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严查资金来源,全国的校外培训机构大整顿
监管严查资金来源,全国的校外培训机构大整顿?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2018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摸排全国教育培训机构数量是201193所。
201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相关数据 ,K12领域约有1.8亿学生人数,与40万多家机构相对应,每家机构约有450人(不考虑城乡差异,参培率,复耕率)。但实际上低于此标准的机构是大多数,小且散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2018年7月,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黑白名单”,将一些有安全隐患、运营不规范的无证无照的中小培训机构曝光,行业逐渐步入到强监管时期,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会愈来愈狭窄。这一举动也进一步加剧了2018年暑假中小教育机构运营困难状况,隐亏现象更加严重,如果不是预收学费的现金流支撑的话,不少机构的经营情况将难以为继。
未来十年,中小型教育机构在政策严管、技术变革、行业竞争趋于充分的形势下,集中度提高是必然结果。
第一行业逐步规范会消灭掉一部分
2018年2月,四部委新政实施且在一年半内完成,行业准入门槛会逐步提高,会让一部分投资能力弱、教学能力弱的机构退出市场。十几年前只要招几个兼职老师,在居民楼内找个地方,在外面挂个牌子就能办学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行业竞争充分会淘汰一部分
充分的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合理,这种合理利润最终要靠强大的运营能力、规模效应、品牌效应才能实现,而中小教育机构是很难有这方面运行内功的,这也是近年来校长们加大学习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教育还是个特殊商品,家长对教育品牌的追求度很高,常常会看到同一楼内知名的全国性品牌比地方性机构的同型课程价格高于一倍仍然人声鼎沸,而小机构门可罗雀,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三全国性品牌下探三四线城市的力度愈来愈大,而且他们自身的营收占比愈来愈高
新东方与学而思在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几乎都会采用直营模式,在品牌与资本的双重助推下,发展迅猛。
2018年7月24日,新东方公布了2018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2018财年第四季度,新东方实现净收入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学生报名人数约为205.8万,同比上升44.9%。2018财年净收入为24.47亿美元,同比增长36%;截至2018年5月31日,学习中心总数达1,081家。学生报名人数约为2,058,000,同比上升44.9%。
同年7月26日,好未来发布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2019财年Q1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据财报数据,Q1营收为5.51亿美元,同比增长71.1%;净利润为6680万美元,同比增长132.0%;季度总学生人次从上年同期的约1,047,760增长到本季的约1,976,960,同比增长88.7%;截至2018年5月31日,好未来在43个城市共设有630个教学中心。
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家有402万在校生,如果按50%的参培率计算,他们两家已经占有全国市场的4%的市场份额。从过去不到1%,到今天的4%,行业巨头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快速攀升。
第四线上教育与双师课堂的空中打击
最近两年,线上教育风生水起,在线外教口语和在线1对1发展迅速。营收逾亿的大个子已经不少,年收入在十亿之上的线上公司也很多,如VIPKID,掌门一对一。而且它们的增长速度会更快,加剧分割线上教育市场份额,区域性的中小教育机构的市场份额会愈来愈小。
同时全国性品牌新东方、好未来、高思等通过内容输出的方式,利用双师课堂载体大量进入三四线城市,其体量会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快速增长,进一步掠夺中小教育机构的优质生源。
第五教育反腐力度愈来愈强大,传统的渠道公关的效能愈来愈低
行业竞争环境会逐渐趋于公平,虽不能绝对公平,但资源型的中小教育机构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其实,大部分行业的发展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只是刚刚投射至教培业。
行业洗牌,不仅仅是面临发展生死关头的中小机构需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居安思危,不能小富即安。毕竟在互联网助的今天,有效管理半径愈来愈大,你今天的生源随时都有可能因数强势品牌入驻、线上品牌低价洗劫而变成别人的生源。“不进则退”成为这个洗牌关键期内中小机构必须具备的清醒认识。
据此,以下思路,供同仁们借鉴。
一是借势融合大潮,融合新技术,新模式,快速完成自身从传统校向现代校的转变。
百度、阿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大鳄,他们的互联网技术及运营非常值得教育机构学习。
二是借势整合大潮,或顺应大机构合作或并购,或推进机构的联盟整合。
“识时务者为俊杰”用在市场经营上就是能够看清方向。教培业的全国性品牌大都盘踞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由于中国行政区划的分散性,教育天然具有由教材、进度不一致带来的分散性,因此其在扩张过程中都会与地方品牌进行整合。
朴新模式的成功给了地方性品牌机构整合足够的信心。而地方上品牌机构自发形成联盟,进行形成更大体量的教育综合体,从地方“实力派”到“势力派”,也不失一种好的发展路径。
三是引进新内容、新课程,完成自身课程的新陈代谢,适应时代与家长需求变化的新要求。
新政带来了课程种类及内容方面的变化(素质类课程),人工智能带来了课程模式的变化,这些都会成为中小教育机构升级转型的新机会。
四是成为区域教育综合体的发起人或参与者,联盟发展,资源共享。
我们可以从商店到商场的转变中得到启示,教培业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中,会完成从单一教育培训机构向教育综合体的转变,甚至从教育综合体升级成大型生活社区。如果自己能成为区域教育综合体的发起人或参与者,创新办学模式,就能降低办学风险,成为大树底下的专业户,获得专业发展。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许这话早被人滥用,但在政策、技术激烈变革的教培业,这句话还是要让我们警醒,十年之内,中小教育机构会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借力好技术和工具赋能,还有自身校区运营效率与开设课程的适应性,否则,即使不死掉,也会被时代遗弃。
最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怎么样才有效的控制非法网贷?
最近流行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套路贷(这个可比闺蜜危害万倍)[捂脸]
想要防范套路贷,首先要认清他们的套路。
1、以“迅速放款”为诱饵吸引借款人。
由于向银行或其它正规机构借款需要一个审核的过程,未必能很快拿到,而这些非法公司就利用自己可以“迅速放款”来吸引借款人。(去正规银行贷款办不了,拿个身份证和自拍照,就能贷出来钱?而且这还不是银行的钱,是放贷人的钱。换位思考,你会把钱这样轻易的借给陌生人?)
2、刻意制造逾期陷阱,单方面肆意认定违约。
据了解,当还款日期临近,借贷公司不主动提醒借款人逾期,甚至以电话故障、系统维护为名导致借款人无法还款。然后,这些公司就以违约为名收取高额滞纳金、手续费。由此可见,套路贷的出借方并没有打算让借款人及时还款。
3、层层“平账”,恶意垒高借款金额。
放贷人会哄骗借款人前往银行转账取款并拿走现金,留下银行流水作为证据。
例如,放贷人通过银行转账给借款人10万元,接着让借款人取出,然后拿走其中的5万元,最后借款人实际到手的钱只有5万元,但是银行流水却显示有10万元进账。以此类推,通过为你“平账”这个借口,让借款人欠下高额贷款。 所谓“无利不起早”,有些人平白无故的“好”,有可能是致命的。
因此,远离套路贷。尽量通过正当渠道贷款,特别要警惕“空白合同”。如果借款中一旦发现问题,特别是利息超过法定上限,或对方有刻意绕开法律管制、签署虚假合同的行为,请尽快报警!
项目停工拖欠渠道商佣金?
首先大家要弄进一个概念,缺钱和缺流动资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际上目前恒大所面临的并不是缺钱,而是缺流动资金。过去几年时间恒大一直在进行业务转型,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之外,还进军了很多新的行业,包括健康行业,金融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等等,每进入一个行业都需要很大一部分钱,结果导致恒大的流动性出现了一定的紧张。比如恒大汽车,至今为止恒大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400亿,这个都是真金白银的,但是恒大汽车目前还没有量产,这就导致恒大投入的资金短期之内没法转化成现金流,这是比较尴尬的一个局面。正因为如此,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恒大确实面临现金流紧张的局面,为了解决现金流问题,恒大也在各地纷纷进行降价促销,甚至有些楼盘降价幅度可以达到50%,但这些降幅比较大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些尾盘,都是那些户型或者楼层不太好的房子。另外目前市场上还流传恒大拖欠供货商货款等消息,至于这些信息是否真实,真真假假,我们没法去核实,但我觉得按照恒大目前的实力来看,偿还各种债务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比如6月24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公司已安排自有资金约136亿港元汇入债券还款账户,用以偿还今年6月28日到期的14.5亿美元债,以及所有境外美元债到期的应付利息约2.98亿美元,合计约17.49亿美元。恒大已经用行动证明,当前仍然有很强的偿债能力,要不然他们不可能选择提前偿还债务的。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短期之内恒大流动资金可能有一些紧张,但从长期来看,恒大的偿还债务能力仍然非常强,他们有足够多的手段增强自己的流动性。毕竟目前恒大拥有的资产是非常庞大的,截止2020年末,恒大拥有的资产规模接近1.9万亿人民币,这里面有很多房产以及土地,只要把这些资产卖出去,随时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现金流。比如截至5月底,中国恒大2021年前5个月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2851.6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4.5%;合约销售面积3383.3万平方米,较2020年同期增长12.5%。目前累计实现销售回款2507.4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6.1%,回款率达87.9%。按照恒大的计划,预计2021年销售目标是7500亿元,如果这个销售目标能够达成,将会回笼大量的现金,这些现金随时可以偿还到期的各种债务。由此可见,对于恒大这么大一个集团来说,他们的可操作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恒大短期内可能面临一些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但是只要稍微把一些业务砍掉,尽可能地回笼资金,那么就可以度过这个难关。民间借贷会被取缔吗?
如急需救人和单位,村委会借着人命关天么!民间借款是人与之间关系问题不会有利息的,大革命年代我党就是这样过来的,好传统不要丢掉。社会主义特色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人剥削人的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指持这个去剥削那个。所以民间借贷必须打击,因为它破坏了社会主义的金融制度,破坏了社会安定。
雍正是怎样反腐的?
清朝享国祚268年,前后共历12帝。他们之中有一位皇帝,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个人自诩为“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同时在整饬吏治、打击贪官方面,这位皇帝有奇招:对贪官“死了都不放过”,“不要看他的面子,让这个人的后人做个穷人”。可以说,反腐一直反到棺材中,让贪官死了都无法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心睡眠。手腕之硬,措施之严,前无古人,后来来者。这个皇帝就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
雍正对腐败可以说是零容忍,即便是王公贵族也绝不姑息。雍正说:“这些人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这万万不行!”只贪官们的罪一经核实,雍正就下令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同贪官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山穷水尽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
雍正反贪追赃一直追到阎王爷那里,贪官死了就抄家。并且让贪官的子孙后代赔偿,让贪官的子孙做穷人。雍正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不吃这一套,他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有侥幸心理。不错,雍正有反腐败招数看起来是狠了一点,但在贪墨成风的年代,雍正用这种极端独裁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期,贪污几乎灭绝,官场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
雍正皇帝刚继位一个月,便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雍正不顾父皇“尸骨未寒”,就对康熙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其决心之大。雍正知道,靠贪污犯去查贪污犯,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什么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雍正的对策是派出反腐钦差大臣,这些特派员直属于中央,直接向皇帝负责和汇报,与地方没有一毛钱关系,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吏。
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甘愿认栽。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的对策,就是先从当地乡绅富豪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填补亏空。上面的来人一看,库里分文不少,等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再还回去。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乡绅巨富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这种小伎俩,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打好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以后别再想着把它们收回去。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肉包子打狗的事儿,如果脑瓜子还没被门夹扁,谁也不愿意干。
但贪官还有一个应对办法,就是把贪污说成是挪用,这是避重就轻之法。按以前的制度,贪污罪重,挪用罪轻,何况挪用还可以说成是为公家办事,比如紧急救灾、临时招待、民生建设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属情有可原。
雍正当然不能让他们得逞,他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后查贪污。而且,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无论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
对查出的贪官,而且不管职务有多大,上至将军,下至州县,雍正马上对其罢官,然后进行抄家索赔,这样可以避免贪官继续搜刮,以补亏空。雍正的十二弟履郡王曾经管理过内务府,积欠了很多钱。雍正铁面无私,决然下令:即使倾家荡产,拍卖日用品,也要补上亏空。雍正四年,广东道员、福建道员都因为贪污受贿自杀,雍正就下令找他们的子孙算账,这些欠下的亏空,必须让贪官的家人给补上。
在打击贪腐方面,雍正杀一儆百,绝不姑息手软。他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相互勾结,大肆贪污,中饱私囊。最终议定诺敏赐死、张廷璐腰斩。雍正传旨,要求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山西四品以上的官吏,在诺敏、张廷璐行刑时,不论是否沾亲带故,也不论是不是门生好友,统统都到西市去“观刑”,以儆效尤。
雍正反腐还有一绝招,叫“即时候补”。他派大臣下去查账,后面必定跟着一大群候补官员。只要查出一个贪官,就地免职,再根据情况审判定罪。与此同时,立刻从随行的候补官员中,选出一个和贪官同等级的候补,补上贪官免职后的空缺。
这一招,实惠管用,也够狠。历来,在查账时,人情不绝,官官相护,这才使得腐败难以杜绝。雍正用这招,前来查账的都是对当权者虎视眈眈的人,巴不得所查官员出问题,即刻免职,自己好瞧空上位。同时,这也也能大大减少贪官卸任后留下的巨额亏空。多数贪官,一旦即将卸任,总会挖空心思大捞一笔,挖下的大坑就留给后来的继任者来填补。这样循环往复,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前腐后继,绵延不绝。现如今,继任者就是查账的,若是账查不明,背黑锅的就是自己,因此,他们查起账来比谁都更认真更严格,使贪墨无处遁形。
为了反腐,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可以说想过许多法子,施行过许多招数。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的办法是,你贪我奖,你贪污多少,唐太宗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奖励”,让贪墨者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以此羞辱贪官。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对贪官处以剥皮揎草,仍然没能彻底禁绝贪墨行为。
可清朝的雍正皇帝却做到了。在一系列雷厉风行又有效的政策下,雍正的反贪行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史学家评价“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全是吹捧。雍正五年(1727年)的时候,国库中的银子就增加到了5000万两。乾隆即位的时候,雍正给他留的库钱超过了6000万两。清朝之所以出现“康乾盛世”,归根到底,还是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