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集团,如阿里巴巴腾讯苹果沃尔玛
mih集团,如阿里巴巴腾讯苹果沃尔玛?
买大公司的股票,如阿里巴巴、腾讯、苹果、沃尔玛,是否赔钱风险小?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我是谦秋说。一个浸润市场18年的老股民。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大概率来说赔钱的风险不大。但我觉得大市值公司高估了,跌起来也是挺要命的。当下看起来阿里巴巴,腾讯,苹果这些互联网企业,只是估值适当高估而已。赔钱的风险确实不大。但沃尔玛的话,我觉得就未必了。毕竟受电商冲击很厉害。就算是当下的估值不高,但中长期来看,无法跟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竞争的。接下来我来说说大公司的股票,到底怎么样?供大家参考。
首先、大公司不代表就是有竞争力,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有没有投资风险,我觉得跟估值水平,跟未来成长性等等因素息息相关。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就特别喜欢小市值成长股的投资机会,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一度实现了13年29倍,复合增长是29%的惊人战绩。所以投资风险大不大,跟是不是大公司没有必然联系。
其次、大公司一旦被确认财务造假,或者行业进入衰退期,那中长期持有的下跌风险也是非常大的。财务造假,那最大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安然公司,从上千亿的市值一度接近归零,不知道有多少中小投资者的资金打了水漂。而进入衰退期的公司,好比日本的夏普,美国的柯达。曾经都是我需要仰视的公司,这么多年下来,夏普已经是需要不断卖出资产来维持生计,而柯达公司干脆只能破产保护了。
再次、大公司,往往比较容易引起机构投资者注意。对于类似投资机构来说,过小市值的上市公司,腾挪的空间很小。低于50亿的公司,买入卖出都会引发上市公司的暴涨暴跌。还要面对类似证监会的调查。当然极度看好的标的,不再讨论的范畴。完全可以选择私有化。
最后、大公司也曾经是一个小公司。如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的那些因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我觉得大公司的竞争力显然要比小公司大很多。日本的很多公司,曾经都是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公司也得了大企业病。竞争力大不如前。最终日本的电器三巨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巨额亏损。上市公司的市值也是缩水很多。
总之、投资没有一成不变的,上市公司也会经历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大公司往往是已经完成了成长期,而进入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对于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我更加倾向于中小市值的有竞争力的成长性企业,而对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线投资者,选择的余地就非常小了,当下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其实他们的成长空间还没到天花板,只是市值很大而已,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机会,所以自然这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
谦秋说问答,开心有内涵。
中国的股市适合小白炒股票吗?
那一国的股市也不适合小白的,不只是股市,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如此,或许股市表现的更明显吧。别看股市门槛很低,有个几千块钱就可以进入,但想做到其中的精英,比其它任何职业都要难,都要苦。在其它职业中,你做不好还有可能不赔钱,但在股市中,你做的不好就会亏钱,在这个行业中,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我进入股市10年,赔了六年,才开始盈利的。这中间看了多少书,花了多少时间去学习,恐怕只有自己才会知道。
新手适合做短线还是长线,在我看来,新手就不适合做,先去学习专业知识才对。当你拿过一只股票,基本面能看懂他的报表,技术面能看懂他的趋势后再进入股市不晚,放心,A股不会关门,只要你有本事,随时可以进来赚钱的。
如果说以前的A股进入危险性还不大,那现在A股的危险是以前的几倍之多。当前A股处于转型期,退市制度面临常态化,积攒20多年的垃圾股面临清算的风险。未来两三年内,会有大量的退市股出现,如果你没有能力避开这一类股票,还是不要进入股市了。踩到一只,就会让你痛不欲生。
另外,随着A股的扩容,市值的增大,未来的股市再难出现普涨的格局。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能力选对方向,你可能就会赚了指数不赚钱,还有可能亏损的境地。
好了,做为一个股市的小白,你感觉你有能力避开垃圾,选对方向吗?如果能,那就入市吧。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互动交流,我是禅风,点赞关注,后面的内容会更精彩。
为什么是长子接班?
首先,李嘉诚依然是集团总顾问,不能算正式退休。
长子经营,也符合中国人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这样闹矛盾的概率小
再次,李泽钜一直是李嘉诚培养,已经在李嘉诚下面工作几十年,性格沉稳,符合条件
李泽楷喜欢新奇事物,李嘉诚也没有亏待他,把股份变成大笔的现金给了李泽楷,让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大集团的老板,股权必须有足够比例,这种做法非常稳妥
当然,可能李嘉诚心里更喜欢大儿子的经营风格,李泽楷还是不够稳
我看过腾讯传,早期李嘉诚是通过挚友老乡马化腾父亲的介绍,知道马化腾做互联网呢,就把这个生意给了李泽楷,李泽楷投了200多万,后来全部卖给了南非mih,虽然当时看生意不亏,但是现在看,错过了成为世界首富的机会,李嘉诚是不是心里觉得二儿子经营思路有问题呢,
腾讯传说,当时马化腾去香港李泽楷别墅找他说股份的事,别墅里灯红酒绿,美女如云,马化腾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终于李泽楷抽个空见了见马化腾,一听说股份6倍价格可以卖,李泽楷非常高兴,马上签了字。
马化腾人生基本最大的一次股权转让,就简单几句谈完了,
不知李嘉诚介绍的好活这样草草结束,李嘉诚心里咋想,你要是父亲,会不会觉得败家倒霉儿子,就这么把几千亿美金扔了。
虽然李嘉诚从没说过,但不代表心里不会琢磨,所以,把集团交给大儿子,也是对二子李泽楷的不放心吧,如果不是运气好生在富贵人家,也许,他们就是普通人,您说呢
为什么说腾讯是国企?
腾讯不是国企,是民营企业。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由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五位创始人共同创立。马化腾是 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腾讯真正的大股东是一家南非的传媒集团Naspers全资子公司MIH,持股数31.51亿股,占比33.24%。
腾讯第二大股东是AdVance Data Services Limited,持股7.7%(也有说股本占百分比10.6%),是马化腾全资拥有该公司。
马化腾的股份只占9.1%
晨兴资本投资小米赚了至少120亿美金?
风投公司把宝压在了初创企业身上,以期最后能获得投资回报。然而,成功的投资需要你事先做好功课、拥有强大的信念并且足够耐心。如下便是风投行业最成功的“本垒打”背后的那些事。
就风投资金来说,回报遵循帕累托法则——所得利益的 80% 源自于20%的交易。出色的风投在投资时很清楚一点,要想获得成功,那么他们也会承担很多亏损。接下来我们将盘点几笔最成功最耳熟能详的风险投资:
第一、阿里巴巴
2014年,阿里巴巴股票筹资额达到220亿美元,这依旧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在2000年,日本电信巨头SoftBank给阿里巴巴投资了2000万美元,持有34%的股份。这次IPO让阿里巴巴的市值达到了2310亿美元,而软银在阿里持有的股份价值也超过了600亿美元。
当软银投资的时候,阿里巴巴依旧是采用预营收模式。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之所以决定进行投资,原因在于他知道互联网将要改变中国,日本和美国已经先一步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在1999年,他与20名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进行了见面,最终挑选出一个人进行投资。那个人就是马云。
“我们不谈营收,甚至没有谈到商业模型,我们只是聊了聊共同的愿景。”马云之后说道。
第二、京东
2006年,中国电商公司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寻求2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为此,他向中国私募资本公司Capital Today寻求帮助。结果,Capital Today决定投资1000万美元。这笔增至5倍的投资最终证明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京东在2014年上市的时候,Capital Today的股权价值24亿美元。
在Capital Today投资之后的这些年里,中国电商行业迎来了发展高峰——许多其他公司都开始注意到了京东。
在2011年,沃尔玛参与了京东15亿美元的融资轮。之后,这家零售巨头将其在中国的整体电商运营业务都交给京东负责。到2017年2月,沃尔玛在京东的股份已经达到12%。
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 Board也参与了2012年11月份4亿美元的私募融资轮。在京东上市之后,所持股份价值增至6.3亿美元。
第三、美图
2016年,中国图片编辑应用美图上市,这是香港十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公司市值达到49亿美元,且在IPO筹资中拿到了6.3亿美元。这对中国科技市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美图的早期投资者Sinovation Ventures获得了40倍的投资回报。
2013年,Sinovation领投了公司的A轮融资。2014年,在美图价值1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Qiming Venture Partners也参与了进来。
第四、谷歌
1999年,谷歌分别从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以及红杉那里筹集到了1250万美元。2004年谷歌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这两位投资者的股权分别价值43亿美元——近300倍的回报。
Kleiner以及红杉必须对谷歌的潜力抱有十足坚定的信念,因为在首次投资和IPO之间的那段时间,市场十分混乱。
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市场价值大约损失了1.8万亿美元——单单在2001年,纳斯达克市场就损失了一半的市值。2004年,谷歌又重新发展成为了一家价值23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数字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
A轮融资时Kleiner Perkins以及红杉的要求便是,让谷歌的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以及Sergey Brin引进外面的首席执行官来运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