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50指数样本股,想买点银行股

2024-08-07 17:55:05 63阅读

央视50指数样本股,想买点银行股?

实话实说,现如今是投资银行股的黄金时间点。

可能有些人并不认同这句话,因为最近几年银行股给大家的感觉,一直都很鸡肋。

央视50指数样本股,想买点银行股

天天喊着分红很高,但就是没什么人买,买进去就像是织布机,股价也不怎么涨。

几年下来,复权一看,几乎是白忙活了,都没跑赢银行存款。

确实如此,银行股在低估值区域里,依旧在不断地杀估值,越跌安全边际越高。

且不说,银行有多少的发展空间,银行股有多大的上行空间,单单从银行整个板块估值修复的需求来说,银行也是非常具备投资价值的。

银行股当下值得投资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股息率非常高。

关于银行股息率高这件事,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

如果不按单家上市公司,就按整个行业来看,银行的净利润是全行业最高,分红比例自然也是全行业最高。

这两年银行股的股价走势萎靡,导致银行的股息率节节攀升。

四大行的股息率都超过了5%,其中像农业银行的股息率,更是超过了6%。

股息率是实实在在的的投资回报,每年如果都能有6%的分红,远超市场上大部分的理财产品。

比起什么国债、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大额存单,银行股的分红真的是特别香。

有些人会认为分红要除权,但从历史来看,高股息的银行股,基本上都走出了填权行情。

也就是说,银行的高分红可以说是落进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所以,一些不用的钱买银行股,享受高股息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而且,银行的股息高,说明银行当下的股价是偏低的,因为分红金额是根据业绩来的,而股息率是根据分红和股价比来的。

2、业绩稳定性强。

银行的业绩稳定性,真的是没话说。

几乎所有的银行,业绩都能稳步增长,只不过增长率是相对偏低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银行的属性有关,或者说净利润来源有关。

银行的主要收入业务,是依靠存贷差额,而存贷业务的稳定性,其实是非常高的。

当然,部分银行诸如招行,之所以能够崛起,主要是因为零售业务,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所谓零售业务,指的是银行卖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等,带来的中收利润。

银行作为整个经济的基石,其业务稳定性强也是必然,否则银行的业务都不稳定,经济又怎能稳步向上。

业绩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银行的估值体系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

业绩的稳定性,也直接导致银行的分红,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所以,银行股踩雷的风险是很低的,大部分银行至少在业绩层面是比较稳定的。

当然,一些特别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出现业绩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毕竟这些银行和大行不同,收入来源相对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就会弱一些,有可能会因为地方的经济方针政策,导致业绩的波动。

3、安全边际很高。

银行的安全边际,是非常高的,这一点从市净率上就可见一斑。

所谓市净率,指的就是上市公司市值和账面净资产的比值。

市净率跌破1%,代表这家银行总的资产已经超过了当下的市值。

如果你有能力把整个公司占为己有,然后靠变卖家当都能赚到钱的意思。

银行的安全边际高,并不仅仅体现在市净率上,还体现在银行本身。

银行的倒闭的情况虽不能说是没有,但是非常少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强监管的落地,限制银行盲目扩张,确保银行稳定的长期发展。

尤其是国有制的大行,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经营风险,买入银行股,也就不用担忧什么退市之类的。

更多的时候,关心的是分红率,股价的涨幅等等。

4、周期拐点临近。

之所以说银行的大周期临近,可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其实分两方面。

第一方面,银行的爆雷临近尾声。

所谓银行的爆雷,其实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这一块,并不在于各种信托违约。

银行赚的是存贷差,而贷款的大户,并不是企业,而是房地产开发商。

地产商如果把房子卖掉之后,居民贷款又成了最大的接盘方。

银行大量的贷款来自于房地产,那么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坏账风险。

但这两年随着以恒大为首的房地产企业爆雷,余下未爆雷企业开始降负债,银行的担子明显减轻不少,整个大周期的拐点也就临近了。

第二方面,资金空转的情况临近尾声。

银行业绩增长率低,但整个市场的货币增长率却不低。

M2的发行量增长率都是两位数,只不过这些钱还在银行里空转,没有实现外循环。

钱出不去,就产生不了利润,导致银行的业绩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理论上,银行的管理资金规模上涨,净利润也是会同步上涨的。

而这个资金空转的情况,也已经临近尾声了,市场大放水最终还是会来的,银行的业绩至少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银行本身没有什么实质性利好,但银行本身从估值角度,从市场角度,都已经临近底部,有不错的上涨空间了。

所以,如果不追求高收益,当下投资银行股,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现如今的银行股投资思路,和前两年的银行股投资思路,有很大的变化。

前两年的银行股投资思路,是成长性,现如今的银行股投资思路,是确定性。

过往数年,涨得最好的银行股,是以招行为首的商业银行,还包括平安、兴业等,以地方发展为根基的银行,诸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

而四大行几乎是纹丝不动,日复一日地维持着织布机的状态。

因为当时的投资思路是,寻找能够有成长性的银行,寻找银行里的新龙头。

但现如今的市场环境变了,那些新龙头的成长性越来越低,而四大行却在不断杀估值的情况下,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具备投资价值。

成长性预期可能会下降,但确定性的盈利,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因此,市场资金开始转向业绩确定性高,分红确定性高的四大行,抛弃成长性不确定的商业银行。

所以,当下投资银行股,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看。

1、股息率有多少。

既然选择投资银行股,那么首先要看的一定是股息率。

股息率不仅代表了当下的分红权益,还代表了银行股所处的位置。

银行只有在低估值的时候,股息率才是比较高的,在高估值的时候,股息率也会下降。

很多人投资银行股,在低股息率的时候买入,风险是非常高的,因为价格有下行的空间。

通常,5%以上股息率的银行,如果业绩不出幺蛾子,是比较值得投资的。

4%以下的银行股,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分外谨慎了。

银行的当下的成长性很低,股息率低往往就被高估了。

2、最近几年的业绩稳定性。

不是说银行股就不看业绩了,业绩是银行股的根本。

我们如果想要投资银行股,就必须要注意银行股的业绩,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四大行会比商业银行在当下更值得投资,因为四大行的业绩基本上是稳如老狗。

业绩有成长固然是好事,但高成长的银行一旦业绩出现下滑,那杀估值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投资银行股不是为了追求高回报,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承担这种杀估值的风险。

3、市盈率市净率。

市盈率和市净率,对于其他股票的投资参考价值,其实并不高。

但是对于银行股投资,还是非常具备参考价值的。

银行股,尤其是破净的银行股,是非常安全的。

至于市盈率,5倍市盈率是一个非常高的安全系数,代表银行5年赚的钱,等于当下市值。

如果银行不分红,理论上5年后,就能多赚出一个市值来,这个是非常高的回报了。

所以,银行股的分红其实是必然,因为银行当下赚了钱也没法去大量的扩张规模。

4、股价运行的区间及价格稳定性。

最后就是银行股的价格区间,是不是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值。

有一些银行总体的走势是非常平稳的,农行、工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它们的价格波动区间通常不超过20%,非常稳定,是可以做做高抛低吸的。

同时,这也代表资金对于这些银行股的合理价值判断,就在这样一个区间内,形成了共识。

既然投资银行股,不想买在高位,那么这些价格稳定的银行,自然就是最优选择了。

想投资银行成长性的投资者,需要对银行的实际业务有进一步了解,否则,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很难有哪家银行脱颖而出,业绩一枝独秀。

如果你是一个在意短期波动,想赚差价的股民,那银行股注定不适合你。

银行股的投资,已经完全偏向于理性化。

银行能给的回报,仅仅就是银行的分红,再多就是银行股价下跌后带来的估值修复空间。

银行也不是不具备成长性,只不过银行的成长性非常低,已经不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了。

但这并不影响银行的投资价值,因为银行作为经济的基石,赚钱能力依旧非常强,能分给投资者的红利也很可观。

如果你明确自己的目标,就是分享银行的红利,那么当下的股价入场,耐心持有即可。

挑选四大行这样没有业绩隐患的银行,寻找股息率高的银行,做长期的持有。

解禁股是利好还是利空?

曾经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股票解禁和大股东减持,发现这其中还是很有故事,或者说投资机会的。

先说个结论。

解禁当天如果没有下跌的话,那么股价大概率会有较大的涨幅。

这本质上和原始股解禁,还是定增的股份解禁,关系并不大。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要进行减持,是要举牌的,解禁中会大量抛售的,其实是一些员工的持股,或者是部分持股并不多的职业投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套现需求比较大。

解禁后如果出现放量并且上涨,只能说明有大批量资金入局,对于股价未来是相当看好的。

所以说,股票在巨额解禁之前,应该予以规避,而在解禁后如果出现一定的放量上涨行情,应当及时介入,一定会有非常不错的行情。

我们要正常地看待解禁问题,也要正确地去看待大股东减持问题,并不是说这些就一定是利空,也不是说股价一定会下跌,风险的背后一定是隐藏着机遇的,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机遇的眼光了。

正确看待解禁

首先,解禁不是一个必然抛售的举动,而是一个时间窗口期。

也就是说,解禁后资金不一定抛售,可以选择继续持有,即便抛售,也不一定就要在解禁当日抛售。

所以,所谓解禁日,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窗口期而已,这个窗口期过后,总的流通股本会增加,资金如果要炒作这只股票,潜在的资金量就要倍增。

但是,解禁并非一蹴而就的,或者说不是一次性全数解禁的,而是分批的。

1、上市三个月:新股网下申购的部分解禁

2、上市十二个月:原始股的中小股东解禁

3、上市三年:大股东解禁

也就是说,大股东解禁原则上都在三年后,但是一些通过风投介入的资本解禁时间是十二个月,也就是一年。

所有的解禁日期,其实在股票上市后,都已经确定,是可以查询到的,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或者说,其实绝大部分资金是有足够时间去应对解禁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解禁中最关键的周期,就是12个月的解禁,那些小股东和员工持股的集中抛售。

原因有三点。

1、大股东减持需要举牌,中小股东减持可以直接抛售,而且很难通过大宗减持,大多是竞价市场直接抛出,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抛压。

2、职业的投资机构,上市套现的压力很大,因为要给那些做股权的投资者一个交代,并且他们对于资金回笼的压力很大。

3、核心员工拿的一部分是股权激励的持股,另一部分其实是原始股,原始股的价格是很低的,抛售的意愿就会特别的强烈,那些股票一上市就财富自由的诱惑,大部分员工、高管都是挡不住的。

解禁前后股价会如何表现

大部分投资者很害怕解禁,是因为有部分股票会因为解禁出现踩踏式的下跌。

但其实,在这种现象出现之前,是会有一定先兆的。

股价之所以会出现下跌,是因为解禁资金无节制的在股票交易市场抛售,而没有接盘资金。

但如果有资金接盘呢?甚至有资金垂涎筹码很久,一直在等待解禁呢?

所以,解禁前后,我们要密切观察整个资金的动向和股价的走势。

其中,有几点特别重要。

1、解禁前夕的成交量。

解禁前夕,很多资金一定是会提前撤退的,因为会对解禁有一定的担忧。

解禁前的成交量,其实不在于撤退的资金到底有多少,而是在于愿意在解禁日前入场的资金有多少。

解禁前夕的成交量,是对解禁的一个分歧,成交量越大,分歧越大。

但分歧不一定代表解禁的影响好坏,还需要看股价的走势。

2、解禁前夕股价的走势。

直白地说,解禁前如果股价上涨,那么解禁后股价上涨的概率会大增。

有一些阴谋论的说法,会认为主力在配合股东在解禁日之前把股价炒高,然后到了解禁日,这些解禁股可以高价抛售。

而实际情况是,并没有这样的敢死队资金,会在解禁前刻意拉升,因为一旦解禁,抛压特别大,自己是无法撤退的。

相反,那些对解禁恐惧的个股和资金,会在解禁前出现阴跌,因为没有资金愿意接盘。

3、解禁当日的成交量。

解禁当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天。

解禁前即便走势再好,那也无法确认解禁的影响,因为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解禁当天的筹码抛售情况。

解禁当天如果不放量,说明解禁的筹码并没有抛售的意愿,他们认为当前股价低了。

这种情况往往解禁后股价会出现上涨,观望的资金会入场抢筹。

如果解禁当天放量了,也是正常现象,要关注换手率和实际的行情走势。

4、解禁当日的股价走势。

解禁当天的股价走势,决定了市场资金能否占据主动权。

但凡是当天出现上涨,甚至是大涨的,都是抢筹行为,后面的股价会大幅度上涨。

如果当天出现下跌,则要相对谨慎,说明资金是在被动接盘,并无主动买入意愿。

5、解禁后的股价走势。

解禁除了关注当天的走势,还要关注解禁日后3-5个交易日的行情走势。

不排除部分资金在解禁日过后,开始涌入市场的情况。

如果股价一路下滑,并且成交量无法稳定,那么说明解禁盘还在抛售,抛压特别大。

如果股价出现企稳或者上涨,说明解禁对于股价的影响已经过去,只要资金愿意入场,股价上涨的机会非常大。

对于一些基本面较为优质的个股,还是有很多资金在等待解禁筹码出现,大肆吸筹后拉升的。

关于大股东减持

大股东减持,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一般控股股东,解禁的时间是36个月,也就是上市后三年。

对于一般集团股东,解禁后做减持的并不多,但是对于个人股东,套现的意愿其实是非常强烈的。

辛辛苦苦创业,上市后三年,靠抛售股份来套现一部分现金,一方面用于个人财富的保障,一方面用于一些资本化运作的再投资,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股权可以算作是纸面财富,而现金才是真金白银的钱。

以一家50倍市盈率的企业来看,100亿估值对应2亿的净利润,假设股东每年的分红率为50%,就是1亿,分红所得税是20%,到手是8000万。

如果将100亿全部套现,即便是存银行,每年的利息都远不止8000万吧,愿意套现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股东套现,都代表企业不行了,未来会走下坡路,股价也要跌了。

站在常人的角度来看,套现1%,2%,回收一些现金资产,其实真的是非常正常的,并不代表不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

至于对股价的影响和冲击,主要看减持的方式,到底怎样,接盘的资金到底是什么目的。

1、减持方式,是大宗交易,还是集中竞价。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关键因素。

说白了,大宗交易是盘后交易,不仅对行情没什么冲击,而且可能涉及关联交易,有主动接盘资金。

大宗交易一般还有6个月左右的锁定期,就是买入的资金6个月内无法抛售。

很多大宗交易的减持过后,股价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是接盘关联方的主动炒作。

对于大股东来说,目标是拿到现金,并不是要砸盘打压自己公司的股价,所以能走大宗交易会尽量走大宗交易。

那些直接走竞价交易的减持,只能说明愿意接盘的资金很少,不得已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抛售。

吃相不好看,股价走势自然也就不太好看了。

2、资金目的,是折价接盘,还是关联交易。

资金接盘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亏钱,而是赚钱。

赚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折价接盘,另一种是拉升股价。

折价接盘大多源自于大宗交易,因为数额可能比较大,一次性的交易,所以一般会有5-10%的折价。

再加上6个月的锁定期,所以这个折价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还有一些在交易市场上抢筹的,相对来说待遇就差一些,股价是多少,就是多少,愿意主动接盘的资金可能就会少很多。

大部分大股东减持后,股价上涨的,都是折价交易后,资金再去拉升股价。

因为大宗交易完成了减持,市场上的筹码并没有增多,拿到廉价筹码后的股价拉升,尽可能地增加获利。

这一类比较明显,其实就是关联交易,大股东减持时引入有实力的资金所为,也算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解禁也好,减持也罢,是机遇还是风险,最终还是看股票本身到底好不哈。

上市公司本身很差,市场对于解禁和减持,一定是恐惧的。

上市公司欣欣向荣,正常地减持一定是给到一些资金入场的机会。

如果实在是看不懂减持的影响,不要去妄加猜测,看实际解禁日的股价走势即可。

资金会给出它们的答案,你再根据资金给的答案去做判断即可。

中化国际拟调出上证180指数样本股是什么意思?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于2010年7月1日调整上证180、上证50等指数样本股。其中上证180指数更换18只股票,上证50指数更换4只股票,中化国际拟调出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点评:目前上证指数180基金7只,基金规模总共237亿,中化国际占上证180指数0.19%,这样就有4500万规模基金要抛售中化国际,抛售股数450万股左右,相当于中化国际1天的交易量,对股价影响并不大。建议继续持有等待整体上市结果。

目前指数基金还能投吗?

指数基金为什么能投呢?

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过去指数型基金很烂,因为过去的指数很烂,为什么指数很烂呢?可是经济却持续上涨呢?难道指数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么?如果有兴趣可以看我的文章《你真的懂指数么?》,里面介绍的很详细,这里简单说一下:

指数基金是否能够代表经济,取决于指数的代表性,过去十年经济发展很快,可是那些伴随我们成长壮大的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等等都没能够在A股上市,退市的股票也是寥寥无几。

这就造成了市场中的股票很多是传统型行业,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要么增长缓慢,要么利润下降,而那些利润暴涨的行业却没能够上市,这就是为什么股指那么烂的原因之一。

那么未来有什么改变呢?

1 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增加,投资能力上涨

2 外资不断涌入,A股机构化

3 注册制实行,A股面临重大改革

这些问题都会改变未来A股指数的代表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的主动型基金都无法打败指数型基金,所以未来指数型基金可以投一头,而且目前整体估值处在相对低位区间。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上证50指数是包含在上海上市50支权重最大的股票,像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国联通等超及大盘股,而沪深300指数是包含上海以及深圳前300支权重最大的股票,既所括前面提到的上海大盘股,也包括深圳的比如万科,深发展,鞍钢,五粮液等深圳上市的大盘股,还包括在沪深两地上市的一些中等规模的股票,总之,上证50反映的是在上海上市的主要超级大盘股的走势,而沪深300反映的是两市上市的主要 大盘股以及中等规模公司股票的走势 这两个指数是我国股市最重要的两个分类指数,肯定是不会取消的,除非股市关门,如果看后市的话沪深300指数更加全面一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