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交易所,近卫军与苏联普通部队有何区别
波罗的海交易所,近卫军与苏联普通部队有何区别?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被德军打得找不着北,苏军士气低落,出现了大规模的降兵和逃兵。为了制止苏军大规模崩溃,需要授予作战英勇的苏军士兵特殊的荣誉,以起到正面楷模的作用。而苏联的近卫军则是苏军精锐之中的精锐,不仅军事素质高,而且根正苗红,对苏联的国家忠诚度相当的高。
苏联近卫军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基辅罗斯的酋长德鲁日娜和神枪手部队,即1550年由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组建的莫斯科哈尔克布西耶。而俄国的帝国卫队可以追溯到普鲁士的萊布加德,最初是为了确保君主的安全,后来成为彼得大帝在1690年代的御林军。在19世纪,俄国近卫军不仅由俄罗斯军队组成,还包括立陶宛、芬兰和乌克兰部队。
20世纪初,沙俄的近卫军由13个步兵团、4个步枪团和14个骑兵团、炮兵团、工兵团和运输兵团组成,在三个师的军队中单独组成一个实体。在布鲁西洛夫的进攻中,第一和第二卫队的人数由预备役补充,从1916年9月起被称为“特种部队”。
而在俄国革命期间,在1917年成立的苏联工人武装团体被称为红卫军(队),红卫军和他们选出的领导人组成了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武装力量。这些工人民兵于1917年3月由工厂和工厂委员会以及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创建,最初的目的是保卫其所在地的工业企业和地区。1917年10月,彼得格勒的红卫军在攻占沙俄的冬宫和推翻临时政府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1918年苏军成立时,红卫军成为苏军后备军和组建正规军事分遣队的基础。因此新成立的苏俄对红卫军论功行赏时,想办法延续红卫军的编制和光荣传统,于是为了保存革命队伍的纯洁性,苏联近卫军的雏形就开始萌芽。
苏联的近卫军起初是斯大林为了巩固其苏联的局势,而组建的嫡系部队。因为当时由于斯大林错误预判了德军的进攻形势,以为纳粹会在打败英国后才进攻苏联,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甚至还因此消失了两个星期。苏联此时抵抗纳粹的士气低到了低谷,太需要树立标杆让苏联军民提振士气。而苏联的近卫军是贯彻斯大林“不准退后半步”的军令的执行者。
而且从斯大林在大清洗运动中就可以看出,近卫兵出身的将领绝大多数都不在清洗范围之内,可见近卫军由于根正苗红,深得斯大林的信任。而且斯大林在晚年开始疑神疑鬼,但是唯独对有近卫军出身将领相当信任,让其进入苏联的决策层并以此替换旧的领导层。而即使是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对近卫军的信任也丝毫不减,只不过是将苏联决策层的近卫军进行换血,将其亲信安插在里面。可以说能够获得近卫军殊荣的苏军士兵,就意味着过了当时苏联体制下的政审,他们出现叛变的几率几乎为零。
1941年9月18日,根据苏联第303号的命令,近卫军将授予在二战期间表现突出的部队和编队,被授予的团体或个人并被认为是苏军的精英部队或者兵王。而其近卫徽章直到1943年5月21日才开始使用。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近卫军的徽章)
1941年末,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授予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团、师和军团“近卫军”这一荣誉称号。获得此称号的部队在成功执行难以完成的任务后,经常遭受高达30%或更多的伤亡。这不仅是一个荣誉的称号,还是用命换来的。因此受到此荣誉的苏军部队,在人员、物资、装备和物资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供应,因此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凡是苏联的近卫军装备和兵员素质在苏军中都是最高的。
根据朱可夫的说法:“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近卫军就诞生了。由于在1941-1942年的战斗中的集体英雄主义和成功,近卫军的头衔被授予苏维埃武装部队的789个团体、编队、独立单位。”近卫军的名称此后被作为苏联和现代俄罗斯联邦各单位和编队的区分。
苏联第1近卫军是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在东线作战的野战军。1942年8月6日,由预备役第2军第37、38、39、40、41,五个步兵师组成,,8月9日并入东南前线。8月18日,它被转移到斯大林格勒阵线。
1942年8月,德国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时,第1近卫军和第24军被派往斯大林格勒的炼狱战场。但由于德军在战役初期兵锋正盛,第1近卫军的进攻收效甚微。只向前推进了几英里,而第24军则被推到了起跑线上。
1942年10月16日,第1近卫军转入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预备役,它的指挥权也被转入第24军。1942年10月25日,第1近卫军被短暂解散,根据1942年10月22日的苏军最高统帅部指示,其被划分到西南方面军的第2编队的野战军管理。
1942年12月5日,第一近卫军进行改编,其左翼更名为西南方面军第三近卫军。改编后的第一近卫军由西南方面军的作战群组成,总部由第四军预备役管理机构组成。它由原第一近卫军的右翼部队和一些增援部队组成,获得来自苏军第4警卫步枪团、第6警卫步枪团、第153步枪师和第18坦克军的战力补充。
在德军进行冬季风暴作战后,第一近卫军与第六军、第三近卫军一起,在“小土星”行动中发动了进攻,到了年底,第一近卫军已经在米勒罗沃城外,在顿河上游迎战意大利第八军。在这次行动中,苏军打败了意大利第八军,收复了大量的领土。他们也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天王星计划。作为前线突击队的右翼,第1近卫军和第五坦克军共同创造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将第六集团军困在了斯大林格勒。
第1近卫军也参加了“土星”行动,苏军成功地将德军向南赶回乌克兰的顿涅茨盆地。第一近卫军作为苏联西南方面军的一部分,还参加了1943年至1945年苏联攻入德国本土的战役。同样,在1943年,第一近卫军是苏军第一支操作新型T-34/85坦克的部队,以为苏军积累新型坦克的实战经验。1945年战争结束时,其部队中有81步枪师。八月,第一近卫军成为基辅军区的总部。
(t-34坦克)
从此可以看出苏联的近卫军组建之时,并不是苏军战斗力最强的。他们大多数士兵是从苏军的预备役的后备部队而来,充当苏军在大规模减员的情况下的救火队员。但是他们却是抵抗法西斯意志最坚定的,并且在战斗中逐渐成长,在战斗中学习战斗。
二战结束后,1958年7月,苏军第一独立联合兵种军从布达佩斯总部迁至切尔尼戈夫,并更名为第一联合兵种军。第一联合兵种军隶属于基辅军区,第一近卫军也被并入第一联合兵种军。该部队在1960年由第72、81和115卫队机动步枪师以及第35卫队坦克师组成。1967年10月5日,应二战期间指挥第一近卫军的苏联国防部长格雷奇科的请求,该部队更名为第一近卫联合兵种军。1968年2月22日,它先后被授予红旗勋章和列宁勋章。它的部队包括第72卫队机动步枪师和第25近卫机动步枪师。此时的苏联近卫军成为冷战时期与北约对抗的主力部队,以对北约形成军事震慑。
(格雷奇科)
而第二近卫军是在第一预备军的基础上,于1942年10月23日组建的。其编队和训练在坦波夫、米丘林斯克和莫尔尚斯克地区进行。
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第二近卫军已成为苏军中最强大的部队之一。1942年11月,苏军“天王星”行动在斯大林格勒成功包围了德军第六军后,第二近卫军出现在现场。1942年12月,当“土星行动”的准备工作开始时,约瑟夫·斯大林命令第二近卫军准备进攻罗斯托夫。进攻和占领罗斯托夫是苏军“土星行动”的最终目标。
为了解救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曼施坦因发动了冬季风暴作战计划。因此,苏军在1942年12月的土星行动改为小土星行动,这是一个发生在冬季风暴作战计划后的反击。当时以赫尔曼·霍特的装甲师为首的德军尽管取得了前期的胜利,但在迈什科娃河上停滞不前,伤亡惨重,这时,曼斯坦意识到这次行动是失败的。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军将领罗迪安·马利诺夫斯基领导下的第二近卫军被调到斯大林格勒前线以阻止德军继续推进。
(罗迪安·马利诺夫斯基)
在第一近卫军成功狙击意大利军队后,第二近卫军和第五十一军又发动了一次反攻,这次是在1942年圣诞节前几天对霍斯的部队发动的。那个月,苏军不仅阻止了德军的冬季风暴作战行动,还重创了霍斯的集团军、顿河集团军以及高加索地区的A集团军。而第二近卫军为苏军的反击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1944年2月,第二近卫军重新部署到佩雷科普地峡地区。1944年4月8日,乌克兰第四方面军下属的第二近卫军和第五十一军在佩雷科普地峡发动了对克里米亚的进攻。在乌克兰第四第四方面军素有部队和黑海舰队的合作下,塞瓦斯托波尔于1944年5月9日获得解放。
5月和6月,第二近卫军被重新部署到多罗戈布日-埃尔尼亚地区。5月20日,该部队被调到最高司令部预备役,7月8日,该部队成为波罗的海第一阵线的一部分。那时,它由第11、13和54卫队步枪兵团组成。在这一班底中,1944年7月5日至20日第二近卫军参加了7月底的维尔纽斯进攻/行动,并在暹罗莱进攻中对西西里西部和西北部的反击。10月,第二近卫军参加了梅梅尔战役。12月20日,它被重新分配到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
1944年12月1日,第二近卫军成为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的一部分,包括第11近卫步枪兵团(包括第2、32和33近卫步枪师)、第13近卫步枪兵团(包括第3、24、87近卫步枪师和第16步枪师)、第1步枪军团(包括第145、306和357步枪师)组成,炮兵(包括第21炮兵突破师和第2高炮师)、坦克部队和其他编队和单位。在1945年1月至4月的东普鲁士攻势中,第二近卫军突破了德军长期的战略防御圈,并与前线的其他苏军部队一起消灭了在科尼斯堡西南部和桑比亚半岛的德军。
二战结束后,第二近卫军(包括2个兵团6个步枪师)被撤回莫斯科军区,1945年9月在那里解散,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苏联并不是建立近卫军,而是对苏军的精锐进行荣誉授予,只有符合资格的苏军士兵才能获此殊荣。当时苏奸军队高达124万人,而且纳粹德国还在苏联的国土建立了很多傀儡政权,意图建立在苏联的“苏联共荣圈”,并且大肆宣扬只要苏联人放弃抵抗就能吃香喝辣。事实证明,如果不做好宣传工作,敌人就会来占据话语权进行洗脑。苏联的近卫军制度就是为了抢夺话语而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欧洲军队对此编制的沿袭,更是在卫国战争期间四面楚歌的苏联急需心灵鸡汤的慰藉,才能让苏联继续走下去。
德国最大农场?
紫色的LED灯光照亮了几乎直升到天花板的种植箱,成堆的生菜、香草和羽衣甘蓝种子很快就在欧洲最大的“垂直农场”发芽。这个农场日前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郊外的一个仓库内启动。不管是自动拖拉机还是除草机器人,近年来农业领域都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哥本哈根这个新的垂直农场大不相同。它完全依靠风力发电,有望每年产出上千吨无农药、碳中和的产品。世界正面临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增长方面的重大挑战,因此人类需要重新思考生产粮食的方式。
农作物每年收获15次
在丹麦初创企业“北欧丰收”(Nordic Harvest)公司使用的这个7000平方米巨大仓库里,从地板到天花板有14层机架。仓库约有20个标准足球场地大小,成为欧洲最大的垂直农场之一。在农场里,自动机器人将一盘盘种子从一个过道运送到另一个过道,人工成本极低。
尽管看不到土壤和阳光,但这里种植的农产品每年将收获15次,远多于传统农业通常收获的2次。它由2万个专业LED灯泡全天候照亮,种植箱内的生菜和其他绿叶蔬菜很快就会长出来,不受极端天气影响。同时,种植物通过机器人系统检查其生长进度。
“北欧丰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德斯·里曼(Anders Riemann)称,2021年第一季度将收获约200吨农产品,到年底农场全面投产时,年产量将达到1100吨农产品。该农场目前还种植罗勒、薄荷、香菜、芝麻菜、小菠菜、欧芹和牛至,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生产浆果,之后种植根茎蔬菜。
“垂直农场可以通过本地生产创建更可持续的食品系统,同时提供比常规种植的食品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口感体验,”里曼表示。
为何不贴有机标签?
不出所料,这种未来农场的概念遭到农民的冷遇,他们质疑其养活地球的能力,并批评庞大的电力消耗。但里曼强调,他的农场具有环境效益,因为农产品生长在离消费者很近的地方,而且使用绿色电力。垂直农场的特点“是不会因为循环利用所有的水或肥料而损害环境”。
然而,“北欧丰收”的农产品并未贴上有机标签。里曼解释:“欧盟法规规定,‘有机’一词与‘土壤’有关,因此,如果你把土壤从等式中去掉,就不能再给它起有机的名字了。但我们的生长条件与有机食品相同,因为我们不使用杀虫剂。”他表示,可控的生长环境意味着生产过程不涉及使用氮肥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
丹麦是世界风力发电领先的国家,国内大约40%电力消耗基于风能。“我们百分之百使用来自风车的能源,这使得我们的二氧化碳是中和的,”里曼补充道。虽然不愿透露“北欧丰收”所耗电费是多少,但里曼说,其公司的电力附带在丹麦商品交易所注册的“风能证书”,“这些法律文件确保你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海上编号风车的发电量”。
欧洲加速“垂直”步伐
垂直农场被奉为一种崭新的垂直耕作法,将植物种植在架子上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来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并在当地生产粮食。
垂直农场大约十年前首次发展起来,已经在亚洲和美国起飞,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农场发源地。如今在欧洲,这个想法开始慢慢流行。里曼说,城市农业甚至可以让单一文化农业开发的土地重新造林。“我们的愿景实际上可以做到:将一些粮食生产带回城市,在那里你可以在面积更小、高度优化的空间上进行种植。”
“北欧丰收”垂直农场的所有有机种子都在凝胶中发芽直至根部扎根,其营养成分来自“内部生物肥料”,由先前收获的农作物发酵残渣与添加的天然矿物质制成。消耗的水经过过滤和再利用,从而帮助农场使用的水量比传统农业少得多:每公斤农产品用水量为一升,是田间农作物用水量的二百五十分之一。
根据丹麦农民联盟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95%的丹麦人准备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来保护环境。与此同时,奥胡斯大学农业教授卡尔-奥托·奥托森(Carl-Otto Ottosen)指出,丹麦“没有空间问题”,像里曼这样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奇事物,不会威胁到丹麦的农业传统。
奥托森说:“这在日本行得通,那里没有耕种的空间,却又想要高质量的产品。”事实上,民调显示,丹麦人仍然更倾向于根据“价格而非品味”购买产品。北欧丰收”公司预计其首批产品将在2021年初登陆常规超市,以及供应给餐饮公司和酒店。里曼估计,20个这样的农场可以满足丹麦的蔬菜总消费量。目前,丹麦大约三分之二的蔬菜是进口的。
“可持续农业的未来”
新冠病毒大流行凸显全球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迫使许多国家重新考虑如何养活本国人民,促使更多投资涌入垂直农业领域。
英国在线杂货零售商Ocado Group在2019年11月购买了垂直农场运营商JonesFood Company58%的股份后,于2020年8月将持股比例提高至约70%。
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垂直农场公司Inarm2020年9月说,它在一轮融资中吸引了1.7亿美元;而另一家垂直农场公司Plus UnLimited Inc.则筹集了1.4亿美元的新融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和拜耳股份公司去年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为垂直农场开发种子。
预测显示,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气候变化也增加了农业收成的不确定性。农业专家认为,垂直农场“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可持续农业的未来”:完全由可再生风能提供动力,并且对附近河流的环境破坏为零,在未来数十年中很可能被证明是农业的典范。
由于在室内,垂直农场可以对所有条件进行“完美微调”,所以能全年生产高品质的食物,而不必担心虫害、霜冻、干旱或其他通常会影响农作物的问题。反过来,这又为目前用于耕作的农地提供了退耕还林的机会。
前期市场名词解释?
16~18世纪中叶在区域贸易和跨洋贸易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商品交换网,不成熟的世界市场。
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的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不仅形成地中海、中欧、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沿岸四大贸易区,而且出现了以欧-美、欧-亚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跨洋贸易。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跨洋贸易的开拓者,奔走世界各地,初步建立起覆盖欧洲和美亚非三洲沿岸地区的世界性商品交换网。参与交换的商品既包括专供封建主和富豪享用的奢侈品,也包括供一般群众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甚至还有特殊商品——非洲黑奴。
进入17世纪后,荷兰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主角,荷兰人的平底商船遍航世界各地,号称“海上马车夫”。
17世纪中叶最盛时,从日本、爪哇到印度、波斯和南非,到处都有它的商站。随着商品交换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地域的扩大,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贸易和支付体系的中心,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第一个国际清算中心。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报价单成为欧洲商品交易的标准价目表;特许公司成为荷兰和英国商业组织的典型形式。17世纪中期后,英国与荷兰展开了激烈的商业争夺。到18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参与国际商品交换的地域开始由各大陆沿海地区向腹地延伸;木材、糖、烟草、棉花和茶叶成为贸易的大宗,奴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英国不仅建立起以伦敦为中心的商品交换网,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汇兑网,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英格兰银行也于1694年建立起来。各国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开始出现统一的趋势;国际性的分工也已初露端倪。
通过跨洋贸易,欧、亚、美、非等大陆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愈来愈频繁、密切,商品交换的种类和空间越来越广泛。到18世纪中叶终于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场。
阿姆斯特丹经济怎么样?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首都,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市。其作为首都的地位是由荷兰宪法授权的,尽管它不是政府所在地。荷兰政府所在地位于海牙。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人口为851,373人,城市为1,351,587人,阿姆斯特丹大都会区为2,410,960人。这个城市位于该国西部的北荷兰省。大都市区包括兰斯塔德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兰斯塔德是欧洲较大的城市之一,人口约700万。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金融和商业之都。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位列欧洲第五大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寻找国际商业。许多大型企业和银行的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包括阿克苏诺贝尔,喜力国际,荷兰国际集团,荷兰银行,TomTom,Delta Lloyd Group,Booking.com和飞利浦。毕马威国际的全球总部位于附近的阿姆斯特尔芬,许多非荷兰公司也已经入驻,因为周边社区允许全部土地所有权,这与阿姆斯特丹的土地租赁制度背道而驰。
尽管许多小型办公室仍位于旧运河上,但公司正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市中心之外。 Zuidas已成为新的金融和法律中心。荷兰最大的五家律师事务所,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埃森哲等大型咨询公司的荷兰子公司以及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中心也位于Zuidas。
阿姆斯特丹还有另外三个小金融区。首先是阿姆斯特丹Sloterdijk火车站周边地区,De Telegraaf等多家报社都设有办事处。另外,Deloitte,Gemeentelijk Vervoerbedrijf(市政公共交通公司)和荷兰税务局(Belastingdienst)也位于那里。第二个金融区是阿姆斯特丹竞技场周围的区域。第三是阿姆斯特丹Amstel火车站周边地区。阿姆斯特丹最高的建筑伦布兰特塔位于那里,飞利浦的总部也是如此。
阿姆斯特丹的名字来源于Amstelredamme,指示该城市起源于阿姆斯特尔河附近的一座大坝。 在荷兰黄金时代(17世纪),由于其创新的贸易发展,阿姆斯特丹始建于12世纪后期,是一个小渔村,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城市是金融和钻石的领先中心。 阿姆斯特丹的17世纪运河和19-20世纪的阿姆斯特丹防御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自1921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吞并了Sloten市以来,该市最古老的历史街区就位于Sloten。
干散货运价指数?
波罗地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FI)是由若干条传统的干散货船航线的运价,按照各自在航运市场上的重要程度和所占比重构成的综合性指数,由波罗的海航交所发布的。 波罗的海航交所是世界第一个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航运市场。1744年波罗的海航交所诞生于美国佛吉尼亚波罗的海咖啡屋,目前设在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航运交易所,全球46个国家的656家公司都是波罗的海航交所的会员。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波罗地海航交所于1985年开始发布日运价指数。1999年,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BDI)取代了BFI,成为代表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