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发展股票,中海地产社招要不要去
中海发展股票,中海地产社招要不要去?
如果想到地产行业工作,中海地产社招肯定要去,这是个有实力的地产公司。
中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1979年创立于香港,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688.HK,简称“中国海外发展”),2007年入选恒生指数成份股。公司拥有42年房地产开发与不动产运营管理经验,业务遍布港澳及内地80余个城市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8236亿元,净资产达人民币3284亿元;实现销售合约额3607.2亿元,净利润439亿元。
中海地产有私人持股吗?
中海地产没有私人持股,中国海外兴业100持股
中海地产(中海企业发展集团)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1979年创立于香港,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688.HK,简称“中国海外发展”),2007年入选恒生指数成份股。公司拥有40余年房地产开发与不动产运营管理经验,业务遍布港澳及内地70余个城市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63元的股票都有哪些?
五元左右的股票有工行、建行、农行、ST梅雁、马钢股份、包钢股份、中国银行、中国建筑、广深铁路、中海集运、安阳钢铁、中敏睁原高速、中和悄国南车、中国北车等
碧桂园也要暴雷了吗?
碧桂园也要暴雷了吗?!至少今年不会。
房企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截止到今年八月中旬,百强房企中已经有34家,因为无法偿付到期债务而爆雷,恒大,融创,中粮,俊发,世贸,龙光,祥盛,大发,与周,正荣,富力,阳光城,华夏幸福等等,这份名单还有很长,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房企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留下背后胆颤心惊的买房人,和更加抗拒出钱的国际投资者们,其结果就是,市场行情越来越差,开发商卖房子难,借钱更难,抛开有背景,有实力,有资金的央企国企开发商当下还没有暴雷的,民营大开发商屈指可数,就连一向稳健的龙湖,前段时间,也被迫要破产,虽后来打破了谣言,但仍然把很多人吓出一身冷汗,且龙湖当天的股价下挫超16%,市值一天蒸发超246亿港元。
目前民营房企中还在,安然运转的还有碧桂园,但貌似大家对碧桂园也不感冒了,毕竟碧桂园公开的总负债高达1.65万亿,事实上,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碧桂园会爆雷吗,碧桂园的房子,碧桂园的发问也层出不穷,已经购买碧桂园房子的人,碧桂园上下游的供应商等,其实也非常担惊受怕,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聊聊,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
按照惯例,还是先扒一扒碧桂园的销售,利润,债务,融资等基本情况,首先,根据已公布的数据,2022年一至七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额为,两千一百五十二亿元,同比降幅高达39.8%,前七个月碧桂园的,权益销售均价为8135元每平,同比跌幅也达到了10%,很明显,跟去年相比,碧桂园的业绩下滑严重。
当然,这并非碧桂园一家的问题,今年大环境不佳,同行万科,保利,中海,华润等,销售业绩也是大幅下滑,其次,在8月18日召开的碧桂园投资者,沟通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透露了两组重要数据,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公司核心净利润在,45亿至50亿之间,去年同期为152亿,股东应占净利润在两亿至十亿之间,去年同期为150亿,净利润同比降幅近70%,股东净利润降幅超过93%,前者是腰斩,后者是脚斩,事实上,碧桂园利润率大幅下滑,并不是今年上半年才出现的,过去这两年均如此,数据显示,2020年碧桂园净利润,自2015年后再度出现负增长,毛利率下降4.26%至21.8%,2021年,碧桂园毛利率再度下降,4.06%至17.74%,同期净利率降至的,位数为7.83%,同比下滑3.85个百分点。
为什么过去两年,碧桂园的净利润下滑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碧桂园压错了宝,说白了就是公司的战略失误,重仓34线,下沉56线,绝大多数土地都在低能级城市,而这一轮楼市行情惨淡,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全国大规模的低能级城市,2019年,杨老板还高调宣布长远看好345线城市,他给出的理由也很惊人,农民工的收入上涨两3千块,1,2线城市动辄2,3万元一平的房子买不起,但是县城5 6千块一平的房价,还是消费得起的。
再来看碧桂园的债务结构,从整体负债规模来看,2021年末,碧桂园有期负债接近3400亿元,而且,碧桂园至今还踩着三道红线中的一条,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负债率为74%,高于70%,2020年三道红线出台时,碧桂园该指标处于80%,由此可见,碧桂园这两年积极降负债明显见效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从现金短债比这一指标来看,碧桂园的现金流还是十分充裕的,8月18日的会上,碧桂园莫斌说的很明确,今年已无到期美元债,到明年六月底,碧桂园也只有一笔美元债,大约折合人民币40亿元境,境内有六笔债务到期,或者达到回收状态,合计约109亿元,碧桂园今年内,在境外,以无到期美元债,我们可以理解为碧桂园,至少今年暂时不会爆雷。
因为美元债有刚性兑付属性,到期就必须还,事实上,碧桂园现在的融资渠道仍然通畅,公开资料显示,碧桂园去年下半年至今,境内累计发行各类,债券总额高达148亿元,这意味着,碧桂园目前仍然是少数,可以进行全品种融资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至七月份,碧桂园权益拿地金额61亿元。
综上,不偏不倚地说,碧桂园短期是非常安全的,插一句嘴,以上都是通过分析碧桂园的表内,债务得出的结论,但中长期来看,不好说,或者说无法预测,一方面,要看全国的房地产复苏情况,如果明后两年房地产,仍然延续当前的下行状态,销售额继续下滑是大概率事件,届时碧桂园的债务压力可能会加大,资金周转会不会出问题,继而引发债务
违约就很难说了,更何况,碧桂园的可售货值60%以上都在3,4线城市,另一方面,正如今年六月下旬,国际评级机构目的,突然将碧桂园的债券评级,下调至垃圾级的逻辑一样,碧桂园短期债务偿还虽然无忧,但考虑到碧桂园重仓的,是低能级城市,而低能级城市的销售前景,是最不容乐观的,所以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购房者,对碧桂园的信心也会跟着丢失。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碧桂园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城市布局,市场行情好时,深耕3 4线城市,疯狂高周转确实为碧桂园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但过去一年多,3 4线城市高度不景气,同样成为了碧桂园的拖累,碧桂园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了,正在从3 4线城市大撤退,8月18日投资者沟通会上,碧桂园莫斌表示,为保障现金流安全,对尾盘资产和即将放弃的,区域做量价平衡安排,退出部分区域之后,公司将主要向五大都市圈集中,公司经营区域已经,由一百零五个缩减至六十三个,这里透露了两个重要信号,第一,碧桂园可能准备开始卖资产了,主要对象毫无疑问是前,几年激烈扩张布局的,很多3 4 5线的项目,为什么要卖,一句话保障现金流,至于卖不卖得掉,这是另外一个维度的事情,第二,战略调整,说白了就是主动从,3 4 5线城市撤出,把重心聚焦到头部12线城市,这是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是大势所趋,事实上,过去这两年,碧桂园已经在为战略转移,到1 2线城市做准备了,2021年6月25日,斥资95亿元重金在,上海进得三宗主地块,在苏州拿地58亿元,2021年,以336.3亿元夺得,江苏省拿地金额冠军,2022年上半年,碧桂园拿地的城市,也主要集中在郑州,昆明,西安,嘉兴等1 2线或经济发达城市,另外天津奇谈8月25日发表文章称,为节余流和提高工作效率,碧桂园内部也在进行制度改革,各种声音都有,这种做法可不可取,人性不人性,我们不置可否,仅从碧桂园开始折腾改革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目前的日子并不好过,现在也属于是积极自救阶段。
综上所述,从碧桂园的债务销售,融资等指标可以看出,短期内碧桂园还是很安全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心,购买碧桂园的房子呢,当然不是,从碧桂园开始打算从3 4线大撤离可以看出,碧桂园现在也在进行战略调整,而且未来大概率,会逐步放弃一些区域,这意味着碧桂园已经意识,到低能级城市是,拖累这个重要问题了,所以对于碧桂园在低能级城市的项目,个人建议慎重考虑,我们不止一次说过,整体而言,全国3 4 5线城市已经供大于求,叠加这些城市本身就人口严重流出,经济动能不足,产业发展落后,这决定了绝大多数的3 4线城市的,房产都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对于房企,我们该说的话都说尽了。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不管央企,国企还是民企开发商都要认清大势,不能等着别人来救,仍然固守陈规,坚持不变,幻想着以时间换空间,等待就是升级,等待政府介入,寄希望于楼市的再次复苏,来自动消化这场危机,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后,如果你问我个人的意见,我想说的就一句,真心希望碧桂园能,挺过这轮房地产寒冬,因为好多人还在苦苦等着交房呢。
中海物业是央企还是国企?
中海物业是外商独资企业,不是国企,央企。
中海物业是中海物业管理(深圳)有限公司(China Overseas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的简称,创立办于香港,1991年7月在深圳注册,首任总经理是丁步华。
1991年在同行业中首家引进香港的成功物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物管模式,并在之后的多年实践中将其与内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与提升,在管理中仍始终保持与香港及国际同行业同步,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作为全国物业管理第一品牌,与其他物业公司相比无论在品牌竞争优势、管理经验的积累、服务品质的控制、人力资源的储备等各方面都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