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私募基金公司排名,我想知道上海有哪些有名的私募公司

2024-07-23 08:07:57 95阅读

中国十大私募基金公司排名,我想知道上海有哪些有名的私募公司?

腾龙私募是中国腾龙私募基金的简称,被誉为“中国内地最有信誉的私募基金”该基金总部设在上海,深圳和武汉为机构的办事处,三地均设有办公地点,但是该私募行踪诡秘,很少能与他们联系上,据了解合作对象主要是大资金的客户,小资金的客户一般很少有机会跟他们合作,他们的合作讲究的是长期而诚信的合作。

也曾提出过“聚滴水成江河”合作计划,曾经发展过一批资金量小的客户,一步步的用长时间的合作,将小资金变成大资金,将小散变为大散。

中国十大私募基金公司排名,我想知道上海有哪些有名的私募公司

他们对股票的操作风格是快进快出,稳健盈利,从而规避风险。

我知道就这么多了。

私募圈是什么意思?

vc是风险投资的意思,vc是行业圈的一种。 VC是venturecapital(风险资金)投资的意思,是指风险基金公司用他们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他们认为可以赚钱的行业和产业的投资行为。vc在国内也被翻译为创业投资,顾名思义,其投资阶段会比PE投资要早期,而且主要投的方向一般为科技领域。 VCVentureCaptial风险投资一般为一些小型公司,刚起步的公司进行融资。由于这些公司的前几年都存在亏损状态,存在非常高的投资风险,得不到银行的担保贷款,所以在VC的融资里并不存在负债的说法,但是因为这些公司存在非常大的发展与上升潜力,所以是存在投资的价值的。 VC投早期的项目,项目初具规模,但是商业模式可能还不成熟,一般投资额也不大,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互联网行业中的投资项目,基本上都属于VC。

国内顶级私募公司排名?

敦和资管,百亿级私募基金。拥有16位全职基金经理、36名研究员,总经理张志洲还担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理事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主席。其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很有名,宏观研究水平扎实,与屈庆并称“双庆”,在2014年之前两人几乎包揽新财富固收第一名,他2002年加入中金公司,曾任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带领研究团队连续10年荣获《新财富》杂志评选的债券研究“最佳分析师”称号前三名,2012年获得十年特别大奖“功勋分析师”称号。江湖人常言道“没事多看徐小庆”。

重阳投资,百亿级私募基金。创始人裘国根是私募界的顶级大佬,1996-1997年,他重仓深科技 A、四川长虹、深发展A,获得近20倍增长,一战成名;而后在2006-2007年,他又重仓吉林敖东、长江电力、白云机场、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万科A,获得12倍增长。其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是传奇,曾先后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负责人。2010-2011年,王庆带领的摩根士丹利经济研究团队连续两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亚洲区第一名。人大重阳就是重阳投资资助的,可见其实力之强悍。

宏流投资,前百亿级私募基金。其董事长是有着“公募一姐”之称的王茹远,曾任宝盈基金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宝盈核心优势混合A以56.40%的年收益获得了2013年度混合型基金冠军。不过“公奔私”之后,她的业绩却差强人意,2016年4月12日,她被人爆出旗下一只名为宏流招财猫港美中概通的产品亏到5毛钱以下(3月底累计净值0.4875元),说是王茹远本人操盘。

东方港湾。其董事长但斌是知名的网红,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历任君安证券研究员、大鹏证券资产管理部首席投资经理,并于2004年初创建深圳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他的投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买茅台”。

景林资产。百亿级私募。据介绍,目前景林资产有20多名资深研究员,这些研究员只分行业,不分地区,对所在行业在A股、港股、美股的上市公司进行全覆盖。总经理高云程是做QFII出身,有超20年的投研经验。

星石投资。百亿级私募。江晖、杨玲均是行业超级大IP。江晖为中国第一代公募基金经理和第一批“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曾参与筹备华夏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等大型老牌公募基金,他同时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杨玲曾任职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合规与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席主席。

千合资本。徐翔之后,王亚伟为私募第一IP,也是当年的“公募一哥”,不过转私募后,或许是近几年行情低迷,王亚伟的业绩很一般。他在华夏基金当到副总经理,斩获荣耀无数,几乎囊括行业大满贯,而那时候总经理正是公募基金第一人范勇宏(现鹏扬基金董事长)。

赤子之心。创始人赵丹阳创造了A股市场上多个第一,2004年,开创了以信托为平台的阳光私募行业,成为阳光私募第一人;2008年,高调主动宣布私募基金清盘,巧妙躲避了一轮熊市;2008年,以211万美元的价格,竞拍到2009年巴菲特慈善午餐的机会,他是第二个跟巴菲特吃饭的中国人(第一个是段永平)。

拾贝投资。百亿级私募。董事长胡建平也是华夏基金出身,在鹏华也干过。去年业绩一般,年初发了几个新产品,都不太行。

清和泉资本。董事长刘青山有20年投研经验,中国第一代明星基金经理。参与筹建华夏基金、湘财合丰基金(泰达宏利前身),曾任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

淡水泉投资。疑似千亿级别私募。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赵军,原嘉实基金总裁助理,奉行价值投资。据传其有着超越一般卖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阵容,覆盖全行业。

高毅资产。疑似千亿级别私募,据传规模甚至超越淡水泉。董事长邱国鹭曾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和投委会主席,在基金业19年的履历中包含了60亿美元私募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跨国对冲基金共同创始人、2800亿公募基金公司投研负责人等从业人员

最优秀的基金公司是哪家?

2018年中国股市低迷,上证指数跌24.59%;上证50跌19.83%;沪深300跌25.31%;中证500跌33.32%;创业板跌28.65%。

一般基金公司会有数十只基金,每只基金有专职的基金管理经理,每只基金的收益是不一样,有高有低,有盈利的,有亏损的。投资者不仅要关注基金公司,更要关注投资的那只基金和基金管理经理。

2018年股票型基金TOP20排名

2018年指数型基金TOP20排名

2018年混合型基金TOP20排名

2018年债券型基金TOP20排名

2018年QDII型基金TOP20排名

我们都说买基金不能看排行榜,但是我们也能从排行榜里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权益类市场普遍下挫的情况下,股票基金80%的仓位,基本都出现了较大回撤。相反,债券市场走牛,优秀的债券基金也能赚10%。不能孤注一掷,学会资产配置。

医疗和银行,有着明显的抗压性。

港股市场现在与A股联动性较大,从收益来看,港股基金回撤普遍较小。

美股市场下半年波动较大,美股债券市场拔得头筹。前段时间的石油基金,销声匿迹。

为什么买公募基金比买私募基金更好?

这篇回答将探讨两个问题:

1、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业绩哪个更好;

2、注册制实施对两者的影响。

一、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过往的业绩

根据海通证券量化团队2017年发布的一份有关公私募十年业绩对比报告表明:在上涨的市场中,公募表现更佳,在下跌或者震荡市场中,私募业绩则更好;而风控方面,私募的回撤反而比公募做得更好。

该份报告根据2006年到2016年十年横跨两个熊牛的数据,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整理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业绩表现比较如下:

在取得正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除2010年、2014年两年平均收益率是私募基金超过公募基金外,其他6年的平均收益率私募基金均不敌公募基金;从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来看,平均收益率为正的8年,除了2010年外,其余年份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基金的比例均小于等于公募基金。

在2008、2011、2016这3个取得负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高于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换言之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加抗跌;从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来看,2008年、2010年分别有4.55%、4.50%的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无公募基金取得正收益,但2016年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比例大于私募基金。

风控表现如下:

从整体年化波动率来看,2006、2009、2013、2014这4年,私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动率大于公募基金,其余的7年为公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动率大于私募。从整体上看,私募收益的波动程度比公募稍小,或者说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比较风险稍低。

从年度平均最大回撤来看,各年度私募基金的平均值除2016年外均低于公募基金;而年度最大回撤小于10%的占比,除2015年、2016年私募基金比例略低于公募基金,其余年份私募基金的占比均高于公募基金。与波动率一样,体现了私募基金相较于公募基金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以下是我本人对以上十年数据分析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为什么会出现上涨市场中公募表现更好,而下跌市场私募表现更好,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公募产品对持仓比例,国家对此是有严格的控制的。比如说对股票型基金的持仓要求,就超过了80%。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向好的时候,公募基金由于持仓比较重,因此受益于市场的总体上涨。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公募基金持有仓位过重,又不能随便止盈止损,唯一的手段就是调仓换股,将仓位集中到一些抗跌的股票中去,但在整体市场向下时,板块轮跌个股轮跌,会削弱换股策略的效果。而私募基金往往不设置最低仓位比例,当市场恶劣时,可以空仓应对,这将有效降低在市场极端状况下的风险。

二、由于国家队的背景,往往在股灾来临的时候,高层会出面窗口指导,让公募基金坚持持仓操作或者加仓来应对灾情,而这种逆市场大势的做法,往往会让公募基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2015年的股灾中,国家多市场各方亦有这方面的指导,但对私募仅仅是一种劝说的态度,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有些私募毫无底线的做空,结果后面被收拾得很惨,这又是后话了。

三、由于公募每个季度都必须报告其仓位,因此,很多市场其仓位被市场所熟悉,一旦遇到政治对手或者其他的原因,被人阻击,则将带来极大的损失。当然,至2014年私募备案制后,阳光私募每个季度亦需要向协会报告其持仓情况,因此,阳光私募基金,实际上亦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头部的私募公司所担心的问题,自己的仓位被证券公司所窥视,又被协会所窥视,一旦券商或协会中某些人以权谋私,则将又是一种风险。

那么注册制呢?

注册制实际上是改变原来的所谓审核制,降低人为因素对企业上市的干扰,让市场更加符合资源配置的要求,让更优秀的公司上市,让业绩差的公司退市,优胜劣汰,这是高层的本意所在,也是三个代表的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当然,中间或许还有一些规则的改变,比如尝试推行T+0的交易制度改变。

由于退市制度的重大改变,比如ST股的退市将更加的快速,而优质企业上市渠道的畅通,将造成壳资源在一段时期内迅速贬值,因此垃圾股很可能被抛弃,甚至跌到非常低。而垃圾股往往又是所谓的庄股,这些庄股中,除了实业的控股股东外,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阳光私募基金所参与的所谓的市场管理。在2000年的时候,《基金黑幕》揭露了基金公司如何与庄共谋,其中不泛有公募公司的参与,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总体上,我认为或许私募公司参与这种垃圾股的投机更多一些。(但壳资源跟上市成本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壳资源在注册制下,亦会有其价值,这里不作探讨。)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题主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前述海通的结论中,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也即在上涨市场中,公募基金的表现会更好。那么问题来了,注册制后,市场会变成上涨的市场吗?

如果注册制改变原来主要市场指标,让龙头公司占据更多的比例,那么,会变成一个较失真的指数市场,也就是人造的牛市。由于公募基金偏向蓝筹股的做法,会对公募基金有实际性的利好。

如果注册制未改变原来主要市场指标,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中短期其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比如说疫情影响,又比如说贸易战影响,又比如说,市场本身运行的趋势。

考虑到疫情以及贸易战的在一两年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趋势,因此在一两年内,牛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一旦是震荡市场或者下跌市场,那么这种局面,即使是现在推出了注册制,那么,私募基金的表现也有可能比公募要好些。

问题是,我们的投资,不可能是投资整体公募,或者整体私募,也许以后会出这种指数基金,但当前还没出现这种产品。

我们的投资往往只能选择某个公募,某个产品,或者某个私募,某个私募产品。

这里面又有不同的学问:

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其一,由于募集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募集的资金往往会更多,拥有规模效应,因此在调研或者跟上市公司谈合作中,往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其二,由于国家队的背景,各种资源的支持,管理上采取的是严格的人才引进政策,公募基金在人才培训上,会更加有优势,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纷纷涌现,产品净值因此而奔跑。

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拥有非常强大的激励机制。除了收取年费以外,20%业绩提成,是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十几年,在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不断奔私的根本原因。从2007年第一批嘉实的赵军、星石投资的江晖、朱雀投资的李华轮、景泰利丰的张英飚、世诚投资的陈家琳、鼎锋资产的张高,到2009年第二批的曾昭雄、孙建冬、许良胜,到2014年私募备案制后第三批宝盈的王茹远、上投摩根的冯刚、新华的王卫东、汇添富的齐东超、华宝兴业的邵喆阳、华安的尚志民等,至今已经有五百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由公转私了。公募实际上沦为了为私募输出人才的黄埔军校。这些优秀的人才,无疑将引领中国阳光私募继续前进,从百亿私募到千亿私募乃至万亿私募进军。

其二,由于可以采取空仓、重仓、放杠杆、对冲等多种策略,在投资上更加有自由度,更加适合投资高手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实现自己投资理念,贯彻投资之道。

申明:

一、过往的数据不代表未来的业绩,本文涉及到具体的公司或者个人,不代表推荐其产品或者个人;

二、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对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