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聊聊吧,股票出现上下影线是好是坏
股市聊聊吧,股票出现上下影线是好是坏?
这个问题我熟,其他答案从行为学解释了上影线和下影线对未来的涨幅的影响。兄弟就换个角度吧,证券公司的app上有很多量化选股模型,正巧前段时间挨个app看过,看策略看的肝疼。
记得有三个上影线的策略,下影线有两个。从这个统计角度上看应该是上影线更容易做出来选股策略,下影线比较困难。
研究了上影线策略的几家证券公司:
研究了下影线的证券公司有两家:
只看上下影线还是很预测未来的走势。
以个人研发短线策略的经验,上影线做T+1策略更容易,可以做到比较稳定的收益。但是需要规避天量拉高出货的上影。
而下影线则很难在短线有所作为,通常在长下影线接近底部买入的筹码,第二天基本都有4%以上的收益,而根据真实数据统计,散户在盈利5%左右的时候最容易卖出,所以长下影线的第二天获利盘卖压太大,短线起不来。这也是上面申万宏源下影线用中线,上影线用短线的原因。
上下影线结合资金数据会有比较好的用法,不过需要Level2数据,一般散户也拿不到
真实的数据摆出来,题主你现在觉得上影好,还是下影好?
据调查有四成投资者满仓?
犹如火山爆发般的猛烈,A股在2019年上演惊天大反弹,2个月不到涨幅超过20%,迅速由熊转牛。但是,从市场情绪看,并非全面转多,而是分歧巨大。面对这轮“春季躁动”行情,有的私募迅速加仓,不惜追高;有的私募则表示完全看不懂这轮上涨,完全踏空。有媒体调研了北京、上海、深圳共13家私募的持仓情况,主要为大型私募和中型私募。其中,3家私募表示已经满仓,3家私募表示仓位极低或空仓,其余私募表示处在中性仓位,约在五成附近。这意味着,机构中,只有不到3成满仓,超过一半机构仓位是半仓,还有不到3成仓位极低。公募同样如此,并没有大幅加仓。据Wind测算,截至2月25日,开放式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52.03%,较年初的49.79%有小幅增加。这个仓位,还有很大的加仓空间。行情总是在犹豫中爆发,这真的是至理名言。最为坚决的是外资。2019年前两个月,外资已经净流入超过1200亿元。今天凌晨,明晟公司宣布,决定将现有大盘A股在MSCI全球基准指数中的纳入因子由5%提高至20%,并分三步落实,将在今年5月、8月、11月逐步调升现有大盘A股在MSCI全球基准指数中的纳入比例。据券商预测,如果MSCI扩容和富时纳入如期落地,2019年外资增量约在4000亿。可以说,此轮行情,外资是最大赢家。而国内机构,普遍并没有吃到什么大肉,但是弹药充足。这也为之后的行情预留了很大的动能。也就是说,未来的行情,如果下跌,国内机构就有认错的机会,会跑步进场。3000点不是梦。
有哪些适合学习炒股的书籍?
接触股市20多年,实际入市16年,看过的股市书籍早已上百本。
我发现一个真相,就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可能和写书的人想表达的东西,是不在一个维度上的。
不是这些书籍没有用,而是我们根本“看不懂”,不理解这些书籍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涵意。
这就是认知层面的差距,导致对于书里内容的理解,再加上我们没有机会面对面地去问作者,也就很难把握写书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
虽说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书籍对于炒股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有一些投资学相关的书,还是推荐大家有时间能看一下。
这次就推荐3本,我认为作为股民必须要看的书籍,希望大家如果真的去看,能够反复多看几遍,因为每次看完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
1、《股票作手回忆录》
我把这本书定义为股市启蒙的书,书籍的作者利弗摩尔四起四落的股市经历,赤裸地揭示了股市的真相,适合新手上路对股市的认知,也适合股市中历经风雨的投资者品鉴股市人生。
虽说这是一本适合新手上路的书,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新手,压根看不懂这本书。
这就好像一个没有任何经历的人,要去看懂别人的经历,是一个道理。
所以很多新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头雾水,认为这本书毫无价值。
有趣的是,当你在股市中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回过头再来看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东西,似乎特别的有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股龄比较长的投资者,会反反复复地看这本书,有一些和我一样,每年都会抽个时间去翻一遍,每一次都会觉得不一样,受益匪浅。
这本书所谓的对股市启蒙,启蒙两字,就是让你看到这个市场的残酷,看到很多让你意想不到,却又非常合理的事情,让你体会到这个市场需要你去敬畏,而你是那么的渺小。
很多初入股市的投资者,总想着找一把万能钥匙,找到方法能在投资市场里驰骋,赚到钱,结果亏得一塌糊涂,遍体鳞伤。
等你什么时候不想找万能钥匙了,再来看这本书。
后悔没有按照书里的提示去做,这是肯定的,只是还不算晚。
当初你看不懂的,这下都能读懂了。
这时候,如果你能静下心,然后按本书作者提示的,避免犯错,或者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去做的话,你肯定还有机会翻身。
利弗摩尔四起四落,就是最好的证明,要知道反反复复被现实打垮,再站起来是不容易的。
利弗摩尔现身说法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更重要的是,他用终结生命的方式告诉后人,人性弱点是可以想办法去克服的,但仍然会被再次打倒。
常说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不可能的,事实是我们一生都在犯同样的错误。
谁能及时纠正错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谁就能在股市中活得长点,谁能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就能弥补未来因犯错而造成的损失,不被彻底打垮。
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会另一个人做交易,可能在别的事情上可以,但在交易市场里不行。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交易本身并不是一种规律,并不能完全去量化成一套机器系统。
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交易心态和交易心态,或者说还有一点交易天赋的成分。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从来没有告诉你,怎么去做才能够保证在股市里赚到钱,它是用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你,在投资过程中,哪些坑不能踩,哪些事情不能去做。
它不是一本纯粹的交易书籍,而是讲述了一个投资者的必经之路,从交易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它没有任何的投资理论,但胜过了任何的投资理论,教会了你在股市里生存的法则。
最后,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也是印象最深的话。
记住,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自律,没有一种明确的策略,没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计划,他就会陷入情绪的陷阱。
2、《裸K线交易法》
我把这本书定义为股市技术的书,看似是K线理论书籍,背后其实是K线折射出的资金语言,蕴含了资金对于股市周期的操作规律,帮助看懂趋势,理解周期。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裸K线交易法的基础知识,裸K线交易的操盘技法,以及裸K线交易法的实战应用。
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本书是一本新书,最近几年才问世,已经反反复复看了七八遍了,真的是受益匪浅。
但是如果你拜读过很多的K线相关的书籍,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籍将K线的价格理论,讲到了重点,并且实战上确实给出了一些明确的指引。
如果非要从概率学角度去分析,裸K线交易法中的实战运用,实际的胜率肯定是超过了50%,甚至达到了70%以上。
当然,并不是说完全照着这本书上的东西就去市场依葫芦画瓢的寻找K线。
这本书虽说没有提及资金面的东西,但如果你读个两遍三遍下来,你就会理解,K线背后资金的语言,K线形成背后,资金究竟是刻意的画线,还是资金达成共识形成了K线。
如果你对自己的交易思路并不明确,这本书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
如果你已经有成熟的交易思路了,这本书同样可以给你启发,让你更上一层楼。
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名炒股的高手,而是黄金交易的专家,在期货、黄金、外汇、美股等交易市场翻云覆雨。
单纯利用K线技术,脱离基本面的方式去进行交易,3年多时间,资金翻了20倍。
有一句话是精髓,那就是“一切基本面上的东西,最终都反应在了K线里。”
当然,在这里要提醒一句,书本上的东西终究是书本上的东西,书本上写出来的仅仅是作者真正意义上掌握的技术中,最浅显的一部分。
作者之所以能够通过这套裸K理论,在市场上赚到钱,并不代表普通的初学者,能够借用这本书里的K线理论,同样赚到钱。
一方面是对于K线理解的不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实战经验的差距,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这本书比起另外一些K线理论书,好的地方在于更加的纯粹,不去夹杂更多更复杂的变量,单纯的理解会让K线更简单,实战性会更强一些。
书中提到的“金字塔加仓法”,详细地讲述了金字塔理论,在交易中的运用,虽然在个股的运用中并不一定非常有效,但是在大盘指数,行业指数等运用中,非常有效,值得反复多看几遍。
其次,书中提及的Price Action,也就是价格行为,折射出了所有交易的本质。
价格的存在就是合理,是市场的筹码供需决定的,千万不要纠结到底是大资金所为,还是其他什么散户所为,没有任何必要。
生活中我们接受了物价的涨涨跌跌,即便抱怨也是被动接受,交易市场的本质也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裸K就真实的反应了市场背后资金的动态,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观察资金的情况。
裸K交易法,对于那些基本面研究能力薄弱的投资者来说,就是一本宝藏书籍,可以帮助这些投资者避开基本面的天坑。
当然,再次提醒一下,从书面的知识,到实操交易,中间有一个漫长的理解过程,这个理解是通过实战的理解,是一种融会贯通。
一知半解的话,那可能还不如不去读这本书。
建议想看的至少先看三遍以上,并且去把一些心得写下来。
3、《海龟交易法则》
我把这本书定义为股市的交易心态书,背后都是大资金利用散户心态,制造出的一个个交易陷阱,读懂后你会发现成功可以复制,因为你拥有了克服心态的利器。
海龟交易法则,其实是一本教投机的书籍,但我们所处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投机市场。
所谓的投资,都是根据结果来指向的价值,都是成功过后的总结而已。
没有人可以准确预判价值的到来,或者说股票市场会提前透支价值的存在。
这也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悖论。
海龟交易法则,很好地通过了市场中的现象,去解释一切的因果关系,去分析人性,去解释那些投机的行为,为什么最终在交易市场里取得了胜利。
海龟交易法则非常复杂,但其中8大交易心态原理,是整本书的精华。
在这里就给大家做个简单的罗列,也让大家可以对这本书窥见一斑。
1、损失厌恶:对避免损失有一种强烈的偏好。
简单地说,涨的时候每天看,亏的时候就不愿意看股票。损失给你带来的压力,远比赚钱要高很多,这是因为你进入市场就是为了赚钱来的,没有想过要有损失。对损失的厌恶心理,容易让你在交易操作中变形。而股市的涨跌,可能会让你死死等待,因为有可能损失会消失,转而赚钱。2、沉没成本效应:更重视已经花掉的钱,而不是将来可能要花的钱。沉没效应,主要指的是在股票交易中,一旦出现亏损,就容易去补仓,不愿意放弃。因为放弃代表了浮亏就变成了实际的亏损。但你要明白,其实股价下跌已经带来了实际亏损,不会因为你没卖出就减少亏损。只不过筹码持仓代表着股价的波动和你的盈亏还有关系而已。沉没成本不仅仅在股市里,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有所付出,都会有沉没成本的存在。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一个人的交易心态。3、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有一些相似,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更容易把上涨的股票抛售,留下那部分下跌的股票。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动那些亏钱的股票,总期待着行情轮动把这部分股票拉上来,让损失减少。但实际情况是损失可能会持续,利润也可能会持续,处置错误依旧会带来很大的损失。4、结果偏好:只会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不去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结果偏好在股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运气当成了实力。买入一只股票然后赚钱了,就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情,而不去考虑本身的决策质量。如果自己只是因为运气去做了决策,那自然也就不会总结出什么规律。我们要更多地从决策本身去考虑决策的质量,去反思每一次买入卖出的对与错。5、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的数据或经验。近期偏好,在股市中出现的就是一段时间赚钱,过一段时间就不赚钱了。我们都很注重当下的行情,当下的热点,但也不能去忽视过往的数据和经验。近期偏好可能在某个阶段的短线行情中,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但长远看可能就是一个坑。6、锚定效应:过于依赖容易获得的信息。锚定效应特别常见。比如股票从5块涨到50块,你就会把锚放在50块。当股价跌回30块,你就会觉得便宜,跌回20块你就觉得到底了。你完全忘记了5块钱的概念,其实20块已经翻了4倍,价格的锚定让你对贵和便宜产生了“幻觉”,导致决策上的失误。7、潮流效应: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其它许多人都相信它。潮流效应,这个更常见,大部分人选择炒股,就是因为潮流效应。很单纯的跟风买入股票,从没有想过自己到底该不该炒股,到底适合不适合进入股市。在股票买入和卖出的时候,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决策影响,从而跟风做决定。这种潮流效应,带来了羊群的效应,也导致了大量的散户被主力资金给收割。8、小数定律: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可能很多人听过大数法则,其实炒股就是大数法则。
小数定律,指的是少数的成功投资经验,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成功。
比如你做了3次投资,成功了2次,你认为成功率是66%。
如果你做5次投资,成功了3次,成功率是60%,降低了。
如果你投资了50次,成功概率可能只有25次,成功率就只有50%了。
小数定律代表了偶然的投资成功,是有运气成分加持的,想要长期成功,就必须反复多次投资做验证。
海龟交易法则,真的涵盖了非常多的投资经验,总结了投资的心态,至于是投资还是投机,真的没有那么必要分的那么清楚。
看书一定是没错的,投资一样需要学习,需要增长自己的认知。
但有一点切记,人很难理解超出自己认知的事情,看书也要循序渐进。
股市本身就是一本书,需要自己慢慢地读,去领悟,去体会。
当你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就能理解这些书能带给你的价值了。
建议不用到处看书,到处学理论,而是将自己能看懂的书,反反复复多看几遍。
那些能出股票类书籍的作者,本身一定是在这个市场里,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赚到过钱的,不用去质疑他们的理论是否有效,要更多的去看自己能否真正意义上读懂他们在书中的表达。
理论+实践,从学习到体验,再从体验中得出结论去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才是正确的。
你听过最搞笑的口误是什么?
1、
数学老师建坐标系,
问我们: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贱?
2、
前几天轮胎胎压不够、去4S店充气。
结果开口就是:帮我打胎。
3、
校长南方人,开大会批评同学想说“脑子有病”,
但是因为有口音说成“老子有病”。
4、
在火车站看到一个老爷爷很辛苦地提着很多东西,原本想帮他一下,口误把“老爷爷我帮你提东西”
说成了“老东西爷爷我帮你提”
5、
老婆怀孕,心里很是激动,于是打电话给父亲报喜:“爸,恭喜你要当孙子啦!”
6、
化学考试发试卷,试卷不够,老师问到:"还有谁有多余的试卷?"
某女生大声叫到:"老师我有了!"
旁边男生喊到:"是我的!是我的!"
、、、、、、
7、
单位祝词,一位领导说:“祝大家身体愉快……”憋住,没词了。
8、
一天看见俺大舅在市场上买菜,于是便上前去打招呼,那晓得一张口就成了“大菜,买舅啊!”
9、
我同事跟人争执,急了张口来了句“你以为我吃饭长大的啊?”我一直纳闷他到底吃什么长大的。"
10、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我刚准备倒茶然后突然觉得尿急想上厕所,我本来说想说你们先坐一会儿,我上个厕所,出来倒茶给你们喝。结果就说成了你们先做一会儿我去厕所倒点茶给你们喝。。。。
11、
跟朋友吵架,本来想说:“你信不信我叫一面包车的人来打你?”
结果脑子一糊涂说成了:“你信不信我叫一车面包人来打你?”
12、
有次军训后吃饭,教练嫌我们太吵了,没过脑子直接喊了一句“你们吃饭都是用嘴吃的么?”
13、
有一次我向人借钱,本来想说的是"等我取了钱就还你"说成"等我有了钱就取你"
14、
一个哥们结婚,给他红包。哥们客气的说不用,我说:那哪行,一年就一次,一定得拿着。
15、
有次大热天的打麻将,突然停电了,只好买了蜡烛继续战斗.过了半个小时,实在热得受不了了,一人说:“还是开电风扇吧,热死了。”
另一人接口:“不能开,开了会把蜡烛吹灭的。”
有真正靠炒股发家致富的例子吗?
这个不需要质疑吧?
股票界有很多著名的大师,都是靠投资股票发家的,比如巴菲特。就算回到中国国内,也有很多有名的股神,比如价值派的林园、邱国鹭等人,著名私募基金上海高毅的几个基金经理怎么样?也是炒股发家的高手;再说中短线投机的股神那就更多了,比如最出名的徐翔,现在活跃的赵老哥、炒股养家,他们都是用几万启动资金,实现了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财富。
名人离我们太远,那么是否周围就有呢?仅头条上活跃的股票类的作者有多少,虽然不是人人都是高手,但高手找出10个不成问题吧?而且也是价值派、技术派都有。
我的同事中,就有几个炒股高手,差不多的年纪,现在这几个人的财富明显比其他人多。
一个老同志,前年退休了,他是炒股的好手,主要做沪深300里的股票,也就是偏大一点的股票,可能与他进股市较早,这些股票他熟悉有关。总体来说大概相当于20%/年吧。
一个稍年轻一点的,他从大学四年级开始接触股票,近2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他的观点是,充分利用牛市,一波牛市要抓住2~4次机会,每次机会争取翻倍。今年他已经做了2波了。不是牛市呢?他就守住几个安稳股,剩下的钱都转到余额宝理财。所以他平时炒股不忙,很悠哉。
一个关系单位的职员,要再年轻一些,姓栾,工作上常常合作,平时聊天知道他炒股。他的方法是,不贪财,但要抓住确定性机会,一般一只股票赚10%就满意了,有时也会赚20%以上,他的平均持股周期在2~3个月,少数情况可超过半年。这么长时间只追求10%?他说,他不求暴富,只求长流水。结果呢,现在人家房子贷款还完了。
炒股的成本说的的都是成功的人(当然,这个成功不是马云那个级别,是工薪族里的。)。但是,炒股不成功的人更多。
同样我的同事中就有一个,他当年不买房,打算让首付在股市上滚一圈,增值后再买。结果呢,套住了,直到下一轮牛市才出来,虽然增值了一些,但房价涨的更高,他只能买小房子了。他和那个牛市要做2~4波的是同龄,但一个会炒股,一个不太会炒股,结果就相差悬殊了。
再说那个关系单位的栾姓同事吧,与他同时进公司的另一人,姓周,不炒股,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多年下来业绩累积越来越靓丽,现在已经的小区域的经理,周工资明显比栾工资高。
富人的发家渠道中国富人靠什么发家的?记不得那年的统计数据了,可能是2016~2018之间的吧,统计2000年以后发家的人主要靠什么渠道。
主要靠这几种方法,按人数多寡排序:创业,炒房,成为高管,炒股(含炒期、炒汇、炒黄金),动迁,其他。
其中,创业和炒房几乎一样多,炒股发家的只有5%的样子,它还没有好好工作,争取在公司爬上高位来得容易。
因为统计目标是发家,所以没有算财产继承的。
今后的发家重心注意没有,创业发家和炒房发家的人数一样多,为何呢?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是中国的房地产牛市,直到2017年才告一段落。
今后中国的经济重心是什么呢?是创新,因为仅靠基建,和廉价劳动力,已经不能提升经济了。创新需要的方方面面很广,不仅仅是芯片、人工智能,也可以一些小产品的创新,比如小工具、宠物用品啥的,也包括电影剧本、歌曲等艺术创新,淘宝、美团等商业创新。
我想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创新背后带来的财富,有人就这么变成了中产,甚至变成了大佬。但是,创新总体来说还是很难的,在人群中的比例还是少。不过呢,创新不可能依靠一个人完成,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创新,那么就参加进去吧,成为创新团队中的人,或成为他的关联产业中的一环,或者成为这个创新最先推广受益的产业。
如果离创新远一点呢?那么就投资吧。或投未上市的股权,或投上市的股票。今天创业板比沪深300涨得好,为何呢?因为创新概念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啊。
也就是说,想发家,2017年以前,要么当老板,要么炒房;2020年以后,要么创新,要么炒创新(股权、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