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先股制度,全面注册制改革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优先股制度,全面注册制改革是什么意思?
全面注册制改革不是试点制度的简单复制推广,而是在总结试点的经验上进行全面优化和改善,是一场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改革。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完成“两个覆盖”:一是覆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各市场板块;二是覆盖所有公开发行股票行为。
另外,根据证券法的要求,优先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存托凭证也实行注册制。
净利润里面含优先股股息吗?
优先股东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但享有股东的监督权、股权的处置转让权和按股份收取的收益权。其收益也是来自于被投资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所以,净利润中包含优先股的股息,不能将优先股的股息费用化,即在财务费用中列支,这是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的。
什么是内部治理机制?
本文将围绕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主要涵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团队以及公司员工之间责权利相互制衡的制度体系。
(一)股东大会
1.股东及股东权利。
股东是出资设立公司并对公司债务负责的人。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各种类型法人实体。
(1)普通股股东。
普通股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无特别权利的股份,也是最基本的、最标准的股份。普通股股东享有的4项权利:
①剩余收益请求权和剩余财产清偿权;
②监督决策权;
③优先认股权;
④股票转让权。
(2)优先股股东。
优先股的根本特征在于优先股股东在公司收益分配和财产清算方面比普通股股东享有优先权。
优先股股东的权利:
①利润分配权。在利润分配方面,公司要在支付了优先股股利之后才能向普通股股东支付股利。
②剩余财产清偿权。优先股具有收益凭证和产权凭证的双重属性。
③管理权。通常,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优先股股东没有表决权,当公司研究与优先股有关的问题时有权参加表决。
a股创立的背景?
在平时经济生活讲到到的股票那时候及其炒股票等语汇的那时候,全是股票a股,都是人们常说的a股贸易市场,是包括在上交所以深圳交易所发售的两市股票。股票编码各自要以600、000、002、003三个开始的股票。如今由于在我国出現了科创板上市新的版块,股票编码将会出現688开始的。
股票a股是人民币一般股票的全名。如今推行电子化买卖,及其T+1的交收规章制度,一般股票是每天股票涨幅在10%,而且参加的投资者只可以是中国大陆组织及其本人。2005年11月5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协同公布《及格海外组织投资者地区证劵管理方法暂行规定》,容许满足条件并且经过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准许的海外组织项目投资于a股。a股也称之为人民币一般股票、流通股、社会发展公众股、优先股。就是指这些在中国大陆申请注册、在中国大陆发售的一般股票。以人民币申购和买卖。现阶段根据沪港通及其深港通,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及其中国投资者能够参加。
股票a股从1990年刚开始问世,最初的那时候只能10股票。1997年年末,股票股票提升到720只,股票总市值为1646每股公积金,总的市值17529亿美元人民币,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7%。1997年股票年成交量为4471每股公积金,年成交额为30295亿美元人民币,在我国股票股票销售市场历经两年的迅速发展趋势,早已日趋完善。到现在为止,如今早已拥有超出3600个多股票,成交量单天就可以超过万亿元经营规模。而且陆续添加了msci指数、富时罗素指数等国际性指数的以后,未来发展也是迈向现代化,经营规模将会愈来愈大。
为什么现在发行新股却都不是全流通制?
十多年前A股施行全流通制,为什么现在发行新股却都不是全流通制?看来题主对A股的了解还是不多呀,只停留在道听途说这个层面。
一说到十多年前,那就得介绍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了。而要把它讲清楚,又得追溯到1990年底到1991年初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初的那段历史。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企业也尝试着进行股份制改造,有些还在内部发行了股票。1986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赠给来访的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
但不少持有公司内部发行的股票的员工,也有转让股票的需求。当时是没有证券交易所的,在一些大城市,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股票转让买卖。按教科书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场外交易了。像深圳、上海这两个城市,由于发行股票的公司多,群众买卖股票的需求强烈,还打了报告要成立证券交易所。终于在1990年底到1991年初,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了。当时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领.导来自上海,还特意把深圳的报告压一下,让上海证交所第一个成立。
有了证券交易所后,很多公司的股票就可以正式上市了。那时发行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筹集资金解决企业的困难,但很多企业是国有的,怕出现西方常见的企业并购,因而在公司的股票设计上动了心思:公司上市前按资产的估算就已经包含很多国有股和法人股,再发行公众股筹资。占绝对控股权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公众股才能上市流通。后来有些非国有企业也上市了,一般情况下法人股仍然占较大比例。
但还真的有例外,在上证所上市的延中实业的股票就是全流通的。1993年,深宝安在二级市场发起了对延中实业的并购战。1996年,又有股权非常分散的申华实业内部员工的矛盾暴发而引发的广州三新与君安证券的二级市场股权争夺,最终董事长瞿建国在君安证券的帮助下清理了门户,但公司不久也易主了。而宝能并购股权分散的万科的案例还刚刚过去不久,可见绝对控股权还是很重要的。
在保证控股权的前提下,一些上市公司在打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的主意,这么多股票,卖出去就是大笔的资金呀,干嘛不呢?每当传出高层同意“国有股减持”的风声,股市必然作出暴跌的反应,因为股民只买单现有的公众股,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了,必然造成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因而这种博弈一直处于胶着状态,管理层也时不时出来对类似的传闻辟谣。
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到达2245点,这是从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512点开始的五年大牛市的终点,由此开启了长达四年的大熊市,它也隐含着奔向底部,解决国有股法人股减持问题的目的。熊市进行了一年,股民表现太谨慎,市场主力出局艰难,于是2002年6月24日,一则“暂缓国有股减持”的消息让股市大幅跳空高开,但很快就接近反弹的高点,维持了一周的高位震荡行情后反弹也就结束了。
“暂缓”的说法也没错,该来的还是会来的。2004年,新上任的证券监督委员会尚.主.席,创造性地把“国有股减持”改成“股权分置改革”的说法。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终于到达底部998点。随着指数的企稳,股权分置改革也开始了试点。因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必定损害二级市场持股的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很多公司给出了每10股赠与3股或4股的“对价”以补偿股民们,股权分置改革得到支持后才继续深入地开展。
现在很多新股上市后,一些原有的股份一两年后或三年后才能陆续流通的政策,就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果,也即老股的问题在逐步解决中,而新股的上市还继续带来新的问题,全流通还是在分步骤地实现着。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创出历史新高6124点,随之暴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这也对应着实体经济由过热阶段开始步入漫长的调整过程。企业不容易做了,上市融资就更踊跃。
2008年,实体经济调整得太狠,一片萧条的迹象,高层正在蕴酿经济刺激的做法。8月份,正值2008北京奥运会进行中,股市的表现却很差,眼看奥运就要结束了,摩根大通的龚方雄在2008年8月19日抛出“千亿刺激经济报告”,剧透了内部的意图,使上证指数一天上涨200多点,终于让股市也添上了一点奥运的亮色。但指数还要调整到10月份才止跌。随着“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公布,股市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第二波行情,上证指数一直涨到2009年8月4日的3478点,这里的流通市值由于大量股票逐渐流通和新股上市已与6124点的流通市值十分接近,形成了双顶。
2013年,停发了一段时间的新股又要重启发行。当时迫于市场低迷的压力,管理层还曾经推出优先股制度,即在发行大盘股时借鉴国外的优先股运作,只能分红,不能流通。在优先股条例中还设计了能流通的“特殊条件”,但这样还是没有人响应。试想,假若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就引进优先股,就不会出现流通股到现在膨胀了好几倍的情形了。
上证指数经过2012年12月4日的1949点、2013年6月25日的1849点等筑底过程,终于在2014年底启动了新一轮牛市。到了2015年6月12日,到达行情顶点5178点,此处的流通市值,已是6124点的四五倍了,也即相当于好几万点。市场采用了杠杆交易的办法,把资金放大了几倍进行炒作,居然也创造了“奇迹”,结果怎么样相信大家都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