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股票,MSCI纳入A股的成分股有哪些
宁波港股票,MSCI纳入A股的成分股有哪些?
感谢邀请,今年A股闯关MACI修来正果,A股纳入标的获确认(2018年6月1日正式执行),根据公告内容,234只A股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纳入比例为之前宣布的2.5%;8月份明晟公司A股纳入MSCI指数因子从2.5%提升至5%,有10只中国A股新增加入,自9月3日起236只A股将以5%的因子比例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增至0.75%。
今年9月MSCI明晟就进一步提高中国A股在MSCI指数中权重展开咨询。在MSCI明晟公布的路线图中,建议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由目前的5%提高至20%,分别在明年5月和8月的MSCI例行评审中实施。
目前MSCI纳入A股的成分股总计236家,大致如下:
二、参考台湾、韩国纳入MSCI指数的表现
台湾股市1996年开始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花了9年时间被全面纳入。
韩国加入MSCI的速度更快,只花了6年
从图可以看到,台湾、韩国股市纳入MSCI指数以后,与美股的相关性都增强,波动率都显著下降。
三、纳入之后台湾、韩国的走势
如果您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一起探讨!
我是跑赢大盘的王者,欢迎大家热评,如果对您的交易有帮助,认可我的回答,点赞并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你认为选股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对于选股的逻辑是建立在长线价值投资的基础上,并且做的是一个周期的投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熊市底部区域布局,牛市高位获利。
因此,我选股偏向于大周期的指标参考,也偏向于长线的安全性参考,更偏向于周期股,而不是成长股。
在我的认知里,股市里有多种投资方式,比如长线持有,比如周期,比如短线,比如趋势等等。所以,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策略,寻找相对应的个股,而不能盲目跟风。
就好比,做周期投资的你就选周期股,选什么成长股,做什么长期10年的持有呢?对吧。
反过来,做长线成长类投资的,你就选择成长股,选什么周期股呢?否则长期持有的收益会下降很多。
我自己选股的第一步,就是先找板块。A股市场有4000多只股票,未来的股票数量会更多,所以,一只一只找,一个一个分析,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们是一个人在“战斗”,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这就注定了我们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来做筛选。所以,板块选择是第一步。
目前A股从大板块方面其实可以分为几大类:大金融,大消费,大科技,大基建,大周期,大区域,大军工,大重组。
大金融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信托,期货和多元金融,互联网金融。大消费包括,商业零售业,酒业,食品饮料,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医药,旅游酒店,航空等。
大科技包括,各类科技股,电子元器件,黑科技,创新科技,以及未来科技。
大基建,包括,基建板块,建材板块,建筑设计,工程机械,园林绿化,环保工程。
大区域包括,深,沪,海南,新疆,西藏以及各地自贸区,自由港,示范区,各地港口等。
大军工包括军工航天,船舶制造,军民融合
大周期包括房地产,石化石油,新能源,煤炭,有色,钢铁,化工,水泥
大重组包括,重组股,壳股,并购,股权变更。
那么,大家完全可以从这些板块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甚至自己比较了解,比较看好的,从而筛选出一个小范围,便于下一步的选择。
就好比我自己,比较中意的是大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因为我认为中国未来14亿人口的增长红利已经见顶,但是14亿人口的红利还存在。
看病吃药,生老病死,以及吃喝玩乐,是14亿人口所能够持续带来的红利。
所以,未来上市公司只要往这方面去寻找商机,业绩和前景都会不错。毕竟老龄化和消费升级是未来中国的一个趋势,而且需求量非常大。
这也就让我锁定了这几个板块,那么其他的板块我基本就不太去寻找个股,也就排除了将近2/3的数量,只需要在1/3里接着筛选个股即可。
我自己选股的第二步,就是从技术分析入手。所谓的技术分析,在我眼里,就是能够快速让你看到机会或者风险的一种方式,它有数据类,有指标类,有图形类,有理论类等等。
可以说,技术分析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只对于部分的技术分析加以学习,并且深入研究,就可以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就好比,我特别喜欢用画图类的技术分析方法来判断一只个股的风险和机会。所以,我会在我喜欢的板块里拥图形类的技术分析方法筛选个股,选择出适合布局的。
就好比下图之中,我们利用图形的方式寻找出一个历史高位的压力位置和一个历史低位的支撑位置,从而确定一个风险的区域(紫色)和一个机会的区域(黄色)。
从而排除那些处于历史高位、高风险区域的个股,留下那些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机会更大的个股。
而这种图形的技术分析方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历史高(低)位的参考点越多,那么连起来的参考效果就越好。
我自己选股的第三步,就是从基本面下手。当你用技术面分析的方法又筛选出一批个股的时候,接下来就要从基本面下手了。基本面是决定个股质地的一种分析方式,如果基本面差的个股,就会表示未来可能存在股价持续下跌,跌穿支撑线,甚至退市的可能。
而基本面好的个股,往往更能够让你安全的执行完自己的投资策略,坚持到牛市到来,甚至坚持到你获利止盈的那一天。
所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基本面就是决定安全的标准!
因为我是周期投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选择那些成长性非常好的企业,我只需要选择未来几年不会基本面变差,并且公司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就行。
所以,基本面我只需要从几个简单的数据下手即可:
1、业绩必须稳定盈利,不可出现时亏时赢的局面,这可以避免下面估值分析出现的离散型和没有参考性(后面会说到)
2、公司的大股东不得有违规的行为,不得有道德沦丧的表现,甚至不可以有持续减持套现,公司频繁换岗换人的行为;
3、公司的负债率和质押率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范围,30%~60%为最佳;
综上,其实只要简简单单的几个指标分析,你就可以找到许多基本面还不错的个股,我们是周期投资,没必要找卓越的,因为不需要持有5-10年那么长的时间,这和我们的投资策略不匹配。
我自己选股的第四步,就是从估值下手。当基本面没有问题了,板块也选择好了,技术面也找到了适合买入的位置,最后我们就需要通过估值分析来一锤定音了。
估值就是决定买入和卖出的最关键数据!
估值低 的时候就是买入的机会;估值合理的时候就是持有的过程;估值高的时候就是卖出的时机;大部分的周期股的估值会根据市场牛熊市的变化而变化,熊市底部区域里绩优股的估值会非常低,而在牛市顶部区域的时候,绩优股的估值会非常高,有泡沫,所以,我们只需要选择出自己中意的板块里,那些低估的绩优周期股,在熊市底部区域里布局,坚持持有到牛市获利,即可。
而确定估值方面其实也有许多种方式,有市盈率,有平均市盈率,有市净率,还有PEG等等,方法很多,但依然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我个人比较中意市盈率TTM的参考方式,利用一个较大周期的数据,寻找出一个市盈率TTM的中位数,用中位数来作为风水岭,对比风险和机会。
高于中位数越多,风险越大;低于中位数越多,风险越小;这个中位数可以是用3-5年的时间来确认,也可以用一轮完整的牛熊市来确认,这个因人而异。
当你的个股估值接近了中位数下方,并且触及历史低位,那这样的个股就是机会,值得布局。
当你的个股估值接近了中位数,说明估值慢慢在提升,但还未达到风险,这个时候应该持有;
当你的个股估值远远高于中位数上方,并且达到、超越了历史高点,那这样的个股就是风险,需要逢高止盈,清仓了。
选股,即可排除高风险的,选择合理估值和低估值的,即可。
结论:大家选股的逻辑都是什么呢?综上,我选股的逻辑就是利用牛熊周期的规律,寻找出错杀的绩优股,然后在熊市底部区域里布局,在牛市顶部区域里获利,周而复始。
有些人选的是成长股,赚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钱,那么业绩年化增长,质地什么都很重要。
而有些人赚的是规律的钱,是错杀的钱,那么空间+安全才是首选。
所以,制定好自己的策略,寻找合适自己策略的个股才是王道,要符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千万别人云亦云。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
香港在国际上是什么地位?
近期,香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主要讨论经济,从经济角度来看,香港在越来越与大陆紧密相连的同时,在国际上地位上也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目前,香港在国际上也保持了独立的关税制度,成为独立关税地区,也正因为此,香港也成了大陆人的购物天堂。此外,香港还可以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WTO等国际组织,同时保持香港财政独立。但在这个国际地位的背后,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历经坎坷。
崛起
二战以后,虽然日本短暂占领了香港,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又重新“回来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英国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到了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然而也就是在1997年,也成了香港经济的一个节点。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占领下,香港基本是国际自由主义贸易的堡垒,当然也成了承接西方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的港湾,香港的经济也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年均12.4%的GDP增长,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
如果要说这是香港第一次红利的话,那么第二次便是大陆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1985年后,大陆产生的大量国际结算业务和金融业务从香港延伸,使得香港顺利地从低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到了1990年顶峰时期,香港经济总量达到769亿美元,占大陆经济总量比重达20%(当时整个大陆才3878亿美元),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香港的GDP占大陆比重依然有18.6%。然而所有的一切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慢慢发生改变。
衰落
其实早在一战和二战之间,中国上海便是远东最大的城市,地位甚至超过东京。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国家战略依然把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而一旦加入WTO,上海的潜力似乎开始疯狂地爆发,香港的两大支柱产业,金融和港口,都遭到了大陆的激烈竞争。金融方面,21世纪以来,上海的金融一直在对外开放,而随着深港通、沪港通和沪伦通的建立,上海的金融业务开始逐渐替代了香港的不少业务,而香港则仅仅依赖一些上海金融还未“完全开放的红利”,但随着近几年国内的金融和产业开放政策逐步加码,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这部分红利也将越来越少。
港口方面,自改革开放后,深圳、汕头等特区都出现了不少通商口岸,长三角也出现了很多极具竞争力的贸易口岸,比如洋山港、舟山港、宁波港等。当然除了受大陆竞争的影响外,香港自身也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中就包括饱受争议的房地产。我们都知道,其实香港的贫富差距并不小,很多香港普通人的居住环境非常糟糕,而这背后则是因为香港本身土地开发面积就少,再加上财阀集中和环保压力,极其有限的土地供应造就了天价房价,香港普通百姓只能一辈子给房地产商打工了,而香港清一色的地产四大家族—李嘉诚,郭德胜,李兆基,郑裕彤,也基本是趁着这波红利和机遇,利用资金优势发家致富。但是在今年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了,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而香港虽不是国家,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别行政区,也逃不掉这个规律。弗里德曼说过,香港完美再现了自由竞争过度到利益集团垄断这个过程,如果香港不主动转型,只能是走进寡头垄断的死胡同。
当然这一切经济逻辑也在数据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2008年,香港经济总量达2193亿美元,大陆是4.3万亿美元,占比5%;2013年,香港GDP达到2737亿美元,大陆9.2万亿美元,占比3%;2018年,香港达到2.3万亿人民币,大陆82.7万亿人民币,占比仅2.78%。
未来
但话又说回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香港在许多方面已经被大陆赶超,但香港依然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未来,香港也会在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在中国和国际之间发挥更重要互联互通作用。
各位,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到这里,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的金融知识(股市、楼市、债市、汇市),可以关注小白老师的头条号(小白读财经),查看更多的原创文章和原创问答。
长三角地区哪里合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房地产市场最有吸引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核心,由与上海联系紧密的25个城市共同组成。截至目前,这26个城市中,上海商品住宅房价以53698元/平米作为第一梯队遥遥领先其他城市,第二梯队的杭州、苏州、南京和宁波4个城市价格在20000-30000元/平米之间,价格范围在10000-20000元/平米的有合肥、无锡、南通等12个城市,10000元/平米以下共计9个城市。
数据显示,7月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商品住宅房价均同比增长,其中金华、绍兴、芜湖同比涨幅高于30个百分点,距离中心城市偏远的滁州、池州、舟山等城市房价涨幅不明显。
表:长三角城市群商品住宅房价及房价涨幅变动情况
2016年底至今,全国一二线城市陆续经历了严格的市场调控,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成交量大幅下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迷状态。8个重点城市中仅合肥房价以同比涨幅18.9%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外,南京、杭州房价接近平稳。
合肥作为8个城市中房价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从2016年10月至今陆续发布了10余次相关调控,市场处于持续收紧状态,特别是提高首付、购房贷款利率的提升,增加了购房者的买房成本,市场成交量从2016年10月环比大跌后持续走低,直到2018年4月成交量才有所回升,虽然市场成交低迷期高达18个月,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合肥楼市的房价,反而画出了一条量跌价涨的曲线。
集中分布在上海、苏州、南京周边,与核心城市的时间距离在1小时内的三四线城市,包括盐城、镇江、滁州等也受制于多轮紧密的调控政策,形成了“外围限购圈”,部分城市成交量回落,从房价上看,一些城市涨幅逐渐趋于平缓,但个别城市房价依旧快速增长。在18个地级城市中,湖州、滁州、宣城3个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在10%以内,金华、绍兴、芜湖3个城市房价同比增长较快,超过30%,其中金华房价同比涨幅高达51.3%。也正是因为一二线城市人口的外溢,再加上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政策的推进,都能适当拉动地方需求带动房价上涨,使得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速度远超一二线城市。
金华是长三角26个地区房价同比涨幅最大的城市,价格同比增长51.3%,从2016年至今的累计涨幅高达80%,房价趋势直线上涨。金华在近两年间,有大量的拆迁棚改,大批拆迁户拿着政府补贴进入市场,推动了该地区房价的快速上涨。
在股市中,丰厚的利润也常常伴随着风险。因此,股票投资者在进行炒股的时候,要多多的了解这方面的风险并避免。同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多多的运用技巧和策略。如果大家对股市技巧方法策略感兴趣的话,朋友们可以关注股票股市猫九去看看,有很多股市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底捞中国中铁和万华化学?
8月8日凌晨,MSCI发布8月指数季度调整结果。公告显示,MSCI将如期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从10%提升至15%,该变动将在8月27日收盘后生效。届时,中国A股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比重将达到2.46%。
公告还显示,中国中铁、宁波港、上海建工、西南证券、万华化学、药明康德、韵达股份、张江高科8只个股将被新增入MSCI中国指数(同样以15%的纳入因子)。
MSCI中国全股票指数中,增加了7只成分股并删除了1只成分股。增加的7只成分股中,最大的三只为海底捞、中国中铁和万华化学。
其实,对于这样的操作并没有什么意外的!因为,对于MSCI的纳入标准来说,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循环,目的是完善和提升MSCI权重的质量。
所以说,只要是符合资格,并且达到一定标准,超越了MSCI里原本个股质量的,就可以加入,甚至取代。这就是所谓的“末尾淘汰制”!
而对于新加入的海底捞、中国中铁和万华化学,三只股票无疑都是A股里比较优质的个股,所以才会有这个资格!!
那么纳入MSCI的个股有什么特征呢?
具备低估值、低市净率以及高净资产收益率与高股息率等优势的上市公司!
纳入MSCI有什么好处呢?
这些个股可能更容易获得外资资金的青睐,导致水涨船高的局面。
MSCI中国指数全股票名单 (标红为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