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国企嘛

2024-07-20 02:06:48 76阅读

中国平安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国企嘛?

不是国企,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已经出炉,中石化营收达到2.1万亿,继续成为中国500强第一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营收达到1.2万亿,排名中国第四,也是金融领域营收规模最高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最赚钱的企业之一。

在中国最赚钱的40家企业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位居第七,四大行稳居前四名,利润都在1900亿之上,紧跟在四大行之后的是腾讯和阿里,净利润都超过1500亿元,而中国平安的净利润为1430亿,超过中国移动,仅次于阿里巴巴。

中国平安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国企嘛

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它的创立离不开央企招商局集团的各方面支持,不过在随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平安的股权架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如今对于中国平安究竟是国企还是私企,有了很大的争议。

对于中国平安是国企还是私企的问题,要先了解它的股权架构的变化过程,股东持股情况等。据了解,中国平安创建于1988年,创办地址在深圳,是国内首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而中国平安的成立也离不开一个人——马明哲。

正是在马明哲的推动下,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马明哲曾经担任蛇口社会保险企业的副总经理,后来推动了中国平安的创建,马明哲担任了平安保险的总经理,当时工商银行持有平安保险51%的股份,招商局集团持有49%的股份。

所以在公司的起步阶段,中国平安确实是一家国有企业,毕竟两大股东都是国企。不过,在发展过程中,马明哲发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股东并不一致,而且马明哲认为他们做的决策没有长远的考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于是,马明哲率先提出了改变企业体制的想法,为了不让大股东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建议搞成分散化的股权,不要搞控股股东,而是由员工和管理层持股,让管理团队来掌控企业未来的命运,不被股东所影响。

然后,马明哲需要做的事就是引入外部投资人,来将公司的股权进一步分散,从90年代开始,有不少知名企业开始成为平安的股东,其中有国企,也有外资,比如美国的摩根士丹利、高盛。由于外部投资者进入,所以工商银行2000年就已经退出了中国平安。

随后不久,招商局也退出平安,到了2002年,来自英国的汇丰银行增持平安10%的股份,随后持续增持,持股比例一度接近20%,一举成为了中国平安的最大股东。同时,中国平安的两次上市,也导致了股权结构更加的分散。

2012年,汇丰银行退出了中国平安,在这10年时间里,汇丰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在汇丰抛售所有持股后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中国平安反向增持汇丰银行,持股比例攀升,中国平安又成为了汇丰银行的最大股东,不过只是财务性投资,不参加管理。

那么,汇丰银行抛售平安股票后,谁“接盘”了?答案是泰国的卜蜂集团,卜蜂集团的另一个名字是“正大集团”,正大集团在我国有上百家企业,遍布多个行业,是一家私企。截至2021年,泰国卜蜂集团持有中国平安7%的股份,是其最大股东。

至此,中国平安逐渐摆脱了国企控股的性质,引入了大量外部投资者,而且股权非常分散,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所以中国平安早已不是国企,而是一家私企。

而且,就在河南水灾的近段时间,中国工商银行在自家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向河南捐款2000万元的消息,下方评论区有人评论关于国企捐款的事情提到了平安,工商银行的回复是:移动和石油都捐款了,平安不是国企。这应该算是工商银行给出的官方答复了,对于这个争议问题终于有了准确答案。

中国平安的金融牌照有哪些?

1、中国平安首家拥有全业务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从保险业务出发,站位综合金融集团的C位,如今更是成为一家金融+科技的生态企业。

中国平安从财险起家,经过30多年,业务已经几乎覆盖金融业全口径,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和医疗、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等多领域发展。早期开展普通保险和银行业务,后期进行战略规划,开始围绕个人金融需求展开,逐步拓展到个人生活,逐步为个人和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而且,版图还在不断拓展。

4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在官网公开公布,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伴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意味着中国平安集团将作为持牌机构正式挺进消费金融市场。

中国平安集团的战略示意图:

2、在我国需要审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券商、金融租赁、期货、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牌照、小额贷款、典当12种。3、传说中集齐最难的七张传统金融牌照的企业,可以召唤“神龙了”。这7张牌照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平安集团,恰恰就是极少数持有全牌照的集团之一。

平安公司旗下有平安好贷吗?

平安公司旗下有平安好贷。平安金服(平安好贷)全称深圳平安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由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数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平安直通咨询有限公司于2016年整合成立,是平安集团平台类重要子公司。

平安金服总部位于上海,设有上海、深圳、成都、苏州、洛阳、合肥、内江、西安、济南9个分公司,共有员工近1.5万人。

平安银行和汇丰银行有关联吗?

平安银行和汇丰银行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平安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平安金融服务集团旗下的市场化经营大型商业银行。汇丰银行是中国境内外商投资银行之一,由英国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组建而成。两家银行的股权分别由不同的股东所拥有,并且各自经营发展,没有实质上的合作关系。

中国平安大手笔收购释放什么信号?

2021年6月28日,凯德集团与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人寿签署合作协议,凯德集团向平安人寿出售中国6个来福士资产组合的部分股权,交易预计于2021年第3季度完成,而为了获得这部分股权,平安人寿投资金额不超过330亿,这将成为今年房地产行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6个来福士股权具体如下:

(1) 上海人广来福士项目物业的项目公司上海华庆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的60%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总资产约为14.18亿元、净资产约为10.65亿元。

(2) 上海长宁来福士项目物业的项目公司上海东方海外凯旋房地产有限公司的70%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22.09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总资产约为47.78亿元、净资产约为26.15亿元。

(3) 北京来福士项目物业的项目公司北京新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70%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2450万美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总资产约为20.15亿元、净资产约为11.60亿元。

(4) 杭州来福士项目物业的项目公司来福士(杭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70%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约3亿美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总资产约为34.49亿元、净资产约为13.03亿元。

(5) 成都来福士项目物业的项目公司成都来福士实业有限公司的70%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2.18亿美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总资产约为26.98亿元、净资产约为11.02亿元。

(6) 宁波来福士项目物业的项目公司宁波新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70%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总资产约为11.32亿元、净资产约为6.04亿元。

对于这个收购案很多人都觉得挺诧异的,平安不是一家金融集团吗?为什么他们对房地产这么感兴趣呢?

对于熟悉平安的人来说,其实对于平安这种大手笔收购房地产项目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虽然平安是一家金融企业,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家隐形的地产巨头。

提到中国的开发商很多人首先可能想到的是恒大,万科,碧桂园这些企业,很少有人会把平安跟房地产联系在一起,但是过去多年,平安通过入股、收购等方式,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房地产资产。

早在1994年的时候,平安就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当时他们成立了福州平安房地产公司,然后在1996年成立平安信托,后来依靠平安信托这个平台,平安迅速进入到房地产行业当中。

之后,平安在房地产行业的活动一直非常频繁,比如2007年斥资40亿购得北京燕莎商圈的美邦国际中心,以16.57亿元拍下深圳第一高楼地块;2008年花10亿元在北京收购世纪财富中心C座;同样是2008年平安信托斥资250亿投资绿地、金地等一些开发商;2015年花62.95亿港元获得碧桂园9.9%的股权;2018年花137.7亿元接手华夏幸福19.7%的股权;2019年花93.36亿港元分两部认购中国金茂19.4亿股,持股比例上升至10.12%。

进入2021年之后,平安收购房地产项目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已经有4笔大额不动产项目投资;除了来福士这个项目之外,之前平安还花69.41亿收购了北京丽泽商务区D-03、花45.17亿收购D-04不动产,后来又花89.73亿港元收购平安香港总部大楼。

通过不断的投资,目前平安持有了很多大型开发商以及中小开发商的股权,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房地产开发行业当中,但他们控制的房地产股权绝对不在少数,每年控股的房地产股权产生的营收至少达到上千亿。

在了解了平安的房地产投资历史之后,对于他们花330亿收购来福士部分股权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那平安斥巨资收购来福士的股权到底释放什么信号呢?

就我个人看来,我觉得至少有两个信号。

第一、未来房地产前景没有那么吃香了。

这次来福士一口气就出售了6个项目的股权,而且出售的股权比重非常大,来福士突然出售这么多股权,我认为是有点不太寻常的,只能说明他们不看好未来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前景。

凯德集团是一家新加坡企业,他们在1994年的时候就进入中国,随后在中国投资了很多项目,目前在中国40多个城市管理200多个项目,其中旗下的来福士是比较知名的,目前在中国总共有9座来福士旗舰综合体。

过去20多年这些房地产开发为凯德集团贡献了很多收入,中国已经成为凯德集团最核心的市场之一,贡献了凯德集团很大一部分营收和利润。

而现在出售房地产项目只能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房地产转向的风向。

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发展非常迅猛,房价也一路不断攀升,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来到了一个拐点,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已经出现饱和,甚至有个别城市出现过剩,空置率不断提升。

在这种背景之下,未来我国还面临人口出生率下降,这意味着市场的需求会逐渐萎缩,而市场上的房子供应却不断增加,未来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房地产增长空间很有限,甚至不排除个别地区房价有可能出现下降。

出于这种判断,凯德集团把旗下的物业出售出去尽快回笼资金很正常。

但他们把项目卖出去并不是为了撤离中国,实际上回笼的这些资金主要是投入到一些新的经济业态领域里面。

根据凯德集团自己的表述,他们这次交易回收的部分资金将重点投向产业,物流,数据中心等新经济资产当中。

第二、未来物业收入将取代房地产开发,成为房地产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不看好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却是平安集团不断的购入各项房地产项目,这两者不是矛盾吗?

但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平安收购的地产类型以及项目类型,就会发现其实平安看中的并不是房地产本身的发展前景,而是物业的发展前景。

平安投资的这些物业一方面是为了坐等升值,但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可观的租金收益。

从过去十几年平安投资的物业投资回报率来看,他们每年获取的租金都是非常可观的,根据2020年平安集团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在不动产以及与不动产关联的物业,债和股票等方面的投资金额占其保险资金总规模的7.5%左右,这些物业每年产生的租金也是比较可观的,目前平安持有的物业年回报率达到7%,每年为险资提供约42亿元的租金收入,这个租金回报率还是比较可观的。

如果把房子增值考虑在内,实际上平安过去多年持有的这些物业年均回报率至少达到10%以上,这个要比银行存款或者那些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高出很多。

而现在平安之所以继续加码房地产,只能说明他们对所持有的物业未来租金的增长空间仍然充满信心。

不过平安所持有的这些物业结构相对是比较统一的,他们目前主要投资商业写字楼、公租房、康养房、人才房等新型不动产,对于住宅,他们仍然没有随便进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