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股神,李大霄预测有这么大的比例错误
大话股神,李大霄预测有这么大的比例错误?
身为英大证券的首席研究员,李大霄的发言确实有失学者严谨治学的风度,在外人看来他不过是混迹股市的“跳梁小丑”,甚至是一部分利益者的代言人。
在我看来李大霄已经离分析师的身份渐行渐远,反倒是凭借不屈不挠地一惯性看多,成为了一名“网红”。他对于市场、股指的预测更多的是基于“娱乐、吸睛”的目的,而不是基于市场的实际走势和行情。
为何李大霄的言论能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1)主流媒体的“光环加持”
不难发现主流权威媒体都曾经转载过李大霄的文章和言论,甚至借此作为鼓舞市场人心的手段和方式。所以主流媒体对于李大霄预测的广为人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凭借各大主流媒体的“光环加持”,即便换来的是一片骂声,也仍然无法撼动他的“权威性”。
(2)庞大、坚实的粉丝基础
仅仅在今日头条李大霄就拥有高达 55 万的庞大粉丝群体,让人为之惊愕的数据。甚至不少学者教授、智库研究员的粉丝也才只有寥寥数万,李大霄对于他们而言影响力完全可以用“碾压”来形容。甚至他不再对于市场进行预测反倒让我们感觉不自在,因为他的缺席总会让股市缺乏一点欢笑的谈资。
身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财经大V,他的言论获得更多的讨论、推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下图为李大霄的头条号主页截图)
(3)较硬的实力
李大霄,20世纪80年代毕业、工科学历背景。1997年开始工作,曾在东莞证券公司(1997年——2009年4月)工作;获上海证券报“坚持不懈奖”,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凤凰卫视、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及各大网站的采访报道。
李大霄具备过硬的财经分析实力,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否则也不会任职年薪百万的证券首席。
从上述简单描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李大霄还是有“两把刷子”的,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含金量也远比现在高的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初期的第一批证券从业者,见证了A股发展的兴衰起落。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各大媒体的认可。
李大霄的“错误的言论、引导”是否需要负责?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有待商榷的。
毕竟李大霄从未明确表态让我们购入哪一只股票,选择哪一个板块。他做得最多的不过是在预测市场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所以说他的不当言论虽然的确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反响,导致股民朋友大面积亏损,但是却因为其“打擦边球”式的言论抓不到相应的“把柄”。再加上主流媒体的追捧,更加没办法向他“兴师问罪”了。
所以对于我们中小投资者而言,还是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炒股专业素养,对于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拥有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就不容易在投资判断时被“蛊惑”了。
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作为一个爱读书,不爱社交的人,我对这个问题很有共鸣: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读书无用论”古代明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喷涌而来的“读书无用论”,比如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报道:
“震惊!北大学子毕业后去卖烧饼”
“猪肉铺的高材生”
“他是个小天才,十二岁上大学,却毫无自理能力”
诸如此类吧。言谈之间,都充斥着四个字“读书无用”。
有时候遇到事情,稍微反应慢一些,笨拙一点。马上就会听到,“死读书,连这都不会”。
有时候厌倦社交,跟那些有代沟的人没法聊天,尤其是油腻的人开着一些荤段子,或是不想听的恶心玩笑。你默默低头不理对方,马上就会听到,“死读书,这孩子不懂事”工作后,由于出社会比较晚,有时候领导甚至比我还年龄小,只是拼搏得早,积攒了更多的经验,也有一些运气和资金,也会抽一根烟,泡一壶茶,看着很文雅的样子,说的话却是,“呵呵,我高中文化又怎样?大学生还不是在我手下打工,听我指挥。读书有啥用,还不如早点出社会!”更别说各种攻击性的语言了,长辈看你很多事不会说,总能找到一句话来讲你,那就是,“嗐,当初就不该让他读那么多书,不信你看,读书都读傻了吧?”
我很能明白你的心情和你的迷茫。我听到太多上面的声音,也会经常陷入自我怀疑。
与社会脱节,我也有。格格不入,我也有。
越是这样,越是厌倦交际,喜欢独处,在一个小房间里,只需要一个小书桌,一盏小台灯,一本书。就能过得很快乐。
看书,让我感到自在,书里的世界,也让我觉得精彩。
读书有何用,真能读傻吗?读书本来就不应该是那么功利的事情,如果想通过读书来赚取钱财,是非常难的。
我知道他们的意思,他们圆滑,与不同人讲不同话。他们机敏,总能从只言片语中分析出上千种深意。他们世故,敬酒喝酒,一杯又一杯,甘愿溜须拍马,只为了换取某个机会。
而读书多的人,会有一种莫名的“清高”,那是文人的清高啊。
对,我就是不愿意,就是不想去赔笑,去敬酒,去捧哏,去夸奖那些无聊的言谈,我甚至讨厌应酬,每次就是吃饭,一点不想培养人际关系。
这傻吗?对于那些人而言,我傻得不行,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大傻瓜。
可这是读书带来的吗?不是,我天性如此。而读书,只是因为我的性格,而产生的选择。
说读书读傻了的人,因果一开始就搞错了。不是因为读书变傻,而是因为发现与他们格格不入,才开始读书。
所以不用担心,你可以选择继续在自己的世界中,这并不丢脸,无数人也是这样选择的,包括我。我就情愿看书,都不愿意去做无聊的社交。
你也可以选择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圆滑,更加世故。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如果你选择了,就要做好忍耐,一定要忍耐。忍耐就能成功,虽然这并不开心。
很多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应该?
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最容易让人想到兴趣的作用,这一点无容置疑。本人尝试在此基础上,拓展动力系统,概括为“学习的三味”,谨以抛砖引玉。
说起“三味”,自然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一步联想到“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再进一步,又可得知寿镜吾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有明显反清倾向而不外传的“三味精神”……
本人此处的三味非彼三味,“学习的三味”是指学习的意味、趣味和“序味”。
一、意味
1、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明白学习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明白所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应用价值;
3、从生活中产生灵感、从历史中获得智慧。
家长和老师,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读些历史,更充分地体验、感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之本,知识是创新发明的源泉。
龙应台给儿子的一段话,道出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普遍意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求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带给你快乐。”
家长们借此可让孩子弄明白自由与散漫的根本区别。
二、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家喻户晓,而趣味的三个层次并非人人皆知。
1、兴趣
好奇之心人之本性,初学一项知识时孩子都是有兴趣的。孩子学习中的所谓不感兴趣,往往是最初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或好奇心被简单的题海所淹没,还可能是由于孩子曲解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而盲目的地排斥学习所致。
2、理趣
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兴趣上,而必须将最初的兴趣进一步发展提升到理趣的层次。
3、志趣
老师将教学过程进行得形象生动固然必要,更重要的是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现、培育学生的志趣。
给人感觉最抽象的数学,其实包含了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数学的严谨仅仅是从对结果的要求来看的。如果从过程来看,数学也有最初猜想的朦胧美,实际操作的动感形象美,结果表达的形式美等等。有一位数学家觉得自己最初写出的公式不美,估计是错的,经过严格证明后发现果然错了。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是从极其简单的几条公理出发,一路伴随着形象生动的数学家的故事和具体图形,一步一步地推演过去。做数学题时就像在做大脑的体操。
三、“序味”
“序味”在字面上“名不见经传”,此“味”借“体味道理、以滋味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之意。具体是指梳理出规律性知识的顺序,有序地思考较复杂的问题。
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对有序思维的问题特别敏感。
化学给人一种理科中的文科感觉。化学科学是在物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上一种学问体系分类中,将化学归为物理学体系),化学现象大多比物理复杂(生物科学比化学更复杂,但中学的生物课内容却比较简单,再加上动植物体形象生动而易被感知,使得好多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反倒比生物更难)。
中学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没有数学和物理那么强。数理知识梳理出来给人一种横平竖直的“电路图”的清晰感觉,而化学知识梳理出来仍然给人一种错综复杂的“地图”的感觉。不少在数理方面较优秀的学生,都会感到化学知识的“杂乱无序”。习惯于“下定义”、“套公式”的学生会感觉到化学中常常定义“会变”,甚至下不了定义,化学“公式”适用的范围往往又很小。
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网络顺序,用多种图表形式呈现来,使得学生能感受到“理直气顺”的舒畅心情。
“序味”主要包括:
1、循序渐进地学习,特别是理科知识;
2、学到知识的关系序列,尽量多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知识;
3、解题中培养有序思维的品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之便于记忆。
“序味”是三味之中最紧要的一味。
“学习的三味”作为动力系统,意味是出发点、方向和目标,趣味是主要的能源,序味是学习效果的落脚点和中转站,起到阶段性支撑作用。
基金投资需要注意什么?
基金投资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间接投资股票、债券等),相比投资股票,它风险更低,操作也更简单(适合长期持有)等。
但是基金投资并非随便买个就能赚钱,还是需要学点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小技巧、小知识,避免踩雷。我这里讲五点,希望对你有些许帮助。
第一、谨慎购买新基金
买新基金没有历史业绩证明,其起点为零,再加上募集、建仓过程众以及市场快速变化的影响,其短期内的业绩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投资者能获得的参考依据也比较少。
某些基金机构只能吹基金经理或同类基金的过往业绩,另外还有可长达6个月的建仓期,牛市熊市都需谨慎。等新基金跑6个月以上,有报告出来了,再考虑。
第二、莫贪低净值基金
净值低不代表便宜,更不能代表未来涨的概率高,净值乘以份额等于资产。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净值低只代表该基金资产规模小。在份额变大(基金分红)的情况下净值降低总资产不变,净值低毫无意义。
从基金买卖网上截图了一张含有基金净值的图片,仅供参考。
第三、切莫只在乎分红
基金分红伴随着基金净值降低而变化,总资产不变,跟股票派息不一样,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而已,完全不用在乎这个。
第四、别光看历史收益
历史收益只代表过去,股市变化莫测,基金经理也很容易风吹草动,因此即便历史收益再高,也不能绝对放心购买,更不能买了就放任不管。尽管历史不能代表未来收益,但历史业绩对投资者来说还是很具有参考意义的。
另外,不可能有一只基金在所有时间段收益都好,因此基金公司在推销基金时,总喜欢择某个时段表现良好的数据告知投资者,最近一月不好就换三月,再不好就换六月、一年、三年。
因此,投资者头脑要清晰,一定要查看该基金所有时段的数据,确保大都在中游偏上位置。
第五、定投虽好不全信
定投只是一种资金进入方式,80%以上相信基金投资的人都是以定投的方式分批注入资金。但什么基金适合定投、如何止盈更为重要,这些技巧方法,只会鼓吹定投的渠道是不会告诉你的。
以上五点是我认为基金投资需要注意的地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今市场上有4300多只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还是很难把握基金的选择和买入卖出的时机问题。个人认为专业的事情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国外基金组合服务是比较流行的,美国大多数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均会通过各类专业金融机构获取一定的基金组合服务;而国内发展比较晚,目前比较知名的有薛掌柜、嘉实定制账户等,其中薛掌柜已经做了10年了。
2017年9月首批公募FOF的落地,或许也能解决部分投资者“选基难”的问题。它的原理和基金组合服务类似,通过专业的团队为投资者配置基金和大类资产,分散风险,实现更优的收益回报。
人际交往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生在世,必然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必然会有交流和沟通,无时无刻,人际关系都犹显重要。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你的加分项,更能让你鹤立鸡群,更容易让你脱颖而出。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其实最广泛的关系就是朋友关系。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如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不同领域的朋友,这能让你遇事时能有所请教,也更能让你成事。
但是交友也需要谨慎,不是什么类型的朋友都值得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善会让你走向低谷!
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的本事,而一味的追求人脉,无疑是缘木求鱼。也就是说,自身不优秀是很难有很好的人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所以,请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