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顺资源,京东集团第二季度业绩暴涨
景顺资源,京东集团第二季度业绩暴涨?
过去一年多时间,京东过得非常不平凡,因为刘强东事件,京东的股价一度增发了60%,正当市场对京东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的时候,刘强东自我改革,并大刀阔斧的做出了一些变化,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正经的刘强东是非常可怕的,京东的第二季度业绩暴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8月13日京东披露了第二季度业绩,根据业绩数据表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京东净收入达到1503亿人民币,创当季收入新高,市场预期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将达到3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4%,这个利润比2018年的利润都要高,而且市场普遍预计2019年第3季度京东的营收将达到1260亿到1300亿之间,同比增长20%左右。
至于为什么第二季度京东能够取得如此惊艳的成绩,这里面远远比较多,很多网友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但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618活动的影响。今年京东的618战线拉得非常长,从6月1日开始就启动了618促销活动,到了6月20日才结束,时间跨度达到20天。从第1天开始,销量就呈现了井喷状态,比如LED灯成交额同比增长184%,三滤套装成交额同比增长340%,隐形车衣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7倍,镀膜成交额同比增长525%。京东汽车用品“线上购买+线下安装”的一站式消费服务保养成交额同比增长450%等等。
而且今年的618活动跟往年相比力度明显要更强,在今年618购物节当中京东发放了数百亿的优惠券,而且90%以上的核心品牌发布了数百万的新品。在强大的促销之下,今年618活动京东的销量是非常可观的,从6月1日到6月18日,累计下单金额达到2015亿元。由此可以看出618活动给京东第二季度的业绩贡献是非常大的,保守估计,一个618活动创造的收入至少达到第二季度的50%以上,所以京东第二季度业绩飙升,并不难理解。
刘强东的自我变革。去年发生的事件不论是对于刘强东本人,还是对于京东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刘强东的个人形象以及京东的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从这个事情发生之后,刘强东曾经从公众视野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估计刘强东也在自我反思,反思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反思京东过去,以及思考京东未来的发展。
毕竟京东从当初中关村一个卖光碟的小店发展到今天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有超过18万的员工,一年的营业额超过4600亿,这已经是一个巨无霸企业了,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大企业的通病。这种通病不仅仅是管理者的松懈,还有组织机构的臃肿,都有可能对京东未来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
比如刘强东在某次内部高层会议上就毫不留情的痛斥在场的多位高管,直接指出目前京东存在“人浮于事,拉帮结伴”的不良风气,刘强东认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员工规模的不断过大,京东目前已经非常臃肿,工作效率低、混吃、熬日子的风气严重削弱了京东的整体战斗力。
所以我们看到,刘强东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刘强东就在内部进行了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今年年初开始,刘强东就推出了一系列内部改革包括组织机构调整。
首先是2019年刚过完年,刘强东就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高管;到了2019年3月份,又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爆料,京东将实行995工作制,即工作时间为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5天,而且是强行规定。2019年4月份,京东又宣布取消快递员的底薪,将揽件数定为工资绩效,并下调老员工5%的公积金。
虽然刘强东的这些改革受到了很大的争议,但刘强东仍然力排众议,向前推进。刘强东的这些改革从目前京东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确实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正经的刘强东是非常恐怖的。刘强东草根出身,在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打造了京东帝国。而刘强东时刻充满野心,同时也是一个工作狂,虽然他的个人行为会受到很多争议,但是我们不否认,一旦刘强东认真起来,京东仍然能够展现出非常大的战斗力。
景顺加油站属中石化吗?
答:加油站不属于石化企业,加油站属于服务型企业。
石化企业是以综合利用石油(包括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把有关石油化工与石油炼制工业联合起来而建立的生产经营综合体。
加油站是指为汽车和其它机动车辆服务的、零售汽油和机油的补充站,一般为添加燃料油、润滑油等。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等为社会提供劳务、服务的业务。
买的大成2020和景顺资源?
也许因为买入的时机不对导致亏损,但不建议赎回,亏了近一万你甘心吗,已经错过了止损出局的时机了。
个人建议,哪怕在跌都不建议赎回,应该继续持有,就当存银行了,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到来吧。如果确实业绩平平,可以考虑转换成大成和景顺旗下其他基金,建议联系基金公司客服电话咨询。我们有的同事08年跌倒1600多点都没赎回,现在还是正收益了,所以投资也要耐得住寂寞,等下一波行情吧,如果等到了大牛市,也许还能赚一点,要是社会上又出现基金热,股票热就可以考虑暂时退出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买基金?
买基金真能挣到钱,还可以发家呢!我个人认为,年轻人都需要了解投资,而基金可能是不多的适合年轻人的靠谱的投资渠道。
不过呢,这需要有很多前提,前提一,你得有足够的闲钱;前提二,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前提三,你要有足够的头脑!
2019-2020年,是A股的大牛市,仅2020年一年,就有数百只基金的收益是翻倍的。而拉长时间来看,有很多头部基金,在五年期的时间内,最高可以为你手上的基资金增长6倍!
也就是说如果你穿越回五年前,你投入一百万放在招商中证白酒中,现在的价值是近六百万左右。因为招商中证白酒五年期的收益是惊人的470.57%!
所以,想挣到钱,而不是零花钱,你得满足第一个条件,也就是,你得有足够多的闲钱!
一、投资基金的钱,不要影响你正常的生活支某宝上说,一个人要有三笔钱,其一是灵活取用的钱,也就是用于日常生活的,比如买菜坐车添件衣服等等;其二是人生保障的钱,包括了保险、医疗和长期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的钱;其三就是投资的钱了。
有人有定义过投资的钱占比是多少,还有弄了一个公式,大家自行搜索,我就不抄了。我觉得原则就是,投资的钱,不要影响正常生活,不要因此降低了生活品质。
也就是要用闲钱来进行投资。
二、投资类型的选择根据资金量、保值增值需求、持有时间、花费的心力等等,投资品种也有很多,我就说几个有代表性的吧。
1、房产
在投资界,近几十年的时间里,甚至是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房产都会是yyds,也就是房产的保值增值能力是最强的。而且房产还有几个别的投资没有的优点:
A、可以加杠杆,银行可以借钱给你买房子,这是郭嘉给的福利,不用白不用。有人说要还利息,拜托,现在的钱和以后的钱,哪个更值钱?
B、房地产本身就有居住的属性,也就是说,就算你不是用来卖的,你也可以拿来住,拿来出租,他是切切实实在的不动产,不会变成零。
C、比较适合有很多资金的投资需求,因为可以承载大的资金。
房产的特点是投资周期较长,流动性略差,但保值和增值能力比较强。
2、股票
股票呢,对选股和看股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股市波动大,也主要是靠波动来赚钱,虽然说有短线不如中线,中线不如长线的说法,但由于A股的特点,长期持有未必能取得超额回报,短中接合比较现实。所以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分析能力,对心理素质的考验也颇大。比如你是否能够忍受30-50%的亏损而心情保持不变?
股票的资金量一般要一万以上,不然没啥意思,最好是十万以上,选择三只以内的股票进行操作。要求有一定的看盘时间。
3、基金
基金相当于是找专业的人帮你炒股,由于基金通常是十多只或数十只股票的集合,所以可以分散风险,加上基金经理一般是比较专业的,有一定的选股和分析能力,所以比自己直接投资股票靠谱一些。
基金的资金要求不高,最低10元就可以投资,而且还有基金定投的设置,可以像储蓄一样,资金使用上比较灵活。
但基金在分散风险的时候,也分散了收益。当然如果是一些行业基金,涨起来也是相当可观的,比如前一段的新能源、半导体等等。
由于基金的交易特点,无需整天盯盘,只需要在交易日收盘前,比如下午2点30看一眼,判断一下是否加仓或止盈就可以,相对来说比较省心。特别是如果选择定投,那基本上就是自动进行的,不用操心。
但有一点很重要,基金并非稳赚不赔,这点请一定记住!
三、基金的一些投资技巧1、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选对基金公司,选对基金经理,选对行业赛道,这样才能选出好的基金。好的基金值得你用时间去守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赵蓓的工银前沿医疗,就符合上面的几个条件,工银瑞信,是头部基金公司,赵蓓是有专业能力的基金经理,从业时间长,过往业绩优秀,而工银前沿医疗是一只大健康基金,大健康是可以穿越牛熊,稳定向上的赛道。
综合来看,这只基金的基本素质就不差。当然,还要看其他的一些指标。
2、基金的具体指标
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基金的成立时间,越长说明越有积累,无需团队之间,股票之间的磨合。
基金的规模,太大规模不可取,张坤就是前车之鉴,太小规模没有腾挪空间,而且容易清盘。
基金经理的从业时间和管理时间,基金经理最好是有一定经验的。当然也并非绝对条件,现在已经有一大批年轻经理上位。
基金的波动率、夏普比率,近一年最大回撤率,波动率越小越好,夏普比率越大越好,近一年最大回撤率越小越好。
基金的持股结构,比如说投资组合中基金的持股比例,前十大持仓的占净值比例,前十大持仓中股票的行业分布等等。这是一些细节了,但细节也往往决定成败。
3、投资基金的具体时机
同一个基金,入手时机不同,可能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就象在2月中旬入手,大概率被套,并损失惨重,而在3月9日抄底,这段时间或许已有20-40%的收益了。
一般基金的入手时机,一看大市,大市处于牛市过程中为佳,二看基金本身,若整体稳健,那遇大跌的时候进入就可以处于先机。
4、基金的持有策略
一般来说,如果基金本身没有硬伤,那么只要持有足够长(半年到一年)都可以实现盈利。所以,如果基金入手时机不对,可以选择卧倒,用时间来化解一切。而如果入手时机很好,基金也非拿住不放就可以实现躺平。建议设置一个止盈点,止盈的比例,可以根据行情来定,比如2021年里,市场震荡加剧,那么设置10-15%的止盈线,是比较妥当的。那到达止盈线后,止盈的比例,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只基金的整体目标来确定。
比如说是医药类的基金,那么可以考虑长期持有,只拿20%-30%来做滚动操作,即到达止盈线后,出掉20%-30%,然后等待回落后,再补回相应仓位继续持有,如此反复操作,既不会踏空,也不会因为行情反复,而让盈利缩水。
5、正确的心态
基金不像银行存款,也有一定的风险,不存在稳赚不赔的基金。如果看看基金的收益负榜,你也可以看到近一年内亏损的基金也比比皆是,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基金经理。
所以,不要指望基金能挣快钱,能挣大钱。不要把所有身家都押注在基金上,千万不要借钱炒基,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反而可以有很好的心态来对待基金投资的这件事上,轻轻松松就挣点零花钱,不香吗?
而遇到市场大调整,基金大跌,这都是帐面亏损,只要没有出手,就不算真亏,时间可以化解一切,被动的方式就是卧倒不看账户,而积极的方式就是通过手动定投,来降低持有成本。
综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资基金,这也是基金越来越被认可的表现。基金的赚钱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人入市,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出现在市场上,也会让市场更理性,减少投机属性。基金投资是年轻人的投资必修课,不管怎样,都劝你来一试,你会得到回报的,不管是经验方法还是实实在在的金钱!
怎么选择基金呢?
大家都给出很多有效选基“宝典”,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说说选基金过程中,不该做的事吧~
风格飘忽、市场震荡,基金怎么办?三个“请不要”!
最近市场风格发生着一些变化,
风格切换和点位震荡也导致了部分基金出现波动以致部分南粉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的基金还能持有吗?
对此,小南有三个“请不要”建议:
01请不要单纯因“惧怕”而短期卖出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张“投资者心态图”,
说的是部分投资者因惧怕波动而频繁交易,
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后,却往往适得其反,
最终账户飘绿,空留下一段“传奇”的回忆
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将投资市场拟人化,提出了“市场先生”这一概念,以此来比喻市场每天的波动:
有这样一位市场先生,他每天来敲你的门,风雨无阻。
对你手中的东西提个买价,对他的提个卖价。这位先生是很情绪化的,他报的价有时很高,有时又低得离谱。
如果你不理他,不要紧,他也不生气,明天再来敲你的门,给你一个新的、同样情绪化的报价。
买卖的决定权完全在你,他只干两件事:报价,然后等你回答Yes或者No。
一般来说,想长期投资获得一只基金的回报,首先要承受着相应的波动,承受不住波动才是真正的风险。
从过去15年各大类基金的业绩表现看,货币基金、纯债基金、固收+基金、权益类基金的年化波动依次增大,如果能承受住波动,才有机会收获更丰厚的回报。
02请不要让你的“野心”超出你的“能力”
问题来了,买基金前该做什么,才能尽量避免“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囧境呢?我们可以把自己对基金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统称为风险容忍度。
前者是一种主观态度,与自己性格、年龄、认知水平、投资经历相关,比如性格乐观开朗、熟悉并有一定金融产品投资经历的人可能接受一笔投资亏损50%以上,而绝大多数心理上只能接受20%~30%的亏损。通俗地理解,就是当这笔投资亏损在多少以内时,你不至于晚上睡不着。
后者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自有资金的多寡、是否闲钱投资、收入水平等经济基础对其影响很大。比如一笔资金六个月后要用于房子首付,那么明显承受不住年化波动率20%左右的权益类基金带来的风险。
因此,当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时,意味承受风险的能力配不上承受风险的野心。
03请不要“浪费”风险承受能力
让风险容忍度配上自己的野心的同时,小南还发现另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还有相当部分投资者在浪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什么意思?
举个栗子:
某人年收入40万,手里有能放5年的闲钱100万,一年亏损20万(即年化波动可能在20%以上)其实是他能够接受的,但现实是投资时他却只考虑波动率在3%以下的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
相比之下,5年下来纯债基金年化回报是5%~6%,但以他的经济基础看风险承受能力,完全可以配置权益类基金争取的15%+年化回报。
想起投资中的一个著名的现象:投资不可能三角。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不可能同时存在,一般来说三者取其二是比较理想的策略。
如果我们投资目标是尽可能追求更高的收益,那么选择产品的方向有二,
一是通过提升自己的风险容忍度放弃一定的低风险需求,比如权益占比较大的开放式基金;二是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放弃高流动性,比如选择定期开放式权益类基金等。
说了那么多,到了总结的时间了:
投资基金时,既不要高估短期的波动风险,也不要低估长期的收益。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