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景阳基金,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2023-09-29 08:40:03 67阅读

大成景阳基金,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感谢邀请🙏🙏

七步诗

大成景阳基金,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三国·魏 ·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百年来,曹植所受赞誉颇多。其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诗歌创作意义,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说起曹植,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七步诗》,会是那句“相煎何太急”的凄婉,会是兄弟相残的悲痛。其实曹植的才华远远不是一首即兴而作的《七步诗》所能承载的,七步之内写就千古名篇,反应出的也仅仅是曹植才思敏捷的一面。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邺下和黄初———太和时期,这两个时期诗风虽截然不同,但“词采华茂”则是相同的,其诗歌既保持了乐府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又改变了汉乐府古朴明朗的语言风格,开始讲究词藻的华美,如《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顾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辞藻十分华丽。

另外,他的诗又工于起调、结句。起句给人以强烈印象,往往撼动读者心弦。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其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泰山梁甫行》)等等,这些起句均气势非凡,奠定全诗磅礴基调。

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还在于他将儒家的文学传统和庄骚的文学精神融合到五言诗的创作之中,用他自己所理解和把握的文学传统对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进行不断的革新。

曹植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弘道济世的人生观,他的情感世界里,呈现出一种自负、期盼、积极干世的情感心绪,时时体现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的高度自觉性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着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和进取精神。基于这样的理想及信念,曹植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艺术形象来寄寓这种理想,他将儒家的人生境界通过艺术形象作了多侧面、具象化的诗意展示,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构建与深化,因而,他诗文中便有了猛气四溢的“壮士”、视死如归的“游侠儿”等,他们均有着要奋力于当世的内在精神特质。

此外,曹植诗文中对“美女”的描写,亦正是这种儒家式完美人生境界的体现,这种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流光溢彩的外在形式,更在于有饱满丰厚的内在特质,于是,他把人生追求、人生理想附着在他笔下所描写的美女身上,突出外“妖”内“娴”的不俗形象,如《美女篇》、《薤露篇》等。

儒家的文学传统使曹植的作品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体现出文人心灵的自觉与丰富。与此同时,由于后期生命的异常苦闷,现实的严酷,人格理想由无法实现而向相反方面转化,为此他不由自主地乞求于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表现出解脱痛苦的强烈愿望。

钱穆先生曾说:“故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实当导始于道家。”此论是否妥当,另当别论,但钱先生显然是从抒写性灵,歌唱情感方面看待文学作品之产生的,文人化的作品自然亦应包含这方面的内容。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于启发艺术家自由、顿悟的心灵,产生幻想浪漫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这一条应该算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学贡献。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诗文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曹植更是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五言诗的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确立了五言诗在后世的主流地位。

千古名篇,万世景仰:曹植诗文辞赋、乐府、书法、画论俱佳,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激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其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更成为千古名篇,文坛奇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