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集团发布2021年财报,是什么导致当当网的没落
京东集团发布2021年财报,是什么导致当当网的没落?
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其实是与企业的创始人的性格和战略眼光紧密相连的!每个企业都带有很浓重的创始人风格,公司各个方面多多少少散发着一些个人色彩。
当当创始人李国庆夫妇的目光短浅和固步自封与京东的刘强东高瞻远瞩、海乃百川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这也是造成了两者现在截然不同的结局!
现在美国退市的当当网要把自己卖给A股上市公司天海投资,而京东确如日中天,的股价在过去一年累计上涨超过九成,2017年 5月8日,它宣布2017年一季度实现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利润14亿人民币,之前它连续亏损了11年。
想当年当当这个老牌网前是多么的不可一世,也确实在那几年里,当当有那个资本去傲视群雄,那时候的京东,苏宁,还不知道在哪角落瑟瑟发抖。
当当在2010年美国上市成功,之后的当当创始人更加不可一世了,记得有一个电视节目,李国庆大言不惭半年要搞死京东,结果是可想而知。
当当在当时的主营业务是图书。京东是家电。图书这个盘子太小了,它带来的收入远远不能支撑一家电商平台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相对的,京东选择了3C品类切入电商,市场容量远大于图书,单价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口碑辐射能力强,所以比起图书容易做起规模。而当当仍然是固步自封,继续守着图书这块没有改变!
在具体操作上,京东以图书不盈利的方式甚至是亏本的方式为自己的网站引流,导致当当流失了很多的客户。京东在图书方面损失的利益可以通过家电的销售进行补贴,而主营业务是图书的当当,在前期束手无策。
后来的当当也开始试水服饰额等其他类目,可是创始人格局太小,只能小打小闹似的,这个类目今年预算亏损不能超过2千万,那个不能超过1千万,太注重盈利怎么能做起来,反观京东,无底线促销,十几年不盈利,自建物流,一本书京东买,到货都看了一半了,当当买的才到,这用户体验只能让人舍弃。
另外创始人李国庆夫妇无视资本的力量。电商本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资本力量起到的推动作用相当明显,可惜李国庆夫妇没有认识到这点!
从创办至今当当可谓是有多次机会成为电商巨无霸,早在04年亚马逊就想收购当当,那时不卖也是对的,后来上市后13年百度要投资当当,当当怕股权分散,同样不鸟这个北大师弟李彦宏,14年大佬马化腾要给钱,这夫妇还是不要,不知咋想的,结果错失败几次大好机会。
而在这段时间里京东融资成功,开始走上全品类扩张以及自建物流之路,这也是京东崛起的关键点。
所以创始人的在性格、思维、执行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公司走向的差异。导致了当当网固守在线图书市场,转身太慢;而京东则进攻凌厉,战略思维清晰,不惧价格战,利索的从垂直电商迅速转身为综合电商。也是造成了两者现在截然不同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金鼎股战场欢迎您的点评!
阿里截止2020年3月财季?
关于阿里在今年一季度利润下滑,此前已有相关消息放出。早在今年2月的三季报的电话会议中,阿里巴巴CFO武卫便提示,新型冠状病毒会影响阿里的业务。他称,我们预估的是在3月收入会受到负面影响,有可能收入增长率会大幅度下降。
实际业绩表现则是一季度的营收为人民币1143.14亿元,同比增长22%,创出阿里自上市以来的最慢营收增速;净利润为人民币31.62亿元,同比下滑88%。
对于阿里的业绩表现,与一季度疫情对于国民经济的冲击不无关系,Q1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利润只录得 281.26 亿元,去年同期为274.84 亿元,利润率勉强维持在 34.8%,创上市以来新低;在电商业务受影响的情况下,其关联业务菜鸟物流受到影响也挺大,期间由于快递员难以正常复工,物流业务受到的冲击明显。对此,阿里也坦言,此前阿里巴巴出台一系列抗疫扶助计划来帮助平台的商户,对所有天猫商家免去2020上半年的平台服务年费,造成损失或将多达几十亿。
另外,疫情对线下消费产生较大影响,这使得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出校下降。财报显示,第四财季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48.41亿元,同比下降8%。
在上述业绩表现的影响下,在财报发布当日阿里美股收跌5.87%,市值5357亿美金,一天市值蒸发3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亿。
不过在部分业务受冲击明显之外,阿里也有诸多业务在Q1疫情期间取得的快速发展,非常典型的包括:阿里云在2020财年营超人民币400亿元,比上一年度的人民币247亿元大幅跃升62%,尤其疫情期间阿里云协助全国28个省市快速建立数字防疫系统;钉钉受益于远程工作、学习的需求,用户数大增,截至2020年3月31日,钉钉的用户数超过3亿,服务超过1500万家企业组织。
而在备受关注的GMV表现上,2020财年其GMV更是创下纪录,助力阿里巴巴成为全球第一个平台交易额破万亿美元的公司,无论是对于阿里巴巴和还是对于中国电商界,这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新财年下,阿里张用更是立下新的“KPI”,要在2012财年实现GMV一万亿的新增达到二万亿目标。
为何还让阿里京东害怕?
因为拼多多不要命。
京东被北京工商处罚75万元?
今天及明天的京东怎么了?相信大家是知道答案的。作为一家上市电商,网购平台,如果一旦利益当头忘了公众利益,忘了企业初创时的初心。
京东接下来,一切如雪崩,一发不可收拾!京东上市集团公司,有刘强东是幸运的。但有了后来没有道德底线的刘强东,是一场灾难,更是一场悲剧!
企业主为个人私欲能得到发泄,不顾受害女,更不顾全体京东投资人及京东同仁的利益。像刘强东这种劣根性的渣男,其结局及其治下企业的结局,是可预测的!当一个企业如其CEO一样不顾社会影响,没有公德心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呢?刘强东真的已经脱离了对京东控制了吗?
记得很多年前,刘强东在接受专访时,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丧失了对京东的控制权,我就把京东卖掉,没时间和投资人一起玩。”
主持人王利芬好奇道:“为什么你对控制权那么在意?”
刘强东:“如果一个我创业的企业,要是丧失了控制权,不如把它卖掉,直接退出去,这是我定的一个底线。”
号称要永久掌握京东控制权,到底是自己伪装的霸气外露,还是内心深处的真情表露?
难道真的要和马云、黄铮、程维等人一样,打算过起退居幕后的生活吗?
刘强东真的放权了吗?根据当前对外公开的数据显示,刘强东自从卸任京东CEO后,通过减持京东系股票,累积套现金额高达66.31亿元。
在今年的四五月份,他还减持了【京东健康】价值3.8亿元的股份。又过了一个月,继续减持了京东四百五十万普通股,价值高达人民币18.8亿元。
除了这些之外,刘强东还通过其控股的Max Smart Limited,在5月23号到6月16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接连减持京东股票。累积减持1.11亿股,价值在6.53亿美元,约等于43.8亿元人民币。
同时这些年来,刘强东先后退出多个京东系公司的职位。比如卸任京东集团、京东数科、京东物流等公司,原本他可是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职位。
在去九月卸职总裁身份位置后,又在今年四月从京东集团的CEO的职务离开。
这些操作,都是在显示自己淡化和京东的关系,似乎隐退的意图很明显。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2022年6月底,一位校招进入京东的实习生透露,由于实习生要线下培训3天,内容全部都是京东的企业文化,还有刘强东的创业史。
每个实习生会发一本刘强东的传记,而在整个培训期间,没提过现任CEO徐雷一句话。
截止2022年3月底,根据京东在港交所提交的文件显示,刘强东占股京东13.8%,是第二大股东,占到总投票权的76.1%。
京东的章程规定了,刘强东作为董事会一员,如果他没有到场的话,董事会都不能算达到法定人数。
所以刘强东就算没有任何职务,他的决策权和投票权仍然还在,公司仍然还是他说了算。
可见刘强东非常聪明,并没有因为受到胁迫,而无偿转让大量股份给他人,而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自从当初他被下套以后,他的形象就此大打折扣。虽然刘强东再也不轻易对外抛头露面了,但很多关于京东的业务还要继续。
由于公司业务需要法人来办理,所以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高效地处理具体运营业务。
而且我们要知道,京东采用的是VIE股权架构,拿他当初转让宿迁天宁、京东邦达等公司,把股份给别人来说。
全部转让的都是境内运营主体的股权,而境外上市公司架构中的股权,其实并没有转让。因此所享有的利益分配,还有投票权这些也没有改变变化。
这些看似退位转让的操作,简单点来说就是挂了个“记名股东”。
当前的刘强东,也并没有说彻底远离京东。虽然现在他不是京东的“一把手”,但刘强东仍然担任董事会主xi。
深谋远虑他说自己将致力于公司的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事业等业务。
同时徐雷升任CEO之后,仍然要向刘强东汇报。
很多人认为刘强东要隐退了,实际上刘强东仍然大权在握,只不过确实是退居幕后,“垂帘听政”罢了。
刘强东卸任后,对于京东每个月的SEC会议、经营分析会等,他仍然还是会参加。
他也会关注集团业务,但在明面上确实将自己与京东脱钩,并将重心放在了其他业务上,这意味着刘强东只是“退出一线”。
徐雷出任京东新总裁,刘强东对外称徐雷在集团内得到高度认同,很多人对其都很满意。
今年的六一八,是徐雷接棒CEO后的首个大促,京东最终交出3793亿的成绩单。对此徐雷评价称,“这是京东19年来最艰难的一次六一八,谈不上完美,但他很满意。”
徐雷上台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可见刘强东的眼光也是非常高的,他并没有随便选一个人接替自己。
这些大公司的创始人,一个个的退居幕后,有些人认为他们是跑路了。
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盯着他们的人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万一出了事故,那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除了这一点之外,个人认为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巨头们在互联网红利的催化下,短短几年就占据了全国市场。
导致国内的业务已经达到了极致,而且视频平台兴起,这些平台也先后跑过来,瓜分那原本就不够吃的蛋糕。
使那几家老的平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境外市场里,同类型的巨头因为限制又进不去。这时就造成了盛极则衰,大家都在寻求多样化的转变,以此来减缓自身的衰退。
但转型并不是很容易的,需要另一颗全新思维的大脑来做决策,所以他们这一批创始人都退居幕后了。
但放权并不代表失权,都在说强东股份卖了,但只要细心看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一些对刘强东无关紧要的子公司。对于最重要的本体,他仍然握得紧紧的。
而且既然要转变,那么一些手下的子公司,在设定好的新框架下出局,那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结语最后想说一句,现如今的京东,我有一种很明显的感受,确实不是当初的那个京东了。
不管是物流,还是自营的品质、售后现在对京东的信任不是要打折,而是应该清零。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