方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些城市,就业环境比较恶劣,优质企业比较少,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对学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就如同我从武汉嫁到了东北,去面试一个税前月薪1200元的工作,50多个人一起去抢这个职位,1200元的工资学历竟然要求研究生以上,听上去也是可笑又无奈。

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本科生,而情有独钟大专生?

我相信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起去面试的,明明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最终被录用的却是普通的大专生,甚至是更低学历的人?其实,很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都要求对方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大专学历的求职者比本科学历的求职者更好“驯服”。

就拿我们公司来说,100多份求职简历,为什么要把本科生全部淘汰掉,只留下专科生的简历,其实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降低招聘成本。如果一个职位,工作要求性不高,也不是特殊的技术工种,那么公司从成本考虑可能更倾向于大专生。比如一个助理岗位,工作没有什么难度,本科专科生培训两天都能顺利上手,专科生每个月给开2500元工资即可,但本科生可能就要给开2800元,多出的300元都够公司交电费了。

2、新人职工眼高手低。一些本科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学历不低,待遇不高的公司不愿意去,公司中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爱干,看中的岗位还胜任不了。相比有一些大专生只要公司给他们入职机会,他们就会更脚踏实地去干,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3、留不住人才。本科生的素质是毫无质疑的,但是本科生留不住。我们当时销售部门有几个本科职工,在入职不到2年后纷纷以各种理由辞职,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想要去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企业招聘的是能干得住的人才。招聘一个新员工,花时间和精力培训后,却不到1年就离职,企业员工流失率太高了,这样更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企业宁可招聘大专生。

写到最后。

现在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一听高职高专毕业,下意识就跟“三流野鸡大学”挂钩,瞧不起大专毕业生。但是我想说的是,大专院校更注重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工人才,从出路讲,大专毕业的学生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存。

现如今很多大专院校开设的一些专业更加面向社会,很多专业毕业后直接能实习分配工作。相比本科院校来说,就业率会高一些。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如果你实力过硬,工作能力够强,无论什么学历都会成为企业人人争夺的“香饽饽”。

你手中个股微涨或不涨?

今日大盘(3月4日)如期上涨,符合上周预期。但我的个股没有跑赢大盘指数上涨,我感觉心跳加速,着急和郁闷。

今日大盘一改前几天盘整走势,沪市大盘迅速冲破3000点关口,收盘为3027点,深圳成指、创业板齐头并进拉升。两市成交量大幅增加,又破万亿元大关,显示场外资金再次冲动,勇敢入市。

个股方面,虽各板块集体飘红,但涨幅差异很大,视听器材、边缘计算、智能制造、部分券商股等涨幅居前。妖股东方通信再次涨停,激发市场活力。

消息面上,科创板公布规则、职业年金7500亿即将入市、五大行理财子公司获批、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外资频频流入等为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推动大家做多热情。

目前持股者多看少动,微涨不涨个股马上会有机会,耐心等待为要,等待板块轮动。新入市者应把握市场热点,随机介入,不要犹豫。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欢迎讨论,谢谢关注点赞。

那么各个股票都是什么价位?

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

我来回答一下吧。

对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进入了一个牛市的主升浪,那么当下的指数至少还有巨大的空间!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去分析!

目前的A股并没有进入月线级别的风险区域(上方红色压力),所以,以目前3400点的位置来看,想要达到红色奉贤区域,至少也要有接近1000点的空间,也就是4400点。

而对于历史牛市涨幅来说,指数往往也是会有2-3倍的空间;

就好比998点涨到了6124点;

就好比1849点涨到了5178点;

都是一个进入高风险,然后进入一个泡沫的阶段。

所以,如果进入牛市的主升浪,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风险位置在技术层面上显示是在4500点左右,而泡沫区域就挺难估计了,可能是在5000~7000点。

毕竟人性的疯狂,是拦不住,猜不透的,这也是牛市不言顶的原因 !

当然了!

我一只说过,光有技术分析是没用的,你还得从逻辑+数据去论证。

那么,我们来说下逻辑!

外资在3200点下方不断买入,让2015-2018年深套的散户不断回本,难道是为了做慈善吗?

外资都是金融市场里的大鳄,他们瞄准的都是几倍利润的空间。

试想一下如果3200点下方是他们要的筹码,那么3200点上方多少的空间才是他们的目标呢?

很容易理解。

然后从数据来看。

2017年开始,外资对于A股的流通市值占比是越来越高的。但是散户的流通市值比例却是越来越低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散户的人数却屡屡创出新高。

说明,A股市场正在回暖,但是大部分的散户正在投机,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多了,但是筹码少了。

而对于指数来看。

牛市里的高风险区域是在接近80倍的时候,而泡沫的区域是突破80倍!

所以,从估值的角度来看。

达到高估还有30%多的空间,达到泡沫还有40%~60%。

那么从如今的3400点算的话,高风险在4500点开始!

泡沫在4800点~5600点左右!

最后,从历史的牛市数据来看,大部分的个股都可以涨3-5倍左右!

1)2005年998点到2007年6124点的过程中,涨幅达到过100%的个股有1344家,占比1471家上市公司里的91.4%!

2)2005年998点到2007年6124点,涨幅达到过300%的个股有1198家,占比当时1471家上市公司里的81.4%!

3)2005年998点到2007年6124点,涨幅达到过500%的个股有974家,占比当时1471家上市公司里的66.2%!

4)2005年998点到2007年6124点,涨幅达到过1000%的个股有500家,占比当时1471家上市公司里的34.0%!

5)2012年12月创业板585点启动,到2015年上证5178点结束,涨幅达到过100%的个股有2682家,占比2744家上市公司的98%!

6)2012年12月创业板585点启动,到2015年上证5178点结束,涨幅达到过300%的个股有1962家,占比2744家上市公司的71.5%!

7)2012年12月创业板585点启动,到2015年上证5178点结束,涨幅达到过500%的个股有1138家,占比2744家上市公司的41.5%!

8)2012年12月创业板585点启动,到2015年上证5178点结束,涨幅达到过1000%的个有306家,占比2744家上市公司的11.2%!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