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邦股份,主板2元股有哪些

2024-08-08 02:36:06 86阅读

和邦股份,主板2元股有哪些?

吉林化纤,铁岭新城,包钢股份,华联股份,山东钢铁,香江控股,海航控股,酒钢宏兴,粤泰股份,申华控股,洲际油气,大连港,吉视传媒,重庆钢铁,和邦生物

硫酸铵最大生产厂家?

硫酸铵最大生产厂家是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和邦股份,主板2元股有哪些

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1日,法定代表人贺正刚,地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沔坝村。

公司经营范围:农药生产;农药批发;农药零售;肥料生产;第二、三类监控化学品和第四类监控化学品中含磷、硫、氟的特定有机化学品生产;危险化学品生产;危险化学品经营;危险废物经营;食品添加剂生产;饲料添加剂生产等。

为什么散户总是爱买低价股?

散户爱买“低价股”,很多人说是认知心理和投资理念的问题,我并不认同,散户爱买低价股首先是一个资金问题。

低价股的核心在于“低”

既然说是散户,那么他们手中的资金量必然不大,很多人都是刚进入市场的新手,想一想你的第一次投资,是不是也是买一下低价股先练一练手。

贵州茅台上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是2116.18元,购买一手就要21万,散户很少能拿出10万以上的资金就买一手股票,这意味着他们连逢低加仓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如果你买“低价股”呢,以和邦股份为例,上个交易日收盘价1.32元,购买一手只需要100多元,以散户的资金量也很容易在中间做差价。

所以说,低价股的核心买点在于“低”,他更符合资金量小,对财务指标等不能很好掌握的散户的口味。

低价股,往往也意味着低波动率

在A股,有着一元面值退市的规则,所以,所有的低价股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股价持续下跌,企业就面临着退市风险,所以大多数企业会采取举措稳定股价。

波动率代表着股价变动幅度的大小,而观察市场上没有“戴帽”的低价股,比如“一元股”和邦生物,永泰能源等,往往股价的波动幅度很小。

波动率低的低价股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能够抓住波动的低点买入,然后通过做T很容易降低持仓成本。

低价,也往往意味着想象空间

所有买入低价股的人,心中都有一个一飞冲天的梦想,其实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学的假象:

如果一只股票股价是一百元,在散户心中,它涨到二百元的难度,往往比一元股成功翻倍的难度大很多。

同样的涨幅,但是人们往往具备一种“恐高心理”,而低价股其实更符合散户的想象空间。

同时,如果一个股票长期股价低迷,那么它被借壳上市或者重大重组的可能性要更大,所以很多散户买入低价股,并不是冲着它的内在价值,而是冲着股票改头换面,被借壳上市。

散户的心头好,机构却避之不及

观察低价股的股东人数可以发现:低价股的股东人数往往不够集中,而高价股的筹码往往非常集中。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低价股,是散户的心头好,而机构往往并不喜欢介入这类股票。

低价股长期的股价低迷其实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有大的资金介入,低价股不会这么低价,低价股形成的背后有其内在的价值缺陷。

低价股价不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散户选择买入低价股,无非是想持股待涨,但实际上,等待上涨的过程总是遥遥无期,而在这期间,你有没有想过,你错过了多少优质的好股票?

股价不是熬日子就能熬出来的,等待也可能最终等来一纸退市公告,所以说,散户买入低价股,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因为股票即使不跌,你所付出的时间和错失的机会也是一笔很大的成本。

A股机构化,仙股化:低价股的噩梦

纵观港股,美股这些成熟的资本市场,都存在大量的仙股,仙股就是股价低,交易量小,波动率低的股票。

产生仙股的原因就在于机构资金的参与,和散户喜欢低价股不同,机构喜欢大市值,高价股,因为只有市值足够大,才能有足够的成交量,方便机构报团行事!

近期,A股呈现出明显的机构化特征,表现就是“涨指数不涨个股”。因为大量的交易发生在少数头部企业,那些低价小市值股票失去了交易量,也就失去了一切!

最后,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大量的低价股必然会走向退市的结局,所以,散户爱买低价股,是一种并不成熟的交易策略!关注我,一起讨论股市哦!

海底捞为什么要上市?

在中国餐饮市场上,知名企业可谓是层出不穷,如果说有一家公司是任何人都学不会的话,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海底捞,的确当年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让海底捞不仅成为了中国餐饮业的第一网红,更是成为各大商学院讨论不息的经典案例,如今海底捞上市在即,却被曝出多项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海底捞如何从大家心目中的网红企业变成了自己口中最不愿意成为的“资本家”?

一、海底捞如何成了资本家?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海底捞寻求至多10亿美元(78亿港元)的IPO下周获批,计划于8月23日进行港交所聆讯。上周有消息称,海底捞初步定于9月10号赴港IPO。

据称,海底捞上市估值约在90亿至120亿美元间,贝莱德、中投和高瓴资本最有可能在海底捞基石投资者的角逐中胜出。

今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高盛和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及其太太舒萍合共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62.70%的权益。

对于本次IPO募集资金用途,海底捞募资额的60%部分拟用于扩充计划,20%拟用于研发和实施新技术,15%拟用于还贷,5%作为一般营运资金使用。

连海底捞都要上市了,大家也都在为这个曾经的餐饮第一网红喝彩,然而就在海底捞上市之际,却是各种问题频发,今年7月,海底捞的官网上发布了食品安全检查的处理公告,公告显示,在2018年有15家门店出现了食物过期、操作间飞虫、排烟管道老鼠出没、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各种问题,问题被检查出来之后,涉事门店按照规章进行了处罚和整改。

8月21日,著名互联网媒体虎嗅撰文《冷酷海底捞》,这篇多达1.5万字的雄文将海底捞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许一万五千多字还是太长,我们就不妨用我们的视角来看看海底捞如何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二、曾经学不会的海底捞

2011年,清华大学访问教授黄铁鹰出版了一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刚一上市就成为了哈佛商业评论进入中国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案例,从此海底捞成为了中国各大商学院争先研究的对象。

当年读着《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时候,海底捞是一个充满着温馨,充满着柔情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家长张勇,这个来自四川充满干劲的家长,彼时的海底捞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其实大家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如何能够把这一群人给组织起来,张勇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员工当家人,通过充分的授权,实行高度的“人治”,充分发挥了人这个最重要劳动因素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人才是一切活劳动的基础,张勇通过充分激发每一个员工将海底捞当作家的热情,成功地让海底捞拥有了一份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根据海底捞的说法“要想让员工干好这份低技能的工作,关键点不应该放在如何培训员工怎么做这份工作上,而是要放在如何让员工愿意干这份工作的环境上。只要员工愿意干,用心干,你就赢了!“的确,那个时候的海底捞,真的把员工当成了家里人。

按照书里面的说法:我们这些跟张勇时间长的人都明白,张大哥做海底捞不仅是为赚钱,也是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因此,海底捞宁可少开店,少赚钱,也不用空降兵,培养不出合适的店长就不开店。

在这样一套纯人治的企业管理中,海底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奇迹,正是这种奇迹让海底捞真正让人发出了“学不会”的感慨。

三、跌落神坛的海底捞

如果海底捞这家企业一切都停留在黄铁鹰写书的2011年该有多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海底捞成为了中国企业管理上的一个乌托邦,在这里一个家园化的管理模式,用最为朴素的管理价值观,按照中国家文化的理念实现了没有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的一种中国特色,如果一定要用什么东西来比喻海底捞的话,当时的海底捞几乎可以和丰田的精益管理模式、星巴克的员工首位文化相提并论。

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家文化中自觉自愿的劳动,在资本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正如2015年,海底捞大家长张勇在一次接受虎嗅采访时所说的,张勇声称,“我就是个资本家!”他不愿再当带头大哥,彼时的海底捞,员工数已超过两万人,管理不能靠亲情,只能靠制度。

这些年据说海底捞的管理已经不再是家文化,而是直接对标华为了,按照虎嗅调研得出的结论,海底捞进行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用钱彻底拴住员工。在2011年之前,海底捞对于员工来说是一个家,在大家心目中除了拿海底捞这份工资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家的依赖,但是后来海底捞逐渐发展壮大之后,它对于员工的维系就是钱了,“给钱,给足钱”也几乎是海底捞对于各层级员工最大的刺激和驱动力,根据网上的公开数据显示,320家店、拥有50299名员工的海底捞,其员工成本超过31亿人民币,接近其总收入的30%。员工人均成本6.2万元。呷哺呷哺的员工人均成本则为3.9万元,海底捞是呷哺呷哺的差不多1.6倍,高工资让海底捞能够拴住员工。

二是用恐惧管理企业。海底捞采用师徒制的方式管理店长,店长可从其徒弟的餐厅获得比运营自己餐厅更高的利润百分比,同时,海底捞用ABC的等级管理店长,如果是A那么一切罢了,优先开店,C级店的店长不可开设新餐厅。且如果两次被评为C级,就可能被革除其店长职位。同时,C级店店长的师傅也会被连坐,一同遭受惩罚。于是,C就成为了海底捞店长的一种恐惧,被评为C的店长要受到公开的曝光,甚至强迫蘸芥末吃黄瓜等等,这些恐惧成为了海底捞光鲜的另一面。

三是用严苛指标驱赶工作。上客数、翻台率也成为了海底捞所有员工考核的另一面,考核上客数,员工就着急,不然海底捞为什么老帮你往锅里下菜?比如海底捞考核上客数,要求六次翻台率,达不到的话,评级无望,当然要让客人吃了赶紧走啊,这就是用数据拉动的结果。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变了形的东西,比如说“老鼠门”,比如说为了效率的不顾一切。

通过上述三点,海底捞的确成功了,门店数快速增长,在海底捞成立的前20年,总共开出了76家店,平均每年开店不到4家,2015年,海底捞增开门店36家,2016年增开32家,2017年,其新增门店则猛蹿到98家,在招股书中海底捞写到:我们现时计划于2018年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并且预期我们迅速的增长将于可见的未来一直持续。

其实,如果我们研究的只是一家普通的公司的话,这些管理制度也许已经有些冷冰冰了,按照虎嗅的说法已经有些冷酷了,但是按照西方科学管理理念泰勒制来看,这套管理其实并不过分,这不就是制度管理所希望追求的东西吗?海底捞的所作所为其实无可厚非。

最大的问题在于海底捞家文化的本质发生了改变,海底捞不再是温情脉脉的家了,而是被资本驱动的一家资本化的企业,管理海底捞的不再是文化,而是严苛的制度,这个时候海底捞已经不再是一家中国式的火锅店,而是一家美国式的公司,正如同丰田创造了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益管理理念,但是最终流水线式的科学管理还是取代了精益管理,究其根源不过是无论是海底捞的家文化,还是丰田的精益管理,它都不是最适合资本的生产方式,也许在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这种文化驱动力可以压过资本,一旦企业规模足够大了,文化必然会屈服于资本之下。

海底捞马上就要在香港上市了,海底捞的上市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只是海底捞已经是另一个海底捞了,《海底捞你学会》的那家火锅店估计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四川泸州十大首富?

1、刘永好家族: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刘永好家族的财富值达到了42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1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44名。刘永好家族主要管理着新希望,主要涉及农业、化工、金融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刘永好

(高级工程师、企业家)

刘永好先生生于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

刘永好的创业实践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全面起步的1982年。当时他与自己的三位兄长一道,辞去其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公职,到四川成都新津县农村创业。他们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家产,筹集1000元人民币,作为创业初期的投入,从种植、养殖起步,历经磨难,坚持不懈,经过六年时间,积累了1000万元并在80年代末期转向饲料生产。随后的8年时间里,他们以自己的努力让企业滚雪球式地发展,创出了中国最大的本土饲料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希望集团是中国100家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的第一名,曾被中国国家工商局评选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

希望的创业者们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到家族式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弊端,为了使企业跟上发展的潮流,他们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两次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并明晰产权。

1995年5月15日,刘氏四兄弟明晰产权并进行资产重组,从此分开各自发展。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公司,而刘永好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并任董事长。

2、刘汉元、管亚梅夫妇: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刘汉元、管亚梅夫妇的财富值达到了280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2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87名。刘汉元、管亚梅夫妇主要管理着通威,主要涉及农业、新能源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企业家)

【发明网箱养鱼】

1983年,靠着父母卖猪的钱创业,刘汉元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鱼饲料生产商。他在家乡的一条运河里开始 了渔业养殖,而当时四川几乎不产鱼。后来,四川的鱼类养殖业正蓬勃发展,由1980年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公斤到2001年的20公斤,这反映了国内鱼类消费的增长。通威集团还在生产家畜、家禽饲料,2000年集团销售额达61亿元。

刘汉元的起步缘于他1985年的一项伟大发明。当时年仅20岁的他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一般人认为是低档次产品的饲料,在他眼里却成了高技术含量产品。

网箱养鱼是刘汉元成功的起点,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对技术的迷恋和偏执。网箱养鱼最早起于南方沿海地区,刘汉元不是简单地模仿,他接受的是思想和观念,不是单纯的技术。他对做企业的认识再也没有向前进一步,说穿了就是把做企业看作是技术创新和领先。如果说他和别的企业家有所区别的话,就是别的企业家还强调均衡、立体、多元,而刘汉元钟情的就是技术创新,甚至把“高科技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开发鱼饲料】

流水金属网箱养鱼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以刘汉元的技术和经验,他距离成为一个养鱼大户或者一个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只有一步之遥。

不难想象,这是一条轻松的成功之路。但是刘汉元决不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他意识到当金属网箱养鱼技术推广开来,天府大地将会产生出千千万万个养鱼大户,问题是他们将拿什么样的饲料来养鱼?

当时市场上并没有专门的鱼饲料出售,许多农民也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村里有个农民这样回答刘汉元说:“我用玉米面、谷糠和大米饭喂它们,人吃了能长,还怕鱼不长肉?”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年之中这个农民的鱼苗只长了不到半尺长,而刘汉元的鱼苗在5个月内却能长一尺半。农民服气了,纷纷来向他讨教怎样制作饲料的诀窍。刘汉元最初是在家里用一台小型绞肉机将原料粉碎,然后搅拌,家里人轮流动手,没日没夜地工作。当养鱼户越来越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时,刘汉元的小型绞肉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建饲料厂的迫切问题就这样被市场供求关系这只大手提上了议事日程。

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选择风险很大的挑战,这就是刘汉元的性格。尽管他从来没有建厂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他还是决心自建一座饲料工厂。

1992年春天,刘汉元走出家乡小镇,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在县城里建起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厂区占地20余亩,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鱼饲料,工厂从破土动工到完工剪彩,一共只用了短短半年多时间。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

3、蒋卫平家族: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蒋卫平家族的财富值达到了27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3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91名。蒋卫平家族主要管理着天齐,主要涉及矿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遂宁。

4、柯尊洪家族: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柯尊洪家族的财富值达到了230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4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127名。柯尊洪家族主要管理着康弘药业,主要涉及制药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5、杨铿: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杨铿的财富值达到了14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5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231名。杨铿主要管理着蓝光,主要涉及房地产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6、贺正刚: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贺正刚的财富值达到了11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6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316名。贺正刚主要管理着和邦股份,主要涉及矿产、化工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乐山。

7、李家权家族: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李家权家族的财富值达到了100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7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368名。李家权家族主要管理着龙蟒,主要涉及钛白粉、磷化工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8、何亚民家族: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何亚民家族的财富值达到了8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8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455名。何亚民家族主要管理着利君股份,主要涉及机械制造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9、刘沧龙: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刘沧龙的财富值达到了8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9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455名。刘沧龙主要管理着宏达,主要涉及冶金、化工、房地产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10、王俊民: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王俊民的财富值达到了75亿元,在四川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10名,全国富豪榜单中排名第524名。王俊民主要管理着海思科,主要涉及医药等行业,现居住在四川成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