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100指数,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2023-10-18 20:01:03 114阅读

百发100指数,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歪把子”是我们的叫法,因为它有个弯曲的枪托。鬼子管它叫“大正十一年式軽機関銃”,也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大正”是年号,在昭和之前明治之后,从1912到1926,共15年。这是日本真正站起来的一个年代,他们东征西讨,意气风发得不得了。“大正十一年式軽機関銃”,意思就是大正11年的时候制造的轻机枪。

百发100指数,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算过来的话,大正11年就是公元1922年。这一年孙中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吴佩孚和张作霖的直奉大战正在爆发。

日本是个靠吸中国养分发达起来的国家,尤其是前面的发育期,他们的底子很虚,许多武器都得靠从外面买。

这买东西有不少问题,花钱就不用说了,日本也不富裕,关键是扫货还得有眼光,直到自己该买啥,而不是人家卖啥你买啥。

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在装备了马克沁机枪的俄军面前苦战连连。在攻打旅顺南山的战斗中,日军一天就出现了4400人的死伤,以至于大本营方面接到电报后,人们反复确认“是不是多写了个0?”

日军并不是没有机枪,他们装备了大量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但他们当年认为“机关枪在野战中没有效果”,所以全部的机关枪都扔到第3军去了,很多野战部队完全没有机枪。

日本人后来将之推诿为“日军机枪使用经验不足”,以及“重机枪不适合日军突击行动”、“机枪脚架太高,与照相机差不多”。

后来日俄战争的奉天会战爆发,时任中佐的日本骑兵之父秋山好古被10万俄军围攻,因为秋山战前特别看重并强行让部队装备了机枪,这支日军放弃了骑兵战术,以挖战壕、架机枪的方式,利用11挺机枪硬是定住了阵地,直到援军到达。

总之,日本人也没总结错,几十公斤的重机枪确实不适合突击作战,它是防御战的利器,机动战的累赘。

这股思潮不仅影响着日本,也早就在欧洲进行着研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尽管重机枪堪称大杀四方,但轻机枪也已经初露峥嵘了。

被堵在堑壕中的欧洲人所总结的问题与日本人的日俄战争吐槽非常相似——防守方用重机枪和铁丝网,进攻方用步枪来压制和进攻,这不对劲!

重机枪没法跟随冲锋的步兵推进,攻方缺乏能压制对面的装备,冲锋的士兵完全得不到更好的支援。这也就是说,前线部队需要能和步兵一起行动的压制火力。

这促使大量的自动化武器被投入战场。除了轻量化的MG08\15重机枪外,麦德森、邵沙、刘易斯等轻机枪也都登台亮相。

上图.仿哈奇开斯的三八式重机关铳

日本人在战争结束后的1919年(大正8年)总结了战争的经验,他们认为,日军很有必要装备轻量化的机关枪,而且这很适合日军战斗组织从中队细分到小队规模的变化。中队和小队应有不同层次的支援用武器。

而且,轻机枪的价格远比重机枪便宜,弹药消耗也小,能大量的配发;它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日军最契合也最需要的装备。

因为轻机枪如此重要,需要大量装备和关系到整体的战斗力,所以日本没有选择购买武器,而是由被誉为“天才武器师”的南部麒次郎负责轻机枪的开发。

这里面也有些其它原因,比如日本战后也受到了全球普遍的不景气影响,工厂倒闭,罢工不断,为了给企业找点订单,武器和装备的生产便成为重要的稳定工程。

到了大正11年的1922年,南部麒次郎总算是将轻机关铳给研制了出来,并于同年开始了列装,很快就在日军的演习中亮相。

只是,南部不知道发了什么疯,放着成熟的弹匣、弹盘、弹鼓不用,搞了个奇怪的弹斗供弹。

因为“轻机关铳”的装备,日军便将当年的3年式机关铳给更名为三年式“重机关铳”。

歪把子轻机枪的最大射程约2000米,和当时的三年式重机枪(射程2500米)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使用了减装药子弹,因此还不好与步兵的子弹通用。

日本装备歪把子的速度非常快,翌年就将轻机枪配备给了全国所有的作战中队,让官兵们先熟悉这种新型武器。在接下来的年代里,日军不断的增加配发歪把子,将之真正变成了普及式的武器。

所以,尽管歪把子机枪并不是把靠谱的武器,但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日本兵根本没得挑选,也不清楚别人的同类武器,他们只是尽己所能地学习和揣摩歪把子的用法和性能,以至于后来单独诞生了一个歪把子机枪的拥趸派,他们喜欢歪把子的弹斗供弹,喜欢沉重枪身和减装药子弹带来的舒适射击感,喜欢用更精确的机枪火力去点杀敌人,给他们一挺96或99都用不习惯。

而且,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再怎么说也是款“金贵”的武器,它可比士兵们手中80元一杆的38大盖昂贵得多,歪把子的价格在大正年为950日元,昭和初年为710日元,昭和7年(1932年)时为650日元,因1931年的918事变,日军开始疯狂的扩充军备,再次加强了轻机枪的生产速度。

截止1931年,日军共生产了和装备了5000挺歪把子,产量也节节高升,从大正年的每月100挺变为1940年的每月1000挺。

9·18事变也是对日军装备的一次考验,歪把子机枪此时还是初上战场的装备,所以一下子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比较差的防尘性能,东北环境风沙较大,歪把子在沙尘飞舞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卡壳。而且为了供弹顺畅,歪把子会在装填时为子弹涂油,这也助长了粘灰的卡壳问题。毛病主要集中在不能顺利抽壳上。

在陆军士官学校的《兵器学教程》中,明确写明了歪把子“戦闘射撃における故障発生率は210発に1発なり”,即“战斗射击中的故障发生率达每210发就有1发”。

更搞笑的是机枪的携行问题,轻机枪是要跟着步兵一起行动的,但日本人并没有给沉重的歪把子设计提把。所以鬼子兵要么只能硬端着机枪跑动,要么就只能垫着厚石棉布强行去抓散热片,烫得骂不绝口。

日军很重视轻机枪的毛病,所以兵器开发小组很快成立了对策委员会,想方设法要解决歪把子的BUG。可惜歪把子的问题是根子上的,日本也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掉如此大规模装备的一款轻机枪,问题就被无限期搁置了,改为让士兵“克服”。

况且当时的日军战术编组已经从小队规模又细化到了分队规模上,实现了步兵的班组作战,轻机枪已经变成离不开的支援武器了。

但也正因为九一八事变带来了轻机枪的应用经验,日军还是设计了更新型的九六式轻机枪,并于1936年正式列装。相比脑残怪模怪样的歪把子,九六式已经是挺很正常的轻机枪了。

再后来,日本开始改革新武器和新口径枪械,7.7mm口径取代了6.5mm,他们又从九六式上面改良出了一款九九式机枪,可靠性和易用性又更上一层楼。可见,鬼子并不是傻,歪把子不过是时代局限中诞生的武器,而且这枪够老了。

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如果有一门九二步兵炮,又有一门榴弹炮,让我做选择,那我肯定选榴弹炮,榴弹炮一炸一个坑、一炸一大片的,当然选它了。说九二步兵炮胜过榴弹炮?这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在特定的战场或特殊的作战环境下,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确实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92式步兵炮最早是由日军使用的一款支援武器,也可以算得上日军武器装备中少有的一种优秀的武器,号称“一寸短,一寸险”。堪称“理想”的步兵营级支援武器。尤其是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另外,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东南亚热带雨林等地区中的步兵营级支援,九二步兵炮就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它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级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九二步兵炮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92式步兵炮具体参数如下:

口径:70mm

身管长度:790mm

倍径:8.79

初速:每秒197米

射程:2800米

杀伤半径:22米

高低射界:-6度~+70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20度

92式穿甲榴弹重量:3.79公斤

战斗状态全重:204公斤

92式步兵炮采用螺式炮拴。

92式步兵炮优点:重量轻、体积小、射界广。缺点:精度、威力稍差(欧美同级别步兵炮)。

之所以说九二步兵炮是二战时期日军武器装备中少有的一种优秀的武器,在当时也很露脸,就是因为它被用于了亚洲战场。亚洲战场烈度较低,装备水平较差,同时基础设施也差,相应的,后勤运输就困难,这就给了九二步兵炮施展的舞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中,经常能看到日军一个大队拉着九二步兵炮进行“扫荡”的场面,对游击队和小股部队造成过很大威胁。不过,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九二式步兵炮也没少被我们缴获,我军使用缴获来的九二步兵炮攻打日伪军的坚固碉堡,取得了很大成效,减少了伤亡。九二式步兵炮为我所用后,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比日军小,甚至作用更大。

抗日战争期间,九二步兵炮被我军缴获甚多。由于九二式步兵炮全重200多公斤,并且它还可以分解成多个部件,人工分开背负即可行军,组装也简单,十分适宜山地作战。抗美援朝初期,我军还在使用此炮作战。而且还因此出现了一位英雄孔庆三。

1950 年11月,时任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炮兵团92连第五班班长的孔庆三,随部队赶赴距美军占领的朝鲜咸镜南道新兴里附近的天宜水里执行阻击任务。30日下午,当孔庆三带领全班战士扛着分解开的九二步兵炮到达阵地时,他们发现前方横着一个小岭,岭前面20米远,隐藏着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正阻挡着突击连前进的步伐。

虽然突击连已经组织了两次爆破,但都没有成功。孔庆三仔细地观察着山岗附近的地势,发现山岗前后左右均没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只能把炮架到岭岗上边才能轰掉这个堡垒。而岭岗距离射击目标只有20多米的距离,还没有超出炮弹爆炸的危险区域,执行任务的战士肯定会有生命危险。

见此情况,孔庆三主动请战,带着战士李胜永和戈会东很快将火炮组装好推上岭岗。在准备发射时,又有了新情况,由于小岗上全是冻得很结实的冻石头,炮架柱锄只有左边的可以抵在岩石上,右柱锄却悬空着,火炮无法保持平衡,不能进行有效射击。

此时,美军正向新兴里窜逃,时间极为紧迫。孔庆三毫不犹豫地拿起铁锹,撑住炮架右柱锄,毅然用肩膀顶住了炮腿,命令二炮手开炮。“太危险了!”熟知火炮性能的二炮手不忍拉火。孔庆三大声吼道:“快!不然就来不及了!听我的命令,开炮!”

“轰”的一声,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 余名美军被歼灭了,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而孔庆三却被92火炮的后坐力弹出三四米远,同时被弹片击中腹部,壮烈牺牲了。为了表彰孔庆三用身体当炮架而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对于日军来说,九二式步兵炮在二战时期大放异彩,是因为日军一是把它作为营级炮使用,二是用在亚洲战场。而对于缴获并继续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工业落后之下的无奈选择。所谓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这个问题,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北洋海军定远舰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定远级铁甲舰是清帝国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Stettiner Vulcan AG)制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Ironclad)。1880年,李鸿章派徐建寅、李凤苞到英国及德国,考察海军以及购舰。两人在德国参观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及其制造的萨克森级(Sachsen class)铁甲舰,与及克虏伯公司(Krupp)及其火炮。在英国,二人则参观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不屈”号(HMS Inflexible,也就是“英弗来息白”)铁甲舰。最后决定由位于德国坦特伯雷度(Stettin)的伏尔铿建造两艘集“萨克森”级及“不屈”之长处的铁甲舰,舰上采用克虏伯火炮。

萨克森级(Sachsen class)铁甲舰

“不屈”号(HMS Inflexible)

1881年的“不屈”号

定远舰长93.9米,宽18.3米,吃水6.1米,排水量为7793吨。动力上,定远使用了8台圆柱形锅炉,配备2台三气缸往复式蒸汽机,输出功率4500千瓦(6000马力),最高航速为14.5节,10节的航速下续航能力为4500海里。在防护上,定远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堡”防御样式,即重点防御样式,在舰体舯部(包含弹药库以及轮机等要害部位),用12-14英寸(305-356毫米)的竖甲围出一个长43.5米,宽18米的装甲堡垒。在舰体其他部位则只采用水平、但低于水线3英寸厚的装甲甲板,以减轻装甲总重量,如甲板装甲厚度为76毫米。另外,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为203毫米,而305毫米炮座的装甲罩厚度也达到305毫米(黄海海战时拆掉了)。在火力上,定远主要武器为4门305毫米克努伯后装架退式火炮,以对角斜轴线布局于两舷。在舰艏和舰艉各布置1门150毫米后装炮,另外还配备6门37毫米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由于德国当时军舰制造业刚刚进入主流,为了与英国和法国竞争,在定远级的建造过程中颇为用心,质量是不错的。

定远级设计图

如果把这些数据拿来对比同时期的英国“不屈”号铁甲舰,“不屈”号比定远早了3年服役,但规格比定远大了一圈(10880吨标准排水量对7793吨)。“不屈”号航速与定远舰相当,但装甲防护要厚的多(610毫米水线装甲对356毫米),主炮口径更大(406毫米对305毫米),但是射速不如定远的克努伯。整体上看,“不屈”号的战斗力显著强于定远,但主要优势在于更大吨位带来的更好的防护,而不是主炮口径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火控技术仍然很差,不论是射击方还是目标往往都无法在远距离击中对手。理论上主炮有8000码的射程,但实际可能只能射击2-3次就接近到铁甲舰二级火力的射程中,主炮的射程当时多还是个概念问题,并不具备特别明显的意义。所以我们看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装备320毫米炮的三景舰之一“松岛”,实战中表现就很糟糕。

“不屈”号的406毫米主炮

要理解“定远”级的设计,我们需要看1850-1890年之间的海军技术革命。首先自不必说是铁甲舰开始大范围取代木质战舰,铁甲舰在美国内战中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当时的穿甲弹技术无法贯穿铁甲。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对于舰艇而言无法杀伤对方舰艇海战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如何摧毁对手就成了一个难题。一种古老的装备,撞角(ram)重出江湖,甚至引发了欧洲各个海军强国的追捧(Ram craze)。由于预测穿甲弹技术无法迅速突破现有的铁甲,撞角被安装于1870-1880年代建造的铁甲舰上,定远号也不例外。

这幅漫画展示了“不屈”号的撞角(胸口)

与撞角热潮相对应,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穿甲弹将很快取得突破,在弹药-装甲的竞赛中赢得胜利。如果这点属实,那么侧舷面对对手无疑会造成被弹面积增大,舰艇侧舷对敌很可能加快舰艇丧失战斗力。不论是撞角还是侧舷被弹,他们都形成了1860-1880年之间的海军常用战术——横队战术(line abreast)的出现。有一场海战可以证明,1866年7月20日,奥匈帝国海军与意大利海军爆发了利萨海战(Battle of Lissa),意大利12艘铁甲舰和19艘木质战舰被奥匈帝国海军7艘铁甲舰和20艘木质战舰击败,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就是意大利海军采用了纵队(line ahead)战术,被采用横队战术的奥匈帝国海军舰艇发动了撞击战术打乱并被重创。

利萨海战图

利萨海战阵型

因此,定远的主炮布局恰恰是为适应横队战术而确立的,正如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那样,丁汝昌采用横队阵型其实最能发挥北洋舰队舰艇的效力。但是,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时代在变,1880年的战术已经被快速淘汰,世界海军回到了战列线纵队战术中。

原因在于,装甲技术的提高,VC、KC标准钢材的发明让海军舰艇重新拥有了全面防护的能力,可以在侧舷而不是装甲堡敷设更多装甲而不至于影响航速和机动性。此外,水管锅炉的出现则提高了舰艇的动力水平,这些让侧舷对敌的纵队战术重新成为主流,这样可以在得到防护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火力。大量前无畏舰开始装备中心线布局的炮塔,1892年,英国皇家海军重新将这类战舰命名为“战列舰”,就标志着战列线战术的重新复活。英国“君权”级(Royal Sovereign-class)和“庄严”级(Majestic-class)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君权”级(Royal Sovereign-class)

“庄严”级(Majestic-class)

因此,定远舰确确实实是19世纪80年代的产品,其主要设计目标是发挥舰艏火力。然而到了1890年代,这一战术已经落伍,定远舰继续充当“亚洲第一”其实已经名不符实。而日本海军的崛起则是持续海军建设,紧跟时代潮流。事实上,日本海军以北洋舰队为假想敌进行的“清涧寺”演习就在英国教官指导下验证了纵队战术,这在后来的实战中取得了对北洋海军的压倒性优势。

定镇两远顶住了日军炮火,但也只能做到这样

总之,定远舰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世界主流产品,性能可靠,但是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被新型战术所淘汰。

定远舰

我想向他要40万彩礼?

我们广东都是要100万的彩礼。你要40确实少的可怜。建议要买房而且是别墅,写你的名字,买漏油的那款奔驰,黄金10斤。而且不要父母同住的。如果满足不了,那是你老公不爱你,赶紧分手吧

为何是世界防空能力最强的轻型护卫舰?

056作为我国最新轻型护卫舰,其自身对空作战仅限于自卫,世界最强防空的轻型护卫舰是以色列的萨尔-5型护卫舰,仅从数量上对比,056只有8联装海红旗-10近程舰空导弹,萨尔-5型装备了32单元的垂直发射单元,两者对比结果一目了然。056型更侧重于反潜作战,在基于海军近海防御作战体系之下,其对空作战可一定程度上依赖体系作战优势。

056型轻型护卫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一款近海作战舰艇,标准型排水量1300吨,反潜型排水量1400吨,自动化程度较高。从舰艇配置来看,056对空作战主要由舰艏PJ-176型76mm舰炮、上层结构前部两侧的两座H/PJ-17型30mm单管遥控武器站和尾楼上一套八联装海红旗-10近程舰空导弹系统组成。

PJ-176型76mm舰炮最早运用于054A型护卫舰,是一种全封闭式自动舰炮,主要用于对海上、空中目标进行打击,弹丸初速980米/秒。射速有30发、60发和120发可调三挡,最大射程17公里;该火炮射速高,更注重于防空反导作战指标。H/PJ-17型30mm舰炮装备光电射击控制系统,射速为320-350发/秒,主要用于近海水面防御作战,具备有限的防空拦截能力。

海红旗-10近程舰空导弹,类似于美制拉姆式短程防空导弹,使用被动雷达和被动红外双制导导引头,最大拦截距离为10公里,采用激光近炸引信,具备较强的拦截超音速目标的能力;发射装置采用3-2-3模式,具备拦截多目标能力,发射间隔不超过3秒。

由此可见,056型轻型护卫舰的对空防御武备仅保持在有限的自卫水平,换而言之056并非侧重于防空作战。属于一种典型的低配置版中小型水面作战舰艇,主要用于替换老旧的053系列护卫舰和037系列猎潜艇。从细节看,056系列最值钱的装备当属反潜型舰尾增设的一部中频段拖曳声呐。

从武器装备配置角度来看,056型对空、对海作战都保持在最低威胁限度,由于作为近海防御作战的主体舰艇,056更注重反潜作战和续航性能,为此056型是用来较为成熟、经济的柴油机动力,结合深V字船型设计适航性也较好;此外还专门开发了反潜型056A型。

我国海军长期受到“空、快、潜”建设思想影响,近海防御作战体系建设较为完善,逐步建设了集海军航空兵、水面作战舰艇以及水下潜艇为一体的立体近海攻防作战体系,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诸军种更侧重于体系作战建设,056是近海防御作战的中坚力量,自然被纳入海军近海防御作战体系中。

低强度配置武器系统,有利于降低舰艇建造成本,适合大批量建造。对空、对海以及对潜作战可以与陆基相关兵力联合行动,比如对空作战我国有多型重型战机作战半径可覆盖最远的曾母暗沙海域,且随着三沙市的建设,海礁机场建设相对完善,实现了战机起降以及较长时间轮驻;能够满足与056联合作战的需求,从而弥补056武器配置上的作战强度需求。

因此,056型护卫舰其综合作战性能较为全面,更注重反潜作战,能够与陆基航空兵形成海空一体的联合体系作战能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