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概念股,可它为何没把自身熔化掉

2023-09-30 16:30:03 61阅读

引力波概念股,可它为何没把自身熔化掉?

你好。先说答案,太阳本身就是“熔化的状态”。

我理解您的意思,把“熔化”理解为“消灭”,正如终结者进入岩浆渣都不剩。但是事实上,根据质能守恒定律(以前曾叫过物质不灭定律),熔化了他也是存在,只不过变了一种“态”罢了。我们知道的态常见的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不能说水变成水蒸气就不存在了吧。

太阳也不过是转变成一种“态”,叫等离子态罢了,它本身就已经“熔化了”,而且“气化了”,最后“电离了”,但太阳还是存在的,不会“熔化掉”。

引力波概念股,可它为何没把自身熔化掉

借此机会聊一下物质存在的几种态,常见的有六种。

固态,是物质内部的化学键起决定作用,以晶格形式存在,分子间距很小,只能在晶格的节点上无规律的振动,像住在单人监狱里的囚犯一样。所以固体是不能流动,形变微小,不受重力支配的物质。

液态,通常处在比固态更高的温度下。由于分子获得了更多的能量,所以可以逃脱晶格的束缚,液体也因此有了流动性,受重力支配。但是,由于分子具有能量还不够多,还不能脱离所处的分子团,所以分子们还是较为紧密的联系在一个个分子团中,分子团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因此,液态物质主要以分子间作用力作为联系的纽带,在极性分子组成液体中还有一些次级键(比如水中除了分子间作用力,还有氢键),表现出流动性、变形性和微小的可压缩性(来自于分子团之间微小的空隙)。

气态。比液态温度更高,分子获得足够的动能挣脱了分子团的束缚,可以自由行动了,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很微弱,气体分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和固体液体不同,气体已经没有了确定的体积,只要不受到限制,其体积可以不断扩张。我们日常碰到的气体都受到压强的约束,才会表现出一定的体积,这一点可以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描述。因此气体已经具有了流动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等离子态。比气态温度更高,不仅分子解体,就连原子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动能,也纷纷跑了出来。(注意,温度本身就是衡量物质内部粒子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离子态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近似于气态,体积都不确定,流动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都一样。不同的是,等离子体内部,库仑力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温度升高,原子中一部分外层电子跑了出来,等离子体由正离子和电子组成,具有了导电性。(温度跟高会继续电离,直至只剩下原子核)

等离子体有很多奇妙之处。比如因为带电,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著名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托卡马克”,就是用磁场把高温的氘氚等离子体约束在线圈中,进行热核反应。比如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因为高压带电体会“击穿”空气。实际上,就是因为空气中天然存在着少量的离子(常温下电子跃迁所致,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总有一些电子非常活跃),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碰撞到正常的原子,会传递动能打出其中的电子使之电离,电离产生的离子和电子又会在电场作用下撞击其他中性原子,整个过程犹如“链式反应”,最终之间的空气全部电离,实际上是从气态变成了等离子态,也就从绝缘体变成了导体。事实上,我们常见的闪电、火焰和霓虹灯中的气体(不准确)都是等离子态。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费米子凝聚态。前面的都是温度变高的产物,而这两者名为“凝聚”,顾名思义,是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一种量子现象。我们知道,微观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我们常见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等都是费米子,自旋为半整数,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而希格斯粒子、光子、胶子等一些粒子则是玻色子,自旋为整数,不必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所谓的“凝聚态”,是指在极低的温度下,所有原子的量子态都变得一致,好似一个大原子一般。(可以类比人,能量充沛时做什么的都有,很混乱。但是能量很低的时候,大家都在睡觉,就整整齐齐了。不过费米子是熊孩子,两个睡在一起肯定不安分)著名的超流体“氦Ⅱ”,就具有这种性质(但不是,传统上玻爱凝聚应该是气态),表现在粘滞力小到无法检测,且能瞬间达到热平衡而不再沸腾。那么,费米子由于不相容,没办法凝聚。但是,为了解释超导现象而提出的库珀对理论改变了这一切。实际上简单想想。玻色子自旋为整数,费米子为半整数,那么两个费米子结合在一起不就也是整数了吗?事实的确如此,库珀对表现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称为费米子凝聚态。

以上都是人类目前在理论上建构并在实践中制成过的物态,但还有一些物态还需要继续探索。

超固态。一种例子是地球的内地核,是固态的铁和镍,但是温度5000摄氏度远超铁的熔点,为什么不熔化?地核的压强达到数百万个大气压。我们前面讲的六种态都是温度的手笔,但是压强,也会影响物态。超固态,就是在极端压强下的物质形态。另一个例子是白矮星。这里略提一嘴,有的回答说太阳中心是铁核,这是不对的,太阳的宿命是白矮星,最多只能聚变到碳,不会产生铁。现在的普遍解释是,巨大的压强下,原子外面的电子层被压碎(原本原子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线度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紧紧地靠在一起,外面是公用的电子气体,密度大大增加。

中子流体。中子星也是分层结构,外面有等离子体,有超分子层,有由富含中子的重元素核组成的外壳,而核心则是目前未知的物态。中间对应地球地幔的部分就是所谓的中子流体,依靠中子简并压抵抗压强的特殊物质。

真空态。曾经,我们认为真空就是空无一物的。但是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实际上就是时空的涟漪,说明时空本身是具有能量的。比如LIGO探测到的第一个引力波信源,就是带有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就是说有一个人在抛球玩,我们认为他的手所在的位置就是球势能的零点了,但是有一天他把手拿开,球继续下落,我们才知道,静止在他手里的球依旧具有能量。真空也是一样。目前很火的暗能量为什么越来越多,最终将主宰整个宇宙,就是因为时空不断对它做功,暗能量来源于时空自身的能量。所以呢,真空态也是物质(能量)存在的一种物态。

还有别的物态,比如中子星的核心,比如黑洞中的奇点,都是压强极度大的情形下的物态,目前我们还所知甚少。

总的来说,物态很复杂,值得去探索。

永动机真的不存在吗?

这要看你对永动机的理解是怎样的。很多民科大师的永动机都是幻想不需要消耗能源就能够输出功率,经过了几百年徒子徒孙们前赴后继死气白咧的奋斗,吹动一根毛的功率也没得到。但还有许多人不死心,衣钵总有传人。如果楼主是这种衣钵的窥探着,我劝你还是死了这点心思吧,自从有了物理定律以来,再碰这根线的只有妄人和sm。宇宙一直在动,没有人为给它什么力,似乎真得像一个巨大的永动机。人类没有给这个宇宙什么推动,他就一直这么转呀转呀,演化出万物,供人们享用。这或许就是妄人们一直羡慕的根源:宇宙能这样,俺们咋就不能这样呢?其实,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宇宙多浩渺,人类多渺小,宇宙动与不动,与人类有毛关系吗?其实,宇宙之动真是遵循物理规律之运动,遵循的是能量守恒、质能转换的规律。

爱因斯坦早在100多年前,就以极其精辟的质能方程揭示了这个规律,这个伟大的方程表达式为:E=MC^2

式中,E为能量,单位是焦耳(J);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Kg);C是真空中光速(m/s),c=299792458m/s,一般取值3x10^8m/s。

这个方程准确的描述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在爱因斯坦之前的经典物理学中,能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而且与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还认为不同的物体质量相同能量也会不一样。

这个方程完全颠覆了人类的认知,质量和能量具有等价关系,不管是一公斤白菜,还是一公斤黄金,其质量蕴含的能量是等价的。

质能方程惊醒了世人,人们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获得了巨大能量,并且验证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无比正确。

根据质能方程,1克的物质转化为能量,会得到90万亿J的能量。

计算过程:1×0.001Kg×(3×100000000m/s)^2=90000000000000J

这些能量相当于1.5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

核裂变的质能转化率为0.13%,核聚变的质能转化率为0.7%,人类只是掌握了这么一点点很低效率的质能转化能力,就取得了惊人的能量,使人类文明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宇宙不是永动机,而是能量与质量的不断转换中,永远不停的运动着。

宇宙从一出生,就充满了能量,这些能量经过38万年的冷却变化,产生了四种基本力,产生了中性原子。

从此宇宙在四种基本力的作用下,聚集成为恒星、星系,经过138亿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但揭示了质能转换的规律,还揭示了质量对时空的扰动。

能量转化为质量,而质量的存在,让时空永远成不了静水,质量时刻都在搅动着时空,在空间到处充满了时空旋涡和陷阱,天体运行就是由于这些旋涡的存在而不得不动。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引力场论,完美的解释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本质,提升了这个定律的精准度。但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依然有效。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为:F=GMm/r²

式中,F为万有引力值;G为引力常量,取值6.67x10^-11N·m²/kg²;M和m表示引力相互作用大小物体的质量;r为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

在质量对周围时空的扰动下,两个物体靠近进入了双方的引力旋涡或者陷阱,就表现出了相互吸引的现象,万有引力就是这么来的。

巨大天体的时空旋涡很大,影响深远,因此就表现出对小天体的吸引力。

而小天体要逃脱这种引力效应,唯一的方式就是动量和角速度。速度越快,就越有可能逃脱出这个时空旋涡。

我过去常常把它叫做速度与引力的抗衡。

宇宙中所有的恒星都是起源于一坨巨大的星云,在引力作用下,星云会不断聚集,中心压力和温度最终引发核聚变,恒星胚就形成了。

星云在聚集过程中,引力不平衡会导致旋转,离心力作用会是这坨星云形成个旋转的吸积盘,恒星会吸取掉这个吸积盘中99%以上的物质。

恒星形成后,积盘里剩余的边边角角残渣余孽物质,会相互碰撞滚雪球一样渐渐形成一些小天体,其中也包括行星。它们都继承了恒星吸积盘的角动量,这个角动量与恒星引力形成了一个平衡,这就是行星公转速度的来历。

由于太空中没有阻力,这些围绕着恒星旋转的行星等天体,就似乎成了永动机了。

行星公转的速度既逃脱不了恒星的引力,也不会被恒星引力拉扯掉到其身上,这种与引力平衡的速度就叫环绕速度。

比如地球,公转速度为每秒30千米,这是地球引力与太阳引力形成的环绕速度,如果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每秒42千米,太阳就拉扯不住地球了,地球就会逃出太阳系。这个速度就叫逃逸速度。

恒星系的运行、星系的运行、更大天体结构的运行,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现代研究发现,暗物质暗能量也加入了宇宙运行之中,而且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

因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有了整个宇宙的95.1%,恒星、星系等所有可见物质只占有这个宇宙的4.9%,因此无论是宇宙结构,还是星系运行、宇宙膨胀等,都受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制约。

暗物质参与引力作用,维系着宇宙结构和运动状态;暗能量推动着宇宙膨胀。引力和膨胀力似乎一直在一个角力的过程,最终鹿死谁手,尚无定论。

所以整个宇宙运行是能量和质量的不断互换过程;是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形成的运动变化过程;是暗物质暗能量参与推拉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能量与质量的变幻,与梦幻中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毫无瓜葛。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行为将会受到法律责任追究,敬请理解支持。

方舟子靠什么火起来的?

老方拿到一个美国的博士就自以为自己是外星人了,上天的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他全知道,什么都参与一脚,其实,他人品巨差,自己没本事,还不能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嫉妒心极强,又自视甚高,特别是后来利用网友的信任骗捐,彻底曝露了他的小人嘴脸,而且,他的小人性格还在电视节目上暴露无遗,他嘲笑引力波的民间研究者,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科学观点,但你没有权利去戏弄嘲笑别人的研究,所以,老方最终的结局是被法庭宣判退还诈骗的捐款,接受法制的处罚-坐监……,一个无业游民,靠着一个博士学位想混的风生水起已经不可能啦,他需要学习一个立身之本,任何人都不能以他人的信任来骗取实际利益,与大家共勉!另外,老方其背后有一个腐败的利益集团,老方自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打假从不对有权有势的人,贪官的假学历哪一个老方揭露的?没有,他之所以能成为流行的焦点,他太太利用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为他在媒体扩展人脉,他可以上电视节目,因此,老方是一个腐败的结果……

民科应不应该被反对?

“民科”现在已经成为了贬义词,这没什么好忌讳的。在经受过正规科研训练的研究者和大学生看来,“民科”这个词所指代的对象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民间科学家”,而是对某些异想天开、自大狂妄、不讲道理、表达能力差、喜欢缠人的科学爱好者的代称。然而抛开这些印象,“民科”群体如今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和西方不一样,缺乏那种由贵族或富豪出资,帮助流落民间的科学家开展科研的传统。在国内这种氛围下,有科研能力的人会想方设法进入正规科研单位,走上传统学术道路;没有相应能力但又有自知之明的人,则会放弃自己脑袋里那些激动人心的想法,去做些正经工作。那么剩下的那些既缺乏学术训练、又努力地开展各种科研的体制外科学爱好者们,必定都抱有某种能让他坚持下去的执念,否则就难以承受来自家庭、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压力。因此,进入大众视野的那些“民科”们,往往都会显得偏激和不可理喻。

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民科能在国内物质主义和丛林主义的大环境下坚守自己的理想,又显得非常难得。排除少量可能存在精神问题的人,对于剩下的大部分“民科”,嘲讽和打击无疑是伤了他们的一片赤诚之心。为此,我个人的建议是让他们放弃对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化论和哥德巴赫猜想这类纯理论探索,多做一些偏工程方向的研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发明专利”。在不伤害家人、不给家庭造成过重经济负担的前提下,搞一些发明创造,尽管总体门槛也不算低,但总归有些盼头:或许原创发明很难,但做出一些实用新型对于中学文化水平的人来说也是可以试一试的。

事实上,国内媒体已经对这类民间发明家有过大量的正面新闻报道:

一些坚持多年,做出成熟产品的人,甚至能够当上大学的客座教授:

这说明,走发明创造这条路,只要方法得当,有毅力坚持下去,是有机会得到来自学界的认可和尊重,甚至将作品产业化、最后名利双收的。

所以最后简单小结一下,民科该不该反对?该,但需要给这些人一个出路。目前来看,最好的出路就是放弃理论层面的探索,研究一些实用的发明。

如何看待那些关于中医不科学的理论?

不是中医不科学,是我们的这一命题不科学。

什么是科学?

一是某一项科学实验理论的提出;

二是某一种实验室里科学实验的成功。

但这些都不等同于中医治病。

面对芸芸众生、有机体的人,中医把有些病人医好了,有些病人没医好,我们不能因此去妄断前者是“科学的”,而后者是“不科学的”;事实上西医又何偿不是这样呢?西医把有些病人医好了,但有些病人也没医好,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医。同样,我们不能武断地去说没医好病人的西医是”不科学的”。

中医既不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的神灵,也不是贻害生灵的洪水猛兽,它只是一种治病的手段,我的不能以科学与否的态度去对待它,这才是最科学的观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