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空转,手上有空闲资金20万
资金空转,手上有空闲资金20万?
20万,如何合理安排。
一、创业:如果想自己创业,可以从小做到大。对于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自主创业的话,可以自己单独做一些小项目。先看四大传统行业,吃、穿、住、行。小吃摊,饮品店,服装店,民宿,出租车,滴滴专车等。也可以与人合伙做生意。如果有可靠的项目,自己又比较内行的。
二、投资:基金,股票,期货,比特币。风险依次从低到高。收益也如此。对于20万的空闲资金来说,我推荐买入股票,做长期投资。以一年为基础,三年,十年来看回报。如果现在进入股市,寻找优质的被低估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未来应该会有5—10倍的收益,甚至更高。如果追求低风险低收益,可以买入组合型基金,可以抵抗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
三、存款:如果你既没有时间自主创业,也不想与人合伙投资,又不愿承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那么你可以选择将钱存入银行。享受定期收益,可以保证本金不出现大的亏损风险。但在现在的金融环境下,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同20年前你将10000元买入茅台的股票,现在价值上亿,如果你存入银行现在价值13000元左右,看账面💰多了,实际上你损失的是几个亿啊!你享受短暂的安逸,就会承受长远的忧患。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我遵从的是价值投资,积土成山,积水为海!
银行行业如何?
回答这个问题靠数据说话更靠谱些。通过中国银保监会网站、银保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4-2018年度、2019第二季度银保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 、《毕马威2019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 》摘出一些数据,供大家参考。
结论1: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规模仍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信息,2019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为人民币225.2 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人民币15.2万亿元,增长7.24%,总负债为人民币207.5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人民币14万亿元,增长7.24%;商业银行2018年末总资产为人民币210.0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人民币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幅较2017年降低1.6个百分点;总负债为人民币193.5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人民币11.4万亿元,同比增长6.28%,增幅较2017年降低1.72个百分点。
结论2:盈利增长,但增速明显下滑,2019年重新抬头
2018 年度,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约人民币1.8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人民币 825 亿元,同比增长 4.7%,增速下降 1.3 个百分点。 2019 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人民币 0.6 万亿元,同比增长 6.1%;商 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1.02%,较上年末上升 0.12 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 13.2%,较上年末上升了 1.50 个百分点。
结论3:信用风险形势整体稳中向好,信贷资产质量稳步改善
2018 年末,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人民币 110.50 万亿元,较 2017 年末增加人民币 12.7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3.0%。2019 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 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人民币 119.99 万亿元,较 2018 年末增加人民币 9.49 万亿元, 同比增长 8.6%。
与此同时,2018 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为 3.41%,拨备覆盖率为 186.3%, 相比 2017 年均有所上升。于 2019 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为 3.45%,拨备覆 盖率为 192.2%,整体风险相对平稳可控。
在强监管,求改变的大氛围下,银行业稳健发展。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银行业所面临的不仅是要打破原有格局的深刻变革,更要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财富管理和市场经济转型方面,竞争加剧,改革增速,未来可期。
不流转的资金叫啥?
不流转的资金叫资金空转。
通常理解的资金空转,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不流向实体经济。
货币空转是指比较严格的经济学定义可能是社会融资规模持续高于GDP增长率,即现金流在循环过程中跳过了实体经济这一环,陷入了金融机构间的“自循环”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现象,是指国家增发流动性后,现金流只在虚拟经济即金融行业内流动,并没有惠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资金空转的危害?
一、实体融资成本提升首先多机构层层嵌套,每层机构都通过空转套取一部分利得,最终由实体主体买单,直接提高了整体实体的融资成本。
二、信用风险积聚信用风险更易发生,冲击更大:此种空转模式会提高资管行业风险偏好,资管机构被迫“三加”以增厚收益,使得信用风险更容易发生。而由于银行又叠加了资金池模式,风险一旦发生,不同理财产品会相互传导,风险计提又相对不足,会加大信用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三、引发资产泡沫通道业务的存在会客观上让资金可以留向监管限制的领域,如通过非标投向房地产市场和银行通过伞形信托投向股票市场。而链条过长使得资金风险偏好提高,相当于变相嵌套了好几层优先劣后结构,使得资金逐利性加强,具有追涨杀跌的特性。这样的空转模式无疑会更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间接推动了14年股市、15年债市、16年房市的疯长。
四、货币政策管控力降低表外理财拉长了原来央行到银行到实体的货币创造、传导链条、形成央行、大行、小行、非银资管、实体的流动性传导体系。商业银行在负债刚性和资产荒的背景形成了堰塞湖,创造信用的链条难以被央行完全掌控。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美联储连续缩减量化宽松购买量?
美联储在宣布7000亿的量化宽松购买量之后,近期连续两次缩减国债购买量。但是这不等同于美联储打算收缩货币政策,而只是提高了宽松货币的针对性,更多越过银行系统向企业端进行货币供给。图为美联储购买国债速度下降。
一、美联储现在是如何进行货币宽松的?美联储在美股持续下跌之后,迅速反应宣布了降息到0的水平,并且开启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但是这似乎对于资本市场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在量化宽松出台之后,美股依然出现了4次熔断,这迫使美联储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图为第4轮量化宽松购买速度远远超过前三轮量化宽松。
事实上,让美联储无法将货币宽松传导到市场上的,恰恰是美联储自己。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意识到如果让金融机构过多的参与美股投资,会让美股市场的波动传导到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系统的巨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了银行系统参与美股的程度。
这在本轮危机的初期,成功避免了美股的持续下跌,引发金融系统的崩盘,但同时也成为美联储无法直接对美股实施援助的障碍,因为即便是美联储在市场上购买了大量国债,这些资金也只是投放到了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手中,而这些金融机构却没办法将这些资金用于美股市场的投资。也就是说资金的传导出现了问题。
美联储也迅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有史无前例的15万亿回购上限,以及所谓的无限量量化宽松,并且在随后宣布接收垃圾题债券,用来保证企业债务,市场不会出现交叉违约。这相当于美联储越过银行系统,直接向市场进行资金投放。图为采取措施之后,企业债市场利差迅速下降。
也就是说现在美联储的宽松措施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是针对银行系统的,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第2部分则是直接针对市场的,核心是商业票据购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条件接盘风险资产。
二、缩减量化宽松并非等同于减少货币宽松。美联储在市场陷入危机之后,迅速的反应,赢得了金融界人士的称赞,甚至美联储推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流动性释放工具,这能够为企业端提供更多的短期流动性。图为美联储目前为止采取的流动性工具。
数量繁多的流动性释放工具也意味着,即便是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的购买量,也不会被市场上的流动性产生过多的干扰,因为本身通过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就很难通过金融系统释放到市场上。
而从2019年就开始的美国经济下行当中,最致命的风险存在于企业端,也就是企业债市场的问题。在4次熔断提前戳破美股的泡沫之后,企业债成为了美国几乎是唯一的重大风险。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企业部门发生的危机一般造成的是浅衰退,这也意味着美联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流动性释放。
所以对于美联储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利用商业票据购买和无限量量化宽松,把美国债务市场交叉违约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而对于量化宽松的缩减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美国正在快速的开展财政货币化和债务货币化,这两者都会持续的增加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财政部的拨款给美联储提供信贷担保,而美联储据此发放10倍于财政部拨款的信贷刺激,也就是说未来美国还会通过美联储释放超过2万亿的刺激计划。图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
在这样庞大的刺激之下,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好像也就相形见绌了。
三、风险仍然在不断积累。按道理来说,美联储已经接盘了市场上大量的国债和企业债,那么美国的债务风险因此缓解了吗?并没有。
美联储的政策只能说暂时降低了风险,而不是消灭了风险,而且在这样的宽松政策之下,风险还在进一步的积累。
先说美国国债市场。美联储正在大量的接受美国国债作为质押,同时向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国外的主权基金发放流动性,但是这也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恶性循环。金融机构质押美国国债换取现金,如果数量很多的话,就会造成国债的价格下跌,而原本金融机构与保证金质押的资产就会发生贬值,需要金融机构进行更多的保证金补充,这又会造成更多的国债质押。如果情况在短时间内恶化,美国国债依然会出现保守。
再说美国企业债风险。短期内美国企业债市场风险非常的小,这是因为美联储现在的货币宽松导致市场的融资成本比2013年到2014年之间,美国企业债风险刚刚酝酿时更加低廉,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借新债还旧债,但这造成了美国企业债数量的迅速攀升,如图。
而这些债券当中,高风险的垃圾债比例不断攀升,可以说在本轮危机结束之后,美国债券市场的风险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危机最主要的风险诱因。
综上,美联储目前同时向金融机构和企业端发放流动性,削减量化宽松不代表整体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而是加强了对企业端更有针对性的流动性释放。但此举也是饮鸩止渴,因为可能会造成债券市场更多的风险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