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亮回应万科股价,​凭什么​明星​们一入市就赚这么多

2024-08-05 00:59:36 131阅读

郁亮回应万科股价,​凭什么​明星​们一入市就赚这么多?

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A股大幅震荡,大多数投资者可能都没有赚到钱,进而对投资失去了信心;此时,不妨看看一些明星企业家是如何炒股的,可有值得借鉴之处?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梳理深交所公布的“董监高及相关人员股份变动”的内容,发现董明珠、郁亮、贾跃亭、王传福、马云等明星企业家均在二级市场交易过股票。而这些企业家们的交易也各有特点:

郁亮回应万科股价,​凭什么​明星​们一入市就赚这么多

董明珠分散买入,选择在格力电器股价下跌之时持续增持;

郁亮仅有一次大手笔买入;

贾跃亭、王传福则在高位卖出;

马云一路减持。

在时机的把握上,这几个人的能力则各有不同,董明珠、郁亮对买入时机把握较好,贾跃亭则对卖出时机的把握很成功。

1、董明珠逢大跌就买

深交所公布的资料显示,董明珠最早以“竞价交易”的方式买入格力电器是在2014年3月7日,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截至目前的近3年时间里,累计买入29次,买入之执着堪比其目前对造车的执着。买入数量上,多的时候,董明珠会买入20多万股,少的时候,则仅买入数千股,甚至有一次只买入100股。同时在这期间,董明珠对格力电器的卖出次数则为零。

在2014年3月7日,董明珠的“当日结存股数”为2115.43万股,经过其不断增持以及格力电器在2015年7月每10股转增10股除权后,截至2016年12月20日,董明珠的“当日结存股数”已高达4431.85万股。按持股市值来看,则从2014年3月7日的5.87亿元增至2016年12月20日的10.64亿元。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格力电器的复权股价也一路震荡上行,明显跑赢大盘。

复盘董明珠这两年多时间的买入时机,可以发现其对时机的把握非常成功,大多数交易是在格力电器股价大幅回调之时逢低买入。在董明珠买入的29个交易日,格力电器的股价有22个交易日是下跌的,没有一个交易日股价是大涨的。

总体上看,董明珠主要是在两个时间段密集买入格力电器。一是去年牛市结束后,经过两轮暴跌,董明珠于当年9月份密集出手,全月买入13次,累计买入数量达140万股。随后格力电器股价也跟随大盘企稳回升。二是今年1月份股市暴跌时,董明珠于当月中旬开始买入,到2月初,累计出手9次,合计买入45.8万股。随后格力电器股价也企稳回升。

除了上述两个时间段,董明珠在其他时期也分散买入,而其买入时机也选择在格力电器股价低迷之时,例如其最近一次出手是在12月20日买入2万股,当时因受监管层强硬表态不支持险资杠杆资金举牌等消息面影响,格力电器与其他险资举牌概念股一起集体大跌。

那么,董明珠为何如此热衷于买入格力电器呢?从董明珠此前的一些言论或许可以看出些端倪。在12月中旬举行的2016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董明珠称,“投资格力,你一定是投资,不是投机”。另外,在今年3月份,董明珠甚至在电视节目中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即“如果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的高管只能买股票,不能卖股票,当你退休以后才能卖”。

2、郁亮精准抄底万科A

郁亮的投资风格与董明珠略有不同。深交所网站的数据显示,郁亮以“竞价交易”的方式买入万科A,仅有2014年3月10日一次。与董明珠分多次买入的投资手法不同,郁亮则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一次出手726万元买入100万股万科A。根据媒体在2014年的报道,郁亮当时“将其过去一年的几乎全部收入,都买了万科A股票。”

从事后来看,郁亮的这一笔投资的买入时点堪称精准。万科A在下跌一年多后,在2014年3月6日大幅反弹,随后小幅回调,郁亮于2014年3月10日出手买入。郁亮买入后,万科A股价一路上涨,领先大盘走强。截至目前,万科A的股价仍在高位,郁亮这一笔投资的收益约有3倍。而结合万科A与格力电器的股价来看,郁亮与董明珠的投资手法其实也有相似之处,即均是在优质的上市公司股价大跌后抄底买入。

3、贾跃亭王传福高位卖出

董明珠和郁亮向投资者展示的是准确抄底的买入手法,而贾跃亭对卖出时机的精准把握也令人惊叹。另外,王传福也在比亚迪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成功卖出。

深交所网站的数据显示,贾跃亭在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3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卖出1751万股、1773万股乐视网,炒股就是这样,没有一套嬴利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的纪律是不行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咨询微信号:xfp858成交均价分别为68.50元/股、73.33元/股,合计减持3524万股,占公司截至2015年6月3日总股本的1.90%,套现金额约为25亿元。从事后来看,贾跃亭的这两笔交易均成功地卖在较高位,随后乐视网股价就开始大幅下跌之旅。从大盘来看,去年的牛市结束于当年的6月15日,贾跃亭可谓是在牛市结束之前成功卖出上述股票。另外,根据公告,贾跃亭将在减持乐视网股票后以所得款项借给乐视网,用于公司日常经营,免收利息。

与贾跃亭一样,王传福也在去年6月份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部分股票,在6月17日、6月23日分别减持了2565万股、3259万股比亚迪,减持价格分别为68.06元/股、55.71元/股。不过,与贾跃亭在股市下跌前减持不同,王传福减持时股市已开始下跌。但总体上,王传福仍然是在比亚迪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减持的。减持用途方面,根据公告,王传福6月17日的减持是为配合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减持所得资金全额无息借予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王传福6月23日减持时,受让方为国联比亚迪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比亚迪的员工持股计划通过该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持有比亚迪股票。另外,王传福在2015年7月15日以竞价交易增持23万股比亚迪,当日比亚迪股价跌停,王传福则是逢低买入。

4、马云持续减持华谊兄弟

与董明珠一路买入格力电器不同,马云则一路卖出华谊兄弟。具体来看,马云在2010年11月26日、2011年5月6日、2013年6月3日、2013年10月28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四次卖出华谊兄弟。

马云为华谊兄弟的发起人之一,华谊兄弟上市时其持有1382.40万股(华谊兄弟随后有几年推出高送转,马云持股数量也随之增加),持股比例为10.97%。2010年11月1日,马云所持股份解禁,有691万股可实际上市流通,随后在2010年11月26日,马云减持300万股。2011年5月6日,马云再度减持1109万股。马云这两次减持时,华谊兄弟股价仍在低位,减持时机并不算太好。随后到2013年,创业板率先开启大牛市,华谊兄弟一路大涨,马云于2013年6月3日、10月28日逢高卖出308万股、1046万股。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

股票本身就是拿来买卖的,特别是对于A股同股同权来说,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话语权越高,如果持股达到较高的比例,进入公司的管理层并控制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股权有几个界限,不同的股权比例所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

绝对控制权67%,当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只有一个公司67%以上的股权,那么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这个公司,别人反对一点作用都没有;

相对控制权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这个公司;

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

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临时会议权

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当然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股权结构是建立在同股同权的基础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购买的,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那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之后,你不仅可以进公司的管理层,甚至有可能控制整个公司。

但从实际上来看,想要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个公司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关于大量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几年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万宝之争。

万宝之争可以说是最近几年A股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2015年1月,前海人寿(宝能系)就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入万科A股股票,根据披露的信息,前海人寿于2015年1月、2015年2月、2015 年 3 月、2015 年 4 月、2015 年 6 月和 2015 年 7 月都有所交易, 而第一次构成举牌为2015年7月。

之后宝能系一直在买买买万科的股票,根本停不下来,2015年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以0.15%的优势首次超越了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到了2015年12月24日,宝能系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增至24.26%,持股比例进一步扩大,到了2016年6月26日,万科公收到宝能系要求罢免包括王石、郁亮在内的万科10名董事、2名监事,宝能系亮出了底牌旨在终结万科的“王石时代”,从而达到控制万科的目的。

如果没有后来监管部门的介入以及万科、恒大的一系列操作,估计万科的董事会早就被保能系给占领了。

最终万宝之争是以恒大把14.07%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地铁,深铁持股由15.31%变为29.38%,超宝能25.4%持股成万科第一大股东,至此指万宝之争才靠一段落,王石也持续了万科的董事长职务。

由此可见,在A股想要通过公开市场购买股票达到控制一个公司的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对于宝能这种拥有巨量资金的公司来说尚不能完成,更不要说一些资金有限的个人或者小机构了。

而且万科之所以被宝能盯上,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万科的股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层持股比例太少,所以处于非常被动的一个局面。

但在实际当中即便是一些小公司,想要通过购买股票达到进入公司管理层或者控制公司的目的,难度同样也非常大。

通常来说想要进入一个公司的管理层,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有两种渠道可以操作。

第1种渠道是通过一级市场购买董事会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并非完全都流通在市场上,现在有很多公司会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非流通股一般只有创始团队成员持有,所以你可以在私下跟这些董事会成员达成交易,收购他们手中的非流动股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第2种渠道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流通的股份。二级市场就是我们正常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所购买的这些股票,这些股票相对比较零散,所以购买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但是想要通过二级市场不断的购入股票成为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里面主要会面临几个难度:

第一、持有上市的公司股票超过5%就要举牌。

当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过5%,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就必须发布公告,而一旦发布公告之后,大家知道有人要举牌上市公司,会有更多的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从而在短期之内推升这家公司的股价,这会让收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举牌之后,就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警惕,他们肯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通过回购股票,以及舆论压力给收购方施加压力等等,这会大大的增加收购方的收购难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控制权落入他人的手中,他们在上市的时候创始人团队所掌控的股权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比例都达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长持股比例达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个人通过公开市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权。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绝对控制权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票方式,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等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比如在京东的股权结构当中,虽然刘强东只有15%左右的股权,但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却超过75%,相反,虽然腾讯旗下的投资公司拥有京东18%的股权,但其投票权却只有4.5%左右。 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设置,可以让创始人团队以较少的股份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恶意收购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开启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股权单薄反收购措施,当一个上市公司面临恶意收购的时候,上市公司公司创始团队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让收购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从而达到稀释收购方股权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毒丸计划,最终盛大只能无奈的放弃收购新浪的计划。

谁是最大输家?

谁的万科:“宝万之争”最大输家是王石,最大赢家是中国公司法

上回说到,接班人郁亮的感恩与王石的非体面谢幕。这回咱们先来盘点一下“宝万之争”中的赢家与输家,以后再说王石在万科及在“宝万之争”的几大失误,以及为什么说王石的谢幕非常不体面,而且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教父”型“拿遍所有能拿奖项”的明星企业家的集体不体面谢幕。很可惜,俗务缠身,暂时无法专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与写作,否则,“宝万之争”写上二三十回,应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大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邓峰提出,以王石、郁亮为首的万科管理层,系这场控制权争夺战中的最大输家,不仅是因为王石被迫离场,还在于他们将在财务制度、高管薪酬等各个方面,接受新股东深铁的控制。(《腾讯财经》2017年7月4日)

关于王石是“宝万之争”的最大输家,这点我同意,且在2016年春天,我已认为这是王石必然的结局,按当时我对朋友与学生交流时的预测原话:“王石与王石的万科是最大的输家,王石必然出走,郁亮接班,王石与王石的万科不再受国人普遍尊敬。”现在看来,我的观点还是与很多人不谋而合,虽然我不是英雄,但还是与这些人所见略同的。

也就是在说这番话的几乎同一时间,在所住碧桂园的隔壁万科水晶城享受了一次隔壁老王的断崖式服务:看完电影出来,在停车场栏杆前被拦住近三十分钟,后面几十辆车空自猛按喇叭,原因居然是岗亭管理员脱岗不知去向,值班经理满头大汗赶过来,走来走去不停打电话无济于事,后来不知用的什么方法终于开阐放行。面对着满脸歉意说了很多遍对不起的西装革履的经理,我还是忍不住说了句,“以你们现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作为普通市民,我看王石就应该辞职,而且应该早点辞职,难道这么一场还没结束的宝万之争就能将你们团队打得如此颓废?”

尽管一直不认可万科居住小区的道路规划、容积率、文化气息,尽管十多年前教学生《物业管理》时对教科书中”四大管理模式之万科模式”的描述既好奇又有些不可思议,对于以上遭遇还是有着第一次遇上的正常的费解。

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挑起事端、差点攻无不克的宝能及其掌舵人姚振华,中途插一杆子以调停人自居、后来据报道为此亏了70亿元的恒大及其掌舵人许家印,无疑是跑步进入三甲之内的另两位输家。

在这场戏剧性地在戏剧中结束的戏剧中,宝能系无疑吃了哑巴亏还不敢不应不必申辩,更不可在尘埃落定后的万科提什么要求,赶快拿点资本溢价跑得远远的永远别回万科方为正道,有评论认为宝能还可以在万科股东层面如何如何,深铁又如何如何在现在及未来为宝能无意中助其做到什么什么,不能苟同。也许,最具幽默感的是恒大的许家印,在戏剧中角色不清晰、战略目标不明确,陪跑一段后扔了数十亿却意外地还被监管部门处罚性地关注后快速跑开,似乎毫不相干,似乎从未在戏剧中出现过。至于为什么恒大会陪跑,个人猜测了原因,曾对身边的人讲过,在这里却不好明说。至于万科原大东家华润,有人认为华润失策是输家,我只能一笑置之,也许说这话的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万科,至少万科的王石,后王石时代的郁亮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最大的挫败将是内部人控制计划从此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启,这个期限也许是永远,至于此后的“财务纪律约束、薪酬限制”倒是芝麻与西瓜的关系了。

对于一时风光无限、二十多年来被奉为财富英雄时代楷模的隔壁老王及其团队,还有什么比黯然销魂、丢帅保车、面子上很好里子却需要关起门来抱头痛哭更痛苦的呢?

也许,若干年后,隔壁老王在与田朴珺泛舟西湖时,会忆起当初如果不在内部大会上说万科股权分散易被攻击、如果任由万科股权自由浮动为全体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为其他什么团体谋求利益最大化、如果在北京与老姚四小时会谈后走出大门时与卖菜出身的老姚握上一次手且不说类似不欢迎野蛮人的话,事情又会有怎样的未必相同的结局。老姚在老家的海边,也许会不自禁地沉思,当初要是不急着去出征格力而惹恼董明珠,是否能真的如己所愿。

过去已不能假设,而未来,总是要来的。

(未完待续)

2017年7月5日

如何看待王石在房地产行业的地位?

这个让我想到一句话,大江东去浪滔滔。刚好也是房地产相关人员,对这个问题算是有一定的理解和想法。抛去王石先生个人私生活的,但看房地产行业的行为。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我看过他的写的书,也很多一些关于万科的书籍。确实万科能够做到行业数一数二,而且持续这么多年,王石的贡献确实非常巨大,也轮不到我辈评论。一个稳健的,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而且有稳定传承的。房地产开发的作风正直。职业经理人风格特别明显的这么一个公司。非常值得学习。1、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是中山城市进程的一个绝大贡献者,万科累计开发的面积数据我没有拿到,但肯定可以排名前3的,这也说明王石带领的万科在这个城市进程方面的积极贡献。虽然房地产开发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也贡献了几万个,甚至关联的几十万块相关的工作岗位。2、多少房地产企业,甚至其他行业的都在学习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文化,这个也确实引领了一波中国公司文化成长史的,是有一定的历史贡献的。3、万科正派的拿地,开发模式,绝不行贿受贿也是值得推崇,虽然不是100%做到。也是值得推崇的,起码能净化社会风气。看待王石就是看待万科30年在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地位,中国的房地产狂奔的30年。房地产是否还会继续狂奔呢,不知道。也许以后的房地产更加的精彩有趣,也说不定。但我们能说的是在中国房地产飞速狂奔的前30年。

万科养猪是为了房地产转型还是为了拿地?

跟拿地没关系,属于万科长期的战略布局,企业多元化产品发展的项目。

猪肉占肉类的60%的购买量,“二师兄”一直占据着肉类的“销冠”

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的影响,中国猪肉存量减少而价格“暴涨”,去年只要跟养猪有关的产业都挣到了钱。

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人在猪肉的需求降低,但国家冻猪肉的储备量充足,马上又有美国进口的4万吨猪肉到岸,需求低迷打破“供不应求”格局,猪肉价格已经持续11周下降。国家发改委表示,4月29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价格为29.92元/斤。

专家认为随着疫情慢慢结束,学校开学后猪肉的价格慢慢提高,预计到9月份猪肉价格还有一个峰值!

但中国的猪肉价格无论怎么变化,总体还是呈螺旋上涨趋势。

涨上天的“二师兄”飞不动了,万科真是为了猪肉市场的暴利而来的?

可以肯定的说猪肉市场的利润是有的,但是暴利不暴利要看运气。

从万科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到,他们今年的计划只是要出栏25万头猪,而跟重量级养猪大企业的千万头猪的计划差很远。

我们按照每头猪1800元利润计算,25万头猪只能给万科带来4.5亿的净利润,而跟万科全年利润389亿元相比,简直是不可一提。

相对于短期业绩,万科养猪更重视长期的战略布局。

可以预见的是,猪肉养殖会越来越产业链化、科学化,这些大企业加入战局会提高甚至改变整个国家猪肉养殖产业链的生态。中国的猪肉市场不会再受到外国产量的影响,达到自给自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