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股市指数实时行情,日本与德国实力对比谁更强
德国股市指数实时行情,日本与德国实力对比谁更强?
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战败国,而且在战后都创造了在废墟上崛起的奇迹。目前日本和德国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G7集团成员国之一,2018年德国GDP总量为4万亿美元,日本GDP总量为4.97万亿美元,从这个指标来看日本是略占上风的。
德国和日本都是领土面积不大、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但两国都非常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并以此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德日两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本国产业能够获得高水平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事实上德国和日本都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的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医疗器械等门类的工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领先,其中德国的奥迪、宝马、奔驰、大众都是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德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仅次于美国,2012年时德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就达到了223亿欧元。日本比较发达的工业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精密机械、造船、钢铁、化工、医药等,日本在国际上比较知名度高的企业集团有本田、丰田、马自达、索尼、松下、佳能、日立等。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德国和日本都拥有发达的工业,这成为了它们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础。相对来说德国主要还是传统工业相对发达、技术精湛、品质优异;日本在前沿性的工业领域内发展较快,例如日本的半导体、工业机器人、光学、化学等产业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2018年日本的投入金额为1866亿美元,德国为1165亿美元,在这个指标上是日本相对占优。
从军事和政治层面上看,德国的国防军拥有作战兵力18万,日本自卫队(实际上是正规军)有24.6万人。现在的德国国防军与以前的德军差不多,陆空军不错但海军比较差;但由于日本是岛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日本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海上作战力量,事实上现在日本拥有4艘达到航空母舰作战能力的所谓直升机母舰。从表面上看德国目前军力要弱于日本,但德国是北约集团的成员国,而且是欧盟的核心国家,因此它具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政治军事发展空间。而日本则完全是美国实现自身亚太战略的工具,在美国的严密控制下想进一步独立发展政治军事力量,另外还加上俄罗斯等大国对日本的制约,使日本想发展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日本在不少方面相对于德国要占优,但由于德国在二战后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反省,而且给予战争受害者进行了赔偿,加上德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敢于独立发声,这使得德国在国家发展上具有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也使德国在国际政坛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日本战后对二战罪行没有进行真诚的反省,对军国主义思想清算不力,这使得许多国家对日本存有戒心,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日本的持续发展,同时美国一直在严格限制日本的发展强大。因此从长远上讲,日本的发展前景可能是不如德国的。
德国的物价水平?
1. 德国的整体物价水平相对比较高,生活成本较高,因此5000欧元在经济上可能并不宽裕。
2. 然而,5000欧元在德国还是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租房、日常生活费用、食品等。
3. 在德国,个人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消费水平也有所差异,因此具体到个人情况可能会有不同。
欧洲三大股市第五天再度暴跌?
欧洲股市的行情,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确不太乐观,作为欧洲经济的“三大金刚”,英国、德国、法国的股市情况都不太好。
以英国为例,英国富时指数在最近一个月内,从阶段性高点 7689 点,一路下挫至现在的 6580 点,下挫的幅度达到了惊人的 14.42%,的确可以算是“股市黑天鹅”了。
而德国、法国这段时间的跌幅也都普遍维持在 10% 以上。
欧洲市场是否已经“过度”?在资本市场中从来没有“过度”这一词之说。
不过市场的下行,在浮云君看来还远远没有停止。一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而已。
或许短时间内,欧洲股市也好、美国股市也罢,都会因为大幅度的下行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市场反弹,不过反弹能持续多久,力度会如何,都不好说。
在市场进入下行逆周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原油、黄金、股票、基金这类投资标的都在清一色下行,由于恐慌,由于流动性问题导致大家纷纷抛售有价证券、投资产品,兑换现金,保持企业、家庭的现金流供应。
可以预见的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叠加肺炎的影响,全球的居民消费、进出口贸易都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我们需要及时有所准备,保证家庭财产的安全。
那么,作为普通民众应该怎么做?(1)现金为王。正所谓“盛世买房,乱世屯粮”,在不确定性激增,大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保持现金流,保持正常的生活开支,非常有必要。多配置一些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的产品能够更有效的应对现金流风险,对于企业、家庭而言都是如此。
(2)配置一些风险对冲产品。比如说黄金、比如说保险。
①黄金:最近两天黄金不是遭遇了较大的价格下行吗?没错,价格下行了,不正好有逢低买入的机会了吗?等待黄金价格下跌至合理的区间,适度、适量买入,长期持有,收益还是会比较可观的。(不同的朋友会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判断,大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②保险。保险是应对家庭黑天鹅事件最有利的“武器”,也是我们家庭对抗风险最后的“底牌”!比如,不小心家庭成员发生了意外,面对巨大的医疗费用应该怎么办?如果有一份重疾险、意外险,是不是这个时候就会从容很多?很多家庭还没有购买保险的清晰认识,暂时没有这个概念没关系,但是一定要逐步去学习了解保险,等到意外发生,再后悔就真的来不及了。
总结资本市场永远不变的就是“变数”!
代表性的大宗商品 —— 原油也在大幅度下跌,期货市场也是一片惨淡,即便是黄金也由于现金流的短缺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抛售......这个样子,和 2008 年那会还是有几分相似的。
所以,作为投资者朋友来说,在这段时间一定要保持适度的谨慎和警惕,保持家庭财务现金流储备,保住自己的工作,等到泡沫散去,大面积资产价格低估,就可以逢低买入,然后坐等人生的阶段性逆袭!
(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您做好准备了吗?)
对于理财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加入浮云君的圈子,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成为财富的主人~
美国三大股指继续下跌?
美股自8月初美联储降息之后,便开启了单边下跌模式,其中,本周三更是大跌800点,创下了最近一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无论是从技术图形来看,还是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似乎都预示着美股已经见顶,美股要结束十年的大牛市进入慢慢调整周期,不过,不论是上涨趋势还是下跌趋势,趋势的形成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现在说美股已经进入熊市有些激进,只能说步入熊市的概率越来越大,毕竟美股还在负隅顽抗~
一、从日K线、周K线来说看跌,从月K线来看还有一丝悬念:我们先来看看道琼斯指数的日K线和周K线,如下图:
可以说,道琼斯指数的日K线和周K线已经明显的破位下行,日K线即便下跌途中有所反弹,也只是一个下跌中继,如果从短周期K线来看,美股的确已经进入下跌趋势,而从月K线来看,似乎又有一点的悬念,如下图:
道琼斯指数的月K线目前是一个中阴线,吞噬了前面一个中阳线的大部分涨幅,目前处在均线密集区,考虑到本月还有好几个交易日,不排除后面收回部分跌幅,收一个较长下影线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美股或许还有点悬念,如果本月后面几个交易日直接跌破均线密集区,则美股见顶的可能性将大幅上升!
二、从消息面来说,短期利空消息有出尽的可能,市场有望出现反弹:8月初,美联储的降息使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大增,于是美股便出现了一波单边下跌,最近两天阿根廷金融市场大动荡、欧洲经济数据疲软、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经济利空因素集中爆发,这也是导致本周三美股大跌的一个主因,不过,坏消息集中被暴露出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利空出尽之后市场会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区域,因此,短期美股及全球其他股市可能会出现一波反弹行情,至于反弹能否演变成反转,那就只有边走边看了!
综上所述,美股是否已经见顶、是否进入了熊市,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从技术图形来说,的确有见顶的迹象,不过,还未完全破位,消息面也逐渐趋于缓和,短期有反弹需求,反弹之后市场会再次选择方向,届时再说是不是熊市也不晚~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能点评下最新欧美指数与财经要闻吗8月7号?
投资感悟:
1,中国股市适度走牛,营造财富效应,有利于投资人增加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消费,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绩优银行股昨日稍有上涨,目前仍严重低估,值得密切关注。
下面是昨晚今晨欧美主要指数表现情况
1,道指振荡收涨,具体数据见下图。苹果公司领涨大盘。
2,纳指振荡收涨,具体数据见下图。永利度假村公司领涨大盘。指数又创下历史新高!
点评:美国疫情严重,经济衰弱,而股价一路创新高值得我们思考原因。
3,德国DAX指数振荡收跌,具体数据见下图。其它欧洲主要指数普跌。
4,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就南海、台湾、美方对中方“污名化”等问题表达中方原则立场,要求美方要停止错误言行,加强海上风险管控,避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温的危险举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点评:支持中国政府表达立场,密切关注美国方面下一步行动。
5,特朗普政府将对部分加拿大进口铝重新征收关税,加拿大将受到打击。
点评:美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对铁杆盟友也毫不客气。
6,微软正在寻求收购TikTok全球业务的交易,包括在印度和欧洲的业务。
点评:密切关注收购事件最新进展。
7,英国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0.1%不变,维持资产购买总规模在7450亿英镑不变。
点评:英国央行维持低利率,支持经济复苏!
8,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6日回应薪酬问题,称没有降薪计划。
点评:银行薪资水平应与经营效益挂钩,个人收入与贡献挂钩!
以上数据与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