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集团市值,立讯的市值为什么能超过鸿海
鸿海集团市值,立讯的市值为什么能超过鸿海?
鸿海精密与立讯精密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鸿海精密是电子产品的代工厂,立讯精密是电子产品连接器生产厂家。两家公司名虽然都包含精密二字,实际产品却不同。鸿海卖服务,立讯卖实物。不能认为两个公司是“精密”同行,而红鸿海精密又是代工老大,所以立讯精密不能超过鸿海精密。
立讯精密做的产品包括电脑,手机,汽车,通信行业的各种连接线。
这些大家见过的线。还有看不到的内置的连接线。打个比方,立讯精密的产品,犹如电子相关行业的各种血管,把各部件串连起来。
而鸿海精密,提供的是代工服务,做手机的代工,服务器的代工,笔记本的代工。本质上与立讯完全不同。
鸿海精密不是A股上市公司,而鸿海精密子公司工业富联在A股上市,工业富联是鸿海精密的最主要资产,都是代工行业。因此,工业富联的经营增长率也体现了鸿海精密的增长率。对比工业富联与立讯精密的增长率看。
可以清楚看见,工业富联的增长率远不如立讯精密,也就是鸿海精密增长率不如立讯精密。再看净利润对比。
净利润,立讯精密从10.79亿元增长到47.14亿元,而鸿海精密则是从143.5亿元增长到186.06亿元,绝对值差距迅速缩小。
以上是经营结果数据导向,而实际上,公司市值来自于公司未来的成长,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才是公司市值的基础。立讯精密面对的是万物互联,而鸿海精密依然在做代工。
行业差异性是很大的,主导权差异巨大。代工行业,除非做到台积电的水平,客户严重依赖,否则,客户依赖性不高,代工行业话语权低。富士康上市,读过这个公司的资料,个人认为,这个公司长期代工,缺话语权,严重缺自信,缺自信就会更加缺话语权,导致富士康成长性较低。
立讯精密则不同,有一种意气风发,笑傲江湖的气质,因为面对的客户群巨大,覆盖行业广泛,应该是一家客户高度认可的公司,因此有话语权。
目前,立讯精密市值3354亿元,而鸿海精密以美元计价的市值是4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91亿元,立讯精密市值高于鸿海精密。显然,目前市场认为,立讯精密将来更值钱,所以现在市场对立讯精密出更高的价格。
诺基亚NOKIA在芬兰语是什么意思?
诺基亚公司(芬兰语:NOKIA Oyj;芬兰语发音:[ˈnokiɑ]、英语 /ˈnɒkiə/)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行动通讯设备和服务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伐木、造纸为主,后来亦从事生产胶鞋、轮胎、电缆、手机等,目前以通信基础业务和先进技术研发及授权为主。消费者端行动通讯设备部门则售予微软公司,其后再度授权Nokia品牌予鸿海集团旗下富智康及HMD Global进行生产制造。[3]
诺基亚曾经是手机市场龙头,于2000年辉煌时期市值近2500亿美元,市值仅次于麦当劳及可口可乐。1997年,诺基亚击败了摩托罗拉登上全球手机龙头宝座,自该年起连续蝉联了14年销售冠军,这也是诺基亚手机帝国最辉煌的日子。但面对苹果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iPhone和三星为代表的安卓阵营夹击,加上诺基亚缓慢的改革步伐,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6][7][8]2011年2月,诺基亚放弃经营多年的Symbian系统和开发中的MeeGo,转而投入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
转自Wikipedia
台湾的科技水平如何?
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是龙头地位,经济腾飞于上世纪80年代,人均GDP收入破万美元,誉为"亚洲经济奇迹",一度进入发达经济体,即使到现在,不可否认,台湾的人均GDP、社会水平还是要高于大陆地区的。
台湾电子产业腾飞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以庞大的电子零部件集成产业链为支撑,但是其核心就是代工,大批量电子企业通过拷贝和借助国外专利,靠组装和品牌外观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核心技术和器件掌握在国外大厂手中,这是台湾这一时期的特点。
发展到现在,从世纪之初,光光从GDP看,台湾经济几乎增长停滞,和大陆相比,1990年代,台湾占中国大陆经济的40%,现在只有4%,科技上也是这样。
现在台湾科技在世界上还比较领先的就是IC制造这一块,也就是所谓的晶圆代工,还有就是台湾的IC设计、封装领域也是领先中国大陆的,这是中国大陆正在大力追赶的领域。8
在晶圆代工领域,台积电是龙头老大,占据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大幅领先身后的三星、格罗方德(AMD)、联电、中芯等企业,在制程上,最先量产7nm制程工艺(导线的最小宽度),并正在开发5nm工艺,而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还在改良28nm工艺,下一代还是14nm,足足落后台积电2代以上。
台湾电子科技代表除了台积电外,还有联发科,这是一家靠山寨机起家,后在移动芯片上占据一席之地的IC设计企业,小米、OPPO、vivo、联想等都使用过联发科的手机芯片,现在被高通占领高端市场,现在只能在中低端发力,大陆的海思半导体可以与其比一下,但是认真来说,底蕴还是比不上MTK,其子公司汇顶科技的触控芯片销售非常火热,OPPO、小米、vivo、华为手机上的触控方案均是使用汇顶的。”
而台湾的代工企业鸿海则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苹果的手机、电脑均是由鸿海制造,核心技术不多,但是近年来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方向大力发展,在中国大陆的工人超过百万。
就是说台湾在半导体领域是出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人工智能、5G技术、高速铁路、航空航天产业、核工业等众多领域,台湾已经完全落后于中国大陆,台湾近年来迷于政治恶斗,产业政策不稳定,没有政府的扶持和规划,现在的台湾科技业也就只有半导体行业看得上眼了!
台积电和富士康是同一家企业吗?
不是
台积电和富士康主要的关系就是两家都是苹果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但是因为发展方向上的不同,富士康主要就是代加工,而台积电在技术上有着一定的标准。两家企业发展方向不同,在1987年张忠谋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芯片代工厂台积电;这家位于台湾新竹的代工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台湾市值最高的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圆晶代工公司,是世界上仅有的几家芯片代工企业之一。而富士康本身研发投入占比就低,不过富士康在分工中所处的位所以决定了这个公司不需要钻研什么核心技术。然而尽管如此,富士康与其它代工厂相比绝对称得上顶尖。除了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及台积电。
曾被港股拒之门外的阿里有可能重回港股吗?
其实,2013年淘宝用尽手段想要进入香港股市,但是被决,主要原因是香港要求同股同权,也就是只要购买股票就有管理阿里巴巴的权力,但是马云并不希望如此(事实证明还好没有妥协)。时隔五年,阿里巴巴已经不是当年的阿里巴巴,香港股市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立刻放开了股市,希望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再次入驻……
事件回顾从2013年初开始,阿里巴巴就与港交所就上市事宜展开多次斡旋。马云提出“AB股”上市方案遭拒后,再度商讨以“合伙人制度”上市。“合伙人制度”的实质是同股不同权,马云希望借此保证阿里创始团队始终掌握公司控制权。
坚持“同股同权”的香港最终拒绝了阿里巴巴的上市申请。和港交所艰难谈判近1年未果,阿里巴巴随后弃港赴美敲钟,2014年9月20日在美股纽交所挂牌上市。
但当时的香港显然并不认为自己错过了什么。香港联交所总裁李小加在阿里上市后回应:“为阿里巴巴祝福,也同时为香港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坚持了香港法治社会的原则。我们不会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香港股市错过了多少世界已经变了,而香港仍然沉醉在过去的骄傲里。
过去 20 年,香港一直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交所数据显示,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在过去20年增长了 790%。香港联交所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5 年、2016年均名列全球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首位。
香港资本市场的繁荣,近十年来与中国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密切相关。可惜的是,香港的资本市场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跟上中国经济高速变化的格局。
据港交所数据,从2006 年至 2017 年 5 月间,中国内地发行人由占联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 50.3%增至 64.0%。从2011年到2016 年,中国内地首次公开招股占香港市场总数量的 60%,总集资额更是占到 91%。
数字经济如今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港交所却迟迟未对科技公司敞开大门。
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人民币,在GDP中的比重占30.3%。而香港上市公司则高度集中在金融及地产行业,新经济公司比重少得可怜。彭博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7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软件业不算腾讯则只占1%。
尽管不受重视,中国科技公司的实力仍震动了香港资本市场。单是腾讯一家科技公司,就占据了港交所总市值的近12%。据Wind数据,截止到2017年11月17日腾讯市值为3.8万亿港元,在港交所排名第一,是第二名建设银行的2.3倍。
什么阻碍了香港上市阻碍中国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一个关键制度是香港坚持要求“同股同权”。香港一直以坚持民主引以为豪,而“同股同权”正是民主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体现。
香港实行的“同股同权”原则可追溯至30年前。1987年3月,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公布计划发行A/B股,B股和A股有相同投票权,但面值和股息权利只有几分之一。消息公布后市场担心公司通过发行B股撤走资金,香港股市一度大跌。同年4月港交所和证监处发表声明,不再容许B股上市。
1989年香港正式废除A/B股制度,自此实行“同股同权”。在香港的资本理念里,这一原则可以保护股东民主,更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香港由于过去始终坚持“同股同权”的上市规则,因而错失一大批有高估值的中国科技公司。
科技公司多数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入多轮投资,大量稀释股权。为了保证公司控制权,他们大多采取“同股不同权”架构。例如Google在2004年上市将股票分为A/B两类,两位创始人持有B股,针对其他外部投资者发型A股。B股的投票权是A股的10倍,以保证创始人以小股份掌握公司投票权。
采用这种模式的明星科技公司包括美国的Google、Facebook,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据招股书等公开资料显示,Facebook经过10次融资后,扎克伯格依然牢牢控制公司,以28%的股权掌握58.9%的投票权。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持有23.1%B类股权,每股有20个投票权,通过双层股权结构方式刘强东获得83.7%的投票权。
香港在争取中国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上市时,要面对来自美国的激烈竞争。香港迟迟不放开“同股不同权”的限制,相当于直接将这些明星科技公司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对许多公司来说,美国市场容许不同投票权架构而香港市场不容许,是美国市场的一大主要吸引力。”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指出。
科技公司是中国最有生命力的商业主体,香港因此损失不小。据彭博2017年6月数据显示,116 家在美国作第一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中,有28%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其合计市值高达 5610 亿美元,占所有美国上市中国内地公司市值的 84%,相当于香港市场总市值的15%。
“如果香港不做变革,可能会面临边缘化的命运。因为像阿里巴巴这一类的公司选择赴港上市会有难度。从香港市场的角度来讲,国企私有化的数量比原来少很多。那香港市场下一步的发展到底在哪里?” 有多年海外IPO项目经验的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文红对《财经》表示。
阿里会考虑妥协吗商业不像是小孩过家家,我们考虑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是否有利益可占,香港目前已经做出了妥协,一大群科技公司正在集中上市。
对中国科技公司来说,赴港上市还能更容易地找到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平衡点。香港跟全球资本联系紧密,同时这个资本市场又更加理解中国故事。“美国是全球的钱在选全球的公司,香港是全球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A股是中国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一家证券投资公司执行总经理表示。
港交所改革消息公布后,从2017年秋季开始已有大量中国科技公司选择弃美赴港上市。
从2017年9月底开始,中国科技公司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轮赴港上市的热潮。9月28日众安保险(06060.HK)在香港挂牌上市。11月8日,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00772.HK)在港交所上市。8天之后,汽车金融公司易鑫(02858.HK)在11月16日于香港上市。
香港明年很可能迎来2家中国明星科技公司上市——小米和蚂蚁金服。金融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称,蚂蚁金服将在2018年底或2019年在海外上市。上市地点很可能是香港。据彭博社报道,目前小米公司正在跟投资银行洽谈2018年的IPO方案,银行建议最可能的上市地点选择香港。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小米上市后市值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将成为“明年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
所以,蚂蚁金服的上市代表了阿里巴巴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