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丽,如何用古语表达生日
杨坚丽,如何用古语表达生日?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我是“我有文化三四年了”,在文化这条路上和您前行,不孤独,欢迎关注我!
在我国古代,生日称呼为:诞辰、诞生日,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通常将四十岁以下的诞辰纪念称作“过生”,而过了这个界限的就称作“做寿” ,因此,只有老人的生日叫寿诞。对于中国生日文化的由来,众说纷纭并未有权威的诠释。
早在先秦《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这里“弧”是指弓,“帨”是指佩带在身上的帕子,意思是说孩子生下来时,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家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门的右边挂手绢。
从此以后,每年的今日,人们都要设宴庆祝,也就是通常说的“过生日”。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过生呢?
第一个原因: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据《汉书·卢绾传》中记载,:“及高祖(刘邦)、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也就是说,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同住一个街区,彼此视为生死之交,这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准备了礼物前来祝贺,而“复贺”的日期很有可能是两个孩子的始诞纪念日,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日。由此可见,过生日的习俗在秦末已十分流行了。
第二个原因:对母亲赋予自己生命的感激。民间都在说:“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先抛开十月怀胎不说,每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作为孩子的母亲必须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生日的本义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就是劳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过做生日来追思母亲临产及分娩时的痛苦,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
在《隋书·高祖记》中,隋文帝曾下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这里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杨坚的亲生父母杨忠和吕氏,杨坚在生日当天要求举国吃素以此追思双亲。
“断屠”,也就是“禁断屠杀”,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643年唐太宗生日时,也宣布了同样的禁令,记载还提到“俗间以生日可为喜乐”。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做生日多是出于儒家的孝亲观念,以严肃正式的仪式居多,多带有哀戚追思色彩,据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坚持不搞生日庆贺,生日是多像一种纪念仪式,然而每年庆祝生日的习俗已在我国江南部分地区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了。
第三个原因:消灾驱邪,保佑平安。中国的很多特殊日子总会和神仙鬼怪联系在一起,民间传说有个少年家境贫寒,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相依为命。一次,少年突然得了一种不知名重病,家里无钱医治,眼看奄奄一息之际,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方法,称某月某日,八仙将路过此地,可备上酒水以求他们帮助。少年依计行事,果然见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临别时八仙告诉他:“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庆祝,定可长寿。”消息传开后,过生日置酒请客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习俗,流传开来。这虽然是个神话传说,但也可以看出,过生日在很多人心里有一种消灾祛病、祈求来年自己平安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生日是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它见证了生命最初来到世间时的“呱呱”啼哭声,也记载着岁月流逝中的道道痕迹,每个人对生日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祝每个看到这个回答的人,生日快乐,也祝您母亲身体健康!
为何后人还如此赞扬?
隋炀帝杨广,文功武略,堪与汉武相比,为不世之奇才;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一时之罪魁。完善科举制,开凿大运河,开疆拓土,创造千秋功业,遗惠于后世,却因劳民伤财,天怒人怨,最终国覆身亡,留下万代骂名,其可与始皇一比。
杨坚建立大隋王朝,杨广初封晋王。他美资仪,行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杨广便成为南征大军主帅,挥军攻灭陈国,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后,杨广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融合,终于凭借出色的才华和政绩得到隋高祖杨坚认可,朝野百官群起拥戴,取代其兄杨勇为皇太子。
即位登基后,杨广不仅志存高远,而且有出色的政治才能,文学才能和战略眼光。
政治上,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营造东都洛阳让政治重心脱离关陇集团控制。
经济建设上,修造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
特别是千里大运河,给南北领域及两岸人民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发展。一千多年来,一直得益于大运河带来的红利,沿河在不同时期出现了繁华的商埠和都市。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大运河跟万里长城一样,在军事战略,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这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军事上,调兵遣将,陆续攻灭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诸国,大力扩张华夏疆域,亦是东汉之后首次收复越南南部。亲自率军远涉海拔数千米的高原,攻灭吐谷浑,征服了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也是华夏王朝首次将青海高原纳入版图。
杨广即位仅仅五年,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户口数,直至数百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过。而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皆不能及。
此外,作为文学家和诗人,杨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炀帝集》55卷,《全隋诗》仅存40首,但其重要地位,足可与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拟,历代名家对隋炀帝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评价甚高,并不因其身后背负恶名而湮没。绝不似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几万首文白不通的老干部体的帝王诗,浪得诗人之名。
看一下《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雄迈高远,千古佳句。然而也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文人浪漫,要了杨广的命,葬送了大隋盛世王朝。
诗人的浪漫情怀,导致了隋炀帝刚愎自用和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形成了不惜民力,急于求成的施政风格,令百姓苦不堪言,难以忍受。
军事上,隋朝与高勾丽的战争,隋军几次把高句丽杀得分分钟就要亡国,却输在杨广这个刚愎自用的统帅荒唐的决策和帝王虚荣心上,屡中高句丽的诈降计,贻误战机。三十万精兵尽陷,打断了隋帝国的脊梁。嗅得机会,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一发不可收拾。
诟病最多的是,此时的隋炀帝不是重整河山,而是带着大军躲到扬州去看风景。
本来嘛,千年大运河这一超级工程建成通航,领导巡视顺便剪个彩没毛病。可时机选择的忒不是时候啊!
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叛军将隋炀帝缢弑,时年五十岁。
杨广遇弑后,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同年,李渊逼迫隋帝禅让,建立唐朝,李唐父子也忒不厚道,追谥杨广为炀皇帝。
作为后记者的李唐王朝也确实需要突出杨广的荒淫无道来彰显自己,证明自己承天道,顺民意,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可是,若非隋炀帝自己治国无方,如能体恤民情,休养生息,量力而为,其结局又会是另一个局面,或许就是真正的千古一帝的明君。
或许隋炀帝最后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遗憾,或许悔恨,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就留给后人去深思吧!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里运河贯南北,
隋明世祖追谥炀。
隋炀帝杨广百万大军为何三征区区高丽却搞不定?
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周边各小国和游牧部落对边境的入寇劫掠这个问题,但在发动反击战争时,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中原王朝虽然拥有着远胜于这些小国的国力,但却不一定能够在战争中取胜或者获得战果。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略战术上的不足。
比较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可以最直观的显示出正确战略战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绵延近七十年,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对高句丽有所征讨,战争的规模也都很大,但两朝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战果却截然不同。规模更大的隋朝因此战落了个严重损害国力,炀帝身死国灭的下场;而唐朝却因在战争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在高宗时最终获得大胜,将高句丽灭国。那么,唐太宗、高宗父子采用了怎样的战略战术才能够取得隋炀帝百万大军都无法取得的战果呢?
图1 隋朝三征高句丽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介绍一下高句丽。高句丽是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国,主要由部分扶余人和其他小部族组成,历史悠久,汉朝时便已存在。高句丽人有着农业和游牧业想结合的生产方式,有扩张的野心,对当时汉朝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立的汉四郡的肥沃土地很是垂涎,屡次入侵汉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范围。
现实很残酷,有扩张野心的高句丽受到了包括汉朝,和后来辽东汉人军阀公孙度,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等人的打击,国都被多次焚毁。但高句丽贼心不死,最终在中原混乱的情况下,逐渐壮大,吞并了原来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四郡。
当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地区一个霸主级别的国家,它拥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比肩多个关中,文化也是一如中原。更为夸张的是,高句丽还修筑长城。高句丽对于隋朝而言,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随时有可能给隋朝插上一刀,甚至逐鹿中原。
于是隋文帝在刚灭陈后,便遣使恐吓告诫高句丽王要老实些。但高句丽人没有把隋文帝的告诫放在心上,反而多次遣使与突厥眉来眼去,相互勾结。隋文帝得知消息后,便立马组织隋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然而,隋文帝的这次征讨却因极端的天气和军中疫疾没有取得什么战国,浪费了很多财力和人力。
图2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炀帝刚即位时,隋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国内有户八百七十万,原本的劲敌突厥也已臣服。估计隋炀帝认为他父亲隋文帝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之所以没有取得战果,是因为动员的兵力太少,自己继承的国力如此强大,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暴殄天物,于是,隋炀帝下了一道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动员令。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令天下兵马不分南北远近,皆集结于涿郡,共百万军,隋炀帝亲自指挥,出征时队伍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这支靠动员全国才组织起来的庞大军队却因隋炀帝的错误指挥而惨败。隋炀帝令隋军分道前进,且下令如果高句丽军投降则进行安抚,这使得隋军往往在将要攻破城池时,高句丽假装投降,而在对城池进行修理后继续抵抗,让隋军伤亡惨重。溃败回国后的隋炀帝并不甘心,旋即组织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六十万大军刚开赴战场没多久,国内便因无法承受大军出征所带来的巨大消耗而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只得班师回国,没多久便身死国灭。
图3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经历了隋末的天下大乱,唐朝建立了起来。唐太宗时,因为隋末内战带来的巨大消耗,国内也不过有户三百万,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所能利用的国力和资源远远地不如隋炀帝时期。但唐太宗认为,辽东本中国故土,且高句丽对后世子孙危害极大,如果不能及时铲除,日后必然成为大患。
于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继隋文,隋炀之后,再起辽东之役。唐太宗御驾亲征,唐军水陆并进,初战即收复辽东城,斩俘高句丽军两万,紧接着唐太宗又击败了前来救援安市城的高句丽15万援军,使高句丽举国震恐。后来因粮草供应和天气转凉,唐军开始回撤,尽管此役中唐太宗率领下的唐军连破十城,阵斩四万余人,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但却仍没有达到唐太宗将高句丽彻底灭国的战略目标。
图4 唐太宗
回国后的唐太宗君臣从历代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作战中总结经验,尤其对隋炀帝三次出征失败的教训进行了借鉴,终于制定了之前从未实行过的新的战术。即高句丽虽然体格不小,但国力终归还是不如唐朝,于是唐太宗不再发动大规模征讨,反而组织小股偏师进行袭扰,深入其国境,在其进行生产的关键时刻进行大规模的杀伤,不断地消耗其国力,让高句丽疲于应对,却又后顾不暇。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袭扰战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从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军多次进攻高句丽,均取得大胜。慢慢的,高句丽国力变得越来越弱,而唐军则愈战愈强。到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灭高句丽的时机成熟,唐高宗下令各路唐军分道合击进攻高句丽,这次的进攻异常顺利,唐军所向披靡,当年九月十二日,唐军攻破高句丽国都,将其地分为九都督府,由薛仁贵领两万唐军镇守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高句丽彻底被灭。
图5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通过比较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进攻,可以看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两朝四位帝王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组织军队进攻高句丽,掌握着巨大国力和军力的隋炀帝因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使得三次出征均无战果,白白损耗了国力,导致国家的崩溃。而唐太宗则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不断消耗其国力,使得高句丽疲于应付。最终在高宗时被灭国。由此观之,战略战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这场对高句丽征伐战争的胜负。
文:李光彩
参考文献:《新唐书》《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认为最好听的后宫嫔妃封号是什么?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是个有趣但很繁琐的问题,查资料都需要很久,我试试回复一下吧!
后宫封号制度在中国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大致地说,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
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
三夫人(正一品),
九嫔(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
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
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
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
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
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
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
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
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
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
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
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
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
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
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
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
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
正三品;美人9人,
正四品;才人9人,
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
正六品;御女27人,
正七品;采女27人,
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
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朝
清朝在太祖称帝前,对于君主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当时将宫闱编制暂定为:
正室称大福晋
首任大福晋称嫡福晋
继室称继福晋
侧室称侧福晋,如孝慈高皇后。
出身较低称庶福晋 于关外称帝后:
正室称大妃
首任大妃称嫡妃或元妃,如太祖元妃
继室称继妃,如太祖继妃
侧室称侧妃 出身较低称庶妃
称帝后 清太宗于关外盛京称帝并建国号大清。同时改宫制为五宫制(又称崇德五宫):
中宫为清宁宫皇后,并以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位中宫
东宫为关睢宫宸妃
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
西宫为衍庆宫淑妃
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关内称帝 关内的顺治帝登基后,于十五年经礼官建议而设:
乾清宫设夫人、淑仪各一位,
婉侍六位,
柔婉、方婉各三十位。
慈宁宫设贞容一位、
慎容二位,另有勤侍无定数。
另置女官,依明朝“六局一司”之旧制。 但以上的设置都只在议定的阶段,从未真正的实行过。 而现今在史料中普遍为人所知的编制,则是在康熙帝时才大致完备: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二人,
贵妃及以下可用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为徽号,如诚贵妃、惠妃、如贵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无定数。 常在无定数。 答应无定数。
皇后之下的妃嫔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等
高阶:皇贵妃、贵妃
中阶:妃、嫔(中阶以上嫔妃可独享一座宫院)
低阶:贵人、常在和答应(虽然名义上同样是嫔妃,但这3个等级地位低,尤其常在与答应的地位事实上与宫女差不了多少,需和同等或和中阶嫔妃同住) 。
清廷对宗亲的妻妾都会按制度进行册封,对封号、待遇和人数有详细的规定。
封号如下 亲王妻封“福晋”、妾封“侧福晋”(限四人)。
世子、郡王妻封“福晋”、妾封“侧福晋”(限三人)。
长子、贝勒妻封“夫人”、妾封“侧室”(限两人)。
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妻封“夫人”、妾封“侧室”(限一人)。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妻封“夫人”。
奉国将军妻封“淑人”。
奉恩将军妻封“恭人”。
【皇太后等级】
正一品:母逸皇太后
从一品:圣母皇太后
正二品:护国皇太后
从二品:御尊皇太后
正三品:贵皇太后
从三品:御皇太后
正四品:尊皇太后
从四品:皇太后
正五品:贵太后
从五品:御太后
正六品:尊太后
【嫔妃等级】
正超品:皇后(1位)
正一品:皇贵妃(2位)
从一品:贵妃
庶一品:妃[德妃、端妃、令妃、宸妃、敬妃、瑾妃、宜妃、姝妃、珍妃、柔妃](各1)
正二品:夫人
从二品:贵嫔
庶二品: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
从三品:修仪、修容、修媛
庶三品:充仪、充容、充媛
正四品:淑仪、淑容、淑媛
从四品:贵仪、贵容、贵媛
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婉华
从五品:德仪、德媛、德容、德华
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正六品:贵姬
从六品:姬
庶六品:容华
正七品:婕妤
从七品:贵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
从八品:顺人、才人、淑人
庶八品:小仪、小媛、小娣
正九品:承徽、承荣
从九品:宝林
庶九品:采女
正十品:选侍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秀女
【长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长公主
从一品:御皇固伦长公主
正二品:固伦长公主
从二品:和硕长公主
正三品:和孝长公主
从三品:和宁长公主
这就是我查了很久得到的历朝后宫嫔妃封号,由于历代后宫封号众多,难免遗漏,请大家查证之后如有遗漏敬请见谅并且希望能在回复里指正出来,在历朝历代的后宫封号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清朝时期的后宫封号,因为首先清朝时期的后宫封号是历朝历代后宫封号里堪称最详细的封号,并且经过其数百年来的分封其陆续补齐有所疏漏的封号,让所有后宫嫔妃都能够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在后宫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里迅速的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其先进的后宫封号制度也让皇后能更好的管理后宫,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上进心,后宫这么多嫔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封号制度就会让后宫这么多女人乱了套,在众多的后宫封号面前也只有清朝时期的后宫封号让众多后宫嫔妃不至于三天出小事五天出大事,让清朝皇帝能心无旁骛处理天下大事。
为什么唐朝以胖为美?
我是阳高快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唐代人以胖为美,与衣服没有必然关系。
唐朝人以胖为美,当代人以瘦为美。当代的女生尤其以“A4腰”、“锥子脸”为美;唐代的女生却以丰盈的体态、宽大的脸庞为美。在我们当代人的眼中,唐朝古画中所勾勒的美女,几乎都是标准的胖子,为何唐代人却认为她们是美女馁?
原因一:物以稀为贵。由于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导致普通百姓温饱都成问题。即使在唐朝盛世,大多数普通百姓也只能生活在温饱线上,致使人们普遍比较瘦。看惯了瘦子的世人,对瘦子早已“审美疲劳”了。若这时出现个胖子,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人长相非凡,身形俊美。——这就像常喝白开水、很少喝奶的人,他们认为奶比水珍贵;而在缺水地区、天天以奶代水的游牧民族中,他们认为水比奶珍贵一样。
原因二:健康的饮食。唐代的胖女生,大都比瘦女生健康。由于各种致人肥胖、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在唐代还没有被发明,所以那时的胖子基本不是“虚胖”。那些被纯天然、无公害食物喂养的女生,堆积在体内的是真正的“食物精华”。她们身强体壮食欲好,方能体胖;她们心性宽厚人缘好,方能体胖;她们肠胃健康吸收好,方能体胖。——唐代女生的胖,是相对于瘦弱而言的“壮实”。
原因三、民族血统的原因。唐朝皇族有鲜卑血统,保留有游牧民族崇尚壮硕之美的传统;唐朝人丰衣足食,能敞开肚皮大吃大喝,所以体格肥壮;唐朝是开放、包容的时代,人们心但并不是越肥越好,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胖胖的女生。
唐朝人在审美上与当下人有着迥异的审美观,有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及“燕瘦环肥”的名言。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丰肥,穿着上的袒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原因四、衣服的凸现。唐朝时,纺织业较先进,丝绸绫罗应有尽有,品种繁多,颜色靓丽。尤其在宫廷里,女性穿着的衣服较薄,显得很丰满,很丰腴,所以给后人留下了“胖”的影响。
原因五、审美观念的变化。皇室成员就以胖为美。李姓本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姓氏,李家天子本来就是北方鲜卑族血统,你看看李世民多么肥壮,自然也会选择那些高大胖美的妃子,而且唐代开国以来的帝王选妃无不是以丰满为首要标准,武则天、杨贵妃都是这样的美女。唐代的石刻、画像、瓷器无不体现着一个特点,甚至是双下巴的美女。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算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从画中看走路还是轻盈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
唐朝的以胖为美其实更多指向的是“健壮”而非“肥硕”,再加上热衷佛教所形成的艺术加工、以及野史对于唐代丰腴美人的过分渲染,使得唐代“以胖为美”的观念,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