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盛世基金净值,你能在头条的平台上展示一首自己最满意的现代诗吗
友邦盛世基金净值,你能在头条的平台上展示一首自己最满意的现代诗吗?
诗一一是一一字的一一精华……🌈
句是一一文的一一凝炼……💝
赋是一一智慧一一结晶……❤
意境一一是一一诗的一一灵魂……🌷
古往今来一一好诗一一可启迪一一不同一一心智一一人一一的一一浮想联翩……🎉
好诗一一能喻一一天地苍茫一一宇宙辽阔……🎵🎶
例如一一《今日头条》一一既是一一一句一一好的一一诗句一一它一一即充盈一一现代感一一又一一抓一一人一一心窍……
🇨🇳🇨🇳🇨🇳🇨🇳🇨🇳🇨🇳🇨🇳🇨🇳🇨🇳
🌷🌷🌷🌷🌷🌷🌷🌷🌷
🙏🙏🙏🙏🙏🙏🙏🙏🙏
今天一一大暑😂😂😂
汉子一一为一一《今日头条》八亿网友一一创作了一一一首一一大暑一一诗词一一希望一一吉祥网友一一暑安一一快乐一一发暑财🙏🙏🙏🙏🙏🙏🌷🌷🌷🌷🌷🌷🍻🍻🍻🍻🍻🍻
《大暑到,三首》
[原创]
其一
大暑到,桑拿蒸夏酷;
炎炎伏岁蔫醉柳,上蒸下煮后立秋。亘古炽炽风?
其二
大暑来,滔天热浪涌;
横风炭日煮高楼,骄阳似火行人匆。满脸泪泪流?
其三
大暑到,赤云紫烟孤,苍穹一夜千年灯,丹霞斑斓落无声。乱红声声哭?
〈李恭觉~2019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廿一大暑日*7时17分于北京〉
明朝的版图到底有多大?
关于明朝的版图问题乃至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版图问题几乎都存在一定争议,造成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土或版图都是建立在近现代条约关系下的产物,其典型标志是:各国之间的边界是一条明显的界线。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绝大多数的边界是不明确的,所以中国古代王朝的版图面积其实更多只是约数,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王朝同样也几乎不存在明确的国界线,这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与李氏朝鲜王朝明确以鸭绿江为界。没有明确的国界线只是导致版图大小争议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导致争议的原因是领土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该如何判断某地是否隶属于某一王朝的版图之内。最后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一直存在着大量极端尊明和极端贬明的人士,双方站在各自的观点立场上进行吹捧和打压,以致于目前关于明朝版图的争议几乎是历朝历代中最大的。在目前关于明朝版图的各种版本中最大的有1700万平方公里,最小的350万平方公里左右。
要解释清楚这些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领土标准。对此我们不妨思考张骞凿空西域能视为新疆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吗?不能,否则今天的中国向海外派出一支使团,难道使团所过之处即为中国领土吗?所以新疆成为中国领土标志性事件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六十余年后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同样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尽管促进了民族交流,但不能视为领土依据,否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皇室几乎都有亲戚关系,可不照样打得你死我活,所以和亲显然也不能作为领土依据。既然遣使、和亲不能被视为领土依据,那么册封呢?这应该说是争议最大的。事实上关于明朝版图170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就是以鞑靼、瓦剌、亦力把里等部曾受明朝册封为由而将其均列入明朝版图之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明王朝也册封李氏朝鲜和琉球王国君主,却并不将朝鲜、琉球算在明朝版图之内。明成祖朱棣甚至册封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那么日本是不是明朝领土的一部分呢?如果册封也不能作为领土依据,那么问题就到了极端尊明和极端贬明人士争议最大的实际控制问题。那么何为实际控制呢?有的说法以明朝不在当地征税、驻军为由否定明朝对旧港宣慰司、乌斯藏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地拥有实际控制权,就此否定上述地区属于明朝领土。那么这样的理由能否成立呢?
如果以是否征税作为领土依据,那么如今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尽管港、澳地区在主权上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经济上一直是高度自治的,港、澳地区的财政税收工作从来都不由国家税务部门负责,而是由当地自行负责,显然是否存在赋税关系不能作为领土依据。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在主权上隶属于丹麦王国,然而这里是高度自主的海外领地,丹麦王国在此并不驻军,那么丹麦就不享有对格陵兰的主权了吗?显然驻军与否也不能作为领土依据。既然是否存在赋税、驻军等关系不能作为领土依据,那么什么可以作为领土依据呢?答案是设置行政管辖机构。正如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只有在当地设置了行政管辖机构才能作为领土依据。至于所设机构是和中原内地一样的郡、县,还是都护府、宣慰司,都不影响该地被纳入版图的既成事实,正如我们今天的地方行政管辖机构除了省之外还有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既然明确了领土标准依据,那么关于明朝版图的争议多少可以平息一些了吧?
现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明朝版图高达170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是没依据的,因为这是将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也计算在内了,然而有明一代尽管曾一度迫使蒙古草原上的鞑靼、瓦剌等部称臣纳贡,但始终没像之后的清王朝一样在蒙古草原上设立诸如乌里雅苏台将军等行政管辖机构,因此蒙古草原不能视为明朝的疆土,充其量只是受明朝册封的藩属。当然明朝的版图也不可能像极端贬明人士所声称的只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因为旧港宣慰司、乌斯藏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地都应当计算在明朝的版图之内。那么这么计算下来的明朝版图有多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今天的中国领土有多少不在明代版图之内的。基本上就是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哈密以西的地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基本上是明长城的遗迹,在当年这里基本上是明王朝与蒙古草原诸部的分界线所在。至于新疆地区尽管《明史》声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然而《明史》这句话其实有夸大的成分:当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明朝是设置有卫所的。事实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在积极经略西域地区:先后在嘉峪关以西设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东和沙州等关西七卫。关西七卫中的哈密卫的名字在今天也许更多是和哈密瓜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明代哈密见证的是一段交织着辉煌与苦涩的历史。哈密古称伊吾,在汉代曾一度是西域都护府的驻地。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册封蒙古降将纳失里镇守当地的方式确立了对哈密的主权并在此设置卫所。在洪武、永乐年间哈密是抵抗塞外蒙古部落入侵的桥头堡,是嘉峪关的地缘屏障和缓冲地带。同时这里也是西域属国乃至中西亚国家的使节进京朝见中国皇帝的中转站——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中亚各国的使团500人就是通过哈密进入明朝腹地,明成祖朱棣特意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10万大军,还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可以说哈密见证了明朝全盛时期万国来朝的盛景。云集在哈密的不只有各国使节,也有往来的商旅,哈密因此成为见证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繁荣与辉煌之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进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纳哈出归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辽东地区。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各卫所。东宁卫指挥康旺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并任命为都指挥佥事。明成祖朱棣在选配奴儿干地区的官员时选择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会女真语,又会汉语,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乐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管辖大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事实上直到努尔哈赤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赐予的建州左卫都督,这证明直到此时明王朝对东北的女真部族仍在进行管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东北地区至此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1372年元朝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然而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已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败之路,而噶举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势力却日渐发展壮大。在对帕木竹政权的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木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这是藏区领袖最后一次入贡明朝。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据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时期的史籍中对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的惯称。明朝先后在西北藏区设立洮、河、岷、西宁四卫,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区以及卫、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藏区各部族首领均被明朝委任为同中原官职相同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职,所不同的是内地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而藏区官吏则允许世袭,但新任官吏承袭官爵时必须经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鉴于藏区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当地设立卫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各派首领的管控——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各级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规则定期入京朝贡,各级僧官的承袭同地方卫所官吏的承袭一样必须获得朝廷的认可。明朝对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为“多封众建、因俗而治”。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国。1271年已成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缅甸蒲甘王朝称臣朝贡,然而蒲甘方面始终不予理睬。1277年元军越过此前大理和蒲甘的边界线进攻八莫,后因水土不服而主动撤离,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1279年元灭南宋后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后来元朝有进一步将蒲甘纳入缅中行省管辖,再后来又并入云南行省。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此后明朝在继承延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础上又设立了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三大宣抚司和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称“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曾一度覆盖过整个缅甸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尽管明朝对三宣六慰地区一直采取羁縻统治,当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对比较独立的自主权限,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的客观事实。当时的中国商人从滇西重镇永昌(保山)、腾越(腾冲)等地沿大盈江和瑞丽江接伊洛瓦底江贯通缅甸北南的水陆交通线往来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和缅甸的棉花、玉石等通过这条交通线或输入中国内地或销往印度洋沿岸地区。明初阿瓦土司遣使入京诉说麓川土司思氏侵占其土地,此后明朝分别于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四征麓川。
永乐二年(1404年)一个名叫陈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称是陈朝宗室后裔。据他所称当时越南的统治者胡季犛、胡汉苍是以阴谋篡夺了陈朝江山,他请求明朝出兵,协助自己恢复陈朝。明成祖朱棣也无法判断究竟这个陈添平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在未知会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节的情况下让陈添平和自称陈朝遗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此没预案的越南使节一时间乱了方寸以致不知该如何反应。这一切没逃过朱棣敏锐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觉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让越南使节回国给胡氏父子带话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谢罪并表示愿将皇位归还陈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护送陈添平归国即位。当明军行至越南支棱关时突遭埋伏于此的越军伏击,陈添平被越军抢走并处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被藩属国的军队伏击并抢走受大明王朝保护之人后勃然大怒,随即于当年9月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南征。此时越南胡朝同时面对国内陈朝残余势力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到1407年(明永乐五年、越南胡开大四年)明军俘获胡家父子并成功占领越南。在对越南的战后处置问题上朱棣一开始还算打算册封陈氏后裔为越南国君,不过他很快得知:越南陈朝已无后裔在世,于是朱棣改变了想法——他转而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
宋元时期中国人已广泛活跃于东南亚。元灭南宋后不少南宋遗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战中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带着剩下的南宋军民逃亡爪哇岛并一度在岛上建立顺塔国。当华人涌入爪哇岛时爪哇岛上的本土势力之间正处于混战状态:在此之前称雄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及周边海域的是三佛齐王国,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于爪哇岛东部的满者伯夷王国消灭了三佛齐王国,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联合不愿臣服于满者伯夷的三佛齐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于是爪哇岛上就形成了梁道明领兵与满者伯夷王朝对抗的局面。由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居民的生计,因此在此之后的十年间有数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由华人统治的旧港王国就这样在爪哇岛上形成了。1402年朱棣与朱允炆的叔侄之争终于以朱棣得胜告终。由于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因此他迫切需要做出一番功绩以为自己正名,正是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朱棣完成了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壮举。事实上早在正是委派郑和下西洋之前的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试图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书后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觐见明成祖朱棣,而旧港则由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治理。此时旧港地区最强大的有两股势力:其一是原旧港国王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其二是海盗头目陈祖义。国王的头衔听起来当然比海盗头子好听,不过这与实力无关——其实梁道明及其副手施进卿与陈祖义一样都不过是从中原大陆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选择与当地土著势力合作并逐渐站稳了脚跟,而陈祖义则始终啸聚海上。在与来自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对抗的过程中二者曾一度结成暂时的同盟,然而一山终究难容二虎,双方的兵戎相见是迟早的事。1407年陈祖义在明朝郑和船队与施进卿的联合夹击之下覆灭了,明成祖朱棣在陈祖义势力被消灭后册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正式设置大明旧港宣慰司,其辖区包括如今的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爪哇以及泰国、菲律宾的一部分。
若以明朝全盛时期奴儿干都司、哈密卫、乌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全部统计在内的版图约为1100万平方公里。然而明代也不尽是开疆拓土,同样也曾失地,甚至在明代最鼎盛的洪武、永乐年间也曾一度出现失地的现象:66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联合唐朝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新罗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的土地而与唐朝开战,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王氏高丽取代新罗后于1034年到1044年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1117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并改称义州,由此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1258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元明易代后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1427年明宣宗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大约在同一时期旧港宣慰司被崛起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攻陷,从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还是大约在同一时期奴儿干都司逐渐消失在明代的史籍之中,此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则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尽管并不能说在此之后明王朝就已彻底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的确在此之后大为下降,而这也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嘉靖五年(1526年)明代西南三宣六慰之一的缅甸宣慰司被孟养、木邦、孟密三家土司联合攻灭,缅甸宣慰使莽纪岁之子莽瑞体起兵复仇后建立东吁王朝,从此缅甸脱离明朝的统治,发展成为独立国家。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至此东北地区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侵入台湾南部,两年后西班牙人侵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人驱逐了盘踞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此后他们一直统治着台湾直到1661年他们被郑成功逐出。到明末崇祯年间奴儿干都司、哈密卫、河套地区、乌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等地已全部放弃,这时的明朝疆域已只剩下中原汉地的两京十三省之地,大约只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既不尊明,也不贬明,那么既不以明代疆域的巅峰作为标准,也不以明末的疆域作为标准,而以明中期一般常态化的疆域作为标准,那么明朝版图大约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
河南48岁男子得知手术需10万离家?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我除了一声叹息之外,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呼吁没有购买大病保险的家庭,一定要重视人生潜在的风险,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一份大病保险。因为身边这种血淋淋的案例越来越多了!
一句“保险是骗人的”不知道让多少家庭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保险行业绝对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行业。所有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人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你真的被保险骗过吗,还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呢?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保险意识的觉醒,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通过保险来规避家庭风险,保费收入和保费赔付支出连年提升。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赔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和10%。2018年,中国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6897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2%。责任保险为医疗、环保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866.1万亿元,同比增长244%。意外险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3808.9万亿元,同比增长32.8%。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加了9.5%。在2018年,保险公司公布的理赔年报显示,2018年,寿险行业获赔率平均为98.17%,最低的保险公司获赔率都达到了97%,高的甚至达到了100%。也就是说,100个提出理赔申请的人,只有2人是被拒赔的。而这2个人中,其中一人是和业务员销售误导有关,剩下一人是跟客户本身有关。
事实上,给保险行业带来今天这样糟糕口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的确存在一小撮见利忘义、误导销售的业务员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一小撮人的存在,事实上他们不仅仅存在于保险业,想想看,各行各业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些人的存在?他们见利忘义、信口雌黄、黑白颠倒、误导观念。他们的确是害群之马,给这个行业抹黑。引起客户的强烈反感和愤怒,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极易引发大众关注,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误导销售的行为和以下2个原因有关:
一、代理人制度
92年友邦进驻国内,同时带来了代理人制度,代理人制度让劳动者无法成为用人单位的员工,无法享受到劳动法所提供的所有权利。例如:五险一金、基础工资等。劳动者和保险公司是代理关系,因此保险公司对于代理人的管理处于一种“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
因为保险公司无法提供劳动者应享受的权利,因此劳动者自然也无需遵守劳动纪律和所谓职业道德。代理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不少人存在“赚一票是一票,赚完走人”的想法,加上代理人制度残酷的考核制度,让代理人流失率达到每年70%的恐怖地步。保险公司无法有效、系统、全面的对代理人进行教育培训及管理。
二、保险业的监管力度
毕竟我国保险业的监管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监管措施和力度都不够成熟。
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基本法。2002年10月,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正。这是《保险法》的第一次修改。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保险法》第二次修改的准备工作,2005年底形成了《保险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此后,国务院法制办组织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2008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第三次审议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保险法》的第二次修改。瞧、目前正在实施的,较为成熟的《保险法》是2009年10月1日之后,经过两次修改才开始正式实施的。基于《保险法》的许多针对保险业的具体监管措施和实施细则依然存在很多空白。
但是,保险监管的力度已经越来越大,监管范围也越来越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监管细则也正在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险的监管将越来越规范、细致、科学、全面。
第二、因为骗保被拒赔的人,长期在黑保险公司一、骗保的人客观存在
自从保险诞生以来,骗保行为就出现了。如同一对冤家,相爱相杀、不离不弃。总会有这样一小撮人,希望通过骗保的方式达到“废物利用”或者“不劳而获”的目的。随便在网络上搜一下“骗保杀人”这个关键词,你一定会搜到很多令人心惊肉跳的案例。
我从业22年中,几乎每年都能遇到几个这样的人。本身已经患病、不少是不治之症,或者潜在的大病。他们希望通过隐瞒病情的方式投保,在保险合同成立之后再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以达到骗保的目的。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突破,让核赔能力不断提升。每年都有骗保的人被保险公司发现,并以此拒赔。从最早的互换姓名住院,到后来的直接隐瞒病情投保,被发现之后基本上都是装傻充愣,不记得自己以前得过病是最常见的借口。
以前很多农村基层的保险支公司,经常面临骗保不成,就直接暴力或者软暴力讹诈的情况,为了让保险工作继续开展,很多保险公司只能忍气吞声,花钱消灾。他们的工作往往非常艰难。一方面要应对监管部门对投诉率的要求,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工作能否正常开展。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得了癌症之后投保的人,在得知保险公司拒赔之后,拉了三卡车的人,天天赖在保险公司的业务大厅,到处拉屎撒尿。导致保险公司完全无法正常工作。
因为地处农村,警察也不管。那个癌症病人甚至放言:我就直接死在你们公司大厅,看你们怎么做生意。最后是保险公司服软,赔钱了事,否则后患无穷,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甚至连员工的安全都受到威胁。
问题是,无论保险公司是否赔钱,骗保的人从此以后就到处黑保险公司。有些人甚至得意洋洋的经验分享:保险公司要是敢不给钱,你就闹,不闹他们就不会给钱!很多保险纠纷在闹到法院之后,法官也往往判保险公司输——没办法,社会和谐很重要,你们就当是花钱消灾,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负面新闻更感兴趣。这就是老话所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多数人一旦听到保险公司的负面新闻,因为事关千家万户,害怕以后自己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因此往往喜欢以弱者心理带入,不问青红皂白,只管放声痛骂。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极易形成网络暴力,保险公司百口莫辩,反而成为弱者。
事实上,保险业形成今天糟糕的口碑,除了行业及自身的问题之外,骗保的人可谓功不可没。
无论如何,保险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并通过保险公司规避自身或者家庭的风险,每年无数人获得了保险的救助。就连董明珠在吐槽保险的时候也承认:保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保险的服务不够好...
看待事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人不能因噎废食,保险业到今天固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监管越来越规范细致,监管力度也越来越严厉,保险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健康。
因此,在身处大病高发的环境之下,为避免无钱治病,不忍拖累家人而自杀的悲剧能够不再上演,请一定为自己和家人购买足额的大病保险。
我是野猪,回答完毕!
渤海国为何还要与唐朝友好往来?
历史上的渤海国并不在渤海之滨,而是远在东北内陆,建国于唐朝武则天朝的渤海国,以今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南抵长白山,北至黑龙江,西与契丹接壤,东边占有今日朝鲜一部,是一个区域性大国。从第一任国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之后,就一直与中原保持封贡关系,除了最初的二位国王与唐朝有过交战之外,立国将近230年的渤海国一直与中原关系密切,算得上是藩属国中保持友好往来的典范。(渤海国立国229年 灭于耶律阿保机之手)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渤海国上下有自知之明,知道无法与哪怕是经过战乱的中原王朝抗衡,也需要借助中原王朝之力威慑周遭虎视眈眈的各草原民族,同时农耕技术发达的渤海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区域自治政体,也需要依靠中原王朝的经济底蕴和先进技术来维持自己的经济发展。
被唐太宗解放了的靺鞨人由靺鞨人为主体的渤海国形成国家与唐朝关系很大。一开始,靺鞨人只是原始部落般的存在,先后屈从于东北的夫余国和高句丽国,或者说是被这些强国奴役。
唐太宗打垮了高句丽之后,就将依附高句丽的那部分靺鞨人带回了营州,也就是今日辽宁朝阳地区。当时的靺鞨人首领是乞乞仲象,这些靺鞨人在营州生活了三十余年。
武则天当政之后,因为一改对边疆民族的政策,所以不甘忍受奴役的契丹人,在营州举起了反旗,史称“营州之乱”,而因为契丹人势大,所以营州靺鞨人不得不暂时依附契丹,随后在乞乞仲象带领族人,一直向东北跑回了自己的老家。
(渤海国开国之君大祚荣)
武则天在突厥人和奚族人的帮助下灭了契丹叛军之后,一边假意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一边派契丹降人李楷固衔尾追杀东逃的乞乞仲象所部。乞乞仲象病死,他的儿子大祚荣成了新的首领,在辽吉交界的天门岭设伏,大破李楷固部,终于逃回了故乡。
因为武则天又跟突厥人翻脸,于是辽东地区为突厥勾连契丹所肆虐,也使得武则天无法再派军进剿靺鞨人。大祚荣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做了国王,国号为其父所得赐爵的“震”。
待唐中宗继位,大祚荣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唐朝的招抚,接受册封,并派儿子大门艺入唐朝为质。后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始有渤海国。
封王又设羁縻州 使靺鞨人安定下来大祚荣心甘情愿地成为大唐的藩属国是十分正常的。
首先是大唐已经中兴,曾经与大唐做过战的大祚荣深知大唐的底蕴,当时只是一支投降的契丹人偏师就灭掉了他的一半族人,如果是大唐调集大军来战,只怕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而且,对少数民族极不友善的武则天已经死掉了,大唐对外政策是以羁縻为主,也就是自由度较高的民族自治。渤海国已经被设了羁縻州,而一把手正是大祚荣本人,并不担心唐朝派官吏前来指手画脚剥削压迫。
(唐朝使者曾在大连旅顺为大祚荣立碑表述其功勋)
另外渤海国虽然建国,可是四周列强环绕,不说东边一直打来打去的新罗,更大的威胁是契丹、突厥等不事生产的草原部落。史书说,渤海国强盛时,有精兵数万,可是相对草原民族而言实在不够与之战,夹缝间生存就要抱好大腿。所以渤海国想要稳稳当当的,就需要大唐的庇护。
再者,渤海国所处都是平原地区,所以农耕要比畜牧渔猎业发达,而想要发展生产力,就离不开唐朝的先进技术。也正因为靺鞨人开始定居,所以需要的各种生产生活物资越来越多,而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和大唐进行交易互市来取得。
更何况,很多的渤海国上层都是在营州受过中原文化教育和熏陶的,生活安定下来的他们,既知中原的强大,也对中原生活心生向往,这一点上倒是继承了先前奴役过靺鞨人的夫余国对中原王朝的恭顺态度。
被唐玄宗教训了一次就老实了大祚荣去世后,他的儿子大武艺继位。新君登位总要有所作为,虽然不敢向南找打,却把目光投向了北方和他们同源的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虽然没有建国,但是同样降服大唐,大唐也设了黑水都督府,而且派出了官吏去管理。进犯黑水靺鞨实则等于跟唐朝开展,在大唐当了很多年人质的大门艺马上表示反对,结果爆发了一场冲突,大门艺逃往唐朝。
(渤海国设有五京,上京最为繁华)
大武艺几次向唐朝索要大门艺无果,一怒之下居然也不打黑水靺鞨了,直接派军进犯唐境。唐朝当然不惯他毛病,指派新罗去对付大武艺,新罗和渤海国一直在争夺地盘,这一次一下派出了十万人。为了奖励新罗的听话,唐玄宗把原本被渤海国占了的新罗的土地又赏给了新罗。
大武艺很快就服软了,一方面是为了邀功,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很重要,派人去京城的时候告诉唐玄宗,突厥人也在联系我们,想和我们夹击投靠了唐朝的友邦契丹和奚族人。
对于人烟稀少远在万里的东北,唐玄宗仍是羁縻政策,也需要渤海国来牵制契丹、新罗,也是就大度地原谅了大武艺的冒犯。
从那之后,渤海国再也没有和唐朝动过手,一直是恭顺的仰慕态度。
一年朝贡四五次 拒绝日本招揽渤海国对于唐朝的恭顺通过朝贡就能看出来。从大祚荣开始的五十年间,基本上是年年朝贡,中间有一年没有朝贡的话,第二年就会连续朝贡两次。大武艺驯服之后同样也是年年朝贡。
(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的渤海国遗址博物馆)
这种亲密关系,直到安史之乱才有所改变。因为中原乱起,道路阻隔,而后又有吐蕃破长安,朝贡停止了九年之久。
在这期间,渤海国虽然进犯唐境,但是对周边同样是唐朝附庸的部落下手,致使安史之乱后,几个原本向唐朝朝贡的部落消失不见了。
不过在唐朝恢复秩序后,渤海国又开始朝贡,而且有时候极其频繁,一年要朝贡四五次。唐皇也投桃报李将“渤海郡王”升格为“渤海国王”。当然朝贡不只是向唐皇献礼,同样也是一种交易形式,收了朝贡品的唐皇必然会赏赐渤海国继续的物资。
而在安史之乱期间,一直与渤海国有经济往来的日本,竟然要求渤海国主向日本称臣。后来眼见大唐转危为安,日本人马上改变了态度,公文中又开始称呼渤海国主为“渤海国王”了。
唐朝末年,虽然不再是年年朝贡,但是渤海国新主继位都会告知唐朝,请求册封,直到唐朝灭亡。
结语 一荣俱荣纵观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与唐朝的交往密切,从唐朝学回了许多先进文化,所以靺鞨人为主体民族的渤海国才能成为东北的区域大国。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双边交易断绝,困守东北一隅的渤海国也渐渐走向衰落。渤海国最后是毁于失去了唐朝压制的契丹人之手,繁华的渤海上京化为灰烬。渤海国人虽然不能预见未来,但是很识时务,知道自己的生存离不开中原王朝的助力,因此即便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他们仍然愿意继续依附。至少唐朝的对外政策是羁縻,而不是草原民族对异族安全是奴役。如何以头条好友网名李中科创作一首藏头诗?
《大唐盛世》
作者 冒排绳君
李子十八坐天下,
中原王朝是大唐。
科举制度选贤良,
友邦来朝贺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