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格式,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
八股文的格式,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10部分组成。
“破题”“承题”“起讲”是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全题。“入题”
“出题”为点出题目。“落下”又称“收结”,为全篇结尾。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至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了1300余年,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模式,为封建统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度的核心自然是考试,而考试必须有一定标准的内容和格式,以方便考官的评判,下面就围绕这两块来说说看。
从考试内容上看,从隋唐到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相对多元到狭窄转变。科举考试自隋朝发韧,隋炀帝首创进士科,其考试为策论,“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对于考试内容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规定。隋朝短命而亡后,唐朝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对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相当于现在的考试大纲,其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内容各有不同。如明经科,“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再如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算学则是“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这几科最受重视的是进士科,明法、明书、明算的地位相对较低,不受世人重视,在整个唐代并不兴盛。以下是《新唐书》记载的科考内容,供大家参考。
而在宋代的考试内容中,已然把明算科给删除了,真正成了文科的天下,以《论语》、《孝经》、《春秋》、《礼记》等儒家经典为主。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宋史》记载如下。
而元朝对科举考试内容做了新的规定,明确考试范围定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以朱氏章句集注做为标准;《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此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以及胡安国之传,《礼记》用古注疏。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此次圈定的考试范围具有“划时代”意义,对后世明、清两朝影响极大,确定了四书、五经以程、朱注疏为考试标准,奠定了程朱理学的主体地位。元、明、清三朝的考试大纲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也称得上是大同小异。
《明史》中〈选举志〉记载的明代科举考试内容范围。
《清史稿》中〈选举志〉中记载清代科举考试内容范围。
以程朱理学的考试大纲一旦确定,考生在答题中代“圣人”立言,绝不能越过雷池一步,在答题中必须严格以程朱理学的思想来进行阐释,一旦有别的思想(比如列子、庄子)掺入文章,一经发现,考生将被给予严厉的处分。
《大明会典·卷七十七》:(嘉靖)十七年,……。不写经传本旨,不循体制,及引用庄、列、背道不经之言,悖谬尤甚者,将试卷送出,以凭本部指实,奏请除名,不许再试。(嘉靖)十八年,……。如有叛经离道,诡辞邪说,定将监临考官罪黜,取中举人,办验公据得实,革退为民。
当然,科举考试的内容被圈定在少数几本儒家经典里,副作用也十分明显。
首先、在出题上,开始千篇一律,考官为了防止出题重复,往往割裂经文,拼搭出题,导致文词不通,莫名其妙,考生懵逼之事常有之。比如清代一个叫杨齐的考官,就是混搭出题的“高手”,“好割裂四子句命题,每至文义不通”,如有一题“雷风”,出自《论语》中“迅雷风裂,必变”一句,这不是逗考生玩么!
不过,考官的这手,朝廷也是知道的,而且明令禁止这种出题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具文。“考试固当避熟习拟题,以防勦袭,然亦不可割裂牵搭,致碍文义”。
其次、就是拟题。由于儒家经典篇幅有限,一些个财力充沛的家庭往往会出钱请名士根据文中重点句拟题作文,很像当今押题,写他个数十篇让子弟背熟应考,这个现象可谓是经久不衰,据《日知录》记载,命中率还挺高,能达到“入场命题,十符八九”。
总而言之,元、明、清时期将考试内容紧紧圈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中,一方面确实起到了读书人思想高度一致,客观上维护了大一统的格局。但同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读书人思想。
关于科举文章体裁讨论科举考试自隋朝创立以来,其程文用何种体裁写作,一直是在探索,直到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样式。自唐代以来有诗、赋、策、诏、表等等,各朝也有固定的程文样式。而程文用“八股”始创于明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刘基所定,至此成为制科文章的固定格式。“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八股文的写作范式网上一查就知道,我就不再赘述,写作者在写程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八股的做法规矩写作。一方面,考生做为可能的未来政府官员,可以在习练八股文的时候养成中规中矩,服从命令的品质。另外一方面,规定严格的行文标准,也是判卷所需,毕竟有明确的标准,才便于考官对文章做出评判。
值得一提的是,清廷曾经在康熙二年废除八股文,但是在遭到群臣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不考八股文,所考内容太容易,在评定文章上没有固定标准,判卷不好把握。第二、不考八股文,读书人就不会去读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得不到继承。在众多反对声下,清廷不得不恢复八股文格式。
至于科举考试当然不仅仅考八股文一项,比如清代,除了考用八股写成的程文外,在乡试、会试中,还要考策论和诗。所谓“凡乡会试,各分三场,而试以文、以诗、以策”,具体场次如下图。而在殿试中,就不考八股文了,根据顺治二年的定制,殿试只考时务策。所以,策论也是相当重要的。
科举考试被自唐代以来,被各个封建王朝逐渐完善,成为了吸收读书人加入政权的主张途径。但是随着岁月推移,逐渐走向僵化,直到在近代由于其弊端丛生被时代大潮所淘汰,在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了。
引用文献:《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日知录》、《大明会典》、《日知录集释》、嘉庆朝《大清会典》、《清会典事例》、《清稗类钞》
八股文共有多少字?
明清科举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文体,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朝康熙时期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且书写要有格式。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科举做官。因此,八股文在古代科举很重要是做官的标志。
什么是八股文取士?
1 八股文取士指的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为了应对考试中传统的文体要求,而所写的标准化作文形式。
2 在这种作文形式中,考生需要按照特定的格式,固定的开头结尾套入特定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个性色彩。
3 八股文取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创新的推动力,也导致了一些考生只注重应试技巧,缺乏对于真正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朱元璋为什么要八股取士?
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八股取士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如下:
1. 严格的考试内容:八股取士制度要求考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题目进行作答。试题分为八股,包括经义、史书、子书、集书、论、策、表、颂等八类。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八股作文,不得随意发挥。
2. 评分标准:八股取士制度的评分标准非常严格。考生的作文必须符合规定的格式、字数和内容要求,不得有任何偏离。评分时,考官会根据考生对经义、史书、子书、集书等八类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
3. 社会阶层流动性:八股取士制度为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途径。通过科举考试,优秀的知识分子可以获得官职,进入官僚体系。这使得明朝社会保持了一定的阶层流动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朱元璋希望选拔忠于朝廷、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官僚来治理国家。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但也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自由思考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