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内需增长混合,今年股市还有低位加仓机会吗

2023-09-29 07:20:03 57阅读

广发内需增长混合,今年股市还有低位加仓机会吗?

自7月份“牛市”以来,A股市场涨势惊人,截止到7月14日收盘,上证累计上涨14.41%、深圳成指上涨16.55%、创业板上涨17.78%。但是经过13天的疯涨,14日三大指数出现集体回调的行情,截止14日收盘,单个交易日内,上证下跌0.83%,收报3414.62点、深证成指下跌1.08%,收报13996.46点、创业板指下跌1.06%,收报2858.67点。与此同时,行情数据显示,14日北上资金买入754.12亿元,卖出927.96亿元,净流出超过170亿,这一净流出金额创下了历史记录,同时也是自7月份“牛市”行情启动以来第二次出现北上资金流出的情况,虽然7月10日也出现北上资金流出的情况,但是流出金额不到44亿元,而且恰逢周五。

(图:7月份以来,北上资金交易和净买入金额变化情况)

广发内需增长混合,今年股市还有低位加仓机会吗

北上资金之所以在7月14日出现大规模流出的情况无非是基于A股市场盘中出现了调整的情况:从全球主要股指来看,周一美股杀跌,纳斯达克指数尾盘杀跌,单个交易日内下行最多超过4%,就连超级牛股特斯拉都出现跳水的行情,当天纳指下跌2.13%。14日港股、英国富时、法国CAC40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再回到A股来看,14日当天日用化工、商贸代理、软件、交通、医疗等板块跌幅靠前,而部分之前上涨强势的个股也出现了跌停的现象,比如华大基因、银座股份等。

(图:14日跌幅居前的板块)

北上资金作为“聪明资金”一直是股民研判A股行情的风向标,历史上北上资金多次上演“抄底逃顶”的好戏,所以此次出现北上资金出逃的情况不免让股民担心,此次的“牛市行情”就此结束了吗,还能维持多久的牛市?广大股民还有低位加仓的机会吗?老刘认为,本次牛市依然处在初期,本次北上资金“出逃”是不同以往的追涨杀跌的短线化风格,14日下跌行情也是自身调整的需要,股民未来依然存在低位加仓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从不同方面加以说明和佐证:

其一:受疫情影响,目前企业盈利复苏还存在争论,叠加近半个月A股大幅度上涨处于高估值区间内,出现短期调整是正常现象

【1】正值年中,创业板业绩预告又需要在每年的7月15日之前披露,在企业盈利未得到确认之前,股市出现短暂的回调是正常现象,毕竟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等基本面决定着能否推动大盘和个股稳定上涨;另一方面,近半个月大盘涨势幅度较大,A股估值上升,很多资金有变现的需要,出现短暂的抽离。此外,正如前文说的那样,7月15日为中报业绩集中披露期,在此背景之下,有资金出于避险情绪的影响也会出现短暂的抽离。

【2】从短期来看,市场情绪依然乐观,上涨空间有支撑;中长期来看,下半年市场调整压力将增大,但是投资者依然不需要过多担心,因为下半年上市公司盈利复苏得到确认之后,仍然具有支撑市场继续上涨的空间,但是随着板块轮动,下半年要注意持仓结构的变化。

【3】从量价数据来看,大盘量价数据配合良好,并未出现连续缩量的情况,说明大盘的调整是良性的,也是主动的,在正常的调整后仍然具有上涨的空间。

【4】从15日的盘面来看,虽然科技股遭到重创,通信板块、电子板块跌幅均位于前列,但是大消费板块表现抢眼;同时随着14日晚间文旅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恢复跨省旅游,在此政策刺激下,近日休闲服务板块和医药生物板块掀起涨停潮,截止午间收盘时,多个休闲服务板块的个股涨停,医药生物板块同样出现多只个股涨停的行情。

(图:受文旅政策影响,休闲服务和医药生物板块大涨)

其二:政策面推动资金流向股市,而股市上涨正是在资金的推动下实现的

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经济受到冲击,特别是第一季度影响尤甚。疫情之后急需要刺激经济复苏和长稳发展,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均受到影响,特别是国外疫情爆发和蔓延之后,国内的进出口行业和相关实体制造行业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时市场上的资金就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市场落脚。

(1),疫情之中和疫情之后,央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给资金松绑,采取了连续的降息和降准政策使得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加宽裕,流动性更充足,但是降息使得银行存款和理财的收益降低,收益难以抵抗通胀;另一方面,央行和财政部先后取消了原定于3月到6月的国债发行计划,使得市场上的投资渠道进一步变窄;实体经济就更不用说了,航空业、旅游业等等更是冲击严重,难以吸引市场资金流入,此时资金流向就只剩下两个方向,一是股市,二是楼市。

(2),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为实体经济复苏注入新鲜活力,央行降低资金成本给实体经济升温,但是一些“房抵贷”却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违规流入房地产行业的现象,上海和深圳的央行先后召开会议要求两地商业银行严查房抵贷等低成本资金违规流向楼市的政策,给楼市降温,防止由此带来的房价上涨;同时疫情之后,全国各地也相继出现过给楼市尝试性松绑的政策,以期依靠楼市的复苏带动经济的复苏,但是都被“房住不炒”的大方针制止了。

(3),股市除了是投资者投资盈利的场所外,其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个融资的场所,所以股市的长期低迷不符合疫情后大力刺激经济、复苏经济的战略,比如有充足的资金流入才能保证上市公司获得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资金,以供自身开展业务和发展之需要。

(4),目前正处在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注册制也已经在创业板开始实施,同时放开IPO和加快退市制度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中,这些股市方面的改革均在尝试和推广,但是制度的落实需要市场给出反馈,假设市场中传不出赚钱的消息很难将改革制度落实到位,也就没有办法将这些制度的改革强加给市场,这不符合各方的利益,所以一个牛市的出现有利于加快市场改革的步伐。

本章小结:所以综合以上而言,资金流向的两大市场,股市和楼市,也仅仅剩下股市成为唯一的资金流向地。所以从政策面来说,无论是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国家“房住不炒”的大方针,都限制了资金流向楼市,而大环境也决定了资金难以流向实体经济,所以股市成为大资金的主要落脚点,而股市的繁荣正是由资金流入所推动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只要国外疫情还在延续,只要国外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还在,政策面上就不会改变推动股市繁荣的策略。

结语、归纳

事实已经证明,在牛市行情中,特别是处在牛市初期中,市场上目前任何一个点都是低点,都是一个机会,目前的回调是市场行情的自身需要,其一是因为北上资金的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变得显现出“追涨杀跌”的短线风格;另一方面,在大盘前期的大涨行情中出现了一些获利盘,这部分获利盘本身就有获利的需要,短期的抛售获利也是出现回调的原因之一。

但是从目前整个政策面和基本面来看,量价配合较为良性,依然具有较大的推动“支撑点”,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大盘会发起攻击,现在所处的点回头再看就是“低点”。当然了以上都是个人预测,每个人的交易模型和对未来的预测不一样,风险偏好也不一样,还是得根据自身的研判进行加减仓。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未尽事宜,欢迎补充。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近一周跌幅最大的基金有哪几个?

有一种投资方法被许多基金投机者所热衷,即喜欢买入最近一周或者最近一个月跌幅最大的基金,祈求它底部反弹。

比如:如果买进跌幅超过20%的基金,感觉会怎么样?很多人都会回答,“一个字——爽。”

一、我们来看看近一周跌幅最大的基金

这基金跌幅榜来源于天天基金,时间是8月26日~9月2日。

我们可以看到,近一周跌幅最大的基金是前海开源沪港深新硬件A,跌幅高达-11.24%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基金。

①基金的收益率

这个基金经理的一开始的择股能力不错,能够在3月初的时候快速止跌,连续涨了4个月,但最近一个月的情况却是不怎么样了,一直阴跌。

②基金规模与基金重仓股

我看了一下这个基金的规模,最近一年的变化都不大,都是0.3个亿左右,即便最近几个月的基金大涨也没有多少人买,可能是知名度不高。

还有这个基金重仓股,在3月末的时候换了九个,所以这个基金三月初的时候能够开始上涨,与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强有关。但最近这一个月的阴跌,也反映了基金经理的风险回避能力还是偏差。

主要还是投资错了赛道,互联网最近几个月确实在一直跌。可能基金经理想要抄底,结果没有抄中。

这个得看看后面的发展了。

③基金近一年最大回撤

该基金近一年的最大回撤只有18.48%,在今年的这种行情下,确实是已经不错的成绩了。但该基金的夏普比率比较低,就是性价比不高,可能是这个原因,没有多少人买吧。

总结:最近一周半导体与互联网跌了好多,跌幅最大的基金是前海开源沪港深新硬件,这个投资行业主要是通信、互联网,而最近这两个行业都不好。

这个基金经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可以关注一下。

二、我们来看看近一周涨幅最大的基金

这基金涨涨幅榜来源于天天基金,时间是8月26日~9月2日。

近一周涨幅最大的基金是玩家双引擎灵活配置混合,涨幅高达11.36%,比近一周最大跌幅还要高出一点点。

其实,最近一周主要大涨的行业是钢铁与煤炭,涨幅最高的那个基金主要投资的就是钢铁与煤炭行业。

至于第二名的那个债券基金,是因为有巨额资金赎回导致的大幅度上涨。

而排名第8财通价值动量混合基金主要投资的却是基础化工,这个行业可以值得我们区关注。

总结:最近一周钢铁煤炭有色都涨了好多,但是昨天这三个板块就遇到顶部大跌,不宜追高。

三、关于基金投资的追涨杀跌法

有些人热衷于追涨杀跌,喜欢研究这种方法,比如说杀入跌幅超过20%的基金、追上近一周最大涨幅的基金等等。

👉他/她们认为,跌幅超过20%,那回调就差不多了,可以杀入;其实跌幅超过20%并不是基金可以买入的必要条件,假如这个基金经理又换了其他的重仓股呢,那这个跌幅有什么用?

👉他/她们认为,最近一周大涨,那么这就是热点,其接下来肯定会继续涨;这个也不是基金接下来必涨的条件,只是我们恰好赶上了这个热点刚刚爆发的时候,具体是不是要买入,还要我们区分析这个基金的基金经理、基金的历史收益率、基金重仓股历史、基金的历史规模、基金的最大回撤等等。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上面的这种基金买入方法并不好,我只是说,这只是一种需要承认风险的投机方法,而并非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技巧。

稳定的基金投入,肯定是要我们对基金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并非盲目地追涨杀跌,就像春节前的那个时候,追高了被套牢的都有上千亿的盘子。

这谁会喜欢呢?

⭐️我的一些个人分享⭐️

我刚刚发现了一个宝藏基金,经过了半年的回调,已经走出了上攻的趋势,可以小额买入试一试。

上攻的时间才一个半月,也就是处在开始涨起来的早期,可以研究。

我也准备小笔买入。

我是@钱钱投资笔记,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话,希望您可以关注我,点赞+评论+转发。谢谢您[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2022消费基金推荐?

近几年表现看,消费行业各细分板块中,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和休闲服务行业表现均好于上证综指,一些消费主题基金各自有比较出众的表现,

主要有:易方达消费行业,富国消费主题,广发消费升级,华夏消费升级,华安生态优先,景顺长城内需增长,银华富裕主题等。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

关于朱棣能够选择成功,大家已经说了很多原因,本人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那就是最基本的经济层面,具体的就是指双方使用的货币。 由于元朝末年的长期动乱,财富大量被毁灭,所以到了明朝初期,货币供应严重不足。而货币是经济运行的血管,没有足够的货币,经济就很难发展。那么明朝初年为什么会发生货币短缺的现象,主要是和元朝的经济政策有关。元朝时,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色目人主要是指西域来的商人和原来的西夏遗民。西域的商人非常善于做生意,而且他们的视野非常宽广,以整个亚欧大陆为思考维度,大元帝国又连通了中国和中亚以及西亚的广大地区,就更为他们的生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所以这些色目人帮助元朝政府理财,赚取大量的钱财。此时的货币仍然是以铜钱和白银为主。中亚和西亚的白银很少,所以白银在这些地区的购买力就很强。于是色目人利用这个不对称关系,用中原的白银在中亚和西亚买大量物资。同时帮助帝国不断地搜刮中原地区的白银。这样一来,中原的白银大量减少,出现了货币荒。面对这种局面,元朝政府只能发行纸币以填补,可那时纸币根本就没多少信用,百姓根本不接受。元朝灭亡以后,明朝建立,货币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更加严重了。因为元朝时,东亚、中亚、西亚的贸易是一体的,中亚、西亚的需求是可以拉动中国产业的。可是明朝建立后,和亚洲内地失去了联系,也没内需拉动了。面对这种情况,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一种准计划经济,就是把全国人分成四类,军户、农户、匠户、灶户,分别是军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制盐,这样就限制了货币使用量,以农村最落后的生产部门为基础,把国家统一起来。但是这种结构是很不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和货币才能进一步发展。朱元璋就又发行了纸币,叫做大明宝钞。无论是普通的民间交易,还是对于大宗货物的交易和战争的军费,就用大明宝钞作为中间交换物。可是,明朝的纸币也不好使,很多做大买卖和当兵的人都不认。民间也很快退到了以物易物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非常严重,而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就在江南中心,也是发行大明宝钞最严重的地方。朱元璋是开国之君,依靠自己的威望还能勉强维持,可到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必须指出的是,江南的货币短缺,用不值钱的大明宝钞狗尾续貂,可是在北方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里地处帝国边疆,和蒙古临近,原来蒙古和中原做生意用的铜钱和白银依旧存在,白银虽然少,但主要在这些地区流通了。而且这一地区是帝国边疆,政府的主要精力用来防御蒙古,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去推行大明宝钞,也没有明令去废除铜钱和白银贸易。这样一来,朱棣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朱棣本来只是一个没有地主治权的藩王,连他居住的北平城都在中央政府的监视下,北平的行政长官是都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可是建文帝一系列的削藩政策落地后,激起了燕王朱棣的恐慌,他逃离了王府,收拢自己的亲信,杀死了北平的行政长官,聚拢了边疆的军队,开始造反了。在政治方面,建文帝是正统,名正言顺。但是朱棣是长辈,德高望重,而且有“靖难”的口号来争取人心。靖难的任务是朱元璋生前定下的,意思是如果中央有了奸臣,地方藩王有责任带兵勤王,原来是好的初衷,现在成了朱棣造反的借口。 朱棣最大的优势就在货币方面,因为他控制的地盘是商品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和蒙古相临,铜钱和白银较多,做生意的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能够吸引自己的商人。军队的军饷也就有了保障。士兵更愿意用力。可建文帝就不一样了,江南地区大明宝钞大量发行,严重掏了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军队得到的都是没有价值的纸钱,政府信用不能保障,直至破产。可以想象,在战场上拼命的士兵,只拿到一些不值钱的纸票子,既不能买多少东西,更不能养家糊口,心里会作何感想。两厢对比,战争的胜负也就不难判断了。从经济层面上说,朱元璋搞“军户、农户、匠户、灶户“是为了稳定国家,但是这种经济注定不能持久。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就必须要注入大量的货币才能运行。而建文帝正是这种经济的受害者。由于江南的经济停滞情况比北平附近要严重得多,所以根本无法很好地集中财富,调动军队的积极性。朱棣则利用铜钱和仅有的白银很地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军队,从而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当然,朱棣在夺位后也面临货币短缺的问题,这种现象一直到明朝中期美洲白银大量注入才得到缓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五月股市在节后第一天大涨后,大盘在60日线和2915点之间维持窄幅震荡,从大盘走势来讲,好像投资机会不大。但个别板块却表现突出,不但走势强于上证指数,而且不少个股创出新高。比较突出的就是消费概念板块。

一、 消费股的概念和范围

消费股板块主要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股票群体,这些需求是刚性的,较为稳定。食品饮料、服装家电、商业零售、汽车医药等都属于消费概念板块。消费股的特点就是刚需,其成长具有持续性,特别被重视的现金流容易预测,具有较好的业绩表现。

二、消费股涨跌的特点

和其它大部分股票不同,消费股在熊市中的表现要强于牛市,持续成长的消费股很容易获得资金的青睐。因为消费股刚需的特点,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成为了资金的避险品种。牛市中更多的个股表现突出,消费股就会逊色很多。因此市场一直有种观点:优质消费股补跌,可能预示着熊市到了尾声。

三、本轮消费股上涨的背景和原因

1、疫情的爆发引领了股市的下跌。此次疫情极大的影响了经济发展,A股也从今年最高的3074点跌到最低的2646点,很多个股持续低迷,回吐了之前的涨幅。由于疫情的持续蔓延导致了资金流向低迷市场中的避险品种——消费股。

2、大部分行业春季停摆,导致了一季度业绩的大幅度下滑,作为刚性需求的消费股业绩总体得到了保障,从而保证了股价的坚挺。

3、政策的刺激和疫情后期报复性消费的预期。为了应对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将会持续宽松,这使得消费股的估值有了很大提高。股市讲预期,更看重现金流,这是股票业绩优异和高分红的前提。而报复性消费更能直接推动消费股的业绩提升。近期各地方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提振经济,比如湖北省新近推出了购买汉产汽车的优惠补贴措施,刺激相关消费股。

四、近期消费概念表现突出的个股

必须说明的是,任何时候哪个板块表现良好,并不是其中所有个股都鸡犬升天、一鸣惊人。相对而言,板块中绩优的个股更值得关注。比如酒类个股:

还有近期表现不俗的青岛啤酒:

而整个食品饮料行业在酒类个股的带动下,也有远超大盘的整体表现。

除了白酒类绩优股,同期表现不俗,创了新高的个股还有不少:603696安记食品 、服装类002397梦洁股份 、002847盐津铺子、商业零售603708家家悦、002557恰恰食品、002216三全食品、家电类002959小熊电器等,大批的生物医药股也属大消费的范畴,由于疫情的原因,创了新高更容易理解。

五、把握消费股创新高后的机会

消费股是低迷市场中的避险品种,也是熊市中的主流投资对象。随着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启动,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使得A股后面的走势不用悲观。一旦表现强势的消费股开始补跌,就需要关注其他符合政策导向的热点板块,把握好波段节奏就能够获得理想的收益。同时,市场一旦启动上涨节奏,持有消费股的可以撤离,上升市场中的消费股并不是好的投资标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