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被严重低估10倍的低价股,苹果两天蒸发400亿美金
2021被严重低估10倍的低价股,苹果两天蒸发400亿美金?
日前,以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Alphabet(简称FAAMG)为代表的高科技股出现暴跌,其中,苹果公司大跌3.88%,创下年内最大单日跌幅,收报148.98美元;Facebook同样跌逾3%,收报149.60美元,下跌3.30%;谷歌母公司Alphabet跌幅达到3.40%,股价跌下1000美元关口,收报970.12美元。与Alphabet一样跌落至1000美元股价之下的还有亚马逊,该股下跌3.16%,收报978.31美元。微软跌幅最小,但也达到2.27%,收报70.32美元。
对此,有分析认为,美国科技股重挫的幕后元凶是高盛看衰FAAMG的报告。高盛以博罗杰迪(Robert Boroujerdi)为首的分析师警告,FAAMG股价最近的表现可能已过热,FAAMG的低波动导致投资人低估这些股票的风险,这可能在形势改变时使向下的波动恶化。
其实就在此次科技股暴跌之前,业内一直在热议上述5家巨头谁有可能最先实现市值1万亿美元的目标,尽管当时的亚马逊市值仅为4775亿美元;Alphabet市值约为6824亿美元;微软市值约为5400亿美元;Facebook市值约为4032亿美元;苹果市值接近8000亿美元,除了苹果外,其他4家巨头距离万亿美元市值基本还有一半,至少是1/3左右的差距。不过此次暴跌之后,相信近期内不会再出现关于万亿美元市值的争论,毕竟从业务层面的角度看,上述5家巨头均存在不可忽视的软肋,而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其股价突变的诱因,所以我们认为此次科技股的暴跌,正好可以让业内,包括5家巨头,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Facebook:营收单一化、衡量广告效果存疑、虚假新闻泛滥
首先看Facebook,根据其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80.3亿美元,其中98%来自广告业务,超过了去年同期的97%和2012年的84%。与此相对应的是非广告业务的低迷,其收入从一年前的1.81亿美元下降到1.75亿美元,其中的Oculus VR头盔和Workplace办公软件甚至没有收入。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公司通过收购实现自身营收结构的多元化,但Facebook的大部分收购(如Instagram和WhatsApp)都在相邻市场,以Instagram为例,Instagram的广告与Facebook的广告是在同一界面销售的,对于促进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提及广告,大品牌客户定位广告效率不高仍是Facebook目前不得不面对的困扰。例如世界广告投入最大的公司宝洁去年就称将消减在Facebook 上的广告投入,原因是宝洁认为Facebook广告效率不高,即宝洁公司首席市场运行官马克•普里查德(Marc Pritchard)向媒体透露:“我们投入的方向很多,但获得的效果却不令人满意,我们正在考虑寻找最好的广告投入方式,以期达到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精确覆盖。”
此外,有关衡量广告效果的错误数据频出,是否影响广告主信心也是个变量?去年9月,媒体首次曝光Facebook多年来一直夸大一项关键的视频浏览量指标。这一错误激怒了近年来向Facebook视频平台上投入大笔费用的广告主和媒体公司,Facebook随后进行了道歉,之后,Facebook又承认夸大了四项广告指标,虽然并未影响到广告主的支付额。其中,用来评估广告所触及的用户数量标准被夸大了55%。对此,有业内人士称,广告评估标准多次出现错误势必会影响到广告主对于Facebook平台的信心。
另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喜欢用手机看新闻,而在Facebook用户中,超过2/3的人主要是为了看新闻而使用该服务,当然这里的新闻是真实的新闻。但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后,关于Facebook上虚假新闻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并引发了如果彻底断了虚假新闻的来源,对于Facebook的营收产生何种影响的争论。其中BuzzFeed的分析师认为,鉴于大选前真假新闻拉到流量的差距,Facebook如果对虚假新闻下狠手,今年可能会损失150亿美元的营收,超过其广告收入的一半。
尽管此预测有些危言耸听,但虚假消息确实是Facebook营收的来源之一,甚至有时其带来的转发、评论都多于真实新闻。以去年第三季度为例,借助16亿的用户基础,Facebook吸引了200万个广告主,其营收达到了70亿美元。但从流量上看,虚假新闻占到了54.2%。对此,Buzzfeed指出,在大选最为焦灼的时刻,Facebook上20大虚假新闻带来的转发、互动和评论数是871.1万,而20大真实新闻的这一数据则是736.7万。看来Facebook面临的是在新闻真实性的用户需求与营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亚马逊:拓展核心电商业务受挫、AWS面临增速减缓与利润率下滑
再看亚马逊,实际上,今天的亚马逊已经分成两家公司,一家是零售电子商务公司,它正建立全球市场;另一家是云存储和服务公司(主要是AWS),这部分收入占其2017年第一季度收入的最大份额,利润超过零售服务。而在零售方面,竞争对手沃尔玛已经成为阻碍亚马逊继续发展壮大的主要潜在障碍。在庞大实体店网络的支持下,沃尔玛决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并变得越来越活跃。
为此,亚马逊也在追逐那些不太富裕的低收入购物者,不过,华尔街却对亚马逊的这种战略持怀疑态度,认为亚马逊的这种赌注将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例如近日亚马逊宣布,该公司将按照每月Prime会员率,对那些领取政府救济的购物者提供打折优惠服务,此举被认为是针对那些一直在沃尔玛、一美元商店(Dollar Store)以及一元连锁(Dollar Tree)等折价连锁商城购物的低收入购物者。
但市场分析机构Gordon Haskett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显示,大约有80%的受访者“不愿支付当前的每月10.99美元的会费”,甚至不愿意支付更低的5.99美元费用。而Gordon Haskett另外一项针对369位当前非Prime会员用户的调查显示,只有78位用户表示愿意每月支付10.99美元,成为Prime会员;291位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加入;只有21%的用户,约61人表示愿意考虑按照5.99美元的优惠价格成为Prime会员。
至于普遍被业内看好的AWS,其实其营收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七个季度放缓。例如在上个季度,AWS的收入年度增长就从上一年的64%下降到43%,而华尔街的太平洋皇冠证券公司在上个月预计AWS的增长会在2018年底首次跌破30%。尽管有分析认为,鉴于AWS正在向140亿美元的年营收进发,要维持像从前一样高速的增长是很难的。但是有分析认为放缓的原因是因为AWS向长期客户提供的折扣更大了,其提供的即期支付折扣最高可达75%,而折扣的条件是与公司签订一年期或三年期的购买合同。预付款不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客户这样做,折扣还可能会更大。那么随着而来的问题是,随着这种客户的增加(折扣也相应增加)是否会对于AWS的利润率产生影响?
而从AWS所处的市场竞争看,据云管理公司Right Scale公布的2017年云状态报告显示,微软的Azure正在不断蚕食亚马逊AWS市场份额,AWS的领先优势进一步缩小。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报告中共计对多个行业的1002名IT专业人士就云计算方面进行了调查,从整体结果来看Azure的采用率从去年的20%增加到了34%,而AWS依然保持在57%,Google Cloud的采用率从去年的10%上涨至15%。
谷歌:搜索广告价格下滑 、流量获取成本增加、前瞻性创新短期仍“烧钱”
不可否认,作为搜索市场的老大,在已经停止增长的 PC 市场,谷歌依然拥有 63% 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在屏幕更小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设备上,谷歌差不多拥有 84% 的搜索份额。从比例上看,谷歌似乎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实际上,PC 端的搜索广告价格最近三年来一直在下跌,手机端每千次点击带来的广告收入从去年也开始下降。而全球手机市场从去年也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谷歌通过搜索服务让广告收入连年攀升的希望越来越难实现。尽管谷歌 似乎正用 AI 的方式在手机上进一步挖掘它核心搜索功能的商业价值。只不过,Pixel 和 Google Assistant 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这个策略是否真的可行。但从之前一代Pixel仅为100万部的销量看,这一策略存有相当的变数。
而更大的挑战是,为了驱动支撑广告业务所需的流量,谷歌投入了大量成本。例如去年谷歌的流量获取成本高达16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7%,创下五年来最大升幅。分析师们通常用净指标来衡量谷歌的广告收入,也就是扣除这些成本后所得的收入。但是如果总体广告收入增速不能超过流量获取成本的上升速度,那么流量获取成本的攀升仍将损害谷歌的增长和盈利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谷歌自有网站的流量获得成本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网站为Alphabet的总收入贡献了70%左右。谷歌去年为获取流量向合作伙伴共计支付了59亿美元,占旗下网站总收入的9.2%,高于此前一年的7.8%。瑞银(UBS)的Eric Sheridan预计,今年流量获得成本将占到谷歌网站总收入的10%左右。
尽管上述与搜索相关的业务面临挑战,但更大的挑战还是欧盟反垄断机构对于谷歌持续的反垄断调查,即欧盟委员会(EC)认为,首先谷歌滥用其在在线广告市场的地位、破坏竞争,2015年4月,欧盟指控谷歌在搜索结果中偏袒自家服务Google Shopping,从而欺骗了竞争对手。其次,谷歌利用其Android的绝对统治地位推广旗下服务,2016年4月,欧盟指控谷歌在欧洲移动市场滥用了其主导地位,给Android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设置了不公平的限制。欧盟还曾指控谷歌在搜索结果中优先显示旗下产品的网络业务。2016年7月,欧盟称谷歌AdWords广告服务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严格的合约条款而违反了欧盟反垄断法。基于此,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计划在8月对Alphabet旗下谷歌部门处以天价罚款。在我们看来,罚款可能都不足以让人担心,最大的担心是罚款之后的整改是否会削弱谷歌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现有业务存在的挑战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外,一向以创新示人的谷歌“登月项目”(Moonshot Projects):包括高速互联网项目Fiber、智能家居Nest、Verily(前Google生命科学研究部)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等前沿项目,因其高昂的经费与未知的商业模式逐渐让Alphabet感到力不从心。2014年该部门的营收虽然达到3.27亿美元,但亏损却高达19亿美元;2015年营收仅略有增长,达到4.47亿美元,但亏损金额却几乎翻了一番——超过36亿美元,据称2016年的亏损上升到40亿美元。为此,谷歌开始计划逐渐砍掉或者改变某些项目的发展方向。例如最近Waymo(谷歌分拆出的自动驾驶部门)就在博客中宣布谷歌初代自动驾驶原型车“萤火虫”(Firefly)退役,而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谷歌放弃了自主造车的梦想,而改用于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而随着谷歌对于这些创新项目策略的转变,甚至是裁撤,其当初因此拉升谷歌股价的因素也会大幅减弱。
微软:“云为先”增长背后存利润率隐忧、移动为先失利、Windows10增长放缓
众所周知,整个PC行业仍在不断萎缩,微软却没有一个可靠的智能手机平台,这意味着它必将完全错过移动市场的盛宴。与此同时,苹果的Mac电脑和谷歌的Chromebook也在不断蚕食PC市场的份额,当前的情况对于微软以及Windows来说可谓腹背受敌。而在Office上,微软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它自己。盒装Office软件的销售收入不断下降,这是因为人们都转向使用微软的Office 365服务了。
与此同时,从2010年到2015年,微软的毛利率从80%下降到了64%,这主要是因为微软为了支持Azure的全球化发展(包括前述的Office 365服务)而不断加大数据中心的投资。其实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尽管微软CEO纳德拉的“云为先”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的增长(也是微软股价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但业内似乎忽略了这种战略带来的相对的负面影响。
提及“云为先”,相信业内很快就会想到纳德拉的另一个战略就是“移动为先”,不过今天,作为“移动为先”的Windows手机业务在遭遇了近年来断崖式的下降之后,市场分析机构IDC近日发布预测报告称,2021年Windows手机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将下降到0%。
据IDC预测,微软在2017年的手机销量可能仅为110万台,相比较去年同期下降80.9%。而且这种情况到目前依然没有改观的迹象,而寄予厚望的Surface Phone要推迟到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的时候发布,但这之前,由于缺乏新的硬件合作伙伴、开发者支持,Windows Phone出货量将会继续下滑,且整个平台没有任何复苏的征兆。
除了上述之外,还以一点被业内忽略的风险是,微软曾经信誓旦旦地要把Windows 10推广到10亿台设备上,新系统发布之后也凭借免费升级的诱惑力迅速普及,但免费福利结束后,Windows 10很快就疲软了,装机量增幅迅速低迷。2016年10月底,Windows 10装机量(月活用户数)达到了4亿,本月初刚刚突破5亿,但是对于2018年做到10亿的目标,微软其实早已经放弃。另据NetMarketShare称,Windows 10使用份额增长最近已经停滞,它在二月份失去了一些份额,三月份也只有很小的收获,这似乎表明Windows 10使用份额增长似乎已经不复存在。
苹果:新款iPhone存变数、自主研发短期无实质性影响、AR与AI市场待检验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苹果股价出现了大幅上涨,但苹果股价上涨并没有公司业务的基本面支撑。去年到今年一季度,苹果手机销量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下滑,另外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出现了下滑或者停滞,平板电脑继续以两成的速度暴跌。苹果的收入也出现了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下滑。至于即将发布的新款iPhone,由于其与高通的专利诉讼未果,很可能会更多采用高通对手英特尔的基带,进而无法让其与对手(例如三星的Galaxy S8已经采用高通最新的基带)在手机的下载速度上占据优势。而根据外媒的评测,Galaxy S8可能是有史以来“三星最好的智能手机”,甚至有很大可能成为2017年最佳智能手机。
除了三星之外,鉴于苹果大中华区iPhone业务营收连续5个季度滑坡,新款iPhone能否挽救下滑颓势也存有变数,尤其是在华为、Oppo和vivo在中国已经成为颇具实力的智能手机厂商的情况下。值得一提的是,据称,去年华为的零售店接近5万家,OPPO则有20万家零售店。相比之下,苹果在中国仅有40家专卖店,而目前中国40%的智能手机是通过实体商店销售的。所以对于新款iPhone来说,除了价格高企外,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渠道上的弱势,可能会制约新款iPhone的销售。也就是虽然业内对于新款iPhone持有乐观的态度,但上述的因素仍有可能导致变数的发生。
另外,今年年初业内对于苹果可能独立开发GPU而引发的对于苹果供应链厂商的负面影响,在佐证苹果实力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了苹果股价的表现。但仔细看来,即便是最终确认的苹果独立开发GPU最早也是在明年的事情,至于其他部件的自主开发更像是一种造势提升股价表现的手段,其实对于苹果的业务短期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就是苹果新近宣布以智能音箱和手机AR进入到了业内一直诟病其迟缓的AI和AR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苹果股价的上涨。但鉴于苹果是最晚(与谷歌、亚马逊、微软相比)进入上述两个领域的厂商,且在技术上(例如智能音箱中的Siri)并无明显的优势,这也为其日后在市场中的真实表现埋下了不确定性。
通过上述对于5家巨头核心或者未来业务短板的分析及由此存在的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此次科技股的暴跌来得很是及时,它在提醒业内,不要因为看似向好的业绩和不断上涨的股价,就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隐忧,毕竟最终的泡沫都是始于此。
现在100元10年后值多少?
通胀基本每年都在发生,过去10年,大部分买房子的人不仅跑赢通胀还赚了大钱。未来10年通胀也会发生,但是除了房子还有其他投资理财方式可以跑赢通胀。
第一、100元10年后值多少钱?首先,了解过去10年货币贬值情况。1、房子过去十年涨了多少?
据统计,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为9860元,比2010年5032元上涨接近一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超过一倍。
上海2011年初二手房均价23000左右,2021年初二手房均价61000左右,涨幅在165.6%左右。
深圳2011年初二手房均价在18000左右,2021年初二手房均价在86000左右,涨幅惊人,涨幅在377.8%。
长沙2011年初二手房均价在6100左右,2021年初二手房均价在11200左右,涨幅不大,涨幅83.6%左右。
成都2011年初二手房均价在8300左右,2021年初二手房均价在17900左右,涨幅中等,涨幅在115.7%左右。
从房价可以看出大部分城市过去十年涨了1.2倍左右,如果以房价作为参考依据,那么10年前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220元。
2、过去十年大部分城市平均工资涨了多少?
2010年广东广州工厂普工平均工资在3000左右,2020广州工厂普工平均工资在5380左右,涨幅在80%左右。
近十年,江苏省城镇就业人员的工资涨幅很大,2010年,江苏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均工资为3.8万元左右,2012年突破5万元,2018年接近8.5万元,2020年,涨势依旧不减,达到了9.8万元,是2010年的2.58倍左右,涨幅158%左右。
2010成都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在30500左右,2020年成都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在65000左右,涨幅在113%左右。
本人根据各项数据综合了一下,过去十年大部分人工资增长在90%左右,如果以工资作为参考依据,那么10年前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190元。
3、过去十年猪肉和鸡蛋涨了多少?
2010年猪瘦肉均价在15元一斤左右,2020年猪瘦肉均价在30元一斤左右(现在便宜了很多),涨幅100%左右.如果以猪肉作为参考依据,那么10年前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200元。
2010鸡蛋价格均价在2.2元一斤左右,2020年均价在4.0元左右,涨幅82%左右。如果以鸡蛋作为参考依据,那么10年前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182元。
4、过去十年GDP涨了多少?
2010年我国GDP总量约为401500亿元,2020年我国GDP总量为1015986亿元。相当于十年前2.53倍左右,涨幅153%左右。如果以房GDP为参考依据,那么10年前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253元。
5、CPI在过去十年涨了多少?
CPI是反映物价涨幅非常重要的指标,是衡量通胀水平的重要指数。2010CPI涨幅3.18%;2011CPI涨幅5.55%;2012CPI涨幅2.62%;2013CPI涨幅2.62%;2014CPI涨幅1.92%;2015CPI涨幅1.44%;2016CPI涨幅2.0%;2017CPI涨幅1.59%;2018CPI涨幅2.07%;2019CPI涨幅2.9%。综合十年CPI涨了29%左右,如果以CPI作为参考依据,那么10年前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129元。
然后,预测100元10年后值多少钱?1、根据前面10年各种物价涨幅和投资收益得出,在过去十年物价大部分涨幅在100%左右,就取100%作为计算数据。
2、因为未来10年经济增长和过去十年不一样,所以货币贬值量也不一样。2011到2020年我国GDP增速在6%—11%之间。平均每年增速在7.6%左右,一般情况是GDP增速越大,通货膨胀也就越厉害,CPI也就越高。未来10年处于高质量增长中,GDP增速预测平均在5.5%左右。
3、预测未来10年平均GDP增速只有过去十年平均GDP增速的72%,那么物价上涨也只有100%的72%,也就是72%。那么现在100元10年后值172元。
第二、怎样投资理财防止钱贬值?1、100元10年得172元或者超过172元才能让钱不贬值,10年增长72%,平均每年收益要在5.58%以上。
2、传统无风险或者低风险投资收益情况。
①、存银行,如果是定期,三年定期每年利息在3.75%左右,跑不赢通胀。如果是做大额存单,利息可以高达4.2%左右,也跑不赢通胀。
②、买国债,国债分为三种:1.记账式国债;2.凭证式国债;3.电子式国债。一般是买记账式国债,记账式国债是可以在市场交易的国债,国债收益虽然是不变的,但是国债价值在变。国债三年期、五年期的平均年收益在3.5%—4.3%之间,也是跑不赢通胀。
③、买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由基金管理人运作,基金托管人保管资金的一种开放式基金。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里面的理财产品大部分对接的是货币基金,当然银行、证券账户也可以买货币基金。目前货币基金年收益一般在3%—4.5%之间,也跑不赢通胀。
④、买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一种创新型的公募基金,它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一般养老目标基金年收益在3%—4%之间,也跑不赢通胀。
3、如何跑赢通胀,让资金不贬值?
1、有好的项目的可以做生意,虽然大部分生意不好做,但有钱有人脉,可以挖掘出一些赚钱的项目。一般做生意三到五年回本,后面就是净利润,平均年收益在20%以上。
2、买房子,不过现在买房子不能像以前一样随便在哪个城市买就能赚钱的,要研究哪些城市房价比较正常,要研究哪个城市未来人口会继续增加,一般人员流入增加、房价目前正常的城市房价就会继续涨。
3、买黄金,如果在等黄金回调到合理价格买入,做长线,刚好可以跑赢通胀。如果有点财务、财经、技术分析等技能,可以做做差价,基本跑赢通胀也很容易。当然不要做短线投机,做波段是可以的。
4、买大蓝筹股,也需要财务知识和技术分析能力,需要在大蓝筹股回调到合理估值,再分散买几个,一般蓝筹股三到五年会有一个周期。就是上涨、横盘、回调、休整的周期,在他回调后休整时买入,分散买几个。如果是五年内完成一个周期,几只股票都可以赚50%以上,五年收益50%,平均每年复利收益在8.5%,已经跑赢通胀了。
5、买低估蓝筹股,像那些市净率0.6以下,市盈率10以下的大蓝筹股。比如几个低估的银行股,平均每年分红股息在5%—8%之间,可以跑赢通胀,不过有点风险,风险很小。
明天1月21日星期四股市怎么走?
明天1月21日星期四股市怎么走?
其实这几天都没有写太多股市收评,最近在研究公募基金动向。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说公募基金抱团的白马股有筹码松动的征兆,所以大盘止步不前。
其实最近公募基金还是发行比较火爆,大盘根本不会出现大的调整,每次调整下来都是布局的良机。
从前两次收评我就提示超跌的中小盘出现了抄底的机会。
这几天算是稍微正常了一点点,有个股为例。
我上周五跟一个非常好的私募基金的朋友聊天,聊到未来大盘和个股未来走势的判断,我聊到一个观点就是,个股很多被错杀的,其实对于机构而言,错杀下来就是不断吸筹的过程,表面上处于浮亏,但是他们真正拉起来的时候会连续拉升。
我根据自己研发的上周的资金动向观察走势知道,目前有不少机构已经布局超跌股,这次对超跌股的抄底机会不亚于2018年10月那次。那次很多个股短短一个月不到收获30%到50%的涨幅很正常。
你如果很细心你会发现这样的牛股:股票代码就略去了,免得有推荐个股的嫌疑。
像下面这个也已经是短时间内实现了30%以上的涨幅的。
我告诉过大家国内的政策导向是把资金导入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去配置资源,让更多人的财富通过资本市场达到增值保值,但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现在才刚刚开始是看不到太大的风险的,就像2010年那时让你买房你却担心房地产泡沫一样的道理。
最近国内资金挥军南下让港股大涨,港股已经涨了一段时间了,主要是科技为主线,这个和量化程哥的判断是一样的,科技还是重头戏,赚钱效应明显!
前段时间很多人笑话温州组团卖房买基金,其实这个提法是量化程哥在2018年最早提出的,并且有不少朋友已经获益丰厚的,这个绝对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是真正读懂了政策。
恒生科技指数短短三天时间涨幅超过12%,这个是指数,那个股方面有些应该已经超过30%的了。
周四A股怎么走?既然大家都提到A股美股化或者说是港股化,那上面就是指引方向!
科技为主线,围绕业绩预披露大幅增长的个股,大家随便找会找到一大把值得挖掘的个股,特别是2020年业绩翻倍的个股更是值得留意,当然之前涨幅过大的也要注意短线的回调。
还是一句话,只要公募基金继续火爆,A股就停不下来!
跟随公募基金的脚步,公募基金是具备专业能力的,高估值的个股他们必然降低仓位,而被严重低估的票会被他们继续低吸,然后等待市场修复估值。股民朋友要跟随市场的变化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跑赢大盘。量化分析,挖掘牛股,让利润奔跑!
关注量化程哥说投资,欢迎转发,讨论,感谢你的评论点赞和支持!
量化程哥声明:所有以上内容为量化程哥编辑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依照此报告观点进行投资产生的盈亏,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半个月亏掉300天的收益怎么办?
题主的投资业绩已经很不错了,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表明,目前他持有的基金还没有亏损。
至于半个月亏掉十个月的收益,原因可能在于题主持有的基金前期涨幅过大,才出现下挫的窘况。
以本人在过去18个月基金投资的情况来看,基金相对于股票而言,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当时本人购买了信达证券公司副总推荐的信达奥银创新科技基金,在持有8个月的时候还只有几个点的盈利。等到基金封闭期打开之后,本人已经盈利15%于是赎回。但后来该基金的涨幅高达60%。当然最近一个月,该基金已经回撤了20%。
由此可见,基金涨幅过大也会下调,这和股票没有区别,只是幅度大小而已。
还有基金目前跌破面值,比如科创板基金,整个全年都没有什么起色,可能需要一波科创板行情才会上涨。
了解基金盈亏的方法很多,比如打开证券软件F10中基金的持股明细,就可以了解到基金下挫或者上涨的原因。
除招商平安已被炒高的股票外?
认真接下来话我要颠覆你三观,这是我对银行理解!未来居民储蓄银行不在给利息了,除了投资股票无处安放了,股市健康发展带来赚钱效应居民储蓄资金将全将涌入股市取代了银行贷款,银行股会成为仙股可能会跌至一元没利润可赚,无钱可贷款尴尬情况!取而代之股市起到为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即将取消!接下我说说我的看法!为什么国家要搞股市?其中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融资而设立的!为什么是股票,因为利用我们闲钱为公司解决资金问题,未来将发展健康股市监管严格,股市将出现赚钱效应,全面放开注册制,银行只负责托管制,企业需要钱直接上市就可以借到钱,并且可以无限制不用归还本金,至于盈亏要我投资者负责!未来银行不在身负重任,贷款业务也斩断,利润没有,居民储户利息取消,如果有可能还会像我们储户索取保管费!证券公司也赚不到钱,我们未来只能靠投资一家公司股票获取收益,未来可能除了国有四大行全部都得倒闭了,因为银行贷款业务将被公司股票所代替,这就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真正真谛!所以趁现在还不如投资消费股去,因为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总还是要吃吃喝喝的!所以你现在还在为了哪里能买到低廉银行股而烦恼吗?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说梦话,你可以看看港股美股里银行股就知道了!未来银行没有投资价值,就像我农业银行股一路下跌就是这个道理!说了这么前卫的话你可能觉得我天方夜谭的事,但我不怪你,最近我也在考虑减持农业银行股直至清仓,因为发展这个理论投资的失误,投资银行股不但没有稳定股息连股价也没有吃到,可惜理解太晚了,银行股还不是那些电力蓝筹股,最起码不说让利就让利,资本市场都为了利益不是为了做好人,这次银行让利是最好证明,投资银行股是最失败的投资!本想着吃股息,可想想还是自己太傻了股息没吃到,股价一路下跌,连巴菲特都不是靠完全靠股息获得超额财富,本质还是股价获得的!因为没有人靠分红发财的!如果你执意要投银行股那就找家不是主业贷款业务银行买吧,多元化投资方向银行不知道市面上有没有?真的不建议在买银行股,看懂未来银行日渐衰败银行股!我真的好后悔了!浪费太多时间在银行股上!未来股市取代银行,银行利润变成只能托管赚取费用!银行股走向衰败无力可赚,但也不能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这需要稳定且健康股市!如果你现在没买那就马上调整自己投资思路,看看那些公司有潜力在合理价格买入潜伏下来,等待数年想不赚钱都难!未来银行不吃香了这句话请你记住,当全面注册开始,银行将失去贷款业务,取代代之就是企业股票,这样充分利用居民储蓄为公司解决实在资金问题,银行也最终完成最终目的,也慢慢退出几千年历史舞台了,剩下除了国有银行就没有银行了!最后总结一下未来全面放开注册制,股市代替银行,银行将无钱可贷,利润缩水严重,储户利息自然没有,资金全部涌入股市,企业资金周转得到很大改变,企业融资回报只要根据公司业绩给点股息或者不给!这才是股市开设初衷,国家在也不用企业生存而担忧,取而代之是居民个承担这些风险!你现在还为去哪里买低估银行股而烦恼了嘛?反正我现在股市一开市就大量减持农业银行股,因为银行股未来看不到期望,要预期没预期,要业绩还让利!不稳定股息加上没有预期,我真是受够了为了不让亏损延续下去我选择放弃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