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债券,能否说说你家里第一台电风扇的品牌
熊猫债券,能否说说你家里第一台电风扇的品牌?
我家里的第一台电风扇是柳州的双马牌电风扇,应该是83年吧,因为那时还小,记不清楚年份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夏天,那天又闷又热,傍晚了,我们姐弟几个去晒场收稻谷回到家,又累又热又饿,大家都懒散的坐着,谁也不愿意去做饭,正在争论着该谁做的时候,门口响起爸爸自行车的叮当声,然后听到他的大嗓门喊:“谁出来帮帮我!”我们跑出去看到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绑个大大的纸箱,侧面印有大大的两个字“双马。”问爸爸也不说是什么,就让我们赶紧抬回家。回到家七手八脚的打开纸箱,见到了电风扇的底座和扇叶,我们“呀”的跳起来,我们家终于有电风扇了,那种感觉实在太妙了。
我们一下子都不累了,很快完成了分工:哥哥帮爸爸装电风扇,姐姐和我做饭做菜,那一刻,我们都哼着跑调的歌,每天很烦的做饭竟然感觉不到烦了。那晚吃饭是我们家在夏天的第一次全家围在餐桌上吃的一顿饭(平时天热都各自端一碗饭跑出去吃),那晚,电风扇扭转着摆头,挨个给我们送来清凉的凤,那是世界最凉爽最清凉的风!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每个房间都装了空调,但是再也找不到那样清凉的感觉了。
熊市是指什么?
熊市是股市行情的一种状态,通常是指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价格长期下跌的局面,股市表现疲软。和牛市相对。整个经济环境低迷,企业盈利能力弱化,市场需求不旺盛,导致投资者心态悲观,真实就像大熊猫的动作一样慢群情波动难以激烈,投资者输多赢少。
不过,熊市中不乏一些好的股票,只是需要更加谨慎理性地选择,根据公司基本面和业绩指标进行判断。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熊市是个难熬的时候,但也是一个寻找低价优质股票进行投资的好机会,所以要保持理性心态,不要盲目追涨杀跌,合理分散投资,争取在熊市中稳健获得更高的收益。
该怎么理财呢?
谢邀,简要回答一下吧。
股票第一个pass。除非你有徐熙翔那样的路子,否则进去就被套,更何况现在股市萎靡不振信心全无,明显处于习惯性下跌陷阱。当然如果你真的有,也得认真考虑下后果。
支付宝嘛,毛病不大。买点余额宝放着,随用随取,方便。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余额宝的收益率有点儿磕碜了.....自己看吧,比起大多数的理财和货币基金都低了。现在买余额宝的绝对是真爱,有信仰的。
如果没有信仰的要求,你买别家银行的货币基金,收益会稍高一些。
银行理财也不错。我看了看,收益比余额宝好一些,一般都超过年华4%的水平。其实支付宝中也有这样的选项,如图。
近期力推的好像是建信养老飞月宝和国寿超越宝。这种产品收益高一些,问题是不方便,期限锁定,不能随用随取。
定期存款。
银行的定期存款收益不算高。不过我要严重推荐网商银行的定活宝(又是阿里的产品!),这款产品收益不错3.5%,随用随取方便。有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存入当天就生息!你想想买个理财一般募集期都要几天,买入余额宝当天无利息,如果赶上周末三天都没有利息!可是定活宝没有问题,哪一天买上就从那一天计息,是不是挺爽的!现在来讲,这款产品收益高于余额宝,当天计息,存取灵活,实际上已经是全面胜过余额宝的产品了。你还等什么?!!哦,对了,有点小毛病,需要抢!!!!!!早9点开始。
天使投资机构投资的一些公司会倒闭?
“拿到投资依旧以创业失败告终” 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无数遍,对 “创业不易” 也是再熟悉不过。但是想想看,如果天使投资人投资的是你的公司、你们的未来,在从概率上已能预知大部分初创公司终将倒闭的前提下,他为什么还要投资呢?
诚然,天使投资人对可能产生的高收益十分关注,所以他们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你将来的股份——尤其是在当今融资可以采用可转换债券形式进行的情况下。但股权之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附属的收益,或者说一个落地的结果。
对于一个天使投资者而言,初创公司们正在与上百位、甚至上千位对手竞争。他们中的每一个,注意是每一个,都拥有 3 到 6 百万美元的估值,其中还有极少数可能达到 8 百万。
让我们稍微把估值的事情放一放,换一个场景。想象一下你走入一间超市,然后需要在面前 20 种标价相同的玉米片中做出选择。你将如何决策?对于天使投资人而言,你和你的对手们就像货架上的玉米片一样。那么他们究竟如何选择投资的对象?一般而言会依据以下四个要素:
你的产品、你的团队、市场环境、对用户的吸引程度。
因此,天使投资人会在做出决定前这样问自己:
我喜欢他们的产品吗?
我喜欢这个团队吗?
我能接受他们瞄准的市场吗?
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比起隔壁的 “玉米片” 更受用户欢迎吗?
作为创业者,如果你想提高自己最终拿到投资的概率,或者说让投资人给你开一张数字诱人的支票,那么你最好能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天使投资人在决定给钱之前必然会做充足的功课,他们会在各大创投平台了解详细的信息,同样会用各类APP提供的第三方数据对比你和你的竞品。
创业成功是不可预估的
介绍完天使投资人如何决策之后,我们来谈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他们究竟在投资什么?答案并不是你的公司,而是获得一手信息的优先权。如果你没明白,可以想想看天使投资人是否不在乎你的成败,却因为你不肯透露进度而生气?对于他们来说,创业悲剧收场并不会太坏,但是把你正在做什么藏着掖着就非常不应该。接下来我将解释投资人这么想的原因。
不管投资人向你表露了多少信心,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他没办法预估你能否创业成功。公司间相互博弈,市场波动无常,创始人之间可能出现矛盾。总而言之:世事难料。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几间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创业公司:Uber、Airbnb 和 Color。Uber 最初在 Angellist 上融资 500 万美元,现在已发展为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之一。Color 则在开头时走得颇为顺利、大受欢迎却最终销声匿迹。Airbnb 在构建出现在的商业模式之前,依靠麦片和床垫起家。然而如今这个住宿平台在不拥有一间客房和酒店的前提下实现了超越老牌酒店凯悦的估值。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时间规划之于投资人的重要性。当那些炙手可热的公司开始融资,他们很快就收到很多投资人抛出的橄榄枝。有一些公司花了太长的时间来推销自己,最后终于找到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人——他同样是其他初创公司努力说服的对象,创业公司在他面前并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对于投资人而言,他们能真正达成投资意向的创业公司本就不是多数,当机会来临时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决断。因此如果他们在此之前对你没有充分的了解,他们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来搜集研究相关资料并最终敲定投资。
搞砸了?无需遮掩
即便投资者已经足够了解你和你的公司,他们可能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站在局外是很难了解公司内部进度的。有很多创业者并不会即时分享他们的月度数据和工作进程——尤其是当结果并不理想的时候。对于想要了解多一些的投资人而言,他们必须得弯腰趴在钥匙孔上往公司里头看。是的,他们或许能窥见一小部分你们正在做的事,但是他们无法据此推出事情的全貌。之于投资人而言,尽早了解更多信息意味着他们能在更低估价的时候确定要不要继续投入,所以信息共享非常重要。
究竟如何尽早获知创业公司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知道他们将来是像 Uber 那样爆发,还是如 Color 那样衰落?答案很简单,做一名投资者。是的,成为投资者意味着他们早期下的 “赌注” 可能全部输光,但成为投资者也意味着比别人更早获知相关的信息。注意,是获得确切的信息,而非依靠推测。所以他们有依据来判断哪个公司可能表现得更好,他们会对你和对手进行基准化分析。投资人之所以需要创业者的及时反馈,是因为要借数据和统计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评估你们未来的可能性——毕竟那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
这就是天使投资人不在乎你搞砸或者失败的原因——前提是你一定要保证及时的信息共享,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基准化分析和作出决策。不止如此,天使投资人也很乐意为你的团队提供帮助和指导,所以千万别藏着掖着。
优秀创始人身上有股强磁场和能量场,吸引着优质资源的聚集,碰到了同频段的投资人才能成事。为什么投资人过早下车了很多大牛项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创始人的判断出了差错,所以投资人永恒的话题都是找到对的人,然后下注。在投融资环境整体不乐观的情况下,投资人募资难退出难,多看少动,多拿现金在手上是比较好的选择,而对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创业者来说,艰难时刻也是“甩竞争对手几条街”的好时光,艰难时期不死抱估值,小步快跑融资,壮大自身实力跑出与竞争对手的段位差距,艰难时刻就会变成美好时光。
最近点赞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动动小手,您的点赞与评论就是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基金经理?
在我们投资各种基金的时候,有一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基金经理真实的投资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面前有五个基金可以选。这些基金在过去3年的历史业绩如上图所示。那么你会选哪个基金购买?
大部分人肯定会选上图中黄色的或者蓝色的那个基金。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基金在过去3年的回报最好。
我想要告诉你的是:选蓝色或者黄色的基金,是完全错误的投资方法。在下面的文章里,我会和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般在挑选基金时都会去看其过去三年的历史表现?
在金融投资行业,三年历史业绩就像一个业界标准,被很多机构普遍接受。晨星(Morningstar)在给任何一个基金评分前,有一个基本要求是基金的年龄在3年以上,否则不予评级。很多大机构投资任何一个基金的最低标准之一就是该基金有三年以上的可供审计的历史业绩。那么这过去三年的业绩表现有何神奇之处呢?
答案需要去统计学里去找。学过统计学的朋友们一定都记得,如果一个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那么根据大数定理,其样本量最少需要30个。如果样本量少于30,那么该分布就是一个“小样本”,不太会服从“正态分布”。
3年,涵盖了36个月的历史回报记录,刚刚超过最小样本量30的要求。这就是3年业绩这个神奇数字的由来。
问题在于,这个逻辑的前提是,基金经理的月回报符合“正态分布”。但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基金经理的历史回报是正态分布的。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基金经理的回报呈现出非常彻底的“非正态分布”。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更好的统计方法来替代这种逻辑假设,因此很多金融机构还是比较“懒惰”的沿用了这样的传统。
在我们科学的评判一个基金经理业绩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是:基金经理的业绩回报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的业绩主要来自于他/她是否能够创造超额回报(阿尔法)。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其短期业绩,那么他/她的回报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波动率(运气)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挑选基金经理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数据,我们很难断定,该基金经理的业绩回报是来自于他的阿尔法(技能),还是波动率(运气)。
那么对于一个基金经理来说,我们需要多少时间的真实回报,才能科学的判断出他的真实技能呢?答案是,这取决该基金经理的信息比率(Information Ratio)。IR是一个比例,分子中的α是指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也就是基金经理高于某一个基准,例如上证180指数之上的收益),分母中的σ(也叫作超额误差)是指α的标准差。
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应该大于零。毕竟,如果这位基金经理连大盘指数(比如上证50指数)的回报都无法超过,那么我们投资者基本就没有理由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了。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个基金经理能够创造的阿尔法为2.8%,年波动率为11.5%,那么根据上面提到的公式,该基金经理的IR为2.8%/11.5%=0.24。各类研究表明,信息比率为0.3的基金经理排名就可以达到该国所有基金经理的前10%或前25%,因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样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一步是计算观察样本的数量。上过大学统计学课程的朋友们应该对上述公式不会陌生。为达到95%的置信水平,需要T检验的相应界值为1.96。
因此,依据0.24的信息比率,需要的观察样本数量(N)大约是66.7。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该基金经理过去67年的投资数据才有95%的信心确认该经理真正有投资水平而不只是运气好而已。通俗地讲,一个信息比率为0.24的基金经理,其投资能力在统计意义上和猴子扔硬币去选股没有任何区别。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张基金经理业绩图表。
事实上,上面五个基金的历史业绩,都是基于同一组统计数据,即2.8%的阿尔法,和11.5%的年波动率而随机产生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基金经理(2.8% alpha/11.5% vol)来说,他在某一个三年中的业绩回报可能是上述五条曲线中的任一条。如果他运气好,那么你看到的可能是那条黄线。而如果他的运气很差,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那条绿线。如果我们根据绿线就判断该经理水平很差,或者根据黄线去判断该经理是投资大师,那就都是被统计数据迷惑了双眼,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仅仅是看某一个基金经理过去三年的历史表现,以此为根据去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并做出甄选,那么这完全是在“瞎选”,基本就是撞大运。
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观察到的最小的有统计意义的样本量,取决于该基金经理的信息比率(IR)。如果基金经理的信息比率比较高,那么我们需要观察的样本量就会少一些。而如果基金经理的信息比率很低,那么我们就需要更长的样本量来证实该基金经理创造的“阿尔法”是他的真实技能,而非运气使然。
投资界的神话,彼得林奇(Peter Lynch)从1978年开始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直至1990年退休。在这13年中,林奇先生平均每年超过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为13.3%,年波动率大约13.3%。因此,林奇先生的信息比率IR是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观察的最低样本量为4,也就是4年的真实投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奇通过了统计测算,确实是有真正投资水平的“股神”。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林奇创造的大部分“阿尔法”都集中在一开始的那几年(1978-1983)。在1983年以后,其超额收益(阿尔法)迅速下降。而在林奇退休后,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由于林奇的声名在外迅速增长,但该基金的回报却差强人意。在1990到2004年间,该基金的超额回报只有每年0.7%,信息比率IR为0.12,让很多投资者感到失望透顶。
美盛集团(Legg Mason)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 Fund)的经理比尔米勒(Bill Miller)先生是另一个家喻户晓的“股神”。从1991至2005,米勒先生掌管的价值信托基金连续15年超过其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这个业绩即使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十分罕见的。截至2005年,米勒先生的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 Fund)凭借每年5%的超额回报,达到了0.84的信息比率IR,成就了投资界的另一个传奇。
问题在于当投资者们发现米勒先生的天才时,已经错过了投资他的基金的最佳时机了。从上图可知,该基金的资产(上图红线)在2007年达到巅峰值200亿美元。2006到2011年的平均超额收益(米勒先生在2011年从价值信托基金退休)和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相比较,大约为每年负7.1%,信息比率IR为负数。如果分析从1991到2011的全部数据,其年平均超额回报为1.54%,信息比率0.16,实在不能算是多么出色的基金。
总结
1)基金经理创造的历史业绩,同时受到其投资水平(阿尔法)和运气(波动率)的影响。要想客观的评判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技能,我们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将技能和运气分开,这样我们才可能挑到那些真正有技能的基金经理。
2)如果想要科学的判断基金经理真实的投资技能,过去三年的历史业绩远远不够。仅凭这些历史记录去挑选基金,投资者无疑是在“瞎选”。
3)有时候即使有基金经理通过了统计测算,被证明确实有能力创造“阿尔法”,投资者也未必能从他们身上赚钱。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投资者的购买时机。
4)如果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资源和信息去科学严谨的分析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那么更好的选择是老老实实做一只“小乌龟”,放弃选择主动型基金,购买并长期持有低成本指数基金(ETF)。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