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冶基金,明朝的万全都司是怎样的存在

2023-10-08 05:55:03 69阅读

天冶基金,明朝的万全都司是怎样的存在?

万全都司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治宣府镇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宣府镇总兵谭广(1363~1444年)“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万全都指挥使司建立时,辖十一卫,宣府前、左、右卫,万全左、右卫,怀安卫、保安卫、永宁卫、怀来卫、蔚州卫、开平卫。七千户所,兴和守御千户所、美峪千户所、广昌千户所、四海冶千户所、长安岭千户所、云州千户所、龙门千户所。只设都指挥使司,而不设置相应的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此前仅有辽东镇一例。在一般情况下,一省内是三司并存,相互制衡。在边防重地的辽东和宣府,因为主要是实封卫所,只能单设都司管理。 此线站道、里距,转引自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宣府镇》。《皇明九边考》又名《九边图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刊行。全书编为十卷,卷一镇戌、细略、番夷统论;以下九卷分叙九边九镇,以疆域、责任、军马、钱粮、边夷、细略分题叙述,并附图示。其中站道里距经纬分明,足资引证。

北京-顺天府 今北京市“明、清北京城遗址”。明、清北京城,东墙、西墙沿用元大都旧城垣,北墙南缩五里,南墙向南延伸到前门一线。新中国建国拆除北京旧城墙前,基本保持明、清北京城城垣轮廓。“顺天府”,明代北京地区府治。为历史上自建都燕京以来,辽南京燕都府-析津府,金中都中都路-大兴府,元大都路都总管府。洪武元年(1368年)置北平府,永乐元年(1402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顺天府辖境,包括京城及近畿二十四州、县,面积相当于现行政区划北京市,和半个河北省。

京师燕台驿-会同馆,为京师首驿,驿传中枢,永乐六年(1408年)置。明季朱棣迁都北京之前,在故元大都澄清坊大街设有水马驿,名燕台驿。以现代区划标注,澄清坊大街即今王府井大街东侧。因澄清坊大街市井繁华,因称乌蛮驿,或乌蛮市。属顺天府大兴县。

天冶基金,明朝的万全都司是怎样的存在

《皇明九边考》:“会同馆五十里至榆河驿 ”。

第一站 榆河驿 延庆卫昌平州榆河驿,或称昌平驿,今北京市昌平县老城,以榆河名。榆河,今温榆河,源自军都山,大运河引其流为上游河段。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三条小支流汇为温榆河。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榆河驿初设于榆河,嘉靖中改附州城。其未附也,道出州城之西南,距州四十五里,有唐家岭店者,亦车驾所驻也。往者车驾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里”。这段文字乃云,榆河驿改附州城之前,在州城西南四十五里唐家岭(北京海淀区唐家岭村)地方。

《皇明九边考》:“榆河驿五十里至居庸关”。

第二站居庸关-居庸驿 延庆卫居庸驿,今北京市昌平区关沟内。太行山与军都山两山夹峙的山谷,又名军都陉,长四十里许,南口北口之间的关沟谷道,是它的一部分,居庸关正扼其冲。京师西北门户,别称蠮螉塞,《日下旧闻考》引《方舆纪要》:“蠮螉即居庸音转耳”。蠮螉,土蜂又名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

居庸关,相传秦始皇强征囚犯、士卒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名关。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昌平山水记》,“至八达岭,有城,南北门,元人所谓北口者是也”“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瓴,若闚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居庸关形势险要,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居庸关即“北口”。中间有四十里溪谷,俗称“关沟”。现存关城是明大将军徐达督建。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有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图片转载自《海荃的博客》)

《皇明九边考》:“ 居庸关三十里至岔道”。

第三站 岔道 今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岔道古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始筑。岔道,意即由此歧分二路。西路怀来卫、保安州,历榆河、土木、鸡鸣至宣府;北路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居庸志略》记,“八达岭为居庸关之禁呃,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永乐十二年,在岔道北二十里立隆庆州,州东三十里立永宁县。十三年在岔道西一百二十里立保安州。宣德元年,徙隆庆左卫於永宁县,而关独有隆庆卫,隆庆元年改延庆卫。

《皇明九边考》:“岔道二十里至榆林驿”。

第四站 榆林驿 今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新榆林堡”,土木之变后移此。新榆林堡存“凸”形堡城遗址,分南、北两城。据北城即榆林驿旧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榆林驿堡卫东南三十里。元置榆林驿。致和元年,上都兵讨燕帖木儿,次于榆林,燕帖木儿军于居庸关。遣兵袭败之,追至怀来而还。明初亦置驿,东至岔道口二十五里,至居庸关五十八里。永乐十二年,北征,自龙虎台次榆林。二十年,亲征,次榆林。是也。《志》云:堡初置于卫东羊儿峪北,正统末移于此。隆庆三年增筑,周二里有奇,介岔道、怀来之间。逾此而南,即昌平之白羊口,为控扼之所。”

《皇明九边考》:“榆林驿三十里至怀来卫”。

第五站怀来卫 又名怀来城,今河北省官厅水库淹没区。怀来城北依卧牛山,南临妫水河。唐季在妫州界置清夷军,辽代改称怀来,历代沿用。辽太宗年间(927—947),怀来城为西京道大同府,妫州、县治所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怀来卫。宣德五年(1430年),改属万全都司,归东路管辖。1951年修建官厅水库,怀来城迁址沙城堡。怀来城沉没水下,卧牛山留有怀来城断壁残墙。

《皇明九边考》:“怀来卫三十里至土木驿”。

第六站 土木驿 今河北省怀来县土木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土木驿堡,卫西南二十五里。东北至延庆州八十里,西至保安州四十里。地界相错,为往来之孔道。本名统漠镇。唐末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后讹为土木。”“嘉靖四十五年,就故堡修筑。隆庆三年,复修治,周二里有奇,当长安岭红站口之冲,为襟要之地。今红站、麻峪口、雷家站,俱见保安州境。又雷家站,一作家站,即今保安州治。”《析津志辑佚》:“统幕「分二路:一路北行至上都,一路西行至雷家站”。

《皇明九边考》:“土木驿四十里至保安卫”。

第七站 保安卫 元驿雷家站,今张家口市怀来县新保安镇老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旧保安州(涿鹿县老城)设置保安卫,翌年重设保安州,与卫同城。今卫城方圆四里、城外有土城、设九门九关,设参将镇守驻兵五千六百人,属前军都督府指挥,宣德五年(1430年)改属万全都司。因土木事变,景泰二年(1451年)将保安卫治移于雷家站,加新字以示区别,是为新保安。城方圆七里,东南西三门。

《皇明九边考》:“保安卫二十里至鸡鸣驿”。

第八站 鸡鸣驿 又名鸡鸣山驿,今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鸡鸣驿遗址”。《读史方舆纪要》:“鸡鸣驿堡镇东南六十里。永乐十八年,设站于此。十七年,因民堡增筑。隆庆四年,修治堡。周四里有奇,为镇城入京要路,正北达龙门堡,西北达赵川堡,实当两路之冲。堡傍皆流沙积石,行旅苦之。近山可耕之田,不过五十余顷,储蓄为艰。嘉靖四十二年,北虏由此突犯,为戍守重地。”

《皇明九边考》:“鸡鸣驿六十里至宣府城”。

第九站 宣府城 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宣府镇城,及万全都司治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老城南关。有宣府驿、柔远馆。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方二十四里有奇”。

宣化古城明长城旧址

《皇明九边考》:“宣府城六十里至万全左卫”。

第十站 万全左卫-万全驿 今张家口市怀安县左卫镇。明初置卫筑城,“正统九年增筑,城周九里有奇,议者以城大难守,嘉靖四十二年截三分之一,今城周六里有奇”。永乐中,在卫城东门外置驿,名东门驿,正德年移驿于卫城南门外,称万全驿。万全右卫城,旧称德胜堡,有德胜驿,今张家口市万全县老城。

《皇明九边考》:“万全左卫六十里至怀安卫”。

第十一站 怀安卫-怀安驿 今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古城。前期卫城在旧怀安村,在怀安城镇古城东二十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怀安卫,并筑卫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移卫新城,即今怀安城镇古城,戍兵镇守。“隆庆三年增筑,周九里有奇”。是为相沿于明清的怀安城,直至新中国初期的1951年,县政府由怀安城迁至柴沟堡(怀安县柴沟堡镇)。正统二年(1437年)筑柴沟堡,并设参将,相沿于清,倚为门户要冲。今张家口市怀安县起源于旧柴沟堡,与历史上的怀安城非是一地。永乐二十年(1422年),保安右卫亦移驻怀安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以怀安城镇古城,改怀安卫为怀安县。怀安城镇以地名保留了历史文脉,堪称范例。柴沟堡有东门驿

《皇明九边考》:“怀安卫六十里至天城卫”。

第十二站 天城卫-天城驿 今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老城。隶属山西行都司。

《皇明九边考》:“天城卫六十里至阳和城”。

第十三站 阳和城-阳和驿 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老城。隶属山西行都司。

“万全都司”开创了北京地区的政治地域格局。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轴心扇形环渤海防御地带。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万全都司”在管理地方武装时,将边境蒙古族居民亦编入内。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在这些平战结合的居民当中,可以说是屯田、作战两不误,应该是现代民兵预备役制度的雏形,并且大大改善了北部边疆蒙古族民众的生活质量。诚然,在宣德皇帝看来,真正要想让边疆稳定,必须要依靠这种“德政”才行。

(图)明朝疆域图

在“万全都司”治下,宣德年间的华北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安定与富裕。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区域,因为国泰民丰,进而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经济圈,这大大改善了首都的经济环境。自宋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黄河以北基本上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而在明代宣德年间之后,这一问题获得了较大改观,北方的物产开始在这一片区进行交易,而日趋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消费动力,缩小了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得不说是“万全都司”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都司卫所本是军事建置,与行政区划无关。但是边境卫所也兼理民事,实际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因此,都司卫所有实土、非实土之分。不设府、州、县的地区,卫所兼理民政,为实土卫所,辽东都司全系实土,万全都司大半是实土。

清初,裁废都司卫所,改置为府、州、县。

河南有哪些名人?

河南省的历史名人很多,我来说两个困守孤城,几乎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

这两位一个叫王坚、一个叫铁弦,一个折蒙哥上帝之鞭、一个摧朱棣兵峰于正锐,都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还是老乡,都是河南邓州人。

宋理宗宝祐六年二月(1258年),蒙哥吸取了之前攻南宋多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迂回长江上游的侧击与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略,分兵四路南下。

其中,忽必烈领一支蒙军围攻鄂州,塔察儿、李璮领兵南下两淮,兀良合台自云南经广西进攻湖南。

在此三路之外,蒙哥汗自领主力蒙军4万人(号称10万)进攻四川,准备夺蜀地后,沿顺江东下出夔门,与其他三路大军会师荆湖,直捣宋朝行在(即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

十二月,蒙哥大军一路所向披靡,逐渐逼近合州钓鱼城,驻守钓鱼城的便是王坚。

王坚早年,曾在南宋名将余玠账下与蒙军在四川兴元、文州等地血战,深知四川地形军备特点。

当他于宝祐二年(1254年),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时,心知蒙军必然再次进攻四川。

便以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为核心,构建钓鱼城防御体系。他征集所辖五县军民数万人,加筑从城上至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屯田练兵,还在城中开掘大小池塘、水井数十处,以备长期固守。

在他的调动下,“秦蜀之人,望风响应”,很快便形成了上可控扼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下可屏蔽重庆(今重庆市)的江防要塞。

次年二月(1259年),当蒙哥大军到达时,仰望着三面环水,山形突耸,落差高达300余米的钓鱼城要塞,蒙哥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高气傲的蒙哥,没有听从手下绕过钓鱼城,迂回夔州东下的建议,而是派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结果他收获只是从钓鱼城城头扔下的晋国宝的脑袋。

感到遭受侮辱的蒙哥暴跳如雷,发誓城破后以屠城血洗耻辱,钓鱼城攻防战随即爆发。

为了孤立钓鱼城,蒙哥命人分兵进攻礼仪城(今四川渠县东北)、平梁城(今四川巴中西)、合州旧城(今重庆合川),又在涪州蔺市(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造浮桥、重庆铜锣峡夹江建造要塞,阻滞南宋的援军。

随后,蒙军对钓鱼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钓鱼城的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护国门都成了双方激烈肉搏的战场。而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更是双反反复易手的砺血之地。

但凭借着地形的优势,虽然蒙古军队攻城器具齐全,但巍峨的钓鱼城城墙却始终是蒙古军人的噩梦。

围城数月之余,四川潮热多雨的气候让蒙古人痛苦不堪,疫病逐渐在军中蔓延,虽然强悍的蒙军依旧有能力多次打退宋军的援救,但仰望坚城却让他们心悸不已。

就在此时,王坚还玩起了心理战。

一日,城外的蒙军忽然发现宋军从城头扔下几个箱子,当他们拿回营中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装的是两条15公斤的活鱼和一百多张面饼。除了食物外,还有一封写给蒙哥汗的信,信上写着:“城里有的是存粮,就算再围个十年八年也有吃的。”

看到书信后,蒙哥无比愤怒命人在东新门外堆土建台,窥视城中虚实,王坚发觉后,以城中投石机相应对,阴差阳错间蒙哥为飞石所伤,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关于蒙哥去世的原因,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督军攻城受伤所致(《合州志》);另说是身染痢疫而亡(《元史》、《史集》);还有说返程被宋军凿沉了坐船淹死的;金庸先生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扔石头砸死蒙哥汗的是神雕大侠杨过,不过金庸先生的考证似乎有偏差,因为他认为蒙哥死在襄阳城下,哈哈!

蒙哥猝然而亡,对当时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大汗之位兄弟阋墙,展开了血腥战端。而他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正在西征途中,当他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匆匆忙忙带兵东归,只留下部将怯的不花领二万蒙军固守叙利亚。

随后在阿音扎鲁特战役中,埃及苏丹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联军大败蒙军,让蒙古人未能染指埃及,蒙古帝国西征的狂潮就此落下帷幕。

“钓鱼城之战”本身的规模并不算大,在蒙古帝国波澜壮阔的征伐史上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它不但延续了南宋二十年的国祚,还打断了蒙古铁骑向非洲的扩张,难怪后世有人称之为“上帝折鞭之处!”

说完了南宋的王坚,我们来说他的老乡铁弦。

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感觉侄子身边没啥好人,便在北平起兵“靖难”。

建文帝派自己最信任的官二代李景隆为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平叛。说真的,管李景隆叫“草包”都是在夸他,他简直就是个卧底。

这兄弟先是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被朱棣打的丢盔弃甲,第二年又带着六十万人来送礼,把全部辎重交在朱棣手里。

跟坚持不懈坑爹的李景隆相比,真正让朱棣难受的反倒是个文官,他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弦。

铁弦(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人,元朝色目人后裔。明洪武时期因断案果决,深受朱元璋器重,特意赐予表字“鼎石”。

李景隆领兵北伐期间,铁弦作为山东本地官吏,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供应。只可惜,李景隆实在太坑,将铁弦四处奔走筹集的物资,连续不断的送给了朱棣。

李景隆败退后,山东重镇济南便暴露在燕军的刀锋之下。当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指挥的少量军队,正在人心惶惶之时,负责押送粮草的铁铉火速赶到济南。

他先是与盛庸歃血盟誓相约死守城池,又四处张贴告示痛陈朱棣为逆贼,鼓舞周边壮士应征入伍共同守城。

朱棣围困济南城后,曾一度考虑以劝降的方式收服铁弦,但回应他劝降书的,是一封铁铉亲笔所写的《周公辅成王论》。

铁铉很明显是想告诉朱棣,“皇帝大位,您就甭惦记了,还是学学“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的周公吧!”

朱棣也是聪明人,一看软的不灵,那就来硬的吧!结果攻城三月,济南依旧岿然不动。

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命人掘开河堤,准备放黄河水灌城。铁铉眼看济南城即将不守,便想出一条诱杀之计,干脆给朱棣来个“斩首行动”。

他先派城中士绅首领来到燕军大营,跪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请求不要放水灌城以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

然后又忽悠朱棣说:“朝中却有奸佞,我等皆知之,愿举城而降,请千岁入城检视。”

燕军见济南这块沟通南北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全军欢呼雀跃,朱棣也有点飘飘然了。次日,朱棣带着少数亲卫走向济南西门(泺源门),城上城下的士卒见到朱棣后,齐声高呼“千岁!千岁!”

这把朱棣乐得,可他没想到,士卒的喊声就是一个信号,在济南城西门的城门里,铁弦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

朱棣刚进城门,城头的千斤闸突然落下,可惜时间稍微早了一点,只把朱棣的马头切了下来。

这是士卒们的喊声,从千岁变成了杀朱棣。所幸,护城河上吊桥一时半会儿升不起来,朱棣换了卫士的战马逃出生天。

惊魂未定的朱棣回到大营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拿铁弦的人头祭旗,但这时建文帝的南军已经威胁到燕军的后路,朱棣只能咬牙切齿的撤军回到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再次南征的朱棣学乖了,他也知道济南是块硬骨头,因此他带兵绕过济南直插沛县、徐州,突破了淮河防线后,兵围南京。

要说南京的城防比济南还壁垒森严,关键时刻又是李景隆建功。他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了新皇帝。

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据城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铁铉被俘后,怒火难平的朱棣将他凌迟处决。

铁弦虽被朱棣孽杀,但他的忠义依旧成为美谈,即便是朱棣在日后提及铁弦时,也咋咋赞叹。

万历初年,明神宗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特意修建了包括铁弦在内的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

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从字面理解,意思非常明白:不符合孝道的事有三种,最严重的就是没有后嗣。

在很多人看来,无法为家族接续香火传宗接代,就是最大的不孝。

然而这句传扬了千百年的话,字面意思着实属于断章取义。

此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原句的意思是:不孝顺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重,舜娶妻的时候就没有事先告诉自己的父母,这就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本分。

古人崇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而舜擅自娶妻,连告知父母的义务都没有尽到,这才是不守本分,这才是不孝。

无后为大,这里的“无”,指的是“没有尽到……的责任”,而不是现代汉语说的“没有”。

“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晚辈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没有后代”。

先秦时代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都没什么大问题,到了汉朝就开始歧义了。

汉朝的学者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之中写道:

于礼有不孝者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前两条说的都非常明白,也没什么问题:

第一条是说,父母说话做事如果有了错处,作为子女的就要及时纠正出来,不能一股脑顺着父母的意思,这是陷亲于不义,这才是不孝。

原本在孔子时代,觉得“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认为长辈有错不能指出来,还是要顺着来,甚至由此引发了古代“亲隐制度”,也就是亲属之间不能相互告发,不然要定罪的规矩。

不过到了孟子那里,则觉得这样的做法,完全就是在陷父母长辈于不义之地,是不孝的行为,因此进行了深刻反思。

第二条是说,家里的条件不好,父母老迈,然而作为子女的也不去挣个功名挣取钱财粮食,以此来赡养父母,这也是不孝。

但到了第三条,也就是“无后为大”,就开始有了歧义。

原本孟子说的是“后辈没尽本分是不孝”,而赵岐说的是“不娶妻生子是不孝”。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娶妻生子到底算不算子女应该对父母要尽的责任。

如果是的话,那赵岐的解释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当然,他的解释将孟子的意思范围收窄了很多篇幅,孟子说子女要尽义务,这样的义务很多,赵岐将其局限于娶妻生子。

汉朝至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现的最多的场合,就是父母长辈逼婚。

千百年来,子女都有自己的考量,只不过可能现代人的观念更开一些,觉得婚姻与生育,还是要看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非必须。

有人觉得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结婚没必要;

有人从父母的婚姻里看不到幸福,受此影响也不愿结婚;

即便结婚了,有人觉得生孩子压力太大,反正自己能养活自己,没必要生孩子。

如此种种,使得现代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不婚、不生,而年轻人想得开的同时,父母长辈们却想不开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父母长辈的眼里,结婚生孩子都是人生必须要的事情,人也不能少。

在他们看来,年轻人注重的感情、现实都不是问题。

觉得没有感情,慢慢培养培养就可以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觉得生孩子压力大,也没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生下来,不怕养不了。

可父母眼里的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年轻人看来实在不行,年轻人想的很多也很现实,谁也不会愿意去随便将就,也不愿意为生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人生在世几十年,谁都是只活一次,在自己还没有足够能力与准备的情况下贸然结婚,对自己和对孩子,都是不公平的,根本没那么简单,时代不一样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结婚生子被长辈认为是子女义务,那不能一昧顺从导致错误的发生,也是子女义务。

听从父母的教导是对的,但不是什么都听,固然有很多子女听从父母意见,过上了还算不错的日子,但也有很多贸然结婚生子的子女,生活一团糟,如今的离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个人认为,结婚生子的确是父母期盼见到的,但不能就是说只是因为父母想,所以才去结婚生子,这是不对的,也最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现实情况真的不适合婚姻,那么还是要慎重考虑,“阿意曲从”也是大不孝,已经现代,赡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但婚姻与生儿育女终究是个人的事情,要慎重考虑。

女人却心甘情愿养着他呢?

南男北女-4

多少燃情的文字,都很难留住记忆的年轮,匆匆忙忙走过的路,被风尘岁月淹没痕迹,谁的世界没有过,叫人难以忘却的记忆,梦里水乡花开云散,都有自己的理由,活在红尘,梦儿晶莹剔透,欢歌笑语,在吴侬软语里沉浸,酝酿酒红的相思。很想再次与你缱倦缠绵,只是没有更多再聚的理由,思念在缓慢的人生,稀释曾经思浓的味道,那一幕幕,所经历的明媚,都在碧云蓝天,对葱茏大地的依偎中,淡然清心宁静致远,世界你我他,三教九流梦。

知道那份缠绵的记忆中,没有光阴似箭的遗憾,独留一份思念在人间,活在当下,所有的回忆,现实都是淡泊,无所追求的信念,所处的环境,心儿很难变得简单无烦,看阳光头顶高悬,赏夜月冰冷宁静的高挂,感悟不断重复的日子,内心纠结这样那样的往事。现在渴望的拥有,都实实在在的存在,很想去探望,心中可人的北女,她却令自己,冷却的一尘不染,心中也有飞翔的精灵,只是感觉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竖立的篱笆,阻挡无法排解,预留心中的渴望。

心儿绿柳丝垂梦萦,现实反复徘徊凝重,多少真正的情感,面对人们冷嘲热讽,婚姻界定从一而终,不在相互尊重理解,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争雄,劳燕纷飞,令多少人刮目,好奇探询众说纷纭。人人都有的,孤独寂寞,面对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婚姻家庭,真的很让人大跌眼镜,渴望的爱情儿,经不起丁点的磕碰,爱情脆弱的,有点儿弱不禁风,甚至根本没有什么爱情,搭伙儿度日子,在寂静沉寂中,浪费大好时光里,浪漫多情的风起云涌,这是今生现世的生活。

相遇的那种恋恋不舍,缠绵着自己的多情,萦绕挥之不去憧憬,令自己泪花雨露般,晶莹剔透闪烁,出去挣钱打工,换儿女今生的福禄寿喜,愿意风餐露宿,沉重的压力儿,使自己心累几重。闲看云卷云舒,淡然飘逸飞翔之梦,自己善待,易失难得之青春岁月,让自己多点幸福的感悟,在几乎一样,重叠的今生他日,在北女缘分的相遇里,得到彼此愿意拥有的,今生共你彼此相拥,花落有开,叶落归根,总想,在短暂的人生舞台,演绎自己,精彩绝伦的诗情画意。

相爱总是不易,白头到老,人们总是渴望祝福,曾经红地毯上,信誓旦旦的幸福,在岁月之长河,显得弱不经风,一点风雨,吹乱零落云影。光彩不在永久逗留,青春总是短暂急促,刚刚走进,希望的梦工厂,机器却发生了,太多的故障,不能相互相让,和谐携手共同发展,却彼此间,互相推诿扯皮,甚至大打出手,没有了,当初盟誓的幸福剪影,留下的都是,相互攻击的伤痕累累,人生缺乏真爱,人间没有真爱,都是利益结合的互相利用,高山流水韵依依,都是渴望中的精彩演绎。

平淡舒缓,想要真爱的南男北女, 阳光下雨露中,彼此间用心儿取暖,一双手儿,相互用心婆娑揉捏拿摸,用个人的方式,传递自己爱的语言,接受爱是如此的信息。咋触即离,远望低眉,暗送秋波,都是独特传奇的方式,心与心的交流,有时候很简单,一个细微的动作,漫不经心递一个眼神,都能使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绽放如此,摇曳耀眼的蕊蕾妖冶,妖冶其实也是另样美,其实大家都喜欢,谁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那个自己所喜欢的,才是自己人生最真实的思想。

怎样评价勃列日涅夫?

其实对于勃列日涅夫,我记得高中历史书上曾经有这么一段话,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这样评价道:“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式所代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1964年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所做的第一一件事情,就吸取了赫鲁晓夫的教训,不仅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取消或限制的所有官员特权,还遵从官僚们的要求,废除了官员任期制和轮换制,批评赫鲁晓夫的官员轮换制是不公正的”,并发誓要“保证对官员的尊重”。从苏共二十大到二十六大,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高层官员队伍在勃列理夫时代超级稳定,很多人在某一高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老人政治不和帮派政治遍地皆是。

如拉希多夫在乌孜别克斯坦执政20多年,该共和国党、政、经和政法部门都是亲信,仅在乌孜别克斯坦共产党中央机关,其亲屋社达14人之多。勃列日涅夫不只是恢复了赫鲁晓夫废除的高级官员特权,还搞了很多新的特和他在特权制度方面建立了庞大的系统。控制这个系统的是苏共中央、苏醉长会议办公厅的领导者、医疗界的得力官员和克格勃九局的专业部门。

如在食疗餐厅就餐,按规定就餐者应是老顾问和苏联部长会议各主管部门的高级领导者、各部委的上层工作人员、人民演员、艺术家、作家、记者等等,怕实际就餐人数迅速膨胀。当时,在各共和国首都和某些大城市都有类似的餐厅和内部商店。从1965年起,为官员服务的汽车大大增加,建造别墅的规箱不断扩大,不再建造朴实的小木屋,而是用砖建造设备齐全的两层楼的别墅,高级领导者可以一年四季都住在郊外。

赫鲁晓夫时代的官员轮换制,也使很多高级官员时刻担心自己被从人间天堂般的贵族别墅里赶出去。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官员们什么都不必再担心,迎来了特权腐败的黄金时代。勃列日涅夫始终冲在腐败最前线,他任第一书记后,任用下大批亲信。包括自己的很多亲属。

过去有工作关系的官员,若下级、老部下,如在乌克兰、摩尔达维亚、哈萨克斯坦一起工作过的下属,纷纷到勃列日涅夫身边谋求新职位,借以牟利。对这些下属和亲戚(尤其是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女婿1976年大肆贪污受贿,酿成了震惊全国的“驸马案”,但直到勃列日涅夫死后丘才被送上审判席。

就在这个时期,苏联投入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改变了苏美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到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已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

这个时期,美国在国外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在国内则面临高涨的反战运动和“水门事件”政治危机,因此,勃列日涅夫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国际形势对苏联有利,所采取的对外政策具有全球进攻性,从而频频向美国挑战,争夺势力范围。苏联加强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一些发展中国家。

虽勃列日涅夫后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等缓和军备竞赛的协议,两国关系却未走上缓和的轨道,反而因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悍然下令入侵阿富汗而陷入全面对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尽了苏联的国力。

勃列日涅夫并未致力于修复赫鲁晓夫破坏的中苏关系。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中苏关系一直紧张1969年先后爆发珍宝岛冲突和铁列克提冲突。在执政晚期,勃列日涅夫意识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接连发出信号,试图开启谈判的大门。1982年3月24日他在塔什干讲话,反复强调,苏联已主动提出再次举行中苏边界谈判,呼吁实现关系正常化,传递和解的信息。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国力达到顶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1965年,苏联人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房子家具都是公家的。1982年,平均工资上涨到170卢布,一些人搬进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像样的家具、新潮的服装甚至小轿车;但苏共特权思想泛滥,官员贪污受贿,计划经济失败,军费开支庞大,苏联实际上已停滞不前。

这段时间,苏联GDP增速由1966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只有1966和1973年两年能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年份都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从这个时期开始,苏联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以丰富的资源维持生存,为苏联覆亡埋下隐患。

作为苏联全盛时期的最高领导者,勃列日涅夫并不信仰共产主义,曾对胞弟说了一句叛徒才能说的话:“什么是共产主义?不过是哄哄民众的空话而已。”勃列日涅夫选拔官员简单易行:一是被选拔者在其母校读过书或来自工作过的地方,二是被选拔者的妻子是否漂亮和性感。在给亲信委以重任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也逐渐排挤所不信任者。

1982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65周年大庆,天气预报说这天很寒冷,KGB主席安德罗波夫坚持要第一书记按惯例阅兵。在两个助手的搀扶下,勃列日涅夫走一步停一步,艰难万分地登上列宁墓检阅台他在刺骨的寒风中站立几个钟头,向绵延几公里的游行队伍挥动麻木的右手。他面部肿胀,肌肉僵硬,双脚站立不稳,仅依靠自尊心勉为其难。在场的摄影记者纷纷架起“长枪短炮”,及时地捕捉到这个镜头。于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形象暴露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11月9日夜晚,像往常一样,勃列日涅夫服下安眠药后钻进被窝。次日上午10时,警卫人员不放心而蹑手蹑脚地进入房间,才发现第一书记的身体早已僵硬了。勃列日涅夫终年76岁,与斯大林一样,直到自然生命结束才恋恋不舍离开放弃政治生命。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长达18年之久(1964—1982年,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1/4,比列宁(1917年-1924年)、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和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时期都长得多,而仅次于斯大林时期(1924年—1953年)。

在这个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沉重桎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则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

可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