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资本集团,法律不是规定不能辞退孕妇吗
中策资本集团,法律不是规定不能辞退孕妇吗?
怀孕一直是个职场大难题,即便目前国家法律规定女性怀孕期间不能辞退员工,还是有不少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试图辞退孕妇,侵犯孕妇的合法权益。在这里大家记住一点!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这一年多的时间中,除非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违法被追究刑责,否则就是不能辞退的。
具体我们分几种情况进行分析:1、首先在单位工作,缴纳生育保险,是有4-6个月的带薪产假的,就是你生育前或者生育后在家休息几个月,期间单位还需要给你申领和发放生育津贴。单位坚持要辞退你怎么办呢?如果你不同意被辞退,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这期间耽误的所有的工资单位是要赔偿给你的。如果被辞退后不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可以索要赔偿金。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2、具体赔偿金怎么算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而且在孕期辞退的赔偿金可是要双倍支付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工作五年的单位孕期被辞退,每个月的工资是5000元。那么赔偿金的数额就是5个月工资再翻倍,也就是5万块。3、还有一个小建议,劳动问题一般不大,建议尽量协商解决,协商就是谈判,谈判要有筹码,有底气,筹码和底气就是法律规定和情理。如单位完全不想履行法定的义务,也要坚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职场女性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及第42条之规定,对于怀孕的女员工,只有在符合以下五种情形时,企业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关系:(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3)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4)因员工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5)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不得”就是硬性规定,不可违反。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怀孕女工的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撤销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劳动合同法》劳动者不愿意继续在本单位工作的,按《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4、结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不屈服于职场歧视、坚定维权的勇敢女性,不仅为自己要回了应得的权益,也鼓舞了无数遭遇不公的职场女性抛弃沉默和隐忍,依法维权。这是现代职场女性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巨大进步。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她们的努力,更守法文明的职场环境才逐渐形成,她们理应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许。财务总监如何帮投资人定战略?
谢谢邀请。个人觉得,作为以为财务总监,首先得跟客户沟通,了解并深入地理解客户的要求,在客户的诉求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有价值的三种策略,上中下三策,上策为风险投资,中策为稳定投资,下策为保本投资。根据客户的要求来。
万达撤资一方后最可能收购哪家俱乐部继续发展足球产业?
对于任何球队,万达都是救世主一样的“爸爸”,大连不需要万达,别的球队会抢着要。
首先,中超中甲哪些球队面临困难。
天津天海上赛季虽然勉强保级,但现在所有工作几乎陷入中止状况,队内诸多去年的保级功臣都属于租借性质。为了维持生计,去年球队已经把能卖的几乎都卖掉了,现在还要再组建一个女足,实在是天海的大难题。
同样有资金压力的还有中甲球队华南虎,近日傅博带着整个教练组离开,还有7个球员也选择了离队,他们也遭遇到了生存压力。
其次,辽宁还有哪些适合球队。
虽然万达在上述两个城市也有产业,但为了本乡本土,或许万达不会选择。万达近千亿投资沈阳,在辽宁省内的球队或许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辽足作为中国足坛的一面旗帜,如今活的无比艰难,急需大财东出面扶持。
沈阳城建是今年的中甲新军,庄毅还当选了辽宁省足协主席,相信他们也一定需要金主支持,帮助球队能快速在联赛站稳脚跟并向中超进军。
最后,大连也有职业球队。
万达声明里明确表明,将继续支持的是大连足球,如果他们想收购球队,跨注册足协的其他省市球队或许都不在选择范围内。大连还有一支中乙球队大连千兆,其老板已经跑路,球员整年几乎没有收入。但是,相信这支球队的内部问题也不会比一方少多少。目前看,似乎只有自己成立球队才能解决问题。
范德彪说过: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万达可以选择自主注册俱乐部,一切都重新来过。有人形象的形容,万达要弄个新号,重新练级,但这样的路不但遥远,也非常艰难。万达收购实德,重启八星荣耀?除了重新注册以外,万达还可以考虑收购另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球队: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
资料来源:天眼查
实德足球从万达足球而来,至今俱乐部并没有被注销,而且法人代表也是大连足球的代表人物之一:林乐丰。这位曾经的中国国脚本身就是大连人,在大连足球界知名度很高,而且与大连足球有着分不开的种种过往,虽然林乐丰并没有直接在万达足球期间任职俱乐部,但从实德到阿尔滨,再到超越甚至一方,林乐丰都是亲身参与者和阶段性的管理者。
股权图
实德俱乐部至今保留的八座联赛奖杯,也有4座属于万达时期的成就,如果万达集团能够收购实德俱乐部,将可以继承当年八星大连的足球荣耀,这也是能让足球城历史可以延续的最好办法。不过实德俱乐部如今是业余俱乐部性质,因此万达即使接手,也要从中冠联赛打起。
股权详图
大连足协被中国足协取消了2020年中冠球队推荐资格,因此无论万达是自己组建球队还是收购实德俱乐部,最快也要到2021年才能获得中冠资格,如果一切顺利,球队能实现每年跨越一个台阶,那万达重新回到中超,也要在2024年,那时候在大连举行的世俱杯和亚洲杯都已经结束。
但是,既然要自己重组,为什么不选择更有利于品牌宣传,更有利于历史传承,更有利于股东球迷的呢?实德俱乐部已经成立21年,万达收回来,可以让球迷更有归属感,让足球城的荣光得以延续和继承。
投资策略和投资决策的区别?
有些人将「策略」和「决策」混为一谈,由于分不清两者,所以各说各话,各循自我的模式诠释,也因而忽视策略,误解或误用策略,让自己反受策略之害。
其实策略不是决策,策略只有好坏、没有对错,所以才有「上策、中策和下策」的区别。
策略只问是否有效,造成对错的责任,在决策和决策者的心态。
下决策者对问题和构成策略的思想,倘若不够了解,做了不正确的选择,或决策者的企图不良,就会将策略用于不当之处。
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桓温发动过三次北伐,第一次发生于354年。
当时的背景,简单讲一下。
324年,晋明帝挫败王敦叛乱后,东晋形成了一种“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的平衡政治格局。
这种格局,在世界历史上很常见,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很罕见。
皇帝在政治格局中,存在感很弱。基本就是橡皮图章。
皇帝如果敢收权,龙椅一定坐不长久。
士族在政治格局中,存在感很强。是事实上的掌权人。
但是,由于吸取了王敦之乱教训,士族之间也存在着两条陈规。
一是不能一家独大,士族之间要有平衡。
二是谁都不能再逼宫。
既然皇帝都沦为橡皮图章了,那龙椅就得让司马氏来坐。君臣之间也要有平衡。
347年,桓温灭了成汉,收复了四川。
这个成汉政权,建于304年,国祚43年,长期割据巴蜀,比蜀汉政权的存活时间还久。
桓温时隔多年后,再次将巴蜀收归晋土。想想也知道,他的威望必然是蹭蹭上涨。打破了士族之间不能一家独大的陈规。
如果说,桓温是个老实人,那倒也罢了。但偏偏桓温心思多,有做权臣的潜质。
于是乎,一直到桓温第一次北伐前,他都被皇帝和其他江左士族刻意压制着。大家都很怕桓温再立新功,难以遏制。
当时代表皇权和士族,负责压制桓温的人叫殷浩。这是一个文人,搞内斗还可以,但打仗很外行。
353年,桓温请求北伐前秦。殷浩不想让桓温再立新功,便赶鸭子上架,亲自指挥七万大军讨伐前秦。
结果,殷浩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阴沟里翻船,折损数万大军不说,而且还逼反了投降东晋的羌族大首领姚襄。导致晋廷丢尽脸面,沦为当世笑柄。
桓温见殷浩吃了一脸灰,立即上奏,当着皇帝的面,弹劾殷浩。
当时晋穆帝也知道,殷浩丢人现眼,如果不处理,实难平民怨,便也只好将其罢免,并让桓温接替其位置。
桓温上位后,又继续上奏,说前番殷浩北伐失败,丢人现眼,咱大晋不能不报仇吧?
诸如报仇这种政治正确的事,在东晋,其他大臣,也包括皇帝,当然不敢不同意了。
否则,肯定要被天下人骂死——你忘了“永嘉之乱”的痛楚了吗!
于是乎,转到来年,桓温就兵分三路,从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对盘踞于关中平原的前秦政权发动进攻。
听说晋军浩浩荡荡杀来,前秦皇帝苻健不敢怠慢,令丞相苻雄领五万大军迎战。
这一战,过程比较简单。
两军碰面后,直接就是一通厮杀。苻健的儿子苻生是个愣头青,不怕死,单人独骑在桓温的军队里来回冲突,逢人便杀,几万晋军无人敢挡。
但桓温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不理会苻生的个人英雄主义,下令晋军不要理会,全军一齐向前秦军的主营放箭。
前秦军因为缺乏防备,且又都是骑兵,这漫天的箭雨,根本无法阻挡。
于是乎,前秦军的阵形顿时大乱,士兵自相践踏。
见到前秦军阵型大乱,桓温下令趁势追击。
前秦军因为阵型乱了,无法抵挡,便又再次遭至大败。
桓温见此情况,令弟弟桓冲追杀到底。
桓冲也不含糊,从蓝田一直杀到白鹿原,硬是杀到了苻雄的大本营。
苻雄完全没料到晋军这么猛,与前一年殷浩带队时,截然不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而在仓惶之间,他的五万大军直接崩溃。
苻健听说前线惨败,连忙把手里的三万精兵全派到前线,只留六千多残兵守长安。
按苻健的这个操作,他当时应该是做好了跑路的准备。一旦苻雄再败,他就开溜。
众所周知,自从317年,匈奴军破长安,并俘虏晋愍帝后。关中便再也没有晋军出没。
时隔37年,晋军旗号再次出现在关中,关中父老百姓自然是箪食壶浆,纷纷迎王师。
有些老人家,甚至还哭了,感叹:“想不到今天还能看见自己的官军啊!”
见到关中百姓拥护自己,桓温赶紧派人对外贴出告示,表示百姓照常工作就可以了,不必破费。百姓看到告示,民心再次高涨。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准备助桓温攻破长安。
但是,此时的桓温却并没有乘胜进攻长安的意思。他下令全军驻于灞上,并派出一部分士兵去割麦子,准备做持久战的打算。
对此,桓温不解释,他的部下均不理解。
直到不久后,来了个穿着破旧的读书人,套出了桓温的意思,大家才恍然大悟。
这位书生叫王猛。
他来到晋军营门前时,穿的邋里邋遢。浑身上下散发一股臭味。守门的晋军士兵一开始以为是臭要饭的,不让他进。是王猛大吵大闹,惊到了桓温,亲自出去查看,发觉是个书生,两人这才坐下来畅聊。
畅聊期间,桓温问王猛:我奉皇命,率领大军为百姓扫除胡虏。可是关中的英雄为什么都不来依附于我呢?”
王猛见桓温主动问自己,便也毫不避讳得回答道:将军您不远千里深入敌境,但长安近在咫尺,却不进攻,大家对此感到疑惑,所以没人来啊。
王猛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桓温只是想靠北伐积累个人名望。收复失地,你貌似根本就不在乎。你无意收复失地,关中的那些真正有势力的豪强,又怎么敢支持他呢?要是你桓温哪天撤了,胡虏又重新杀回,那大家岂不是要被胡虏报复了?
桓温北伐,本来的意思就是想靠积累战功树立个人威望,笼络人心,以便日后篡位。
他驻军于灞上,却不进攻长安,有点类似现在的某些公司,只开产品发布会,始终不发布产品实物。目地不在于卖货,而是炒作公司的热度,抬高公司的股价。
所以王猛的话,等于是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对此是默不作答。
见桓温不答,王猛也不再说什么。等到畅聊结束后,桓温对王猛重金酬谢,请求其一道回南方。但王猛不受,坚持拜别而去。
后来,王猛感觉前秦第三代君主苻坚是个有潜力,值得辅佐的人物,便投靠苻坚,助苻坚统一了北方。
又过了一段时间,前秦军发现桓温没有进攻长安的意思,就展开反扑。
这一战,双方又是在白鹿原大战。
由于主将桓温的心事太多了,加之晋军休息久了,锐气尽丧。因此,晋军此役大败,折损了一万多人。
无奈下,桓温只好下令休战,休养生息。准备等益州的晋军来到后,再做进攻。
可是,前秦军怎么可能让桓温休养生息呢?
就在桓温下令休战期间,前秦军把长安周围的麦子全部割走了,就连没熟的也割。导致晋军收不到一点粮食。
同时,前秦军又击退了有由四川攻击关中的西路晋军。
这一下,桓温没辙了,只好下令撤军,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
桓温回朝后,又再次上书,要求北伐
这一次,桓温把北伐目标瞄准到了洛阳。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羌族大首领姚襄吗?
他被殷浩逼反,背叛东晋后,便盘据于淮河一带,在江苏盱眙建立根据地。
盱眙离南京很近,晋廷害怕姚襄,就起大军讨伐。姚襄不敢应战,向北逃到了洛阳,并率众围攻洛阳。
当时,洛阳的守将叫周成,原本是冉闵的一个部将。冉闵被前燕击败后,周成便派人归顺了东晋朝廷。
虽说此时的洛阳与晋朝控制区不接壤,但周成归顺,洛阳名义上也算是晋土。
于是桓温便上书皇帝,说自己要解救洛阳。
顺便去打扫西晋皇帝的陵墓,祭奠先皇帝。
面对如此政治正确的请求,晋穆帝肯定无法拒绝,便又一次同意了。
插一句,为什么赵构和秦桧,被后人骂了几百年,现在不管怎么洗白,都无法翻案?
说白了,就是这俩太“实在”了。说出了偏安政权统治者的心里话。
你说你怂,只想偏安江南,不想北伐,这可以理解。但把怂,说得如此理直气壮,害死主战大将不说,并且还主动对北方胡虏政权称臣纳贡。这就是典型的不要脸。
不思进取,还有理了?被骂也实属活该。
相比之下,虽然东晋朝廷也不思进取。但在原则问题上,大家表现的还是很理智。
怂归怂,但脸面还是要的。
再说回来。
356年,桓温二度北伐。
这一次,晋军直接北上洛阳。
姚襄听说桓温杀来,且早已经听说了桓温的厉害,便先把主力藏在山里,然后派人跟桓温谈判,假装想要投降。然后等着桓温过来受降的时候,再突然袭击。
但桓温知道姚襄肯定是诈降,就对着姚襄的使者说道:我是收复中原,祭奠先帝的,你要降便直接降,想打就来打,派使者来有什么贵干?
说罢,便把使者赶走。
使者回去后,姚襄见计谋被识破,只好硬着头皮沿河摆下阵形。
这一战,桓温身披重甲,亲自督战。打得姚襄大败,死伤数万,不得不带领几千骑兵仓皇逃跑。
后来,姚襄逃到关中,又被前秦击败,最后被前秦军俘虏,并斩杀于阵中。
就在姚襄东躲西藏时,晋军包围洛阳。周成开城归顺。
此前,他投降东晋,是名义上投降。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纳土归顺。
桓温进入洛阳后,下令修复皇陵,然后派人回江南报捷。
按理说,前线打了胜仗,收复故都,大家应该高兴才对。
然而,听到捷报后,东晋朝廷,从上到下却是一片惊恐万分的景象。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桓温在报捷的同时,还上书,希望晋穆帝能迁都洛阳,为下一步的北伐做准备。
大家都害怕桓温,担心去了洛阳,在桓温的地盘上会被桓温软禁,于是才惊恐万分。
温上疏请迁都洛阳。自永嘉之乱播渡江表者,一切北徙,以实河南。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
其实从这个事就能看出,东晋的北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内政问题。
北伐,是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东晋朝廷原则上是要恢复中原的。没人敢反对,否则就会被千夫所指。
但是实际上,因为皇帝与士族已经划分了各自的利益,且又有陈规,谁也不能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无论是谁北伐,打破既有的政治格局,都会被敌视。
别说他桓温屡屡北伐,有私心。就算是他没有私心,如诸葛亮那样,北伐就是为了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也一样会被群臣敌视。
所以,东晋朝廷在一片惊恐后,立即集体驳回了桓温的上书。
对这个结果,桓温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有对应的预案——不迁都也可以,但朝廷必须要答应他提的条件。满足他的政治利益。
最终,东晋朝廷给桓温加官进爵,满足了他的条件。桓温也从洛阳回到江南。这第二次北伐也算是结束了。
这个问题问的是: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其实说到这里,答案就已经有了。
因为桓温所处的时代,政治格局稳定,从政治正确角度看,北伐是必须的。
但从利益角度看,北伐又是不能被容忍的。
桓温无法打破这种政治格局,因此,他北伐的目的,便都是借北伐的机会集中权力,加强对建康朝廷的控制。
只要东晋朝廷对他退让了,他揽到了权。
那他的目标就已经达到了。
所以,桓温每次北伐都是选择持重而行,避免战略决战或自身大损失。
至于收复失地,他根本不关心。
至少在当时来说,他也没法关心。
大家都不想北伐,你一个人主张北伐,你能成功就是见了鬼了。
后来的第三次北伐失利,表因与前两次不太一样。但归根到底,原因也是如此。
第二次北伐后,桓温回到江南,把工作重心放在稳固自己的权力方面。
而对于北方边境的防御,他没有太在乎。
正是因此,前燕趁着机会,屡屡袭扰东晋的北部边镇。
365年,前燕军在扫清障碍后,包围洛阳。
晋廷不派兵增援,洛阳最终陷落。
桓温听说后,没有第一时间出兵报复。原因前面已经反复说了,他的北伐,均是为了增加个人威望。他不打无准备的仗。
此时的前燕,百战百胜的慕容恪还活着。
所以桓温也就忍了,直到366年,听说慕容恪兵死后,他才捣鼓了一份北伐方案。
369年,准备工作完成,桓温正式北伐。
这一战,桓温亲率五万大军,以建威中郎将檀玄为先锋,并派前燕叛将段思为向导,意在一战打残前燕。
开战之后,晋军势不可挡,燕军先锋大将慕容忠率两万骑兵阻挡,被杀的全军覆没,慕容忠也被活捉。
此后,晋军一路进攻,所向披靡,一口气杀到了山东金乡,战况之顺利让桓温自己也感到意外。
但是,战线一长,军粮供应就成了困难,桓温不得已,只得挖运河,靠水运,把补给由江南运到前线。
对于这种远程运送补给的方式,晋军上下均是心有顾虑,认为容易被燕军偷袭粮道。但桓温心态很飘,说慕容恪已死,前燕早已无人,谁还有这种魄力,敢跑到我们的后方来捣乱?让大家不用害怕。
然而,桓温似乎忘了。慕容恪虽然死了,但慕容垂还在。
当时赋闲在家的慕容垂听说桓温杀来,便进宫向小皇帝慕容昧请战。
慕容昧本不想启用自己这个叔叔,但碍于形势严峻,不得不用。于是慕容垂便亲率五万人马迎战桓温。
听说慕容垂来了,已经几战几捷的桓温并不太在意。
他觉得自己已经打顺了,就算是慕容恪还活着也不怕。更何况慕容垂?
但事实上,慕容垂比起慕容恪,更厉害。
慕容垂到了前线后,知道桓温不好对付,就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高免战牌,但暗中却偷偷地让自己弟弟慕容德率领一万骑兵,深入晋境,袭击桓温的运河粮道。
当晋军的粮道被偷袭时,桓温正在跟慕容垂对峙着。
慕容垂利用燕军都是骑兵,有运动优势,每次都是打了就跑,绝不恋战,搞得晋军上下的士气很颓废。
不久后,慕容德切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见逮不着慕容垂主力,又见粮道被段,便只好下令烧光辎重,立即连夜撤退。
不过,桓温在撤退前,也留了个心眼。他自己大摇大摆的撤退,暗中派人设伏,想在慕容垂追杀自己之际,找慕容垂决战。
但不想,慕容垂“预判了桓温的预判”。
他猜到桓温肯定会留兵设伏对付自己,就故意追而不打。只是紧紧跟着,始终不进攻。
等到桓温撤退了七百里,晋军已经是人困马乏之际,他率燕军突然杀出,打了桓温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战,五万晋军,死伤四万多。只有六千多人跟随桓温从鬼门关里跑了出来。
战后,桓温威望大跌。此前几次东征西讨积累的政治资本被败光。
为了巩固地位,桓温废了皇帝,并且诬陷武陵王司马晞等人,俨然成了真皇帝。
不过,败了就是败了,他这么做,注定只是虚张声势。
后来王坦之、谢安等人出来制衡桓温,使得桓温死前,始终无法达成其篡位之计划。
373年,桓温病死。谢安接替其位置,叫停了北伐。
这一停,就是十年。直到淝水之战后,东晋才又开始北伐。
当然,打赢了桓温的慕容垂也没捞到好。
战前,他因为功高震主,就一直被侄子慕容昧故意晾在家里闲置。
战后,他又立新功,再次功高震主,遭到了慕容昧更厉害的猜忌。
为了避祸,他逃到长安,寻求前秦庇护。
370年,搞清楚了前燕虚实后,王猛率大军东征,轻轻松松就灭了前燕。
事实证明,此时的前燕根本就是花架子,不堪一击。
如果,当初桓温稳扎稳打,击败慕容垂。可能灭燕之功,就是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