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胜股份,如今究竟怎么样
劲胜股份,如今究竟怎么样?
谈到“中国制造”,社会各界都会第一时间,拿东莞这个昔日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城市说事。这也正常,谁让东莞前几十年如此风光?东莞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那么“东莞制造”如今究竟怎么样?
先说说坊间近期不断传出的一些“东莞富豪”和企业,这些企业主从开始发迹,得益于改革开放,一些家族整个企业发展史,由于一贯的低调,在产业布局上隐形复杂,且没有上市,几乎没人说得清楚这些“东莞富豪”有多少资产,至今有多少这样的企业,恐怕还是谁都说不清楚。
还有一个之说,在东莞这座神奇的城市,有一大批企业连网站都没有,却在自己的领域默默牛逼了几十年,很多公司你连名字都没听过,其实“闷声发大财,深藏功与名”。
言归正转,自信满满的东莞制造,政府的主动作为,这对东莞有多少重大的现实意义,“东莞制造2025”战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特别是2025要实现怎样的蓝图呢?
新动能,东莞突围的密码是什么?动力转换。新动能从何而来?创新。如果说创新是东莞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
东莞有数十万个市场主体,其中占据数量最多的为中小企业。制造业是东莞发展的基石和命脉。
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东莞创造、东莞服务提升,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
政府更有“力”市场更有“利”,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一个个全新的技术,成为未来东莞绿色制造高质量增长的“催化剂”;华为、大疆,一个个领先全球的高技术企业,成为创新引领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东莞突围的密码:转型、创新、统筹、集约、开放、善治、改革。
速度换挡,增长方式往哪转?多年高速发展矛盾集中凸显、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日益加剧的城市竞争……如今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创新则是打开产业转型升级大门的钥匙。
东莞通过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抓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推动金融开放创新等方向,逐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东莞制造2025”战略,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东莞创新地图。
创新地图上,东莞拥有包括1家国家级、13家省级在内的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国家级8个、省级11个、市级35个;创新团队方面,省级25个、市级18个;四众平台,众扶平台39个、众创平台19个、众包平台2个、众筹平台6个。目前,我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
东莞智能制造产业力争达千亿元规模,并发力“互联网+”。
强核带动,突破制约推进连片发展如何“倍增”走效益挖潜、内涵提升的集约发展之路,东莞将全面提升产业集约、资源集约、空间集约水平。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形成土地利用“倍增效应”。
推动存量企业做大做强,东莞实施的企业“倍增计划”,“一企一策”创新驱动的内功,创新要素供给,支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开展服务型制造、提升资本运营水平,推动存量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倍增计划,是以技术和资本融合为手段,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为核心,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以期实现当地科技企业数量、质量、规模和效益成倍增长。
东莞将按民营制造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已上市或已挂“新三板”企业、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四个类别,各选取50家共约200家企业,分别由经信、商务、金融、科技部门牵头,各镇街(园区)作为推进主体,整合土地、资金、能源等资源,力促这些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收入和资产等规模指标,以及利润和纳税等效益指标的“倍增”。
五大支柱产业和四个特色产业五大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2011年五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2.4%,对全市工业增长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四个特色产业是: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即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业)、包装印刷业(即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