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回应雷军减持3亿股,您觉得2018年家居行业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小米回应雷军减持3亿股,您觉得2018年家居行业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从投融资的角度,对家居建材行业有一些分析,可以看看。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势头还是比较迅猛的。
当满屏都是上市、融资的泡沫时,我只想安静地跟你聊聊真金白银
市场上缺钱吗?有人说缺,有人说不缺。
这个要看你处于什么环境,在什么行业里。
每年的资金流向都有它的特色,去年以来,像企业服务、医疗生物、智能硬件、金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都热得发紫。
但大多数制造业,其实处于资金饥渴状态。
一
咱们的泛家居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投资机构并不热衷的领域,赚钱太慢,活太累,经常还会招致消费者的投诉。
而且增长速度不够快,想像空间不够,想做到100亿营收规模,算得上凤毛麟角的顶级选手,也要奋斗好几十年。
比如直到2017年,欧派才靠近100亿,整个行业都欢呼了许久,终于有百亿选手迈上领奖台。
比起互联网金融、快消品这些行业,简直没法相提并论。
后者,几年时间,做得好的,就可能圈到上亿的用户涌进来,或者一两年时间复制上千家门店,估值轻轻松松做到几百亿、上千亿,资方也容易找下家接手。
不过,2015年的时候,搭上互联网的风口,互联网家装倒是炒得火热,融资项目多达68起,获得融资的公司53家,融资金额54.1亿元。算得上这些年来的一个特例。
不过大起之后,随后就是大落,互联网家装活下来的公司并不多,一大拨炮灰悻悻离场,现在也就齐家网、土巴兔、爱空间等十几家主力还在摇旗呐喊。
2016年、2017年间,融资项目与金额都有下滑,偶尔也会冒出两家同行,声称拿到千万级别或者亿级规模的投资。
2017年时有一个统计,家居家装行业,总共有33家企业拿到投资,总的加起来有20多亿。尤其是智能家居板块, 拿到投资的情况增了一些。
很多项目融资金额不大,也就几百万人民币,而且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的情况占比较多,比如:
小葱智能、聚家家、抖抖家居、超级售后、家纺优居、安帮客、克路德机器人等。
涉及领域除了智能家居外,还有家装后市场、共享家具、定制家居、智能门锁、家居电商、家居软件、家居机器人、供应链、家居新零售等。
营收规模能上5000万的,估计也就10家左右,多数在B轮或C轮,比如爱空间的2.16亿,投资方是国美。随后,爱空间入驻了国美的一些门店,实现家电+装修的一站式服务。
互联网家装大多没戏,也就像有住家装还能继续拿钱,B轮由光远资本投的。
值得注意的是造作,这是一个主打“设计师创作家居品牌”定位的公司,跟很多传统品牌形成了明显区隔,踩中了设计师品牌的风口,B轮拿到了今日资本的2000万美元,跟投方里有贝塔斯曼亚洲投资。
造作这个方向是有前景的,目前它的产品颜值是不错,如果价格降下来,销售渠道铺开去,还是有众多买家捧场的。毕竟宜家在中国能做到132个亿,在全球能做到341亿欧元。
刚到2018年,出了一个大手笔,居然之家拿到了130亿的大额资金,被阿里巴巴、泰康集团、云峰基金、加华伟业资本等十几家机构砸进来。
今年3月份的时候,亿欧智库有个统计,到2018年3月底,家居家装行业总融资额高达147亿,11家企业相继宣布融资消息,意味着整个行业又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或多或少,还是有投资进来了,大家就有些不淡定了,开始有点小浮躁。
没拿到钱的觉得,自己苦哈哈的干活,勤勤恳恳十几年,结果还不如一些新兵,几年就拿几千万到手,投资公司捧场,意味着原来的持股团队不再是自担全部风险。
有事儿,跟投资机构一起扛了。
更何况,有了第一拨投资进来,只要业务保持增长,市场能打开新局面,后面的B轮、C轮都有可能跟进,直到一路助跑到上市为止。
✔ 于是,泛家居行业里的一些小伙伴们,就想着把模式梳理好,弄一份PPT去找投资,这种情况比往年多了不少。
想必在一线酣战多年的精英们,大多会觉得,论干业务,不比任何人差,别人能把风投引进来,自己也能行。
这时候,我得劝各位一句,别把融资这事儿当成主业,荒废了业务的进展与市场的开发、客户数的增长,那将是致命的。
无论是什么行业,能得到投资机构力挺的,毕竟还是少数。
我们可以考虑的稳妥策略是,应该是请一个这方面比较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事儿。或者交给专业公司去办。
二
如果我们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融资这事儿上,那么,它的风险,不比拿下亿级规模采购大单这样的事儿小。
拿大单,起码还能够多想想办法,做深客户关系,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成功的机率。即使拿不到全部的订单,一番努力之后, 客户方或许会分一块小蛋糕给你,慰劳慰劳。
但融资这事儿就难说了,折腾大半年,跟几十家公司谈,结果连一分钱都看不到的可能性,非常大。
别被网上那种“马云6分钟说服软银孙正义”的传说,给刺激了。
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说的是马云当初拿2000万美元,跟软银集团董事长、知名投资人孙正义,只谈了6分钟,就搞定了。
这事儿先不管是不是真的,即使是真的,那也是极度小概率。
把事业的希望寄托在超级小概率的成功上,这种赌法还不如到牌桌上搏一把。
✔ 在业务上寻求突破,依然是我们最应该抓住的事情。
▼▼▼
往往那些能够顺利融资的公司,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个可能性是,公司里有融资高手,创始人或创业团队自带光环的可能性比较大。
比如今年炒得比较热的NOME,据报道透露,今日资本连续投了两次钱。后来网上又有传闻,NOME的投资并不像公开报道的那样顺利,无论如何,这个公司跟资方打交道的能力不弱。
还有像互联网家居电商品牌“我在家”,定位于“家居直购分享平台”,去年声称有融资,今年5月份的时候又说拿到过亿的资金。如果属实,无疑称得上融资能人。
另一个可能性是,业务表现出色,在行业里的地位不错,增长速度惹人爱,加之有一定的想像空间,离上市也不会太遥远了,跟投资公司一接触,有可能拿到投资。
比如以前从雷军那里拿到几千万资金的爱空间,还有成都趣睡科技,两年融资8000万,投资方有昆仑万维、华平投资等。
今年的酷家乐、三维家,都是做家居云设计平台的,前者公告D轮融资1个亿美元,后者公开的是3亿元人民币B轮。
这两家公司,在行业里都有比较高的地位,产品与市场都相对比较成熟的。而且一直有投资机构在背后支持,只要业务能够继续推进,那么它拿钱的难度就不会特别大。
三
光说泛家居行业里的上市公司,算上新三板的,照明、瓷砖、地板、涂料、装修、家具等等,加起来估计都有几百家了。
只算进上交所、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差不多也会接近100家。
前段时间,大材研究曾经推出过一篇总结性文章,大概针对59家上市的家具、建材与装修公司,做了营销与主营业务方面的梳理。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能到上交所、深交所去发股票,至少挂个创业板或者中小板,都是非常厉害的。家居、建材与装修行业里,目前在沪深上市的公司,大多都有1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根本还是很扎实的。
如果企业本身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的形式,扩大融资渠道,用融来的资金投入研发、上马信息系统、扩大渠道、增强营销力度,或者扩产能,都是好事。
► 而且,在主板上市,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帮助。
两家规模相当的公司,一家是正儿八经的上市公司,另一家是非上市公司,无论是放到大客户面前,还是站在普通客户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觉得上市公司更牛一些。
换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上市就为了更多的套现,为了退出,我觉得还是省省吧。
有些公司就是这样干的,上市后,在合适的时间,老板和核心高管很快减持退出,钱确实捞了不少,动辙几个亿的现金到账。
但是,最后经营出问题,业绩哗哗地往下跑,可能落得个千夫所指的下场,想必不是各位老板当初开公司的初心。
钱少赚一点,不留下骂名,不涉嫌违法犯罪,想必更好。
泛家居行业里,以前有些建材、家具与装修公司,喜欢跟风追新三板,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心,挂牌后,并不能如想像中那样融到需要的资金。
据大材研究不完全统计,泛家居行业,目前挂牌新三板的公司估计不少于200家:
客来福衣柜、美佳新材、太湖股份、吉人高新、奔腾股份、久日化学、菱湖漆、欧克精化、吉华材料、宝特龙、罗曼新材、优波科、星弧涂层、中航新材、好思家、顶固、美之高、扬子地板、悠派智能、川洋家居、金世缘、葫芦堡、中林木业、江伟家居、恒福、和道、吉瑞祥、华名华居、蓝谷智能、星河照明、创一佳照明等。
我们能看到,即使挂牌新三板后,各路豪杰并没有给我们创造多少惊喜,反而有不少公司,挂牌后的盈利却在下滑。
即使是放到全行业里,新三板也并不是太乐观。
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017年市场统计快报》,截至2017年末,新三板挂牌家数11630家,比2016年末增加1467家,增幅为14.4%。其中,有709家公司终止了挂牌。
2017年,新三板累计完成股票发行2725次,融资金额1336.25亿元,两项数据同比2016年分别下降了7.31%和3.93%。融资次数和融资金额的下降,体现的是投资者对新三板的信心不足,还有就是优质企业的陆续流失。
而且在融资的行业分布上,有三个大的行业,融资金额比较大:
制造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这三大行业里,金融业表现得更为强劲,去年累计融资102.59亿元,平均每次发行就能融到5.7亿。
单从行业来看,家居建材这个制造业,看起来是属于融资金额比较大的三个行业,但分到家居建材这个板块,能融到的钱其实不多了。
再者,看起来新三板开户投资者40.86万户,包括5.12万户机构投资者和35.74万户个人投资者。这个数量不少。
但是,马太效应却非常明显,目前少部分公司瓜分了这40多万投资者。
去年的时候,网上有统计显示,据说有三分之一的新三板公司,长期没有融资或交易,被视为僵尸股。
如果无法以优质僵尸股的身份复活,完成融资,那么,投钱投人搞的挂牌,其意义自然是不大的。
现实情况很残酷!
作为泛家居行业里的公司,如果我们选择新三板,但公司知名度不高,模式传统,缺乏新的热门题材捧场,加之业绩成长不够显眼,挂牌之后,可能难以吸引投资人的力捧,那么,我们期望的融资功能,就可能无法实现。
所以,你手头上掌握的真金白银,比如现金、粉丝等,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哪怕少一点。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董明珠接受采访称格力100?
这两年间,所谓的“白马股“爆雷之声不断,完全刷新了投资者的三观,以及对于股市的认知。
在市场处于景气周期,很多问题尚且不容易暴露,大家都在享受市场上行,股价上涨的狂欢。但是对于A股而言,“牛短熊长”的格局一直存在,市场终究景气的时间短暂,吃饭行情数量稀缺。
而且2019年是有史以来企业年报最差的一年,许多上市公司遭遇业绩滑铁卢,前几年浑水摸鱼留下的财务造假弊病,也集中在这两年暴露。
格力的董小姐强势发声:“格力100%不会爆雷”,浮云君看来格力还是有底气这样说的。
(1)格力家用空调以20.6%的市场占有率蝉联全球第一;
(2)目前格力市值达到 3214 亿,A股3000多家公司能够与之媲美的屈指可数;
(3)2019年一季报营业收入达到 410 亿,净利润56.72亿,营收与净利润同比稳步上涨;
(4)每年数十亿的高额分红,从侧面体现出格力持续盈利能力的强劲;
(5)“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对于研发的重视也让这家企业能够行以致远。
浮云君也相信董小姐有能力把格力管理妥当,让他保持良好的运营情况。
为什么今年会有如此多的上市公司集中爆雷?原因究竟在于什么?1、虚增利润,进行财务造假,为了业绩好看,怂恿投资者买单,推高股价,从而减持套现实现高管个人的暴富。即便是许多被冠有“白马股”之称的公司也难逃财务造假的嫌疑。比如我们熟知的康美药业。
2、惩罚措施不痛不痒,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试错成本相对非常低。要是A股和美股一样推行严刑峻法,一旦财务造假罚的公司倾家荡产,高管还需要蹲大牢,还会有人铤而走险吗?正是由于惩罚过于轻微,大家才有恃无恐。
3、大行情不景气,纸终究包不住火。不少公司早在一两年前就对于自己的业绩“动了手脚”,好在公司经营景况尚可,外部经济环境也不赖,问题没这么容易爆发。但是,现在贸易局势不稳定,居民消费又在房地产的虹吸作用下日渐萎靡,公司利润逐年降低,前些年埋下的窟窿已经无法弥补。。。
4、企业的生存状况真的不容乐观。上市公司集中爆雷,业绩远远不及预期是最主要的原因。要是经营状况稳定,营收合理,到期的债券、银行贷款及时兑付,其实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不幸的是,很多公司主营业务的状况都不容乐观,利润锐减,甚至需要裁员以实现“断尾求生”。
总结那些业绩爆雷的白马股或许根本就不具备称之为“白马股”的资格,只不过他们一直想尽办法把自己包装得很完美。但是有朝一日“东窗事发”之后,一切吹嘘的故事、浮夸都会被打回原形。
对于格力而言,浮云君相信他们不会重蹈这些伪白马股的覆辙,因为格力有能力也有底气继续保持营业收入、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
你认为哪个风险更大?
炒股和创业,你认为哪个风险更大?为什么?我认为相对而言炒股的风险更大,主要理由如下:
创业是实体经济,可控程度高:炒股是虚拟经济,可控程度低,变化系数大。实体经济的变化速度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为一个经济周期向另一个经济周期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比如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从上升到滞涨,在我国就是经历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其中房地产价格也开始了上涨周期,而且这一涨就是近四十年,直到今天才出现了滞涨的端倪。期间是经过了十多年明确的政策调控的才带了滞涨的结果。作为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控制风险,退出房地产行业。
相反,如果是炒股的话,你手持的个股,即使今天涨停了,晚上只要出了一则股东减持的公告,明天基本上就要跌停了,甚至还会出现连续好几个跌停,只有汹涌如潮的卖盘却没有买盘,你根本出不来,想止损都没有机会。
所以,我认为炒股的风险更大。
为什么2018香港成全球IPO的NO1?
先回答第一问,因为美股溢价太高随时会崩,而且次贷危机之后,美国证监会也提高了对于上市企业的监管要求。国内A股要么是审核条件太高,要么是无法提供雷军想要的同股不同权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港股近几年的大发展。
随着美股次贷危机以后,美国股市的历史长牛,前段时间美国股市的价格都已经是次贷危机之前的两倍了,而在目前美联储开始启动加息之后,可以看到全球股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既然美国股市目前还处于明显高位,那么一旦出现崩盘,这对于上市企业的股票来说,承压情况会尤其明显。
第二个,美国股市或者金融部门在经历上一次的金融风暴之后,美国证监会对于金融的监管是有明显的加强的,不管对于财报的披露或者是各种合规性的调查都有加强,这对于浑水摸鱼的企业来说加大了上市的难度。
那么回到至于为什么不选择回A股,你随便看一家国内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就知道,那些国外上市的公司在国内是没资格上市的。国内A股的上市条件是必须已经出现盈利的,而不是一个很大的还在不断亏损但有很“清晰”的盈利预期的公司。
那么回到第二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这里你得知道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2018年,全球有93%的资产都是下跌的,更何况是本身就比较虚的股票市场。不光是新股跌破发行价,更多的是一些老牌大型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冲击下都跌得不要不要的。
至于为什么今年的资产都跌得这么厉害,那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点个关注!!!
欠近万亿债务的孙正义如果抛售阿里巴巴股份?
先来介绍一下软银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孙正义投资了阿里巴巴,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阿里巴巴支持,帮助阿里度过了互联网寒冬,在那个凌冽的冬天,残存下来。目前也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大约占股30%左右,而阿里目前的市值为5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光其持有的阿里市值已经值1500亿美元。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巨头,目前陷入了债务危机:
根据日本权威媒体《日经新闻》报道,截至今年3月底,软银集团的有息债务总计为16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9270亿),其中半数为债券。其未偿债券总共为5.41万亿日元,较三年前增长了80%。软银的未偿债券余额相当于日本全国公司债券的近10%,软银继续在国内筹资变得愈发困难。为了偿还高额债务、维持运营以及海外扩张,软银正越来越依赖于海外资金来求生存。截至3月底,软银集团外币债务超过了2万亿日元,在三年内增长了500%!自2017年底,软银股价一路下跌,而形成对比的是阿里的股价却一直向上,其市值早已超过了软银集团。孙正义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了全球布局,手握10亿美元现金,正值日本资本泡沫破裂,开始大局布局国际投资,先是投资了雅虎,短短两年时间套现获利4亿美元;但是真正让软银集团成功的还是其投资了阿里巴巴,并成为一段佳话,为众多创业者所鼓舞;
但是,熟悉风险投资的人都知道,其实风险投资中,失败的更多,大家只看到了成功,却不知道,孙正义在此阶段投资的可不止阿里巴巴一家,而是只有阿里成为了巨头;而对于风险投资来说,资金的持续时间长,风险大,关键就是成功率,如果你在100个投资中,投中了几个,那么你可能会赚钱,但是如果你只中了一个,如果它是阿里巴巴,你还是能够赚钱,但是,阿里之后,再无阿里。
2013年,软银以216亿美元收购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成为软银高额债务的重要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Sprint并不像阿里那样成功,陷入了与AT&T以及Verizon两大巨头的持久战,软银在4年之间投入巨额资金,但仍无法挽回Sprint的巨额亏损,Sprint的糟糕表现累计给软银带来330亿美元左右的债务负担。孙正义主导的软银愿景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被誉为基金界的“航空母舰”,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乃至最大的并购基金。虽然,其本身信心满满,但是也带来了高负债风险,这是一场赌博?那么,孙正义是否会选择抛售阿里巴巴股份呢来维持目前的窘况呢?当然有可能,这很正常,在资本市场上,如果有人抛售,那么如果阿里是一家值得拥有的公司,那么自然有人愿意接盘,对于一些想买入阿里的大机构来说,这也不过是再好不过的机会而已。
因为软银的破产与否与阿里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阿里的决策权不在于软银,阿里的体量也早就超过了软银集团。实际上,早在2016年,软银已经套现100亿美元;而有意思的是2017年,软银甚至增持了阿里巴巴的股份,且数额巨大,而2017年上半年阿里的股价不过100美元不到,现在已经翻倍,当时增持了4832.11万,也就是50亿美金左右,而短短一年时间,孙正义又赚了50亿美金,不免让人唏嘘。
不过相比较IPO前,软银的股份已经下降了5%左右,按照市值来算,至少已经套现了约100亿美元;
但是软银的套现并没有造成阿里股价的下跌,反而阿里一路向上。
当然,如果软银贸然大量抛售,必然会给阿里的股价短期内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只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巨无霸,套现100亿美元并没有多么困难,也不会给阿里的股价造成多大的冲击,100亿美元足够软银面对当前的财务危机;
当然,阿里也有可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增持回购,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但是,马云本身是否增持这可不好说,得看抛售对其股价造成的影响,有人说马云没有现钱,这一点就过于担心了,对于马云来说,钱不过是纸,控制权才是最重要的,有大把的人愿意借钱给他;
从目前来看,马云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被迫增持,因为华尔街对阿里还是信心满满,阿里的前景也颇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