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股份股吧,马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接任
巨轮股份股吧,马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接任?
马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接任,在任期间能超越马云的功绩吗?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艘超级巨轮,张勇要超越马云的成就,恐怕得再造一个阿里巴巴才行。阿里巴巴从0开始,硬是在马云强力的“忽悠”能力下,众兄弟们才不离不弃,才有众多良才加入阿里巴巴,经历了大风大浪发展到如今可谓是四平八稳稳步前行。
阿里巴巴目前的市值在4667亿美元,参股、控股的企业和业务领域众多,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正是马云在位置上创造的辉煌的成绩,而在张勇的位上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成绩,确属非常不易。带淘宝、创天猫、并盒马购银泰等,无不彰显张勇的超强能力。
从张勇的履历来看,其众多的成绩还是处于“将相”位置,才更能发挥其能量。而要作为“王”的经历可几乎是空白,这与马云相比较起来,是有不足的。马云作为创业者,具有开拓的战略眼光,能够自己从无到有带领一帮兄弟左冲右突奋力开拓,创出一片江山来。
而张勇,主要还是在于守成者位置,要想超越前任可就难了。从安达信、盛大走到阿里巴巴,张勇都是在有人掌控有人指引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将相”的能力,沿着公司制定的轨道中,干出一番事业来。
不过接手阿里巴巴,有一点儿“王”的味道,这就要看马云和蔡崇信对张勇的放手尺度。未来的阿里巴巴,也许能够在某一方面干出相当惊人的成绩,比如芯片、人工智能等,这样的成就虽不如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取得成就那样轰轰烈烈,但绝对可以在行业内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事物的发展谁也不能预料。至少到目前,张勇的个人成绩还是相当靓丽的,未来的发展同样非常广阔,特别是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深入。把阿里巴巴的市值带上一万亿美元,张勇也可算超越马云,虽然这很艰难,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更多分享,请关注《东风高扬》。
中国海运三大巨头是谁?
第一:“海洋之子”张荣发
相比现在排名靠前的首富们,张荣发一直对富豪榜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因为他曾经的梦想能拥有一条自己的船,把自己对海运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施展和发挥。张荣发属于老一辈企业家,出生于1927年的他几经乱世与战事,但那个时候却是机会最多的时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张荣发靠着唯一一艘20年的旧船起家,从跑一般人不敢跑且不热门的中东航线逐渐发家。
经过张荣发近40多年的耕耘,长荣海运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队之一,目前已有150艘集装箱货轮的庞大船队。不管是在美国的旧金山、还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或是南非的开普敦,甚至是中国的上海,都能见到漆有“Evergreen”(长荣海运)的绿色集装箱车在街上飞驰。张荣发也是更是享有“世界船王”的美誉,而张荣发却称自己是“海洋之子”,因为张荣发从小就靠海边长大,天生就靠海吃饭。
在经过超过50年的发展后,张荣发的长荣集团已经与现代接轨,旗下业务不仅仅拥有海运业务,更拥有空运、内陆运输、货柜、酒店、制造等业务为一体的跨国集团。长荣集团目前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航线遍布亚洲、美洲、欧洲、中南美洲、红海及地中海等。
第二:“现代郑和”董浩云
董浩云与船的联系是今天要说的三大船王中接触船最早的,出身于1912年的董浩云在经过几番周折之后,终于向自己的梦想航行。董浩云自幼向往大海,因此与终身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董浩云20岁就在天津航业公司工作,在积累了丰富的航运经验后,回到上海自己创办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开创了中国、亚洲乃至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因而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
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董浩云瞅准世纪通过银行信贷,陆续购置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建立起自己庞大的船队。当时董浩云派出天龙号由上海开往法国,创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驾驶跨越大西洋的壮举。在当时中国航运界能够驾驶巨轮漂洋过海的都是外国人,中国航运因为董浩云此举也震动了航运界。
后来,董浩云因为各种原因把公司迁往香港,并成立了“董氏航运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董浩云的董氏集团就已经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当时世界“风流船王”奥纳西斯的一倍,董浩云也就顺势成为了当时的世界船王。不过随着董浩云的辞世,董浩云儿女接管了董氏航运集团之后,却无心经营海运,在去年年中,董浩云儿子董建华把上市旗舰东方海外国际以338亿卖给了中远海运以及上海国际港务。自此,董浩云经营了一辈子的航运谢幕,但董浩云依旧是中国的“世界船王”。
第三:“海龙王”包玉刚
与前两位船王一样,包玉刚从小就有一个海上之梦,但是在他在进入不惑之年之前却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13岁的包玉刚追随着自己的梦想进入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20岁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却没能从事船舶业。而是去了一加银行当起了一名小职员。后来又进入了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凭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在银行积累的经验,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成为了上海市银行副经理。30岁之前包玉刚的经历可谓是顺风顺水,但之后却毅然决然的辞去这份工作与父亲包兆龙带着10万的积蓄去了香港闯天下。
去了香港之后包玉刚和父亲做了一些小生意,也赚了点小钱,结果包玉刚却在思考接下来干什么?有天包玉刚想起了小时候的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虽然自己什么对航运什么都不懂,但决心做这件事之后包玉刚就一定要做到。于是开始四处了解关于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船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终于在包玉刚37岁的时候圆了自己的海上之梦。
包玉刚最早的船是一艘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只有8200吨的破船,但包玉刚却像得了个稀世珍宝一样,情人将它整修一番,并取名叫“金安”,并创立了环球公司,而这艘船也成为了包玉刚海上事业的开始。与另外两位船王不同的是,刚开始包玉刚买船却是为了租出去,并在赚到钱之后又继续买船再租出去。就这样包玉刚在船业上仅发展了25年,就成为了世界船王。在1980年,包玉刚的环球达到了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在1974年,曾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拜访了包玉刚,曾风趣的对他说:虽然我搞船队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在“海龙王”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成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易后,包玉刚的环球集团业务开始往陆地发展,并且兼营地产、码头仓储、公共交通等行业,历任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亚洲航业有限公司、世界航运及投资公司、世界海运及陆丰国际公司主席等职。甚至还曾被英国女王、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等授予爵士、勋章、奖章等。而包玉刚的这个“环球海上帝国”财富根本无法估值,因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拥有资产近200亿,却一直坚持不上市目前财产无法预估!不过在包玉刚病逝之后,这个巨大的“海上帝国”也逐渐被包玉刚的四女及女婿瓜分。
巨轮股份前景如何?
营业收入、净利润稳步回升。报告期,得益于营业收入的止跌上扬和财务费用的下降,公司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增幅较大。其中,营业收入同比增加9949.63万元,增幅32.71%,主要源于硫化机产品的强势增长。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487.40万元,降幅41.11%,主要源于可转债转股或赎回的全部完成。 2013年5月,公司股价持续高位,触发可转债赎回条件;公司可转债随后完成转股或赎回。6月20日,“巨轮转2”摘牌,公司应付债券余额为0. 募投项目产能逐步释放,硫化机订单饱满。2011年,公司发行3.5亿可转债用于硫化机和轮胎模具扩产项目,预计都将于7月26日达产。按募集书计划,两个项目预计贡献营业收入27872.25万,贡献净利润6088万。 2013年3月,公司获杭州中策22984万元硫化机订单。该订单将自2013年9月开始供货,按交货计划,分析师预计将分别增厚2013年、2014年营收约1.29亿、1亿。 公司硫化机产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订单已排至2014年下半年。募投项目产能的释放加上饱满的订单,公司销售收入有望持续增加。 进军工业机器人(行情 股吧 买卖点)和高端数控机床,布局中长期发展。报告期,公司工业机器人实现小批量生产、首批龙门鹰500高档数控电火花机床下线、与德国欧吉索机床合作开发了适合中国市场的机床。总体而言,公司在高端智能装备上处于培育后期,预计短期内不会对业绩产生重大贡献、但中长期市场可期。 风险提示:半年报公告,公司拟发行不超过6.6亿元、期限为5年的固定利率公司债券,公司财务费用或将再度上升。 盈利预测。轮胎行业形势向好、液压式硫化机有替换需求支撑,公司发展前景向好,分析师预计2013~2015年EPS为0.41、0.49和0.58元,对应PE17.94、14.98和12.55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韩国经济如今面临巨大挑战吗?
三星在韩国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企业,韩国人在一生无法避免的事就是:死亡、税收和三星。
如果还在认为三星只是做手机的企业,那就大错特错了。
三星作为韩国最大的民营公司,其业务涉及包括电子、物产、证券、重工等多个领域。
但是以往无所不能三星集团,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一、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却在利润上被苹果完败,三星之殇始于2014年
1938年,李秉喆靠着仅有的30000韩元在韩国大邱市成立了“三星商会”,这是三星集团的雏形。
时间来到2014年,三星已经走过了76个年头,而这一年也正是三星的重要的转折点。
此前三星Galaxy S的推出,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一度让苹果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也倍感吃力。
似乎此刻的三星风光无限,但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恐怕只有三星的管理层清楚。
在年销量超3亿台的背景下是三星利润的大幅度削减,2013年三星移动部门的利润为6.7万亿韩元,而2014年这个数字则为1.75万亿韩元。
三星利润削减79%的背后是苹果以及国产手机对于三星的不断冲击,用户体验不如苹果、性价比不如小米的三星被迫在2014年启动价格竞争。
但是从三星的年利润来看,三星的价格竞争无疑是失败的。
为何启动价格竞争,创造销售记录的三星依然会溃败呢?
这得从三星最大的竞争对手苹果说起,两者虽然是竞争关系,但是在某些方面,苹果却是三星的大客户。
比如苹果的屏幕以及内存等重要的零件就是由三星提供的,这也为三星提供了巨额的利润,一定程度上支援了三星的价格战。
但是随着苹果和三星的竞争日趋激烈,苹果公司不想零部件方面受制于竞争对手,一直都在寻找三星的替代者。
2014年苹果公司在大陆地区的零件供应商足足增加了20家,与中国大陆供应商不断增加相对比的是三星在苹果公司中的地位不断降低。
苹果在寻找到零件供应商的替代者之后,便果断抛弃了三星,更加专心与三星进行市场竞争。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无非是换了一家零件供应商而已,其他的一切环节一切照旧。但是对于三星来说,则是损失了一个巨大的客户。
这个大客户的损失,使得三星各部门的成本不断增加,最后又反过来影响三星手机的销售利润。
事实上在14年以后的三星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之中,一方面有着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利润却又远逊于对手。
但接下里发生的一件事让三星管理层措手不及。
二、2016年“爆炸门”事件,被三星半导体隐藏的危机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对于三星来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对于三星电子来说最热门的词汇,应当属“爆炸门”事件,这一事件与三星曾为之骄傲的Note 7机型有很大关系。
在2016年8月24日之前,三星Note 7作为三星的旗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更让三星管理层暗自得意的是,三星Note 7机型是抢先于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iPhone 7推出的,在市场占据着有利的地位。
若无意外,三星Note 7必将成为三星公司又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
但是事情在8月24日这天发生了意外,第一起Note 7爆炸的事件出现,随后几天三星Note 7爆炸的消息不断在世界各地传来。
三星为了应对这次爆炸事件,迅速更换了所谓“安全版”的Note 7。
但是安全版的Note 7并不能阻止爆炸事件的不断出现,对此美国三大运营公司率先停售了Note 7产品。
在10月11日,三星电子在面对愈演愈烈的爆炸事件以及消费的愤怒情绪时,采取了停止销售和置换Note 7的措施。
在这次爆炸门事件中,三星电子的做法无疑是失败的,在“爆炸门”事件出现伊始,三星电子将爆炸的原因果断甩锅给某供应商的锂电池。
但是随后在更换了锂电池之后,三星的爆炸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无疑让三星的锂电池不合格论不攻自破。
此外,三星公司对待中国市场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在爆炸事件的处理上,三星一度只召回在中国大陆销售的部分Note 7产品。
2017年1月23日上午9点,三星电子在韩国首尔举办发布会,公布有关三星Galaxy Note 7爆炸事故的调查结果。
在这次调查中,三星再次将爆炸原因甩锅给电池方面,坚称Note 7只存在电池问题,其他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是消费者不是傻子,经历过爆炸门事件的消费者将目光更多地转向国产手机,华为、小米、魅族等国产手机品牌趁机瓜分三星留下的市场空缺。
与三星在这次“爆炸门”事件中损失巨大销售额对比,三星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更多的是自己的声誉以及消费者对于三星的信任度。
但是三星管理层似乎没有认识到这次事件的危害性。
因为三星集团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达到了458.56亿美元,与同期相比持平。
但是79.28亿美元的利润额与15年相比却提高了50.2%,利润的大幅增加很好地掩饰了三星“爆炸门”事件的影响,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三星半导体产业的功绩。
三、“爆炸门”事件的延迟发酵,三星接连败走中国市场和印度市场?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看一组三星在2019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对比:
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451.8亿美元,利润为54亿美元,同比下降13.5%;
第二季度三星营业收入约475.63亿美元,同比下降4.03%;
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营收约 518 亿美元,同比下滑5.3%。
与营收的不断下跌相对应的是三星在深圳、天津、惠州等地的生产工厂被不断关闭,迫于利润的压力,三星将工厂转设至越南、印度等国家。
在三星在为中国市场忙的焦头烂额之时,三星电子董事长李尚勋因妨碍工会活动的罪名被判处18个月的监禁。
内外的双重压力,使得三星管理层在思考曾经无所不能的三星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比三星管理层思维更快的是,中国国产手机的变革与进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三星努力程度已逐渐赶不上对手进步的速度。
时间转入到今年,三星在印度市场的销售也举步维艰,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三星“爆炸门”事件的一个延迟发酵。
事实上在三星“爆炸门”事件发生后,印度市场也受到了一定了影响,印度人也对三星手机也产生了信任危机。
小米成为印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智能手机,就是印度人对于三星“爆炸门”事件的一个最好回应。
当然三星在印度的退走,不仅仅是因为“爆炸门”事件。
虽然鉴于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销售市场,三星集团一直对此抱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三星在电商渠道的布局要比竞争对手迟了很长的时间,中国国产手机早在在16、17年就开始在布局电商渠道,而三星直到19年才开始建设电商渠道。
而此时印度市场上三星面临着小米、vivo、Realme和OPPO四家国产手机企业的线上围杀,虽然印度疫情对这四家在线上销售有着很大影响。
但是vivo在2020年的首季以670万的出货量占据了近20%的市场份额,超越三星的18.9%。由此,vivo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小米的30.6%,位居第二。
可以预计的是,在印度疫情恢复后,三星将面对着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
三星的未来的退却之路究竟在何方,是三星管理层需要深刻思索的一个问题。
结语
据韩国财界和三星集团5月18日消息,李在镕已于前日出境。李在镕不顾疫情访华视察,三星如期在西安扩建半导体二厂,是为了应对三星集团出现的半导体危机。半导体使三星走上了巅峰,但是未来的三星或许因为半导体而加速衰败。
17年沉淀海思在中国芯片届什么存在?
没钱还花呗借呗怎么办,高价卖手机,就来「微回收」,回收成功还有超值豪礼相送
1991 年,任正非从香港亿利达忽悠回来了一个 28 岁的小伙子,不知道任正非使了什么妖法,让这个小伙子离开知名港企加盟还在刚刚成立 4 年前途未卜的小公司,亿利达为了不放他走,还搞了一些小动作,但是这个小伙子还是非常坚决地和任正非走了。
年轻时候的任正非
这个小伙子叫徐文伟,他毕业于东南大学,自控系硕士专业,而电路设计和汇编语言是他的强项。当时亿利达在深圳的办公地点和华为并不太远,不知道怎么地,任正非就注意到了徐文伟,并且非常坚决了把他挖了过来。
当时被任正非看中的还有同为亿利达工程师的高梅松,不过他在听完任正非描摹的宏伟蓝图之后,却不为所动,毕竟,一个当时连皮带都买不起的小老板,谁会觉得他的话是真实的呢?
1991年的照片,买不起皮带的任正非
1991 年,任正非正在把公司的从代理交换机转向研发交换机,研发的过程中华为发现如果使用大家都用的通用芯片,产品就会陷入价格战的汪洋大海中。要生猛甩开竞争对手,只能开发自己的芯片。
当时华为正在研发用户交换机 HJD48(模拟交换机),华为的“二号首长”郑宝用负责整个系统的开发。徐文伟来了之后,建立了器件室,从事印刷电路板(PCB)设计和芯片设计。
华为前期大将
徐文伟研发的芯片就是用于交换机的ASIC芯片,徐文伟首先要在PAL16可编程器件上设计自己的电路,再进行实际验证,验证通过后再委托香港的公司设计成ASIC芯片,再交由德州仪器进行流片生产。
这个代价是不菲的,一次性的工程费用就要几万美元。90年代初有外汇管制, 外汇额度非常稀缺。当时任正非可以说真的是咬碎了牙支持着徐文伟搞研发。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在可编程电路上进行设计,对于许多经验丰富的半导体设计人才而言,都不是简简单单可以成功的。
但徐文伟的水平真心不是盖的,本来成功率不高的过程,直接就一次成功了,华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芯片。到1991年,华为第一颗用自己的EDA设计的ASIC 芯片问世,徐文伟给它取了名字叫“SD502”。
1994年访问美国,左起刘启武、李一男、杨汉超、徐文伟、郑宝用、黎健、毛生江
1992年,SD 502 的成功,华为正式开启了 28 年的芯片之路。
后来,华为在开发模拟局用交换机 JK1000 上遭遇了市场失败。当时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模拟交换技术处于淘汰的边缘。
这个时候,决定华为生死的 C&C08 正在上马,90年代初期,国内的交换机市场已经进驻了很多产商,型号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如何将C&C08做出差异化地,是摆在所有参研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C&C08A原型机采用通用器件来实现数字交换,一个功能就需要一个机柜来实现,如何给机柜瘦身和降低成本,大家都把目光投到了“小低轻”的芯片研发上来。
任正非甚至不惜欠下高利贷(这也是华为第一次危机,幸好华为女皇孙亚芳筹集到了钱),从国外购得EDA软件。因为要设计芯片,必须要EDA工具,这又需要大量的钱。
在经历 JK1000 的失败,再加上大量欠债,华为已经在死亡边缘。
任正非曾站在六楼办公室的窗边,说过这样一段话:“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
这个时候,徐文伟领导的器件室挖来了一个重要的人,他就是无锡华晶中央研究所从事芯片设计的李征,华晶是国家集成电路908工程中最重要的项目,培养了不少人才。李征被派去美国学习西方EDA的使用和芯片设计,改行做了芯片设计师,随后加入华为。
ASIC 芯片
在徐文伟和李征的努力下,1993年,华为拥有了第一颗用自己的EDA设计的ASIC 芯片问世,徐文伟给他命名为“SD509”
红圈里就是SD509
C&C08是华为研发的里程碑,自研芯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华为也因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4年,C&C08销售达到8亿元,1995年达到15亿元,到2003年,累计销售额达到千亿元,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交换机机型。
世人只知道李一男在C&C08研发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却并不知道徐文伟在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此后十几年,徐文伟都奋战在基础芯片研发第一线。
后来,华为开发了数字芯片来处理音频CODEC(编解码)和接口控制,也开发了SLIC厚膜电路芯片SH723。海量出货的交换机和接入网产品不仅集成度更高,价格还敢比竞争对手低上一大截。
其中话花费三年时间研发的 4COMB(型号为SA506)芯片更为厉害,干脆把SLIC及接口、SLAC等都组合到了一个芯片里,并使用在32路用户板上,在这款芯片上,华为芯片老将李征和徐文伟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1996 年,又有两位华为芯片史上非常重要的人加入了华为,一位是何庭波,一位是王劲。当时何庭波负责做的第一个芯片是光通信芯片,后来华为认为 3G 无线芯片十分重要,1998 年何庭波便只身前往上海搭建了华为无线芯片部,还将3g无线网络芯片做起来。可以说是华为的一员猛将!
右二何庭波
而王劲则是华为3G,瑞典研究所,海思芯片等华为无线几乎所有重要产品和项目的技术骨干和研发带头人,这些产品是华为领先全球的最具技术难度的产品。
1998年开始王劲成为华为具有历史突破意义的GSM基站BTS30产品的产品经理,BTS30从1998年一直卖到2008年,是华为公司销售生命最长,销售金额最大的单一基站产品,累积销售数百亿美元。GSM前十年在国内卖得不好,但它是华为早期海外拓展的利器!华为当下在科技界的全球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靠无线产品奠立!
2002年,华为和思科开始了十年的对簿公堂,任正非的危机意识让他意识到要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
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91年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2004年的时候,任正非找到何庭波说每年给她四个亿美元研发费用,给她2万人,让她研发芯片,以此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你的芯片设计团队能不能发展到两万人,我们用两万人来强攻。怎么强攻,这个要靠你说了算,我只能给你人、给你钱。”
至此何庭波便正式执掌海思,正式开启了华为更为浩大的对芯片的研究之路!
半导体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而且对于国外的技术来说,国内半导体技术确实还不够完善,在研发期间,何庭波总是会受到来自外界的质疑和嘲笑。何庭波总给海思的员工信心:“做的慢没关系、做的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时间,海思总有出
这一过程是煎熬的,十年时间很长了,一般人很难熬过来,但是何庭波坚持了整整十年,因为你不仅要忍受外界对你的异议,还要承受公司内部的压力,要知道这期间华为投入的数百亿可以说几乎都没有任何回馈,但是任正非还是坚持给何庭波以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009 年,海思推出了第一款手机应用处理器,命名为K3V1。K3V1采用的是110nm工艺,而当时主流芯片已经采用65nm甚至45nm,足足一代多的性能落差。这款芯片最终并没有上市,但是却开启了华为终端芯片的新征程。
当时中兴和华为竞争激烈,中兴选择与高通合作,一起研发CDMA基站和手机产品,是他的坚定盟友,与华为相比,中兴享有高通基带芯片的优先级待遇。
不甘心受制于人的华为,重新把担任欧洲研发负责人的王劲调回海思负责基带芯片的研发,王劲是一位疯狂的技术爱好者,人称“拼命三郎”、“最能啃硬骨头的人”。早已功成名就的他本来可以安安心心待在领导岗位,但是他却时常冲锋在第一线。
只要他想要完成的目标,就始终如一,拼尽全力去完成,从来没有完不成的。在他的带领下,依托华为多年在通信、基站领域的技术积累,经过两年多不停歇的攻关和研发,2010年初,华为推出了业界首款支持TD-LTE的基带处理器,并且能同时支持LTE FDD和TD-LTE双模工作。
这也就是著名的巴龙基带芯片,如今巴龙 5000 早已领先高通的 X50 ,而这背后就是王劲的功劳。
2013年,海思终于实现盈利,营收也达到了92亿元,员工更是达到了5000人。如今,海思已经生产了超过200种芯片,申请了超过五千项专利。尤其是麒麟系列芯片,甚至在全球都走在前列,在手机芯片领域,甚至已经赶上了行业龙头高通。
2014 年,华为痛失大将,担任华为海思无线芯片开发部部长的王劲心脏病发,突然去世。
如今,海思旗下的芯片共有五大系列,分别是用于智能设备的麒麟系列;用于数据中心的鲲鹏系列服务 CPU;用于人工智能的场景 AI 芯片组 Ascend(升腾)系列 SoC;用于连接芯片(基站芯片天罡、终端芯片巴龙);其他专用芯片(视频监控、机顶盒芯片、物联网等芯片)。像安防、电视芯片,华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占据百分近七成的市场份额。海思的机顶盒芯片在2012年开始大量铺货后,仅用一年时间就拔得市场头筹。在光交换、NB-loT以及车载领域,华为代表国内芯片厂商站在了世界前列。
而且海思建立了强大的 IC 设计和验证技术组合,开发了先进的 EDA 设计平台,并负责建立多个开发流程和法规。海思已成功开发了 200 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并申请了 8000多项专利。
前段时间,面对美国的封锁,何庭波凌晨发文,举华为海思十几年研发之力,摆脱美国依赖,实现科技自研自立,开始了悲壮的反击之路。
正如何庭波所说: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就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