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发债什么时候上市可以交易,新债中签后怎么操作
大秦发债什么时候上市可以交易,新债中签后怎么操作?
新债打新人数从年初的80多万到现在的802万,打新人数翻了近10倍,可转债也变的1签难求,本文就带你讲述整个新债从发售到上市的整个过程,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风险能力,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下面共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如何100%买入新债?
(2)持有的新债上市后如何操作?
(3)未抢到新债,新债上市后如何操作?
如何100%能够买入新债?9月4日申购的宝莱转债,中签率仅为0.72%,这个中签率低的吓人,后续这个中签率应该也是一签难求,但是如何能够100%买到新可转债呢?
答案就是:抢权配债而如何进行抢权配债,就要从可转债的发行流程上说起,可转债在上市的各个阶段都会进行公示,主要分为5个阶段:
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通过——发审委通过——证监会核准——开始申购
其中发审委通过就说明,可转债申购已经基本同意,发行只是时间问题。例如:大秦铁路最近刚通过发审委。
那针对这几个步骤如何进行抢权配债呢?以大秦铁路为例:大秦铁路如果想要配债成功,需要买入300张股票即可,按照目前6.52元/股,不到2000元就可以配1手可转债。虽然此时虽然能够100%配债成功,但是发审委通过到正式发行还有一段时间,常规的配债都是在证监会批准后进行抢权,因为这个阶段基本上1个月左右就可以进行上市配债了。这个阶段时间成本小,股票波动也很少会下跌,一般都是走上涨趋势,尤其是进入第五个阶段后,股价基本都会有剧烈波动。
第五个阶段-开始申购:这个消息一般是提前2天进行公布,这时候有的投资者提前埋伏股票,如果股票大涨,很多都是不再进行配债,直接抛售,因为相对于配债完后面股价肯定会有一波大的下跌,与其买可转债还不如落袋为安。以9月4日申购的宝莱转债为例,当日暴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资者配债完成开始抛售。
持有的新债上市后怎么操作?如果是作为一个打新者来操作的话,那就是直接在集合竞价卖出。这样做的优点就是,保持本心,打新就是打新,不参与后市的市场博弈,这种“铁憨憨”式的操作,在2019年能够带来5878元的收益,在2020年的上半年能够带来1599元的收益。
而如果作为一个债券投资者,想要参与后市的市场博弈,那就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忍受程度和市场的风口转换来选择自己的操作了,例如科华转债,正股科华生物非常强势,但是科华转债自首日上市以来达到119元,后期基本都是一路下跌。这些下跌作为可转债投资者确是必须要承受的。
未持有新债,上市后如何操作?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一般可转债上市后很多都会被砸盘,导致可转债价格严重被低估,如果这个时候选择买入,等到一些人反应过来,可转债又会被迅速拉升,正如之前上市的城地转债一样,开盘后迅速跌到115元,然后又慢慢的拉升到121元。因此这时候如果机会能够把握的好,也能赚取一部分不错的收益。
新债中签或持有,买入或者卖出只要找到自身的逻辑即可。
风险自担,收益自享。
以养士著称的齐国公子孟尝君为何落了个被灭族的下场?
孟尝君这个人,堪称是战国的平头哥,谁得罪了他,他都得咬一口。孟尝君田文是一个自私自利,而又睚眦必报的人。
因此得罪了很多国家,在他势力强大时,大家自然不敢动他,等他落魄以后,自然算账的人就纷纷都来了。
鸡鸣狗盗逃离秦国,怨恨秦国,联合韩国、魏国合纵攻秦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田婴的儿子,关于他前期的记载,《史记》中孟尝君的本传中记载不详。
其实在公孙衍和张仪的传记中,有过田文出任齐相和魏相的记载。另外,齐湣王继位的时候,田文就已经是齐国的权臣,齐王十分忌惮他。
因此可以说,田文在前往秦国为相的时候,其在山东六国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了。秦昭襄王听说田文的贤能,就邀请他到秦国担任相国。
结果田文在秦国没当两天相国,就被人进言,认为他是齐国宗室,做事情肯定先考虑齐国,而后考虑秦国的。这个人真是太不了解田文了,他做事一定是先考虑他自己的。
秦昭襄王听了大臣的建议,将田文罢相,并囚禁起来,意图将其杀掉。但是田文养了数千门客,可不是吃干饭的,以“鸡鸣狗盗”的技能,帮助田文逃离秦国。
田文回到齐国之后,齐湣王因为派他到秦国,差点丢了性命,对田文感到十分愧疚。就任命田文为齐相,执掌齐国的国政。
田文一直记恨在秦国受到的羞辱,没过几年,就联合韩国、魏国,合纵伐秦。以匡章为将,攻破函谷关,联军进至盐氏,逼迫秦国割地求和。
虽然担任齐相,却不思为齐国着想,一心只在乎自己的权势田文在齐国担任相国期间,吕礼从秦国逃到了齐国,齐王任命吕礼为宰相。田文听从苏代的建议,破坏吕礼主张的齐国与秦国联合的主张,促成了魏国、赵国与秦国的联合。
在田文和吕礼争夺齐国权力的过程中,田文甚至给秦相魏冉写信,让魏冉促使秦国出兵攻打齐国,把占领的齐地作为魏冉的封邑。
最终魏冉果然让秦昭王下令秦军攻打齐国,攻占齐国陶邑地区,成为了魏冉的封地。之后魏冉未来扩大自己的封地,多次派秦军侵占齐国土地,田文虽是齐相,但也堪称齐国的罪人。
乐毅伐齐,田文也是功不可没田文在齐国多年担任相国,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天下只知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啊!
齐湣王深刻感受到了来自田文的威胁,齐湣王七年,齐国贵族田甲挟持齐王,不久虽然被平息。但是齐王借着这件事,嫁祸给了田文。
田文十分害怕,就跑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田文为丞相。公元284年,在田文的联络下,魏国与燕国、秦国、赵国、韩国联合,发兵攻打齐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乐毅伐齐”,齐国大举溃败,被乐毅攻占七十二城,濒临灭亡。所幸在田单的反间计和火牛阵之下,齐国得以复国。
可以说,齐国濒临灭亡,孟尝君田文虽是齐国宗室,但他却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他信念齐国,在五国联合的时候,从中阻挠,或者让齐王造作准备,恐怕齐国也不至于仅剩两城吧!
田文虽然善养宾客,但是对待平民百姓却并不友好荀子评价田文说:“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第一个故事,冯谖的“焚券市义”,田文派冯谖到封邑为他去收债,冯谖问收完债,要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田文说你看家里缺啥就买啥吧。
冯谖到了薛邑就假传田文的命令,把债券合同都烧毁了。冯谖回来告诉田文给他买了“义”,获得了群众高呼万岁的“义”。
其实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田文的豢养门客,锦衣玉食的生活,大部分都来自于对封邑百姓的盘剥,以及放高利贷所得。
这恐怕不是其对普通百姓友好的表现吧,终归来说,他还是一个榨取劳苦大众民脂民膏的贵族奴隶主罢了。
第二个故事,是田文从秦国逃出的时候,途经赵国,平原君热情地招待了他。赵国人听说田文贤能,都争相来看他,看到他身材矮小之后,就有人出言嘲笑。
田文大怒,率领门客一起跳下车,接连砍杀几百人,摧毁了一个县才离去,这就是他回应主人热情招待的态度吗?
善恶到头终有报,田文死后,齐国与魏国联合攻灭薛邑晚年的田文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此时他统领薛邑在诸侯中持中立态度。齐襄王刚刚继位,齐国不复当初的强大,难以令其臣服。
所以齐襄王采取友好亲近的策略,与田文交好,使薛邑获得了独立性。四处树敌,好日子总有到头的时候。
田文去世后,薛邑失去了强势人物的庇护,他的几个儿子也为争夺继承爵位而相互拆台。趁此机会,齐国联合魏国,一举攻灭薛邑,田文的子孙被杀戮殆尽!
所以说,孟尝君田文虽然在很多传说中被塑造成了“乐善好施,广结宾客”的形象。但是掩盖不住他四处结怨,与君王不和的现实,在他为相的国家,对他的评价都不怎么样,否则也不会是齐、魏联合屠灭薛邑了。
另外,结怨于外不说,田文家族在他死后也开始四分五裂,给予了本就对他怨恨很深的齐国可乘之机。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啊,自取死路,老天也帮不了啊!
把股市做成价值投资?
先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把股市做成价值投资,只是分红盈利,不做差价买卖,是可以的。
这也是价值投资的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投资模式需要把握好一下几个关键点:
上市企业的选择要想以这种价值投资模式盈利,并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以的,投资标的必须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一、高股息
我界定的高股息:
1、高于貨基的年化收益率。比如现在的貨基平均年化收益率2.43%,这是所用资金的时间成本。低于这个收益,投资就没什么意义了。
2、高于通货膨胀率。2019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中枢为2.9%,如果股息收益小于2.9%,投资资金还是贬值的。
3、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
大体看了一下现在的理财产品收益,最高收益为4.5%,因为银行理财相对来说算是无风险收益,而投资股市是有较高风险的,所以这也是必须要衡量比较的一个收益数据。
附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前5名
二、高增长
高增长主要体现在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方面。
1、净资产
高分红的企业,净资产一定要能够填权且稳定增长。如果实施分红后,不能填权或者净资产停止不前,那么分红也就失去意义了。
2、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反应一个企业赚钱的速度。
我觉得这个速度最少也要高于国家GDP增速,2019年的GDP增速为6.1%,不然在速度上就落后了。
三、持续性强
既然选择长持,那么企业不但要分红,增长有持续性。还要求企业至少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都依然存在的,这一点比如四大行,中国平安等应该都是符合的。
买入时机的选择要想过得更高的股息收益,更好的享受企业自身成长带来的价值增加,一定要在低估时买入。这一点尤为关键,下面我以工商银行为例进行说明:
1、2009年12月31日,市价5.44元,净资产2.02元,市净率2.69买入。持有至今。
期间共现金分红11次,累计每股现金收益元。现市价5.12元,价差为-0.32元。
你的投资收益为:40.72%。
年化收益率为:4.01%
2、2013年12月31日,市价3.58元,净资产3.63元,市净率0.99买入。持有至今。
期间共现金分红11次,累计每股现金收益元。现市价5.12元,价差为1.54元。
你的投资收益为:113.82%。
年化收益率为:18.97%
由以上两种情况可以明显看出买入时机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在低估时买入。
投资的截止点时间万事万物都有个始终,那么这种投资模式的终点在哪里呢?他的终点就是买入的几个条件不能满足的时候:
1、股息率不高了。
2、净资产收益率不快了,不能填权了。
3、其他因素导致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了。
另外一种价值投资的模式除了上面题主所说的这种模式,价值投资该有另外一种模式。
就是:
选择高分红、高增长、持续性强的企业,在低估时买入,持有,享受股息带来的现金收益,等待高估时,再卖出。这也是我的投资理念。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题主有所帮助。也欢迎朋友们关注我,在投资的路上共同学习、交流、提升。
一个新政权是通过什么支撑自己长期战争的?
人类有很多种类型的帝国,如军事殖民帝国、传统封建帝国、资本主义帝国等。他们发动的战争,也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文明条件以及对经济基础的选择而有不同的原因。
多数时候,一个地区崛起强权不难,只要枭雄豪杰们因势利导还是可以做到,可是要求强权还能同时占据文明高地就不太容易。因为越是文明的地方,社会的整合难度越大,发动战争的成本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和平。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易富难贵,人类历史文明古国就那么几个,文化积淀不是说有就有的。
(人类文明古国没有几个)
于是,我们看到的历史上的帝国多数都是军事帝国。他们凭借着武力建立起了一个个庞大的帝国,他们不断的发动战争,似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比如大秦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这是因为缺少文明内核的军事帝国的生命力本就在于不断的征服和领土扩张,他们缺少对异族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就通过建立起唯一政权使得人们必须接受其统治的有效性。
他们通过军事扩张,不仅使其获得丰厚的战利品以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帝国财政的收支平衡,还给其内部注入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断向上攀升的进取精神,确保了帝国的内聚力。
一旦扩张由于某种原因被迫终止,它所带来的战利品和相伴而生的进取精神也就无法保持,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就会象定时炸弹一样爆发。
帝国精神上的分裂之后便是帝国的逐渐衰亡,外部敌人和内部反叛者会对帝国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如果这些威胁足够强大,帝国的肢解将注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才会有一句古话叫做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
(奥斯曼帝国的发展诠释了守江山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优秀文明内核的帝国,他们没有怀柔远人本领,其凭借统治的武力本身具有明显的中国法家的“耕战精神”。帝国的所有资源都被投放到了战场,民众若想出人头地,就只有参军打仗获得军功。
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帝国对边疆省份的控制力会相应下降,类似于唐代藩镇一样的地方实权派将要求越来越多的权力。当发动战争的获得的收益已经抵不上所耗费的战争成本(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边疆省份对获得收益不满与内地省份对剥削的反抗,会让帝国的政治日益复杂,并最终导致帝国解体。
对于拥有文明内核的帝国,比如中华帝国,情形就有不同。皇帝们能够塑造“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并且通过外儒内法的统治制度的设计使得人们能够在稳定的秩序里安心生产。同时,由于中华帝国所处的东亚周边国家都是老少边穷,劳民伤财发动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免“亡秦者胡”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旦能够得到这样的安全预期,中华帝国会倾向于选择和平。
时间发展到近代之后,资本主义帝国渐渐大行其道。由于资本最大的政治诉求是通过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他们起初倾向于采用贸易的手段而非直接军事控制。可是随着剥削的程度加深,必然会导致传统经济秩序的崩溃。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被新生的工作机会吸纳,殖民地日益强烈的排外情绪使得资本主义帝国不得不进行直接领土控制。这既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初衷不相符,又在事实上造就了殖民地帝国。
一旦直接控制领土,各种统治成本就会上升,帝国政府不断发行债券融资打仗,金融逐渐取代贸易成为帝国的收入,随之而来的即是产业空心化。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帝国就逐渐落入了传统封建帝国的发展模式,最终面临着解体。
(大英帝国诠释了资本主义帝国的发展结局)
现阶段的帝国主义,他们看重商业利益更甚于直接控制土地,所以,称呼他们是商业联合体也不过分。为了塑造文明内核,他们还把“自由”、“民主”当做挡箭牌。
可是自由民主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道,商业帝国的利益受损,社会族群也将面临分裂。能够维系帝国表面和平繁荣的做法,只能通过攫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用金钱来收买人心。所以,贸易战成为了主流。可是,这种方式又能够持续多久呢?
目前手头有250多万?
我特别注意到,关于您在题干中提及的“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怎么获得投资收益的最大?”这句话,可见这其中的前提条件是非常明确的,也是十分审慎的,既然抱着这样的投资心态,那就相当于把投资标的物已经划清楚了。
除了银行存款产品以及国债等低风险产品基本上能满足你的条件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投资方式可以避免了,而且你也说了这250多个是用于将来买房用的,因此保持谨慎的选择并没有错。
但是,限于你的这笔钱不算少,如果要全部存入银行的话,我的建议是也应该是分几家以上分别存入不同的银行为好,这也是存款保险条例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一般都是在一家银行存款产品不超过50万(本息合计)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此外,购买储蓄国债的安全度高于存款产品,但通常都是三年期和五年期两种,尽管可以提前支取但那可能会面临着利息的损失。
总之,一点都不想承担投资风险,我可以理解你,毕竟那是购房款项,既然这样就尽可能以安全为前提下,获得相应的理财收益即可,不要盲目追求最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