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资金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微信支付远超支付宝支付
央行:资金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微信支付远超支付宝支付?
微支付不完全是微信零钱里面的钱去支付的。大钱大部分都是从银行卡里通过微支付而支付给对方的。我觉得微支付很方便的。支付宝有很多人在里面存钱,的确是因为它天天有利息的。为什么每天会有利息呢?因为支付宝借了大家的钱去做其他生意去了。所以当然有利息了。马云聪明。他不用求我们借钱的。他知道大部分的我们中国人人人都有闲钱存在银行。马就想了一个办法不用找我们百姓借钱的办法。就搞了这个支付宝的。他让大家在里面存钱天天给点利息了。大家一想是好事情啊。就开始从银行把钱取出来存在支付宝里面了。说好听的话是存在支付宝里。说难听的话就是把钱借给马云钱生钱。然后马云就给一点点利息了。如果银行也这样做的话。那么就没有支付宝的今天了。如果银行以后也这样做的话。支付宝强大不了多少的。不过微信支付就会比支付宝好过了。因为微信给银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方便了我们的。我微信转账八万块钱给朋友。都是用微支付通过银行卡转的。银行银行也天天给利息。很快大家都会在银行里存钱的。这样的话。支付宝漫漫的就死了。在中国行不通。在国外死的更快。
赌博到底能不能戒掉?
1/6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赌博的原因,然后才能正视自己,对症下药,把自己为什么赌博一条一条全部写在纸上。
2/6
也许我们很害怕自己的人设坍塌,害怕告诉身边的人自己赌博的事实,但是,我们得相信自己的亲人,相信他们帮我们的决心,相信社会监督是有用的。大胆的告诉自己的亲人,这也是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一种方式,要知道,及时赌博是一种心理成瘾的疾病,一旦上瘾,一个人是很难坚持戒掉的。要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浪子回头金不换,勇敢的面对自己。
3/6
从经济上控制自己,把银行卡,信用卡,手机卡等等都交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保护,不要让自己有借到钱和拿到钱的可能。
4/6
多想想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事业,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5/6
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很多赌博的人都是因为生活空虚,没有爱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在一些正确的事情上面培养专注力,以此来分散自己的精力。
6/6
永远杜绝从赌这里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不要想着这事一门技术活,要明白,永远都是庄家才会赢的,别人设计好的圈套,设计好了赔率和程序,只是等待我们上钩。
世界将发生什么变化?
赞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观点。
曾几何时,在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父母从来没短过我用钱,并且没有离开过自己从小到大的小圈子,我能信誓旦旦和别人说我不在乎金钱,只想活的快乐,活的轻松。
后来我发现,如果想活的轻松快乐,那必须有钱!我爱金钱,我承认这一点,这并不羞耻,但是这个钱怎么来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所以说,如今的我并且千千万万个和我一样在金钱的漩涡里挣扎的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一点,那就是:金钱,取之有道!!!
爱金钱,不等于物质,只要大家都坚守道德底线,那么我相信金钱是人努力奋斗的动力。
可以利用手头资金做些什么事情呢?
你能挣到300万也是很厉害的,我今年29岁了手里负债30万,这就是差距啊?
不过三百万在大城市也不算多也就是一处房子的事情,但是要放在我们小县城可就不得了了。如果我手里有三百万的话,先全款在我们县城买一处房一百万。然后买一辆越野车40万。剩下150元存起来,拿十万开车去自驾游做自媒体。
你现在看看多少头条大V环游中国,穷游世界,哪个不是百八十万粉丝。一边玩一边挣钱多爽,既然割的条件这么好了,咱就不拉小车去徒步,不骑车子自驾游了。直接开着霸道来个环球游,一边去景点美食城,一边开直播。那小礼物和火箭🚀刷刷的有可能回来你还能赚一百万呢?
我的梦想就是丈量中国自驾游,可是都被我的懒所打败了。今天觉得热,明天下雨呢,后天感觉不舒服。所以去年被朋友拉着去做奥美外汇,听着人家忽悠躺着就能赚美金,结果直接被骗50万,现在是不干不行了。
有哪些非常好的理财书籍可以推荐呢?
理财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多看多学多实践,今儿要给大家推荐的几本书堪称为“十大经典理财书籍”。
富人之所以可以持续富有也无外乎能做到以下几点:善于投资、善于规划生活、能够量入为出,保持节俭。《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揭示了美国富翁们真实的消费态度。此外,作者还详尽地讲述了为什么如此热爱奢侈品、挥金如土的人们,都成不了富人,以及幸福与你的衣服、汽车、饮食没有任何关联。读者看过本书之后,自然会惊叫一声:哦!原来如此,他们不过是与我们比邻而居的普通人。
相比其他投资理财类书籍之强调理论,这本书的内容却全部是源自活生生的“数据分析”。也正因为有深厚的调查基础,本书的结论和建议才格外有意义。其中,“装富VS真富”、“节俭节俭再节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这三个章节非常值得阅读。
也许有的读者会失望,数以万计的访谈调查竟然得出如此“平淡”的结论。简单说,成为“富人”就两句话:
第一,百万富翁都很理智地花钱,冲动消费、炫富消费不会在他们身上出现,为了变成百万富翁先要“截流”;
第二,真正的百万富翁都能成功地累积财富,他们通过“理智”而又“持久”的投资(包括股票、实业、风投、债券等)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开源”。
以上两点就是成为富人的“点金术”。看似简单,可谓是常识,但很难做到。比如“累积财富”这一点就很难,如果你能持续每年获得20%的投资收益率,即使最初只有15万元的本金,10年以后你的财富也可以达到将近100万元。
此外,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格外有意义。中国还处于“富一代”阶段,所以富人们频频表现出来“土豪”作风——毕竟贫穷的烙印太深刻了。而美国的富人们则相对成熟许多,他们虽然有钱,但仍能够科学规划生活,不过度消费,追求物质之外的人生价值。
1)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誉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 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聪明的投资者》
《聪明的投资者》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投资圣经,畅销至今。
本书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本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的书籍,而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
(2)金融炼金术
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年化收益超30%。
1992年,做空英镑,获利10亿美元。
1997年,狙击泰铢及港元,引发亚洲金融风暴。
2011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占第46位,身家达145亿美元。
2012年,做空日元,豪取10亿美元。
这就是乔治·索罗斯!
《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读者可以从中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
(3)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说彼得·林奇是全球最佳基金经理一点也不为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3年时间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年化收益率达29%。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彼得·林奇退休后的第一本巨著,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本书系统地讲述了一套实用有效的股票投资策略,同时深刻地分析了业余投资者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帮助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
(4)穷查理宝典
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
《穷查理宝典》收录了查理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智慧点缀其间。
巴菲特说:“你永远找不到一本比这本书包含更多有用思想的书了。”
(5)股票作手回忆录
杰西·利弗莫尔,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操盘手之一,“美国最伟大的股票投机客”,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迅速地集聚财富又迅速地失去财富,破产之后又再东山再起,他最辉煌的顶峰时期是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他因做空而获利一亿美元。
《股票作手回忆录》讲述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证券投机商之一“杰西·利弗莫尔”传奇的一生。书中字里行间透出的见解堪称永恒,不仅激励了无数代投资人,并且也使其成为了有史以来一流的投资经典。
(6)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就不多介绍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收录了巴菲特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探讨的主题涵盖管理、投资及评估等。书中论述了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投资、普通股、兼并与收购及会计与纳税等内容,是一本既精炼又富于实用性和教育性的投资手册。
(7)证券分析
投资界的圣经,八十年畅销不衰。
两位师长制定的投资路线图我已经遵循了57年,我没有理由去寻找另外的路线了。--沃伦·巴菲特
《证券分析》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读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挑选低估价值股。
(8)日本蜡烛图技术
史蒂夫·尼森,美国纽约DALWA证券公司高级副总裁,是第一位将K线技术系统地引入西方的技术分析专家,美国金融界公认的K线技术权威,《华尔街日报》、《巴诺》、《机构投资人》等著名财经专刊的撰稿人。
《日本蜡烛图技术》是对技术分析书面资料的一项激动人心的、价值不菲的充实。它以详实、流畅、精辟易懂的语言,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这门古老的东方技巧介绍到美国交易者面前。
《证券分析》是从股票基本面角度挑选价值股,《日本蜡烛图技术》则是从技术面角度教你如何买卖股票。
(9)投资最重要的事
《投资最重要的事》倾注了作者一生的经验和研究,阐述了成功投资的秘诀,以及足以摧毁资本或断送职业生涯的错误。作者摘录备忘录中的段落阐明自己的思想,以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其投资理念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投资的复杂性和金融领域的危险性。作者凭借对当今动荡市场的深刻见解,奉献出一部半自传、半信条性质的书籍,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看点。
(10)投资学
《投资学》是由三名美国知名学府的著名金融学教授撰写的优秀著作,是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首选教材,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被广泛使用。
全书详细讲解了投资领域中的风险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证券评估、衍生证券、资产组合管理等重要内容。本书适用于金融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生,金融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