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何为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何为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
在金融投资市场,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包括3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
在大宗商品市场中可以怎样应用?
不要和索罗斯比量级,你在索罗斯那个资金量级当然可以运用翻身性。因为索罗斯本身就是在主导价格方向。他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利用舆论和世界政治格局。
比如索罗斯对付英镑的时候,索罗斯知道以下这些信息:
1、英国要加入欧洲一体化,所以英国想要维护货币升值,在高位取得未来欧元区的话语权。所以英国政府会死命保护英镑汇率,如果他们守不住了,那么就能够大赚一笔。
2、德国一定不会救,一方面德国央行就是这么告诉索罗斯的。另一方面从常识考虑,德国希望英国进欧洲的时候货币弱一点,毕竟英法德在抢夺欧洲主导权。
3、英国当时经济外强中干,守不住。
最后,德国按兵不动,英国央行缴械投降。
同样的,反身性原理很简单,事物的相互影响性。比如黄金价格上升的时候,各国央行拼命储备黄金,导致黄金反而可流通的份额更少,价格更高。上升导致储备,储备导致进一步上升。直到,临界点,大家都觉得过分了,于是反方向。但是要了解的是,索罗斯实际的做法是利用自己的行为,就是舆论影响加速这个临界点的到来。
比如97金融危机,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的确有一些经济泡沫问题,汇率本身稳定性的确不强,但是索罗斯不来,可能这些经济体未来十年都不会有大的问题。造势+实际操作+群体效应。索罗斯才赢得了趋势,形成了气势。
所以,期货市场的反身性没有那么好用。如果硬要套用,记住,如果趋势成立了,这个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至于什么时候转折为临界点,这并不是普通散户能够主导的。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中国大宗商品指数是什么?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简称“CCPI”,是依托“中国流通产业网”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周度数据库,以2006年6月为基期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定基指数。CCPI涵盖了能源、钢铁、矿产品、有色金属、橡胶、农产品、牲畜、油料油脂、食糖等9大类别26种商品。CCPI采用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周度数据,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该指数可以综合反映中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走势,作为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产生背景及目的
背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急剧波动,波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大宗商品市场备受各界关注。国际上,反映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CRB指数”已运行了数十年,成为研究商品市场和宏观经济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尚没有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大宗商品市场运行状况。长期从事流通领域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自年初开始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结合中心的数据资源优势编制了CCPI指数。
目的:反映中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走势,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指数体系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体系
中国大规模进口拯救了2020年的大宗商品市场?
据环球邮报1月14日报道,中国最新的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据中既有历史教训,也有警示。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历史部分是,中国在2020年购买了创纪录数量的原油、铜、铁矿石和煤炭,显示出这个世界最大自然资源买家在全球冠状病毒大流行压垮需求的一年里,对保持商品市场繁荣的重要性。
但警告的部分是,周四(1月14日)公布的12月贸易数据显示,中国的大规模购买狂潮似乎正在结束,进口需求可能会恢复到被视为更“正常”的水平。
大宗商品市场的风险在于,他们将中国2020年的进口量视为2021年的必然,因此当人们对冠状病毒疫苗的推出将终结大流行,并导致新一轮的商品繁荣达成共识时,就产生了看涨观点。
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较上年增长7.3%,相当于1085万桶/日,约占全球日需求量的12%。然而,12月原油进口量仅为906万桶/日,较11月下降17.9%,较2019年同期下降15%。
当然,一个月相对疲软的进口量并不预示着新趋势的开始,但原油方面需要关注的一个因素是,去年中国进口量的强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情蔓延引发了价格崩盘,于是中国在那时买了很多油来储存。中国的炼油商或战略石油储备是否会在2021年继续以去年相同的速度购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尽管中国炼油商今年可能会进口更多的原油用于加工,而不是储存,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原油将只是作为精炼燃料出口,这可能只会取代亚洲其他地区的原油需求。
去年另一个几乎由中国一手支撑的市场是铜,未锻轧铜的进口量从2019年的498万吨激增34.2%至668万吨。但是,去年12月铜进口量为51.2332万吨,较11月下降8.7%。这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也是5月以来最低的月度结果。
虽然伦敦交易的铜期货已经从1月8日的8年高位每吨8238美元(折合人民币5.3万元)回落,但在周四的亚洲交易中约为8009美元(折合人民币5.1万元),仍比2020年的低点高出约83%。
如果占全球铜需求一半左右的中国继续出现进口放缓,那么世界其他地区的预期复苏是否足以抵消中国方面的任何下降,也仍然是个问题。
铁矿石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另一种大宗商品,占海运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也是2020年进口量创纪录的另一种大宗商品。在钢铁需求强劲的情况下,2020年进口量较上年增长9.5%,达到11.7亿吨,因为中国政府将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作为推动经济在大流行后重新增长的首要因素。
与原油和铜类似,去年12月铁矿石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进口量为9675万吨,较11月减少1.4%,较上年同期减少4.5%。虽然市场对中国的钢铁需求仍持乐观态度,但中国政府很可能在2021年放松刺激政策,这将使得铁矿石进口很难再享受一年的强劲增长。不过,一年的恢复性增长很可能也是一个好结果。
去年12月的中国主要商品进口中,煤炭有点异军突起,从11月的1167万吨猛增235%至3908万吨。这使得全年总量达到30399万吨,同比2019年增长1.5%,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12月的激增更多与北京的煤炭政策有关,它扭转了几个月来的疲软现状,因为当局从不鼓励煤炭进口转向了积极推荐,旨在应对更寒冷冬季下的货物及燃料短缺。
中国的煤炭进口量在2021年可能仍受制于政策制定者,除了注意到官方倾向于进口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外,几乎无法做出任何预测。
总的来说,很明显,中国在2020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升进口量来拯救了大宗商品市场的成交额,不过这种需求水平在2021年并不能保证,尤其是在原油和铜方面,去年增加的采购量很可能大部分被导向了库存。
高温天气利好什么大宗商品?
高温天气利好电力、空调等系列大宗商品。
高温天气,酷署难耐。空调风扇等就成纳凉降温的首选,所以,高温天气对空调市场是绝对的利好,商品销售火爆,前景明朗。再次是电力商品。生活离不开电力,高温用电量激增,电力受益良多,有时甚至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