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股市,为何还有投资者不敢入市投资
赢在股市,为何还有投资者不敢入市投资?
2019年股市确实没少涨,至少截止4月初的现在,沪指上涨超百分之三十,十倍个股出现,三五倍个股成群,赚钱效应不言而喻。
但如此好的行情,为何还有投资者不敢入市呢?其实不太清楚这个不敢入市的有多少人,但是从3月份数据看,现在市场已经有1.5亿的股民,数量很庞大,这其中有几千万是今年跑步入场的,可以说是新的主力军,所以,不敢入场的可能是少数。
这个少数不敢入场的,应该还是和自己的认知,经历以及多方原因有关系吧。这其中,有一部分老股民就没敢入场,尤其是去年一整年的下跌之后,很多人对这波行情是不看好的,但行情快速拉起突破3000点之后,却有些后悔,以至于涨上去了就不再入场。
但我们知道,市场目前两大既定事实未变。一个是上行趋势未变,这个就表明市场仍有上行的空间,同时有着投资的价值。另一个是市场赚钱效应不断。无论是金融还是科技股,包括消费股,整体赚钱效应明显,而其他板块轮动下,机会也是层出不穷,仍有继续挖掘的潜力。
所以,不敢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解决这种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试错,目前向好趋势下,多去试错,或许并不会错。
你要投资实体还是投资股票?
如果只在实体或者股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我会选择股票,原因有二点:
01.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就算有100万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实体。
实体生意想要赚钱需要人脉、销售网络、管理能力和运气,四者缺一不可。
做实体要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个都不可能成功。
如果做自己不熟的实体,很容易以亏损而告终。
02.选择股票不是我炒股多么成功,而是因为多年的摸索对于股市相对比较熟悉,赚钱的概率大点。
2020年可以说是疫情元年,由于疫情席卷全球,大量优质资产泡沫被挤出来,投资价值凸显,很多优质白马股股价都有相对低位,是进入逐步建仓好时机。
比如现在四大国有银行和中石化都在相对低位,可以通过逢低手动买入建仓,逐步拉低持仓成本降低风险,一直下跌一直买入长期持有可以做到熊市分红4%以上和打新股,等牛市来临前期的便宜筹码就可以收获巨额收益。
总之我一直认为做投资要等待机会,只要是在相对低位风险得到充分释放,这时候逐步进场可以防止一次性买入高位站岗,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耐心等待,最终时间会给你满意的回报率。
你们想对2019年的自己说些什么?
2018,坚持走下去,总体还不错,相信终会苦尽甘来!
2019,承前启后,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终会出头!
有什么能触动他心灵让他明白要努力读书的办法吗?
孩子很明白读书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明白是一会事,认真读书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所有家长都明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明白对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一样。也是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却不是人人都会去做。
比如:你说:“孩子,你要认真读书,认真读书将来才能够过你想过的生活,才会过得轻松,幸福,才能够找到更优秀的对象。”孩子说:“恩,我知道”,心里知道,可是并没有用行动来做。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运行包含两个系统:
系统1:情绪、情感、本能、冲动,希望马上获得满足……
系统2:理智、意识、自控力、判断,能够延迟享受……
人行为过程就像“赶马车”,系统2相当于车夫,它负责掌管目标方向;系统2相当于马儿,它负责提供动力。大部分的时候,车夫难以控制马儿,就就像理智很难控制本能。
比如:你自己的“车夫”告诉你: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考过好成绩,以后生活过得更有质量。于是“车夫”就把缰绳向“努力学习”的方向调整。但是“马儿”(你的本能)却并不喜欢这个决定,不管以后生活过得更有质量的“缰绳”,“马儿”还是一动不动或者偏离轨道。
很多时候,所有人都想做出改变,但是他们都是在改变这个“车夫”—告诉自己要努力,不认以后就日子不好过!而不是聚焦改变这个“马儿”
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你想改变孩子能够每天认真学习的情形下。很多道理你都懂。
比如要每天陪孩子学习,或者自我先学习才有方法教育好孩子,
比如吸烟有害健康,
比如对工作要更认真负责,
比如知道夫妻间要相互尊重,
但是你只改变了自己的“车夫”(理智),没有改变“马儿”(驱动力)。
这就是知道是一回事,去做了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你需要知道下面的几大原则,把改变的重点从孩子的“车夫”(理智)转移成孩子的“马儿”(驱动力):
1,无意识重复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认为“人是非常理智的,当人发现什么东西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自然就会作出改变。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人们经常无意识地重复明知道是错误的东西
心理学家在一家电影院门口向前来看电影的人发放超大份免费的爆米花。但是这些观众们拿到的爆米花有一些不同:爆米花,完全受潮,非常难吃。甚至有人在观影后抱怨:这些爆米花就像用泡沫塑料包裹起来的花生仁一样。在电影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在门口等着做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爆米花吃了一大半。即使所有人都觉得爆米花非常难吃,但是仍然被习惯所驱使,吃了大部分爆米花。他们养成了边看电影边用手掏爆米花的习惯,即使他们知道这样的习惯面对难吃的爆米花毫无意义,但是仍然无意识地重复了这个习惯。这就像孩子们都知道学习不好对自己非常不利,但是仍然不会认真学习一样(吸引有害健康但是仍然有人每天吸很多烟)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永远不要指望仅仅不停地说“要好好读书,不然将来生活质量会很差”就可以完成改变,这仅仅改变了孩子的“车夫”(理智),但是并没有改变“马儿”。孩子往往还是会重复过去明智不合理的行为。
2,使用环境线索
在上面的无意识重复案例一样,如果你想让拿到难吃的爆米花的人少吃爆米花,应该怎么做呢?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告诉他们:“这个爆米花受潮了,不要吃!”但是这仅仅改变了“车夫”,还是没有改变“马儿”,“马儿”(驱动力)听不懂人类语言!
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发现,在爆米花的试验中,虽然所有的人都没有吃完爆米花,但是拿到小份的人吃得更少。既然“马儿”听不懂人类语言,那就通过环境来改变他们。
上世纪90年代前纽约面临非常严重多的暴力犯罪事件,市长采取了很多管理办法都没有改变当前的情况,而且还给政府部门增加了很高的管理成本:增加警察数量、提高巡逻次数等。但是后来一个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却极大地改变了这个现状:心理学家让市长下令大力清除各种街上环境涂鸦,小广告贴纸等。让人产生了“这个城市管理很规范”的感觉,从而减少了做坏事的动机。所以,如果想改变一个人,先考虑他所处的环境,看看环境上有什么可以改变的,这往往比说理有效的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一直强调要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创造短期激励
就像“马上”是冲动的、本能的,希望马上得到满足(懒,多睡会,多玩会)。所以如果想真正改变孩子,一定要创建短期激励。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我如何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呢?一种方法是不断告诫自己: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我需要不断提高能力和知识,这对我很重要!
但是这样的长期愿景通常是不奏效,比如以前有段时间忙着做各种项目,结果几个月都没有看什么书,也没有静下来思考各种理论。每天都是在做“急事”而不是重要的事。
为了改变自己,我学习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看了什么各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但是睡觉的时候还是不愿意起来多看会书。因为我所有的做法仅仅改变了我的“车夫”而不是“马儿”,而对“马儿”来说,长期激励是没有用的,它需要短期激励,需要立刻获得满足。
所以我就开始做自媒体,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这逼迫我即使不考虑将来的发展,也不得不每天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否则就无法给我的关注者们带来价值了。
而每次更新之后,看到很高的阅读率和转发率,我的“马儿”(驱动力)也得到了满足,从而让“车夫”(理智)轻松地拉动缰绳,驱动马儿。
我知道努力学习和写作分享最终会提高我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自媒体平台(或者我为了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教给我的孩子),我可能也不会每天抽时间学习整理知识,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加班加点的来回答您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改变,不论是改变孩子还是别人,又或者是自己,一定要注重短期激励,而不是只有长期愿景和规划。
4,降低改变的门槛
人类的本能是懒惰并且不愿意改变的,因为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生活,不愿意也不能轻易做出改变。
因此,如果想要改变孩子,要降低孩子获得成就(成绩)的门槛,让孩子能够轻松地完成任务,并且开始一步步完成改变。
比如:每天只要要求孩子记住10个英文单词,并把这10个单词用在现实生活中。
降低门槛这里其实跟孩子得到认可和肯定是相关的,因为以前是要获得好成绩才能得到别人或者家长老师同学们的肯定,但是现在只要孩子能够记住10个单词就能够获得肯定,获得认可,获得鼓励和表扬。所以家长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好话,想法的收起自己的责备与命令,用尊重和相信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不要贬低,不要说相反的话(希望孩子认真学习就不要说你真懒,你学习真差劲,你真笨等,要说,孩子长大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开始变得越来越刻苦奋斗了,学习又提高了等)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领域的专家们一直强调家长要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的原因。
5,可操作的改变,引起蝴蝶效应
降低门槛:每天10个单词
短期激励:给孩子鼓励表扬,肯定,认可,尊重,对孩子的需求积极的回应。
可操作性的改变:请对比下面两种给孩子的教育方法,哪一种更容易让孩子积极的改变:
A:你真是个懒鬼,有看电视的时间,还不如看看书。
B:让家里的宽度欠费停掉,自己拿起书跟孩子一起看,不懂的非常有诚意的请教孩子,让孩子教你。
蝴蝶效应:对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其长时期大范围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极为敏感,即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比如:孩子取得了些许进步后,就更有可能接触到更优秀的老师,更有竞争力的同伴,而一个更优质的老师可能有会给孩子创造出强度更高的主动练习,与其他高潜能的学生的交流的机会,然后开发出新的学习方法,这些新的变化会导致学生在能力上的急剧提高。
也就是说进步一点一点也是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将来这一点点的进步将导致孩子乘法递增效应的进步。
6,改变驱动力
当你持续地想要改变孩子,最终还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时,反省一下:是不是给车夫提供的驱动力错了?
比如:整天唉声叹气的怪孩子,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看看人家花花,成绩真好,他们家走到哪里都因为花花的成绩好,他父母脸上都笑开了花,你呢,让我们抬不起做人,我每天辛辛苦苦,早出晚归,就为了你,可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不懂事?
请问:你脸上有没有光跟我什么关系,你觉得自己辛苦就不要去辛苦啊,我又没有逼你去,我争气不争气是我自己的事情(别忘了孩子已经是大人了,他是他,你是你)
孩子心里想,你辛苦最多我以后对你好点咯,以后你老了我会孝顺你的,孩子无法让孩子主动学习。
花点心思,让成绩好的亲戚到你家来做客,多和你孩子交流交流,或者培养孩子的崇拜对象(成功的人,学习好的人,各领域的专家等),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成功是辛苦换来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观察观察孩子身边的朋友,想办法让其他人不爱学习的人离开孩子,而不是让孩子离开他们。
改变孩子的驱动力:你可以给孩子点善意的谎言,比如你的孩子成绩虽然不好,也很懒,你可以请老师来你家做客,跟老师串演一出戏,让老师在你面前表扬孩子最近特别勤快,成绩也有所提高,反应快,然后你装着很开心,对孩子的努力表示鼓励,请孩子去看场电影,带孩子去旅游一次,表示支持,培养亲子关系(重点是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好让孩子能够接受你好意的引导【是引导,不是说教,所以请随时注意方法】)
7,期望定律:自我语言的实现
1968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一个试验。他们在1-6年级中随机选了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之后,他们参加实验的学生班主任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且告诉教师,根据测验的结果,这些学生是最优异、最有发展可能的学生。罗森塔尔解释说:“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这方面的专家,老师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罗森塔尔又反复叮嘱老师自己知道就行,不要把名单外传,不然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返回学校,并对名单上的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出现了,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老师关系融洽,更乐于助人和与别人打交道。这就是著名的期望心理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他们提供的名单是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根本不了解那些学生,而且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他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为什么这个谎言会成功呢?
这是因为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老师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老师们认为名单上的学生很有发展的潜能,因此对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虽然老师们严格的保密了,但在传授知识时,他们还是忍不住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通过眼神、笑容、身体语言等各种途径向学生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
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格外关注的这种期望,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激发了学生向上动力,结果真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了优秀的学生。
期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教育过程和家庭教育中,“期望定律”常常可以发挥强大而神奇的能量。 家长和老师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会起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上面说了这么多,但总结起来,也就是要改变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从使用上面这些慢慢约束孩子的改变导致孩子内在的改变。
支付宝输掉了和微信支付的战争了吗?
不要给父母老人装支付宝,支付宝会以花呗红包诱惑开通相互保与基金
支付宝作为一款金融支付工具,在国内应用安装非常广泛,获得了许多用户的信任。
从阿里剥离后归入蚂蚁金服,余额宝,花呗,借呗都是它的核心服务内容,承担的资金以万亿计,保证资金的安全应是支付宝第一要务。
可蚂蚁保险出现后,支付宝以花呗红包引导开通首月支付0.01元,每月79元的保险,后续每月会自动扣除79元,且无退出按钮。这种做法十分擦边球,对不仔细看服务协议的人来说,以为只要支付0.01元能获得一份保险和6.66的花呗红包十分划算,并不知道是每月都扣款,并且是一个20年期的长协议。
好多朋友都有领完红包再支付的习惯
看到这么大的红包,肯定不能错过
然后你得到了0.01购买保险的特权
已经开通,但并无退出选项
后续给支付宝人工客服电话,支付宝客服发了一个连接,按连接才能退保
各位如果给父母老人安装了支付宝,提醒下,不要让这种保险每月暗中的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