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概念股,女孩子到底能不能嫁给穷小子
舟山概念股,女孩子到底能不能嫁给穷小子?
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八零后的我,自己经历过也看到过很多人过苦日子。我家当初就很穷,但我妈和我婶子嫁过来,现在也过得很幸福!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不一样了。可不管社会怎么变,都有女孩子想要嫁给爱情。
或许是她们年少无知喜欢了上了对方的长相,或许是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打动……我看到过很多同龄的女孩子,不顾对方的家境贫寒就嫁了。
她们现在的日子,有的过得很富裕,我觉得他们看起来很幸福。但那些日子过得很紧的,就一定不幸福吗?
就拿我一个老哥来说,结婚时很穷,自己没房子,两口子借房子住……没想到结婚后日子就更穷了,尤其是有了小孩子后。为什么呢?因为我老哥打工也会亏本。不是嫌外地气候太热,就是嫌工作太累……反正出门过不了几天就会找理由回来,你想,这样的家里会有钱吗?
村里人因此经常嘲笑我老哥,但我嫂子从没在外人面前抱怨过他。我老哥每次出门的时候她都给打发路费,回来了也从不问赚了多少钱……实在需要钱的时候,也是她出面张口去向娘家或者村里人借!
他们一个舍不得离开家打工,一个舍不得埋怨对方……这一家子,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脸上经常挂着笑容。
你说,他们这种日子算幸福吗?
1841到1842年中国发生什么?
公元1841年 1月
沙角、大角陷落 7日(十二月十五日辛未),英军一千数百人乘琦善无备,突然进攻穿鼻洋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六百守兵奋起抗敌,琦善拒发援兵,副将陈连陞父子力战捐躯,炮台陷落。琦善下令撤退各炮台守兵,连夜写信派心腹汉奸鲍鹏向义律乞和。
《穿鼻草约》签订 20日(十二月二十八日甲申),义律宣布中英《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成立。1月25日,琦善背着清廷擅自与义律议定《穿鼻草约》。内容包括割香港,赔烟价六百万元,开放广州;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奏报哄骗道光帝,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泊舟寄居”。
因广州群众请愿,抗议琦善屈辱卖国,迫使他不敢在草约上正式盖印。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发琦善私割香港。道光帝大怒,下令逮捕琦善,查抄家产入官。2月26日,清廷命将琦善革职锁拿解京,以祁代为两广总督。
对英宣战 30日(正月八日甲午),清廷对英宣战。1月27日,沙角、大角炮台陷落消息传到北京,30日,清廷下诏宣战,派宗室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赴粤主持军事,并从各省调兵云集广州。
奕山(1790-1878),爱新觉罗氏,字静轩。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帝姪,侍卫出身。历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等职。
公元1841年 2月
虎门炮台失陷 26日(二月六日辛酉),英军攻占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牺牲。初,关天培率兵分守横档、永安、靖远、镇远等炮台,兵各仅数百人。2月下旬,英军从定海撤退同时,进逼虎门。关天培派总兵李廷钰求琦善增兵,省城文武合力代求,琦善置不问。23日开始,英舰拔去钉在海中的木柱,扫清虎门前沿阵地。
25日,英舰十八艘包围横档、永安两炮台。在横档登陆,次日攻破各炮台。关天培时年逾六旬,在靖远炮台率军死战,受伤十余处,还亲燃大炮回击,与英军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与将士四百多人战死,虎门失陷。27日,英舰开进内河,乌涌炮台失陷。林则徐所购西洋新炮及原存旧炮三百八十门,全被英军抢走。
公元1841年 3月
停战贸易协定签订 20日(二月二十八日癸未),杨芳与义律订立停战贸易协定。先是3月1日,英新任陆军司令郭富率援军抵黄埔,长驱深入,猎德、二沙尾、凤凰冈、海珠等炮台相继失陷。珠江险要悉入英军之手,广州城处在英军威胁之下。参赞大臣杨芳3月5日抵广州后束手无策。
英商船两万多吨,散泊各处,不能进口,船上三千万磅茶叶急需运出。义律托行商伍绍荣调停通商。杨芳求之不得,准各国照常贸易。3月下旬,广州恢复对外贸易。杨芳不敢据实奏报,在与怡良联名奏折中,只说“似宜先准贸易”,道光帝下谕严斥。
公元1841年 4月
16日(三月二十五日庚戌),清廷命林则徐以四品卿衔驰赴浙江镇海协助防守。5月3日,林则徐离粤赴浙。
公元1841年 5月
24日(四月四日戊子),新安县武举庾体群以火船三队,夜袭停泊虎门英船,毁一艘,余船连夜逃走。
《广州和约》签订 27日(四月七日辛卯),奕山与英军订立《广州和约》。先是4月14日,奕山抵广州,主持广东军事。奕山先是听从杨芳劝告,固守不战。后又惑于随员鼓动,思侥幸一逞。5月21日,奕山派兵三路,夜袭英船,围其商馆,皆无所获。次日,英军反扑,清军战败,纵掠商馆,经五天战斗,广州城外泥城、四方炮台尽失,英军大掠,十三行被洗劫一空。
清军退入城内。英军据四方炮台,用火箭、火弹直射城中。奕山等大怖,在广州城上竖白旗投降。27日,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向英军求和,议定缴广州赎城费六百万元,赔偿英国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出广州六十英里以外;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奕山等蒙词会奏,讳败为胜,谓英人“只求照前通商”,称赔款为清还“商欠”。道光帝在6月18日上谕中,以谅奕山等“不得已之苦衷,准令通商”的说法,批准《广州和约》。
三元里抗英 30-31日(四月十日甲午——十一日乙未),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郊,贴近泥城、四方炮台。29日,有小股英军到三元里、肖冈一带淫掠,村民韦绍光等当场打死英兵数人,并立即组织起来,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代表集会,决定联合对敌,诱敌至牛栏冈围歼。30日,三元里和各乡义勇约五千人进攻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千人迎战。
义勇们按计划诱敌至牛栏冈,事先埋伏好的数千义勇,漫山遍野冲向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战的群众“不呼而集者数万人”,把侵略军团团围住。城内打石工人、丝织工人也闻讯赶至。适逢雷雨,英军火药尽湿,枪炮无法施放。手持刀矛锄耙的群众将侵略军切成几段,层层包围,进行肉搏。部分被围英军舍命突围,群众人多,围开复合,把侵略军打得“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就戮,乞命之声震山谷”。
英军少校毕霞等近五十人被杀伤。在援兵接应下,英军逃回四方炮台。31日,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花县、增城各县四百余乡义勇数万人,赶来同三元里人民会合,包围四方炮台。义律向奕山求救。
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为英军求饶解围,英军始得逃回船上。6月8日,英军退出虎门。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公元1841年 6月
28日(五月十日癸亥),清廷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与邓廷桢均从重发往新疆伊犁充军,以推卸战败责任。后因黄河汜决,8月19日,清廷命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次年3月,东河工竣,仍往伊犁效力赎罪。
是月,广州北郊十三社八十余乡联合成立升平社学,团练数万人。广州东北郊和南郊等地亦相继成立东平社学、南平社学、隆平社学等。
公元1841年 8月
厦门失陷 26日(七月十日壬戌),英军攻陷厦门。4月间,英政府接到义律订立《穿鼻草约》的报告,认为得到的权益太少,不予批准。派高级官员璞鼎查(1789-1856)代义律为侵华全权代表,增调援军,扩大侵华战争。
8月10日,璞鼎查抵澳门。21日,率大小军舰十四艘、陆军二千五百多人北犯。25日,英舰闯入厦门海口。闽浙总督颜伯焘急调水陆军守鼓浪屿。次日,英军进攻,战斗激烈。英舰沉一艘、伤五艘。炮台失守,金门镇总兵江继芸等战死,鼓浪屿、厦门相继失陷。颜伯焘退守同安。
颜伯焘(?-1855),字鲁舆,广东连平人。嘉庆进士。1841年任闽浙总督时,反对投降,积极备战。造战船五十余艘,募新兵数千、水勇八千,筑炮台三座,铸炮一千尊,准备出海进攻英军。厦门陷落后,被降三品顶戴,革职留任。
公元1841年 10月
定海再陷 1日(八月十七日戊戌),英军再次攻陷定海。先3月,英军调赴广东,清军收回定海。9月26日,英舰队云集浙江舟山洋面,再犯定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五千守军浴血抗战六昼夜,重创英军,力竭战死。10月1日,定海再陷。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40年任浙江定海镇总兵。
1841年9月底英军再犯定海时,他与郑国鸿、王锡朋相戒死守,据守定海土城,多次击退击沉敌舰。10月1日率兵援救晓峰岭,英勇战死。义勇徐保,夜寻云飞尸,得之于崖石下,犹巍然屹立,两手握刀不释。著有《浙海险要图说》等。
郑国鸿,字雪堂,湖南凤凰人。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率兵一千二百人增援定海,扼守竹山门,身先士卒,身中两枪,犹麾兵奋战。10月1日中炮牺牲。
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顺天府宁河(今河北宁河)人。1838年任安徽寿春镇总兵,1841年率兵千余人增援定海,扼守晓峰岭。10月1日中炮阵亡。
镇海失陷 10日(八月二十六日丁未),英军攻陷镇海,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殉职。裕谦(约1793-1841),原名裕泰,博罗忒氏,字鲁山。蒙古镶黄旗人。1840年署两江总督,次年2月为钦差大臣赴浙江,负责海防,驻守镇海前线。与林则徐有交往,坚决主张抵抗。英军再次进犯浙江,他集众宣誓,誓与镇海共存亡。
英军进攻镇海,又登城指挥战斗。扼守镇海城外招宝山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不等英军来攻,先悬挂白旗;英军登岸,弃炮台西逃宁波。英军据招宝山俯攻镇海,镇海遂陷。裕谦投水为亲兵所救,次日至余姚服毒死。
宁波陷 13日(八月二十九日庚戌),英军至宁波,余步云先一日弃城走上虞,宁波不战而陷。清军退守曹娥江。英军侵占定海、镇海、宁波后,大肆淫掠。在宁波抢走大量丝绸、粮食和白银。10月28日,英军入余姚城大掠而去。12月31日,英军入慈谿城焚掠。次年1月10日,英军入奉化,焚掠而去。18日,英军又入余姚。
18日(九月四日乙卯),清廷命吏部尚书皇姪奕经出任扬威将军,赴浙江主持军事。
并派侍郎文蔚、蒙古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从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省调兵援浙。奕经(1791-1853),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字润峰。侍卫出身。他素不谙兵,沿途逗留享乐,骚扰勒索,12月抵苏州,次年2月才进驻浙江绍兴。
公元1841年 是岁
龚自珍死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盒。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历任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职。主张经世致用,抨击“万马齐喑”的政局,提出“更法”的改革主张。诗文奥博瑰丽,气势豪迈,自成一家。1839年12月,他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激励林则徐坚决禁绝鸦片;严惩破坏禁烟的官吏绅商;建议修整军器,加强战备;希望中国能出现“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的治世。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所著后人编为《龚自珍全集》。
公元1842年 1月钟人杰起义 22日(十二月十二日辛卯),湖北崇阳钟人杰、陈宝铭、汪敦族等组织天地会员数千人攻占崇阳县城,杀知县,称钟勤王,竖都督大元帅旗,分设官职,出兵攻克通城,进攻蒲圻、通山。2月11日,清廷命参赞大臣四川提督齐慎赴湖北镇压。3月2日,湖广总督裕泰派士绅诱起义军出城,将其包围,钟人杰等被俘(6月在北京被害),起义失败。
公元1842年 3月
浙江战役失败 10日(正月二十九日己卯),奕经战败。先8日,奕经从绍兴命清军分三路冒雨夜袭宁波、镇海、定海,希冀侥幸获胜。因事机不密,英军先有准备,10日皆败。15日,英军乘胜攻慈谿,副将朱贵父子于城西大宝山英勇抗击,因文蔚不援败死,慈谿遂陷。18日,奕经、文蔚弃绍兴逃回杭州,不敢再战。
台湾抗英 11日(正月三十日己卯),台湾军民歼英船于大安港。英军进犯浙江同时,屡犯台湾基隆、大安港,琅矫、淡水等地,当地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奋起抵御。
他们自立乡约,勤瞭望,联声势,查奸细,选壮丁,筹经费,备器械,严禁与英贸易,迅速组织四万多人义勇队。
台湾兵备道姚莹和台湾镇总兵达洪阿支持人民要求,积极备战。1841年9月30日,英军双桅炮舰一艘炮轰鸡笼(基隆),被参将邱镇功开炮击伤,触礁沉没。台湾军民生俘印度兵一百三十人,缴获武器、地图。10月19日,英军三桅兵舰一艘攻三沙湾,登陆后被守军击退。1842年3月11日,英军三桅兵舰三艘驶入大安港,被守军俘获五十四人。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南京条约》订立后,英全权代表璞鼎查要求清廷惩办台湾镇道,姚莹、达洪阿被革职逮问。姚贬官四川,著有《中复堂全集》。
公元1842年 4月
26日(三月十六日乙丑),英军勒宁波绅商犒军银二十万元,掳走大批妇女,弃宁波,唯守定海,以集中兵力转略长江。奕经捏奏克复宁波,并大肆奖赏诸将弁。
公元1842年 5月
乍浦陷 18日,乍浦失陷。先17日,英军进攻江浙两省海防重镇乍浦。乍浦有满洲驻防军、陕甘调防军等约七八千人。18日,英军登陆,分两路猛扑,遭到坚决抵抗。佐领隆福统率旗兵二百余人守卫城郊天尊庙,以劣势武器,顽强击退英军四次进攻,大部壮烈战死。乍浦城陷后,英兵大肆杀掠,四处纵火,积尸塞路填河,水为不流。
公元1842年 6月
11日(五月三日辛亥),新疆巴里坤地区发生7.5级地震。
吴淞之战 16日(五月八日丙辰),吴淞失陷,陈化成血战牺牲。先是13日,英舰队三十多艘侵入长江口,两江总督牛鉴派人向英军求和。江南提督陈化成坚持抗敌。
16日,英舰攻吴淞炮台,陈化成率部坚守西炮台,亲执红旗督兵力战,击沉英舰两艘。英军伤亡颇众,改从侧后进攻。陈化成接连三次拒绝牛鉴撤兵命令。
后牛鉴闻捷报,欲贪功为己有,又从宝山率大队陈列总督仪仗,领兵往援。敌舰发炮轰击,牛鉴下轿弃靴帽狂奔逃命,致使全军溃散。英军由东炮台登陆,水陆夹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孤军死守,多处负伤,流血身亡。守台官兵八十余人战死,吴淞失陷。牛鉴逃回南京,上海、宝山不战而陷。
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1840年由福建调任江南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在吴淞严以设防。他亲驻炮台,昼夜防守,激励将士,安抚乡民,决心痛击侵略军。英舰进犯吴淞口时,坚决反对牛鉴向英军求和。死后,江浙人民悬挂其遗像,沉痛悼念。遗体运往嘉定时,沿途哭拜者载道。
公元1842年 7月
18日(六月十一日戊子),英舰封锁镇江附近运河入口。同日,英军向扬州盐商索银三十五万五千两。
20日(六月十三日庚寅),江阴乡民执锄袭击英侵略军,击毙多人。
镇江抗敌 21日(六月十四日辛卯),英军进攻镇江。时参赞大臣齐慎与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守城外各地,副都统海龄率驻防旗兵千人、青州兵六百人固守城内。是日,英军由镇江城西北登岸,一队佯攻北门,一队猛攻西门。英军梯城而入,守军英勇抵抗,与七千侵略军激烈巷战,殊死搏斗,杀伤英兵一百六七十人。清军伤亡失踪六百多人。海龄自缢,眷属殉难。英军在镇江奸淫焚掠,致使“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十余天内“无日不火”,繁华的镇江成了瓦砾场。
公元1842年 8月
靖江抗英 13日(七月八日甲寅),英兵船一艘开到江苏靖江,英兵入城,被靖江人民逐走。有童子从城上投砖石,击毙英兵一人。15日,英船三艘再次来犯,靖江知县杨凤翮率军民千余人防守江堤,打死打伤英兵多人,击中敌船火药舱,一船烧毁,两船退走,不敢再来。
签订《南京条约》 29日(七月二十四日庚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8月初,英舰开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清政府完全屈服。29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商寄居贸易,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二、割让香港;三、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元,其中烟价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兵费一千二百万元;四、协定海关税则,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此外,还规定取消行商制度、保护汉奸等条。9月6日,道光帝批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公元1842年 10月
17日(九月十四日己未),清廷以牛鉴不守江口,命革职拿问。改任耆英为两江总督。以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赴粤办理善后事宜。是年末,牛鉴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是月,魏源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7年扩充成六十卷,1852年增补成一百卷。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预抗英事宜,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同年,魏源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根据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其他文献资料,增补为《海国图志》,系统叙述世界历史和地理。他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反抗侵略。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等书,诗文有《魏源集》。
公元1842年 11月
13日(十月十一日丙戌),清廷令将奕山、奕经、文蔚革职交部治罪。21日,三人均定为斩监候。
是月,捻党在安徽毫州抗清,清廷命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督抚分兵四路进攻。
公元1842年 12月
火烧洋馆 7日(十一月六日庚戌),广州人民火烧洋馆。先11月间,英人恃强求入广州城,激起民愤,人民遍贴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告示。广州士民钱江、何大庚以明伦堂名义发出《全粤义士义民公檄》,集会议论,反对英国侵略和统治者卖国,动员人民抗英。12月6日,两广总督祁、广东巡抚梁宝常谕令禁止在明伦堂“聚众滋扰”,表示要严惩破坏和局的暴乱行为。7日,英国水手在十三行地面强买水果不给钱,反用刀伤人,惹动公愤。群众冲进洋馆,打死英兵二名,烧毁洋馆。事后,粤督抚杀十名“祸首”,钱江充军新疆。
钱江(约1800-1853),字东平,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监生出身。1842年在广州参加反英人入城斗争。1853年他为清军江北大营募勇三千人,并助雷以诚创办厘捐,以供军饷。因触怒雷以诚,是年6月被杀。
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这就涉及到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在1950年的战略分工问题,跳开剧情本身,在解放战争的收官阶段,三野主力负责东南沿海歼穷寇的任务,其中叶飞的第十兵团实施了福建战役,众所周知的金门战役就是这之前刚刚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949年10月。而《亮剑》李云龙担任代理军长的C军,正是三野挺进福建的部队,在朝鲜战争爆发时是肯定抽不开身的。
《亮剑》原著的后半部分,也确实有李云龙赶到前线时,听闻先头部队在金门损失殆尽而痛心疾首的故事,那么按军史来说,这个C军代指的就应该是三野十兵团第28军,该军的前身是华野宋时轮的第10纵队,有名的“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善守之师。金门失利后,第28军厉兵秣马准备一血前耻,始终留驻于福建前线,再后来转隶福建军区,一直到60年代末期才移防山西,那么老李当然离不开。
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敌情仍然很严重,相当数量的岛屿上还盘踞着蒋军(比如舟山群岛等),三野必须以主力留驻浙赣地区应对;另一方面,在1950年6月之前,人民解放军仍有大规模攻台的作战计划,三野第七、第八、第十兵团都是拟定的攻击主力,唯一在上海地区担任战略预备队的只有宋时轮第九兵团。所以尽管李云龙多次申请赴朝参战,都没有得到批准,因为驻防福建也是重要的战略任务。
而第四野战军的任务是经略中南,并且以野司机关为基干组建了“中南军区”,各兵团分兼若干省军区,开展剿匪斗争和完成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其中第12兵团兼湖南省军区、第13兵团兼广西省军区、第15兵团兼广东省军区,第14兵团改组成为空军司令部机关。此时四野主力部队,大部分散部署于中南五省的各地,留在东北的只有东北军区所属的地方武装,这一点是要搞清楚的。
也是在这一期间,由于中南地区已无大规模成建制的敌军,无需太多的精锐主力部队,军委遂决定抽调四野第38军、第39军和第40军北返河南休整,作为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预备队,分驻漯河、信阳、洛阳等地以备机动,就在上述三个军调动过程中,朝鲜战争爆发了。虽然人民军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但是为了预防不测,军委还是迅速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
东北边防军由第38、第39、第40军这三个战略预备军和已经返回东北在齐齐哈尔屯垦的第42军组成的,另附一些炮兵等部队,上述部队奉命火速开进集结在鸭绿江边。这三个王牌军本来分别属于四野第12和第13兵团,经过调整后由第15兵团部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司令部”,15兵团司令员邓华受命指挥这支部队。
换句话说,从1948年11月大军入关作战算起,四野三个主力军这是近两年来第一次回师东北,而其他若干主力军,仍然留驻在中南地区。许多军史爱好者总是认为志愿军是以四野部队为主的,也对也不对,应该是在前期以四野部队为主,随着战争的扩大化不断增兵,志愿军各部已经涵盖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番号,四野的名将们当然也就不是全部参加了抗美援朝。
而丁伟的原型其实是四野名将“丁盛+钟伟”的合体,并且其中钟伟的原型成分更多一些(比如纵队司令授少将、比如当师长时酿酒赚钱等等),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四野第49军军长、开国少将。那么在朝鲜战争爆发时,钟伟和他的第49军在干吗呢?该军也隶属于四野第13兵团,在第38军、第39军等部北调后,第49军成为广西军区所辖为数不多的正规野战部队。
当时第49军的所属三个师分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而钟伟的职务则是广西军区参谋长。在19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广西的剿匪任务堪称全国最重,桂系军阀的主力虽然已经被消灭,但是在大瑶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里面的政治土匪数量很队,盘踞各地和流窜的多达280股,有军、师、团、营等番号的500人以上的股匪就有75股,剿匪任务极重。
在广西剿匪作战中,第49军所属部队成为绝对的主力,其中第146师战果最大,整个剿匪作战持续到了1952年前后,累计歼灭桂系残军和土匪40余万人,期间由于第49军兵力不足,还抽调了陈明仁起义部队之第21兵团参战,可见作战之艰难。而钟伟作为分管作战的军区参谋长,必然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
直到基本完成剿匪任务以后,钟伟才调任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和北京军区参谋长等职务,也就是《亮剑》中所叙的“北方某大军区参谋长”一职。虽然钟伟的军衔在1955年只授予了少将,但其实是低衔高配的,因为作为大军区的参谋长,当时多为中将军衔,也可见军委和四野首长对其重视程度。
特别说明一下,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是以四野的这几个军为主,随后为了锻炼部队,采取的是各野战军“轮战”的方法,也就是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分别派出有力部队入朝,在实战中锤炼部队和获得对美军的作战经验。到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时,我军已有六个兵团的番号和若干直属军出现在志愿军的作战序列当中,而不是大家想像那样,全部成分以四野部队为主。
这六个兵团分别是为邓华的第13兵团(四野)、宋时轮任的第9兵团(三野)、陈赓率领的第3兵团(二野)、杨得志任率领的第19兵团(原华北军区后转隶一野)、杨成武率领的第20兵团(华北军区)、董其武任司令员的第23兵团(绥远起义部队),注意看,这六支部队囊括了当时我军各野战军的代表和起义部队代表,完全符合军委的轮战精神。
对号入座的话,孔捷就应该是四野参加抗美援朝那几名军长中的一位,丁伟就是留在广西剿军的军事首长,再朝前溯源,抗战胜利以后晋冀鲁豫军区(未来的中野和二野)曾经抽调29个架子团,也就是只有干部和部分战士编组成的部队出关,加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战斗序列,因此四野部队也是有八路军第129血脉的,孔捷和丁伟能够成为四野战将,是一定程度上契合军史的。
李云龙则是中原突围后转战到华东,从而成为未来三野之战将的,有渊源有交代,并非小说里面信马由缰。而“晋西北铁三角”在解放战争后期的所处位置,也是有代表性和有所指的,那就是50年代初期仍然存在的三大战场:对蒋军前线、剿匪战场和抗美援朝战场,是对当时我军临敌情况的一个整体反映,因为《亮剑》所弘扬的是人民军队的“亮剑精神”,如果单单以八路军129师的征程为历史背景,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笔者一直强调,《亮剑》虽是一部小说,但是作者都梁对军史的研究颇为到位,里面还是有不少历史知识是值得学习的。
沈阳十大银行排名?
1、北京银行
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北京地区第三大银行成立于1996年1月29日,中国最早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北京银行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
2、天津银行
首批批批准组建的5家城市合作银行之一,相继在北京、唐山、上海、济南、成都、石家庄设立一级分行,从地方银行变成地区股份制银行。
3、河北银行
全国首批5家城市合作银行试点之一,河北省成立最早的城市商业银行。
4、晋商银行
省属大型金融企业,自2010年至今,成立了吕梁、运城、临汾、朔州、大同、长治、忻州等多家分行。
5、盛京银行
沈阳首家总部银行是东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是继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之后,全国第三家跨省设立分公司的城市商业银行。
6、上海银行
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成都、宁波、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绍兴、南通、常州、盐城等城市设立分公司,影响力非常大。
7、杭州银行
成立于1996年9月26日,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宁波、舟山、绍兴、合肥、温州、衢州设立了10分。
8、惠商银行
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共同重组设立的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第五家资产超过兆元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双曲馀弦值。
9、江苏银行
江苏唯一一家省属地方法人银行,荣获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银行、最佳创新中小银行、最佳品牌价值城市等荣誉。
10、南京银行
1996年2月8日在南京成立,是由国有股份、中资法人股份、外资股份个人股组成的股份制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
菏泽曹县有哪些名人?
您好,我是泺水居,我来回答
虽然,我是济南人,但是因工作关系曾经长期在菏泽工作,可以说是跑遍了菏泽,也经常去曹县,曹县位于菏泽南部,与商丘搭界,记得夏天的时候去南李集的时候,吃完饭散步,一会就不知不觉的走到河南商丘界了,曹县是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在古代,特别是宋金之前,曹县境内四泽八水,通济天下,禹贡所列九大名泽居其四,有许多名人和故事。
以下简单说几个有代表性的:
1、吴起(约前440—前381) 卫国左氏(今曹县韩集镇北)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吴起变法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主要事迹,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主官,担任主要领导职位后他开始制定法律,具体如下: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2、黄巢(820—884)曹州冤句(今曹县西北,说法很多,我去过曹县的庄寨,那里有黄巢广场,因为古时候冤句的范围很大,所以我基本认同是曹县庄寨,在牡丹区西安路附近还有一处黄巢点将台,我也是实地去看过,现在不知道保护的怎么样了)人。盐贩出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唐乾符元年(874),王仙芝率众在长垣起义。翌年,黄巢起兵响应,率领数千农民武装在曹州(今曹县西北)和王仙芝胜利会师,共同宣誓,决心纵横天下,除暴安民,实现“均平”的政治理想。起义军使唐王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朝廷立即调五路大军合击义军,义军弃曹州包围沂州,直取淄川(今山东淄川)、青州,进而挥师河南,接连打下阳翟(今禹城)、郏城(今郏县)、汝州(临汝)。为避免与唐军主力硬拼,义军又挺进湖北、安徽,接连攻下10个州县,横扫千里,所向披靡,黄巢的点将台在我的印象中是在菏泽学院西校区里面,当年我是翻墙进去看的,点将台上有盗洞,是原来有人认为里面藏有农民起义军埋藏的珍宝。
3、祁致中(1913—1939)原名宝堂,又名明山。曹县曹家庄人。中共党员,历任东北抗日联军师长、军长等要职,是抗联的高层干部,“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黑龙江省桦川县驼腰子金矿,派汉奸奴役工人生产黄金,。祁宝堂等7名矿友不甘心受欺压,组成反抗小组,把积攒的碎金子换了两支手枪,1933年6月,趁守矿日军架起机枪休息,祁宝堂等人打死日军班长和机枪射手等7人,夺轻机枪1挺,步枪6支,手枪3支,子弹700余发,后祁宝堂带队离开金矿,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被推举为首领。当地群众称之为“明山队”。“明山队”成立后,在桦川、依兰、勃利等县进行抗日游击斗争。1934年夏季,在方正县窝里村与哈东游击队相遇,游击队司令赵尚志和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劝他去掉“明山”字号,改为“致中”,其意为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从此改名祁致中。193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祁致中的“明山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迅速发展到1500余人。1937年10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祁致中先后任独立师师长、十一军军长。独立师扩编为十一军后,部队的弹药发生困难,祁致中不畏艰辛, 渡江赴苏联求援,1939年7月,祁致中回国,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不久,在嘉荫县攻打乌拉嘎金矿战斗中牺牲(一说是被友军错杀),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