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汇丰银行事件,中园平安是国有的吗

2024-11-12 00:14:43 61阅读

平安汇丰银行事件,中园平安是国有的吗?

中国平安是国企。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平安汇丰银行事件,中园平安是国有的吗

平安保险是股份制的公司,它的十大股东包括: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16.06%

汇丰保险 10%

中远集团 9.90%

深圳市江南实业 9.71%

深圳新豪时投资 7.90%

源信行投资 7.70%

高盛有限合伙集团公司 6.86%

摩根斯坦利投资有限公司 6.87%

宝华投资 6.67%

汇丰等外企为什么如此知名?

几个原因吧,我大概说一下:

一是规模大历史久

这部分来自维基百科: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LSE:HSBA,港交所:5,NYSE:HSBC,Euronext:HSB,BSX:1077223879)为汇丰集团(HSBC Group)的控股公司,总部设于英国伦敦,为规模最大的欧系银行,汇控1991年才正式成立,但旗下汇丰银行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汇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于2018年5月20日,市值高达1980亿美元。汇丰业务根基深厚,国际网络遍及全球六大区域,在欧洲、香港、亚太地区、中东、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71国家和地区设有约4000个办事处,其金融服务客户超过五千万名。汇丰集团截至2019年6月30日,总资产高达27512.73亿美元,负债25503.99亿美元,保留盈利1425.93亿美元,股东权益总额1926.76亿美元,客户贷款10216.32亿美元,客户存款达13801.24亿美元,第一级资本比率及总资本比率分别为17.2%及20.1%,属于全球资产规模最大,以及全球第三大银行机构。

小结一下,虽然按资产规模排,汇丰集团还不可能排到宇宙行工商银行前面,但是以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看,要比宇宙行强多了。

二是在亚洲业务发展好

除了中国以外,汇丰在亚洲有些广泛的业务开展,其贸易金融和资本业务做的都比较好。虽然在亚非拉,汇丰的业务可能还不如同为英伦企业的渣打银行做的好,但也算是不错。我之前的东家和他们有不少业务合作。

三是在中国发展早

HSBC,名字源于1865年于香港创立的创始成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HSBC)。虽然英国的汇丰银行名字里早就没了香港和上海,但是香港汇丰到今天全称还是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很接地气有木有?

我在的十八线城市曾经的租借区还留有汇丰银行大楼,而且过去几十年都是中国银行市分行的所在地,虽然几年前中行分行搬走了,但是还是可以想象到汇丰当年的经营规模。

四是业务发展比较全面

按照国内目前的监管要求,外资银行要参与部分人民币业务经营的前提是法人化。根据银保监会的统计,到2019年10月,共有41家外资行在国内成立了法人银行。其中,汇丰是最早一批实现法人化的。自然,经过监管审批,可以经营个人储蓄、信用卡、对私理财等等业务,这样才在个人客户中形成了一定知名度。

五是企业形象宣传多

虽然汇丰没有在七点半做新闻,但是那个红白相间的六角形的能见度还是很高的。当年赞助过F1车队,现在还在赞助高尔夫球赛,网球赛等等。

六是新闻多

不管正面负面,有新闻才有关注。当年因为反洗钱问题被美国追打,到后来和华为之间的纠葛,总能让汇丰见诸报端。

综上,一个品牌要真的深入人心,也许真的需要百年。希望我们自己也有更多耐得住时间洗礼的品牌。

中国平安的投资为何会如此失败?

可能平安也患上了所谓的大企业病吧?

大企业的管理特色,决定了其企业总部愈来愈庞大,基层愈来愈忙碌,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不满。然后就得了大企业病,一般都貝有机构臃肿、多重领导、人才流失、投资效率降低等特点。

网上曾有一个段子深度剖析了大企业病,非常形象[大笑]。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监院,共同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

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待了不久,留下几个P就走了,一个P叫BPR,一个P叫EPR……

监院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公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时间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今天的会议。

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可新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议,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结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评测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互相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庙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跳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

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总数,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

问题在哪呢?

有的和尚提出每月应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只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

什么原因呢?

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他们认为:说来说去就是TMD闲人太多了,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TMD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三个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到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脑残,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TMD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三个和尚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监院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

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又经过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

总寺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诫之后维持原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大部分和尚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庙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呲牙]。

为何香港在内地开的银行叫外资银行?

#博文微金融#为何香港在内地开的银行叫外资银行?我理解,这外资的银行,一是指外国的银行,二是指境外的银行。也就是一个是国外,一个是境外。

一是指外国的银行。就是指的外国,也就是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的银行。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等,这些国家的银行,对我们来说,就是外国的银行;

二是指的境外的银行。这境外,是指的是我们中国的领土,但是不在内地的。也就是香港澳门台湾这几个地方。

这几个地方是咱们中国的领土,但是平时在行政管理,包括金融管理方面, 人家是有自主权的,所以,香港在内地开的银行,也把它们统一划分到外资银行方面去管理,让它们有别于内地的银行。

香港澳门人来大陆,持的是港澳通行证,台湾人来境内持台湾通行证,他们可不是我们的身份证。

本人专注于银行相关理财知识解读,欢迎加入我的免费圈子【银行1亩3分地儿】!

加圈方法:点击我的头像-选择‘圈子“-”银行1亩3分地儿“加入即可。

银行会成为夕阳企业吗?

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银行不会成为夕阳产业而消失。

下面我将从银行的种类、银行的作用与银行的发展压力来分析银行不会成为夕阳产业。

一、银行的种类

我国银行体系可分为八大类:

①中央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②政策性银行(3家)

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

④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

⑤城市商业银行(147家)

⑥农村商业银行(85家)

⑦村镇银行(349家)

⑧民营银行(19家)

⑨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高盛银行等等)

二、银行的作用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在周朝就已经出现银行业了,《周礼·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泉府”即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也就是说,我国的银行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

既然银行存在了这么久,那么肯定有它重要意义,那银行的作用是什么?

①金融服务:银行作为货币经营的企业,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利于社会资本的筹措流通。

②信用中介:银行通过吸纳存款,将社会里闲置的货币资产及小额的货币节余集合,凭借贷款借给货币需求的人利用,使银行作为贷款者与存款者的中介;

③支付中介:银行给商品的生产方及商人处理货币的相关收付,结算业务,银行可作支付的中介;

④调节经济:在整个经济市场,银行具有调节社会资源的能力,就比如去年企业贷款利率降低而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回复生产。

三、银行发展的压力

以前的银行业只有公有制银行,现在的银行业不仅加入了民营银行,还加入了外资银行。这就大大增加了银行的竞争性。

毕竟银行主要是通过存贷差来赚钱,在吸纳公众存款的压力增大,那势必会导致其贷款给企业或个人的压力增加大,没有了或者减少了贷款数量,那么银行的利润就会大大的减少。

这种竞争压力下,银行工作人员的揽储压力都很大,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它们自身体量小,又没有什么名气,又不能进行互联网存款,那每年的年初与年末的考核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趋势下,一定会有个别银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或者进行机构重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行业也是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的越强、弱的越弱。

如果银行的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能力,那只能被浩浩荡荡的天下大势埋没。

我是@钱钱投资笔记,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话,希望您可以关注我,点赞+评论+转发。谢谢您[来看我][来看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